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见面礼仪怎样作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34

我来回答

1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1:45

您好!

古人作揖的正确方法

1、作揖时候,手掌在外,因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则在右。
2、男女为阴阳,阴为虚,阳是实。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俩手都不是握拳状。

3、左掌在包盖右拳,左掌为上,为对方,右拳为自己,右拳形状恰似趴下磕头状。

4、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5、右拳代表攻击,被左掌包盖,表示礼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样。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6 23:03

下跪”这个词在很多男性的心目中,往往都蕴含着“屈服”之意,所以才有“男儿膝下有黄金”的说法。也就是说身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不应该下跪,否则不仅会被众人嘲笑,而且也会彻底丧失个人尊严。
能够让男性心甘情愿的放下自尊,将自己的双膝向下弯曲,恐怕也只有“天、地”和父母。正所谓好男儿“跪天、跪地、跪父母”,这不仅没有折损他们的面子,而且也体现出了对天地的敬畏,以及对父母恩情的感激之情。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在古代社会“下跪”或者说“跪拜”,只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礼仪,这与古人“席地而坐”的习俗有很大关系。在古代无论是君王与百官,还是家庭中的长者和晚辈,都有席地对向“跪坐”的习惯。

在这个时期,“跪坐”只是一种习俗和礼仪,而且并未有尊卑与高低之分。因为在魏晋之前古人还未发明椅子。所以人们在参加朝会或者饮宴之时,都是清一色的采用“跪坐”姿势。即使是对位高权重者表示尊敬之意,也只会身体微微前倾“伏案抑首”。
“作揖”与“跪拜”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礼仪之邦影响之下的礼节形成
拥有将近5000年文明史的中华古国,从古至今都遵循着“以礼治国”的大国风范。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5000年的岁月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且还形成了一种符合中国人,个性发展的道德标准与礼仪典范。
随着时代更迭与思想意识进步,古代中国逐渐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国力、经济还是礼仪,都不断向高级阶段迈进。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关键原因之一。

尤其是《周礼》诞生之后,不仅规定了君王和大臣的行为准备,而且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也都以能够符合“周礼”的要求而自喜。这说明当古代社会,向文明时代发展的时候,人们除了会比较关注衣食住行之外,其实最注重的还是礼仪和礼节。
在我国第一部诗歌典籍《诗经》出现之后,不仅将上层统治阶级,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智慧有机结合,同时也再一次郑重的提出了“礼仪”的重要性。“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至此古代社会的“礼仪形态”基本形成,人们无论是参与国家大事,还是在日常劳作的过程中,都会以“周礼”中规定的礼仪规范作为标准。正如《礼记》中所记载的:“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一样,只要是人就应该遵守礼仪。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0:38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礼仪要追溯的古时候,古人云:繁文缛节,可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礼敬、和睦,集知识、趣味于一体。人管是何时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跪拜礼的废除,是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挑战,辛亥*后清风一缕,寻求人性自由的思想,使得这些习俗逐渐瓦解,移风易俗风潮此起彼伏。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打拱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的礼仪要追溯的古时候,古人云:繁文缛节,可见古人对礼仪的重视,古代礼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人传统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礼敬、和睦,集知识、趣味于一体。人管是何时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跪拜礼的废除,是对森严等级制度的挑战,辛亥*后清风一缕,寻求人性自由的思想,使得这些习俗逐渐瓦解,移风易俗风潮此起彼伏。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

揖: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

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打拱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打拱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节,边打拱边寒暄,很有人情味,今天还有很多人见面后行此礼。

中国古代的见面礼仪:跪拜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2:29

作揖的意思是: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

1、拼音:zuò yī

2、近义词:拱手、抱拳、鞠躬、敬礼

3、引证解释:

(1)现代·艾芜《我的青年时代》:在山顶上看见下边的村子,笼着过新年的氛围……有穿新衣的男子,恭恭敬敬地跟遇见的人作揖。

(2)晚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贾大少说着,便作揖下去。黄胖姑连连还礼。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拱手

1、拼音:gǒng shǒu

2、释义:两手相合以示敬意。

3、引证解释:

(1)现代·鲁迅《二心集·非*的急进*论者》:譬如在帝国主义的主宰之下,必不容训练大众个个有了人类之爱,然后笑嘻嘻地拱手变为大同世界一样。

(2)现代·李栋王端《彩云归》:“魏芝圃听了圆觉的话……拱手致谢。

二、近义词:鞠躬

1、拼音:jū gōng

2、释义:请安、低头,弯腰或屈膝以表示尊敬、屈从或羞愧。

3、引证解释:朱自清《温州的足迹》: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4:37

见面礼节:自唐迄宋,由于汉人改变了席地而的习俗,引起礼节上的变化。一般是行揖礼,连带有叉手和唱喏。《事林广记》卷4有《叉手法》和《祗揖法》,“凡揖人时,则稍阔其足,其立则稳。揖时须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头,威仪方美观。揖时亦须直其膝,不得曲了,当低其头,使手至膝畔,又不得入膝内。喏毕,则手随时起,而叉於胸前。揖时须全出手,不得只出一指,谓之鲜礼。揖尊位,则手过膝下,喏毕,亦以手随时起,叉手于胸前也”。“叉手,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皆直其四指,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胸,不得着胸,须令稍离”。唱喏无非是致敬语,《夷坚支丁》卷5《李晋仁喏样》说李佑为县令,参拜磁州知州,“初上谒,鞠躬,厉声作揖。守惊顾,为之退却”,“明日再至,但俯首拱敬,而不启齿”,知州“大怒”,他最后向知州具状说:“高来不可,低来不可,伏乞降到喏样一个,以凭遵禀施行。”成为当时的一个笑话。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折,张珙见红娘,称“拜揖小娘子”,红娘唱“则见他叉手忙将礼数迎,我这里‘万福,先生!’”
但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见面礼又各不相同。《金史》卷35《礼志》说:“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复却,跪左膝,左右摇肘,若舞蹈状。凡跪,摇袖,下拂膝,上则至左右肩者,凡四。如此者四跪,复以手按右膝,单跪左膝而成礼。”但有的记载是跪右膝,蹲左膝,左右膝位正好相反。蒙古人最初是左膝下跪,后改为双膝跪拜。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卷17记载自己被俘到元大都,丞相博罗召见,文天祥“长揖”,通事(翻译)命他“跪”,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
小说第二回王进见高俅,“参见太尉,拜了四拜,躬身唱个喏,起来立在一边”。第七回林冲在白虎堂见高俅,“执刀向前声喏”。第十一回林冲见王伦,也是“向前声喏”。第十六回杨志见梁中书,“叉手向前,禀道”。第二十四回武松见潘金莲,“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那妇人向前扶住”。潘金莲失手滑竿打了西门庆,“叉手深深地道个‘万福’”。第二十五回何九叔见武松,“叉手道”。第三十回“武松到厅下,拜了张都监,叉手立在侧边”。小说中的唱喏也有不同,如第二十四回西门庆初见潘金莲,王婆笑他“却才唱得好个大肥喏”,第二十六回“武松唱个大喏”,第三十八回宋江等四人“大家唱个无礼喏”。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宝见毛太公,“声了喏”,乐和“看着顾大嫂唱个喏”。第五十五回汤隆“叉手向前,说出这般军器和那个人来”。第五十九回宋江向宿太尉“躬身唱喏”。第七十四回李逵到寿张县做假知县,“两个吏员出来厅上,拜了四拜,跪着道:‘头领到此,必有指使。’”“公吏人来,擎着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声喏”。第八十一回,“燕青便起身,推金山,倒玉柱,拜了八拜”,为的是压住李师师的“一点邪心”。古代的拜,在席地而坐与改为垂足而坐时,并不相同,小说中的拜应是作揖。此类看来都是汉人礼节,而不是蒙古人的礼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7:02

作揖,汉族民间传统的一种礼节,拱手为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常用的礼节。两手抱掌前推,身子略弯,表示向人敬礼。它相比于外国人的握手有更卫生、优美、自主、有文化底蕴的特点。然而,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中国人接受并使用握手礼,像作揖这样优美的见面行礼方式却渐渐地被中国人所摒弃甚至遗忘。

作揖根据不同场合有不同用法,右手在内左手包于外上称为“吉拜”,常用于过年等喜庆场合,反之则是“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性的手势和男性是相反的,左手握拳右手包于其上是“吉拜”。

注:作,在口语中读一声,在书面考试中,作字念四声,zuò,揖不念jī。

作揖的行礼标准

一、作揖时候,手掌在外,因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则在右。

二、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俩手都不是握拳状。

三、左掌在包盖右拳,左掌为上,为对方,右拳为自己,右拳形状恰似趴下磕头状。

四、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五、右拳代表攻击,被左掌包盖,表示礼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样。

拜年正确动作是:两手抱拳高抬,身体略弯,两脚并放,以示敬意。古代有以左为尊的说法,作揖时,左手在上,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敬,晃三下就可以了。这是我国古代传下来的行礼形式,称为“作揖”。

拜年的正确手势是: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手势是“吉祥”。传统的拜年手势自古男女有别。标准的男子作揖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要包住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09:43

古人见面礼仪怎样作揖"拱手"的姿势为何与带手枷的奴隶相似

  拱手是古人最普遍、最常用的一种交往礼节,也叫捧手。这种礼节在现在见面或答谢时还经常用到。施礼者两手合抱于胸前,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但是如遇凶丧,则应该反过来。

  拱手礼在周朝时已经很普遍了。《礼记·曲礼上》说:"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论语·微子》也有子路遇丈人"拱而立"的记载。从这些记载来看,拱手礼主要用来表示对长者的敬意。

  据考证,拱手的姿势最初是双手抱拳,模仿前面带手枷的奴隶,意思是愿为对方做奴仆,供其驱使。古人的自谦语中有一个"仆"字,"仆"就是奴隶、奴仆,似乎也正是一个佐证。《尔雅·释诂》释"拱"为"执也",《甲骨文编》收"执"字32个,均为枷住人双手之状。看来拱手礼就是用这种与戴手枷的奴隶相似的形状来表达对对方的敬意的。


  "作揖"有哪些讲究

  作揖也是古代常用的相见礼仪。作揖时,两手抱拳于前,轻微晃动,身体略弯,以此向人表示问候、致谢、邀请或讨教等意思。行礼时,还常伴以敬辞或谦辞,并因对象的不同而有土揖、时揖、天揖、长揖和高揖的种种区别。

  土揖是对没有姻亲关系的异姓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稍稍往下,俯身。

  时揖是对有姻亲关系的异姓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从胸前平推,俯身。

  天揖是对同姓亲族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从胸前微微向上推举,俯身。


  长揖是对尊长者所行的揖礼。行礼时身体站直略折,两手合抱,拱手高举,然后自上而下缓缓移动。

  高揖多为平辈间所行的揖礼。行礼时双手高高拱起,不需弯腰俯身。

  作揖是以拱手为基本姿势而辅以上下动作的一种礼节。行拱手礼时双手是不动的,而作揖双手则须有相应的动作,两者原先是不相同的两种礼节。但后人在行此礼时,多分不清它们的区别而逐渐混为一礼了,所以,常连名称之为"拱手作揖"或"打拱作揖"。

  "长跪"有哪些讲究

  双膝跪地,上体伸直,离开小腿,这个动作就叫"长跪",也叫跽。行这种礼时以示庄重。


  古汉语中,坐、跪、跽这三个词的动作姿势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膝盖都是着地的。它们的区别只在于臀部是否靠着脚跟和上身是否挺直。

  坐为臀部靠着脚后跟的姿势,这是一种相对比较安稳舒适的姿势。

  跪为臀部离开脚后跟的姿势。这种跪姿与坐相比显得较为谦恭有礼。《觳梁传·僖公十年》:"君将食,丽姬跪而请曰:‘食自外来者,不可不试也。‘"由于跪姿臀部悬浮,不太安稳,所以,又称"危坐"。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吴王矍然易容,捐荐去几,危坐而听。"吕延济注曰:"危坐,敬之也。"

  跽为臀部离开脚后跟且耸身直腰的姿势。《史记·孟尝君列传》:"秦王跽而问之曰:‘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秦王向冯谖请教时,为表示自己对他的敬意而跽。但跽有时也可用来表示心情急切或紧张的状态。如《史记·项羽本纪》:"哙遂入,披帏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王对樊哙的突然闯入,心中有所戒备而"跽"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2:41

古人的见面礼仪
我国古代,是没有握手这种礼节的。但作为礼仪之邦的我国,在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却有其他与握手不相同的许多的礼节。这里对古人的一些常见的见面礼节作一介绍。
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古人的这些礼节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是繁文缛节。但是,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倒也能让我们学到不少知识。唱诺、地位平等的两人见面,相互拱手打招呼问好。
剪拂,对尊者弯腰,右胳膊伸直向外拂动施礼,口中说符合时令、场合、身份的礼貌用语。
下拜、对尊者、长辈行大礼,双膝下跪,双手按地,以头沾地叩首,叩拜1-3次,然后直身拱首问安。这时候尊者就扶起下跪者,说“贤侄免礼了”一类的套话,下跪者顺势起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5:56

所以说古代的见面礼仪作揖也是其中的一类见面礼,即见面时所行用的礼节。古人 常用的见面礼有揖、拱和拜等。揖是古人相 见的最常用的礼节,具体又分为三种:没有 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微向下; 有婚姻关系的异性之间,行礼时推手平而致 于前;一般的同性宾客之间,行礼时推手微 向上。
另外还有长揖,是一种不分尊卑的相 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较普通的揖程 度更深一些。 拱,是两手在胸前相合以表示 敬意,《论语》中记载一次子路见到孔子时 “拱而立”,就是行用的拱礼。

拜,古人见 面时最为庄重的一种礼节。早时的拜,只是 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 额触双手。《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 母”,指的就是焦仲卿对母亲所行的这种拜礼。 后来拜则主要指跪拜,臣民在面见皇帝的时 候都要行跪拜礼。【古人的见面礼仪知识】
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19:27

一、作揖时候,手掌在外,因为男左女右,所以是男人的手掌在外在左,女人则在右。

二、男女为阴阳,阴为虚,阳是实。所以男人右手握拳,女人的俩手都不是握拳状。

三、左掌在包盖右拳,左掌为上,为对方,右拳为自己,右拳形状恰似趴下磕头状。

四、作揖时,抱拳晃动三下,类似磕三个头。

五、右拳代表攻击,被左掌包盖,表示礼貌、善意、尊重,如同凶器不暴露一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7 23:15

拜年男女作揖手势

请安作揖手势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