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哥伦布发现新与郑和下西洋的比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09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23

  郑和下西洋,15世纪有这样的对外交流的壮举当然值得中国人引以为傲。但与哥伦布发现新*比较一下,两种制度的差别轩轾立见。
  哥伦布1492年8月2日扬帆西去,历时33天,至10月12日,终于发现了新*,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在他之前,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曾到达非洲西部。他初次奉使是在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比哥伦布首航整整早了87年;最后一次下西洋是1430年,也比哥伦布发现新*的航行早62年。每次航行都长达一年多以上,哥伦布更望尘莫及。
  再看看船队规模:哥伦布第一次航行仅有三艘轻帆船;其中最大的长度不到17米,宽只有六米。此后,他又三次到达美洲,最大一次由17条船组成的船队,人数约为1200人。最后一次航行是1502年4月3日开航,花了21天到达古巴,船队由四艘轻帆船组成。而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长四十四丈(约138米)、广十八丈者(约56米)的宝船六十二艘,加上其它中小船只,共二百余艘。 其他各次情况差不多。其规模之大亦远远超过哥伦布历次远航的船队。
  那么,为什么郑和的壮举无法继续,也没有创造一个新世界?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非常明确。首先是宣扬国威;没有说出口的是寻找仅做了四年皇帝就被明成祖赶下台的惠帝的下落。完全是“*挂帅”!不过,这样的*不容易玩。“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是终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了约二千艘海船。这些船只主要用于下西洋。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需五、六千银两。此外,还要加上各种赏赐品的费用。据说大约花了六百万银两。而直至明中叶时,财政岁支不过三百余万两。如此宣扬国威的收获之一,是朝贡使臣大量涌至。永乐年间,每年来贡的外国使团平均七个。在六下西洋回朝时,竟有十六国遣使臣一千二百人同时来朝!对这些外邦朝贡者,按规矩还要赏赐。明成祖曾说:“朝廷取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以品级赐赍,更加厚不为过也。” 以上还没有计算生还者要赏赐;死去的大约一万人则要抚恤。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这些壮举只好中止。为了让后人不再作航海梦,给国家财政增加负担,连归入官方档案的最完整的航海资料也被兵部尚书刘大夏下令烧掉了。
  与此同时,明代的法律规定,擅造二桅以上大船就属违法,“若将大船雇与下海之人,分取番货,及虽不曾造有大船,但纠通下海之人,接置番货,与探听下海之人,番货到来,私买贩卖苏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者,俱发边境充军,番货并入官。” 大清帝国更变本加厉,康熙年间,不但本国造船严加*,在外国打造船只回国贸易,亦在禁止之列;凡因贸易或其他原因飘洋过海在国外逗留不归者,“不得回籍”(开除国籍)!于是,一度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落后了,不但沿海社会经济丧失了发展机会,而且无法建立一支像样的海军。明清之际的英国也是*王国,但在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他们就实行鼓励造船和买船的国策。当时规定凡建造或购买一艘80吨以上可以远航的大船,便给予20镑的津贴。对远航探险所需费用,女王和大臣更给予慷慨资助并赋予搜捕敌对国家船只的权力,掠夺所得财富,女王和大臣可以分润。 一个海上强国和议会制的民主国家由是慢慢崛起。郑和下西洋400年后,约翰牛持船坚炮利叩关,明成祖下令建造感谢马祖保佑下西洋平安的南京静海寺,竟成了签订屈辱的江宁条约时洋人耀武扬威“拜会”大清帝国大员的场所。而当时打败大清帝国的还不是铁甲战舰,而是二或三桅的木质战船!
  在西方,哥伦布一类探险者,旨在掠夺黄金、白银、香料、土地或其他奇珍异宝。国王和*的支持,目的也非常明确:这是一笔有利可图的投资。哥伦布为了说服投资者——国王,整整费了八年!但他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国王“封他为新发现地方的总督和副王。他将从这些占领地所制造或经营所得黄金、珠宝、香料及其他商品中抽取十分之一归己,并且一概免税。他对一切开往那些占领地的船只有权投资取得八分之一的股份。所有这一切爵位、职位与权利都可以传给他的继承人和后代,世袭罔替。” 对中国人来说,似乎还应补充一句:西班牙国王也没有因为他是意大利热那亚人而加以歧视。马克思说过,200%的利润可以让人甘冒上断头台的风险!这一点也不高尚,但新世界就是这样闯出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24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但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的考证中得出震惊世人的结论:最早发现美洲新*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比哥伦布早了300多年).无独有偶,英国皇家海军退役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云南大学客座教授暨云南省郑和研究会顾问加文孟席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为了扬明朝天威,也有说是寻找建文帝,但我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和西方航海大发现时期寻找中国、印度是同一个目的。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郑和七次下西洋,一次走得比一次远,从越南,到泰国,到斯里兰卡,到印度,到阿拉伯,最后到东非,这说明哪一个都不是他真正的目的地,那么他的目的地是哪里?顺着这个趋势看只能是欧洲。

中国古代和西方的贸易对于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换回欧洲的金银。这刺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殷实了朝廷的国库,可以说通商对于中国古代的繁荣是极其重要的。而通商的途径有两条,路上是丝绸之路,还有就是海上贸易航线,这两条途径都要经过中亚辗转几次才能到欧洲。渠道利润非常高。

明朝初期虽然推翻了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但蒙古还有其他汗国在中国的北部、西北和西南,可以说蒙古汗国包围了中国的西部,占据了古老的丝绸之路,阻断了东西方贸易。

这种阻断无论对中国还是欧洲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双方都希望能够寻找一条替代贸易航线。于是明成祖命郑和去下西洋,而几乎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通过海上寻找东方。双方行动的时间前后不超过50年,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几乎同时发生的。

无论扬天威说还是寻找建文帝说都不能解释这种同时性,只能把它归结为巧合,但历史是不相信偶然的。

西方在寻找东方,东方也在寻找西方,双方的交流促进了各自文明的进步,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再开放些吧。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则不一样,他们完全是为了财富。当时的欧洲,从贵族到平民,都在传说东方印度、中国的富庶。哥伦布的扬帆出海,直接的动力就是财富,这种动力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吻合的。和郑和——这个皇帝的私人奴仆相比,哥伦布是个有点海盗气质的冒险家,西班牙女王只是他的庇护者和赞助人而已。他并非奉使去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而是类似一个承包商,从大老板那里转包工程后,自己想办法争取最大的盈利。和郑和相比,哥伦布更具有个人意志,他不像个长官,更像个有自主权的公司总经理。而郑和船队的远航,完全是帝国行政触角的伸展。
攫取财富和疆土,那是包括国王、百姓、流浪汉都感兴趣的买卖,这样的买卖有激励机制,人们愿意冒死去做。哥伦布的远航才能掀起了欧洲人的淘金热。而朝廷扬威于海外的*工程,只是为皇帝和朝廷的面子添彩,对大多数人毫无好处,难怪刘大夏一怒烧掉了郑和的航海日志。——这没有给大明带来经济效益的远航不是劳民伤财是什么?这样*一手包办的面子工程,注定是人亡政息,换个皇帝郑和的命运就大不一样。
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发展贡赐贸易,还有收“属国”
哥伦布航海:探索新航路,掠夺贵金属,打通同印度的商路(虽然后来到了北美)。
哥伦布航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是建立在非正义的殖民侵略基础上的进步性的活动,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开拓海外商品市场,掠夺大量原材料和劳动力,推动了整个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也促进了全世界的联系。
郑和虽然没那么厉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他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和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远程航海,比欧洲早50年。只是这种不计成本的航海很快由于明朝国力衰退而消失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24

好像是某年的高考题。。。

主要集中在 哥伦布发现新*是出于资本主义开拓新市场的目的,而郑和则是为了宣扬封建社会的国威

我记得哥伦布去探索航线的时候还和英女皇有协议,发现新航线的利益要分成什么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23

  郑和下西洋,15世纪有这样的对外交流的壮举当然值得中国人引以为傲。但与哥伦布发现新*比较一下,两种制度的差别轩轾立见。
  哥伦布1492年8月2日扬帆西去,历时33天,至10月12日,终于发现了新*,揭开了世界历史新的一页。在他之前,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曾到达非洲西部。他初次奉使是在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比哥伦布首航整整早了87年;最后一次下西洋是1430年,也比哥伦布发现新*的航行早62年。每次航行都长达一年多以上,哥伦布更望尘莫及。
  再看看船队规模:哥伦布第一次航行仅有三艘轻帆船;其中最大的长度不到17米,宽只有六米。此后,他又三次到达美洲,最大一次由17条船组成的船队,人数约为1200人。最后一次航行是1502年4月3日开航,花了21天到达古巴,船队由四艘轻帆船组成。而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带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长四十四丈(约138米)、广十八丈者(约56米)的宝船六十二艘,加上其它中小船只,共二百余艘。 其他各次情况差不多。其规模之大亦远远超过哥伦布历次远航的船队。
  那么,为什么郑和的壮举无法继续,也没有创造一个新世界?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非常明确。首先是宣扬国威;没有说出口的是寻找仅做了四年皇帝就被明成祖赶下台的惠帝的下落。完全是“*挂帅”!不过,这样的*不容易玩。“支费浩繁,库藏为虚” ,是终止下西洋的直接原因。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了约二千艘海船。这些船只主要用于下西洋。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需五、六千银两。此外,还要加上各种赏赐品的费用。据说大约花了六百万银两。而直至明中叶时,财政岁支不过三百余万两。如此宣扬国威的收获之一,是朝贡使臣大量涌至。永乐年间,每年来贡的外国使团平均七个。在六下西洋回朝时,竟有十六国遣使臣一千二百人同时来朝!对这些外邦朝贡者,按规矩还要赏赐。明成祖曾说:“朝廷取四夷,当怀之以恩。今后朝贡者,悉以品级赐赍,更加厚不为过也。” 以上还没有计算生还者要赏赐;死去的大约一万人则要抚恤。在不堪重负的情况下,这些壮举只好中止。为了让后人不再作航海梦,给国家财政增加负担,连归入官方档案的最完整的航海资料也被兵部尚书刘大夏下令烧掉了。
  与此同时,明代的法律规定,擅造二桅以上大船就属违法,“若将大船雇与下海之人,分取番货,及虽不曾造有大船,但纠通下海之人,接置番货,与探听下海之人,番货到来,私买贩卖苏木、胡椒至一千斤以上者,俱发边境充军,番货并入官。” 大清帝国更变本加厉,康熙年间,不但本国造船严加*,在外国打造船只回国贸易,亦在禁止之列;凡因贸易或其他原因飘洋过海在国外逗留不归者,“不得回籍”(开除国籍)!于是,一度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落后了,不但沿海社会经济丧失了发展机会,而且无法建立一支像样的海军。明清之际的英国也是*王国,但在都铎王朝时期(1485-1603年),他们就实行鼓励造船和买船的国策。当时规定凡建造或购买一艘80吨以上可以远航的大船,便给予20镑的津贴。对远航探险所需费用,女王和大臣更给予慷慨资助并赋予搜捕敌对国家船只的权力,掠夺所得财富,女王和大臣可以分润。 一个海上强国和议会制的民主国家由是慢慢崛起。郑和下西洋400年后,约翰牛持船坚炮利叩关,明成祖下令建造感谢马祖保佑下西洋平安的南京静海寺,竟成了签订屈辱的江宁条约时洋人耀武扬威“拜会”大清帝国大员的场所。而当时打败大清帝国的还不是铁甲战舰,而是二或三桅的木质战船!
  在西方,哥伦布一类探险者,旨在掠夺黄金、白银、香料、土地或其他奇珍异宝。国王和*的支持,目的也非常明确:这是一笔有利可图的投资。哥伦布为了说服投资者——国王,整整费了八年!但他得到了应有的回报:国王“封他为新发现地方的总督和副王。他将从这些占领地所制造或经营所得黄金、珠宝、香料及其他商品中抽取十分之一归己,并且一概免税。他对一切开往那些占领地的船只有权投资取得八分之一的股份。所有这一切爵位、职位与权利都可以传给他的继承人和后代,世袭罔替。” 对中国人来说,似乎还应补充一句:西班牙国王也没有因为他是意大利热那亚人而加以歧视。马克思说过,200%的利润可以让人甘冒上断头台的风险!这一点也不高尚,但新世界就是这样闯出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24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
所有的人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但最近长安大学档案室主任赵秉中教授在对大量历史资料的考证中得出震惊世人的结论:最早发现美洲新*的不是哥伦布,而是中国人郑和(比哥伦布早了300多年).无独有偶,英国皇家海军退役指挥官,业余历史学家,云南大学客座教授暨云南省郑和研究会顾问加文孟席斯在《世界航海图与郑和航海图的发现及其记录》的专题学术演讲中,用新的论据再次证明:中国明朝七下西洋的郑和率领的船队,曾经完成了环球航行,并在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之前72年发现了美洲新*.
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很多种说法,有说是为了扬明朝天威,也有说是寻找建文帝,但我认为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打通到欧洲的海上贸易航线,和西方航海大发现时期寻找中国、印度是同一个目的。

翻开地图,可以看到郑和七次下西洋,一次走得比一次远,从越南,到泰国,到斯里兰卡,到印度,到阿拉伯,最后到东非,这说明哪一个都不是他真正的目的地,那么他的目的地是哪里?顺着这个趋势看只能是欧洲。

中国古代和西方的贸易对于双方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源源不断运往欧洲,换回欧洲的金银。这刺激了中国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也殷实了朝廷的国库,可以说通商对于中国古代的繁荣是极其重要的。而通商的途径有两条,路上是丝绸之路,还有就是海上贸易航线,这两条途径都要经过中亚辗转几次才能到欧洲。渠道利润非常高。

明朝初期虽然推翻了蒙古帝国在中国的统治,但蒙古还有其他汗国在中国的北部、西北和西南,可以说蒙古汗国包围了中国的西部,占据了古老的丝绸之路,阻断了东西方贸易。

这种阻断无论对中国还是欧洲来说都是无法忍受的,双方都希望能够寻找一条替代贸易航线。于是明成祖命郑和去下西洋,而几乎与此同时葡萄牙人也通过海上寻找东方。双方行动的时间前后不超过50年,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几乎同时发生的。

无论扬天威说还是寻找建文帝说都不能解释这种同时性,只能把它归结为巧合,但历史是不相信偶然的。

西方在寻找东方,东方也在寻找西方,双方的交流促进了各自文明的进步,而闭关锁国只能导致落后。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再开放些吧。
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则不一样,他们完全是为了财富。当时的欧洲,从贵族到平民,都在传说东方印度、中国的富庶。哥伦布的扬帆出海,直接的动力就是财富,这种动力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是吻合的。和郑和——这个皇帝的私人奴仆相比,哥伦布是个有点海盗气质的冒险家,西班牙女王只是他的庇护者和赞助人而已。他并非奉使去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而是类似一个承包商,从大老板那里转包工程后,自己想办法争取最大的盈利。和郑和相比,哥伦布更具有个人意志,他不像个长官,更像个有自主权的公司总经理。而郑和船队的远航,完全是帝国行政触角的伸展。
攫取财富和疆土,那是包括国王、百姓、流浪汉都感兴趣的买卖,这样的买卖有激励机制,人们愿意冒死去做。哥伦布的远航才能掀起了欧洲人的淘金热。而朝廷扬威于海外的*工程,只是为皇帝和朝廷的面子添彩,对大多数人毫无好处,难怪刘大夏一怒烧掉了郑和的航海日志。——这没有给大明带来经济效益的远航不是劳民伤财是什么?这样*一手包办的面子工程,注定是人亡政息,换个皇帝郑和的命运就大不一样。
郑和下西洋:为了宣扬国威,发展贡赐贸易,还有收“属国”
哥伦布航海:探索新航路,掠夺贵金属,打通同印度的商路(虽然后来到了北美)。
哥伦布航海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是建立在非正义的殖民侵略基础上的进步性的活动,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开拓海外商品市场,掠夺大量原材料和劳动力,推动了整个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也促进了全世界的联系。
郑和虽然没那么厉害,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他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和南亚东南亚、西亚乃至非洲的友好交往,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远程航海,比欧洲早50年。只是这种不计成本的航海很快由于明朝国力衰退而消失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24

好像是某年的高考题。。。

主要集中在 哥伦布发现新*是出于资本主义开拓新市场的目的,而郑和则是为了宣扬封建社会的国威

我记得哥伦布去探索航线的时候还和英女皇有协议,发现新航线的利益要分成什么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