“融合·共美”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近日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成功举办。活动内容丰富,有生动实践案例分享、新发展理念交流、发展新路径探讨;现场,非遗专家、青年传承人、艺术家、创意设计师、非遗相关企业代表及非遗保护工作者群策群力,开启新时代广东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在主题交流活动中,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作主旨报告。其在国际公约背景下诠释非遗系统性保护范畴、清单、保护方法等,为全面理解把握系统性保护理清思路,并指出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不仅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红从非遗新媒体传播的三个现象和三个趋势,指出新媒体让更多非遗实践媒介化,帮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见证非遗与当代人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步发展,放大当代人对非遗的需求,促进非遗从“传统态”向“日常态”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叶风表示,非遗与数字化的融合是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的重要路径和抓手,智能时代的非遗设计与运营应以人为中心,通过“观察-设计-传播”系统性思维和多模态的叙事手段,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
广东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詹双晖详细阐述了非遗主要价值和当代意义,介绍了广东非遗保护的成果与在新时代的出新、出彩、出圈案例,强调非遗在新时代要火起来、潮起来,赋能人文湾区建设。
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王丹表示,非遗保护已从确立名录的“1.0时代”,到以传承人的确立和保护为主的“2.0时代”,再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对非遗传承和创新的“3.0时代”,未来非遗发展的方向将更加侧重于智慧层面的资源转化。
在案例分享环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博士生、数字艺术设计师李寒轩,青年艺术家、中国动漫金龙奖获得者张云邱,联通在线广州公司副总经理庞文刚,以“非遗数字内容创新融合”为主题分享了非遗在数字智能方面的创新实践经验。
括号品牌战略咨询创办人何亚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导演莫政熹则分别分享了在新媒体时代非遗IP打造与传播的经验。
广州戏服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何凤婷,佛山木版年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钟萍,枫溪瓷烧制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昊,佛山市美协副主席、佛山市工艺美术大师钟婉尧等新生代传承人分享了在新时代非遗如何突破创新、与时代相结合的心得。
继续广彩工作室主理人、艺术家蔡思哲,汇美集团(生活在左服饰品牌)董事、副总裁曲晶,以及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科带头人、教授杨晓旗,分享了非遗在新时代与艺术、商业融合共美的经验。
活动现场非遗创新案例展示尤为吸睛,有非遗创新产品如身穿广东龙凤裙褂的娃娃、充满新时代气息的佛山木版年画、从游戏中汲取灵感的陶瓷金箍棒,有非遗文创如皮影首饰、当代题材的广彩瓷、分别融合粤绣和香云纱的马面裙、非遗系列金属拼装文创等作品,还有非遗与数字智能结合的创新运用如“C+时光门”英歌舞主题AI照相机、皮影AI生成器、湛江傩舞合影和AR导览设备等,让参观的观众目不暇接,纷纷参与体验。
广东省非遗馆(非遗中心)馆长(主任)蓝海红表示,2025年将是非遗馆的“创新年”,会持续扩大非遗的“朋友圈”,推动非遗馆的高品质运营和非遗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争创国家重点非遗馆。
文|记者 李丽
图|活动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