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人帮忙翻译一篇古文,急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5:29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08:20

  文中引用典故甚多,所以翻译得啰嗦点,请楼主见谅。另鄙视二楼答非所问且占用大量篇幅!我先对若干词句和典故做注释,全文翻译在后面。
  木铎:木舌铜铃,古时官吏颁布新法令,巡行时摇铃用以引起他人注意。
  周官:古书名,行*典。
  释氏:释迦牟尼,此处指佛门佛法。
  提婆尊者:迦那提婆尊者,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之一,才辩绝伦。
  本寂禅师:佛教曹洞宗开山祖师,该宗派在日本大为流行。
  真筌:即真诠,真理、真谛之意,此处指佛法真谛。
  普明: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普明禅寺。
  李白化城之铭:李白於天宝年间曾作〈化城寺大钟铭〉,其序有“佛以鸿钟惊大梦”之句。
  大乐:指铜钟。

  译文:
  摇动那木舌的铃铛,巡行於路上,《周官》用以警醒那些顽固愚昧的人。铜钟鸣响于晨昏,则是佛门用以唤起众生的觉悟与灵性。钟声上彻於天宫,可解除魔王的好斗之性。钟声下贯於地狱,可缓解众生的悲苦辛酸。就好比那善辩的提婆尊者大显神通,使那外道无言可答。又似那曹山本寂禅师体悟了佛法真谛,在赞颂那无上的古德。钟,实名为“法器”,其号叫“大音”。本寺匾额上称为“寒山寺” ,创建之初叫“普明禅寺”。那时只是殿宇粗备,岂顾及铸钟之事。然则有寺而无钟,实在辜负张继“夜半钟声”的佳句,也愧对李白“雷霆击鼓”(化城铭)之妙文。如今本寺决意要鼓起那熊熊的炉火,将铜铁熔化为炎炎的金液,倒入泥模,铸就巨钟!然而要办成这件旷世盛事,要叩请诸位高贤,祈盼诸位乐於施舍,鼎力支持本寺。让巨钟的鸣响,敲醒千家的晨晓,沉眠者都振起,让巨钟的鸣响,提醒万户在暮色中掩起门扉,鱼龙啊,都早早安息。钟声广被庄严的佛土,利人利天。它使慧日增明,它使福田增长。但愿这篇疏告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特作偈语如下:
  姑苏城外古禅房,拟铸铜钟告四方。
  试看脱胎成器後,一声敲下满天霜。

  温馨提示:
  如果觉得我回答得好,请选为最佳答案。
  如果觉得我回答得非常好,请追加点财富值。
  非常感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07 08:20

苏州的淡淡烟雨,寄托着一种思乡情趣,耐人寻味。苏州的园林古刹,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总是有种“不可言宣,只可会意”的诗情画意。其个中之真旨,久参不破,犹若棘手之禅宗公案一般,妙哉,妙哉!其无上之功用,足可令亲临其境者,窥谷忘返,望峰栖心。而地处京杭大运河畔之千年古刹——姑苏城外寒山寺,亦不例外,以其钟声、诗韵、塔影、碑刻、书院而名闻四海。
  余自从寄幻身于空门后,99年春来苏州灵岩山寺报考佛学院,读书四年。而后奉命挂搭于寒山寺,并进寒山书院从事教学工作,至尽亦有四个春秋了。无心住在此寺中,穿衣吃饭两件事,青灯古佛一卷经;鸟啼花落,钟鸣鼓响;随四时之运转,寒暑之易节,悠闲度日,自有无限之乐趣与妙意。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楼一阁、一殿一堂,乃至清风明月、江枫渔火、画桥流水,皆为我人妙明心中所现之物耳!细心玩味,自可全丑即美、全恶即善、全假即真也。为表聊心,故今作文以记之。
  一、古寒山寺名之由来
  
  据《吴郡图经续记》、《吴郡志》等典籍的记载,寒山寺创建于南梁?天监二年(公元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至今也有1500余年的历史了,可谓是千年之古刹名蓝也。
  寒山寺的前身是“妙利普明塔院”,招提名义,檀度因缘,皆以塔着。开山有塔,其来久矣!顾名思义,此寺最初只是供养妙利普明菩萨舍利的一个塔院而已,其规模不甚恢弘。但地处枫桥繁华区,邻居运河之要塞,为南北客必经之道,但在当时之影响颇为巨大。故自唐人张继题诗以来,四方游士凡至吴,无不知有寒山寺者。寓贤羁客,临流抒啸,无非霜天钟籁。
  有史料可考,寒山寺亦称“枫桥寺”,最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嘉佑中改赐名“普明禅院”。范大成在《吴郡志》中载:“普明禅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仍称枫桥寺(孙觑《枫桥寺记》)。
  元代始复寒山寺之名,元顾仲瑛、汤仲友等诗均题名为寒山寺。其后明、清、*至今,一直均沿用寒山寺之名。
  之所以古寺由最初之“妙利普明塔院”而改名为寒山寺,一是为了拓建伽蓝;二是为了纪念、追踪寒、拾之遗风。据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载:“唐元和(今注:当为贞观)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桦皮冠,着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暑渴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屩,或代共挽。修持多行甚勤。寻游天台寒岩,与拾得、丰干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
  如上之文,其意在于说明古寺得名之所以然,细想起来实有其深远意义与历史价值。关于普明菩萨之久远劫前本事,广载于如来诸经论中。如《大宝积经》说,菩萨乃多宝世界,宝积佛前之弟子。《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未来世成佛,其名为普明。又《华严经》说,菩萨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代表,作华严法会之参席众。《法华经》说,释迦文佛受记声闻弟子陈憍如未来世成佛,其名为普明。”又“八十八佛名”中,亦有普明佛之名号。虽则诸经论所言不尽全同,然其旨味亦甚吻合,莫非是为了说明普明菩萨远本之难思难议。称“普明菩萨”,意谓菩萨乃倒驾慈航之佛位菩萨,为辅弼王法弘化而示居因位;言“普明佛”,则知菩萨久远劫前早成正觉也。总之,“妙利普明”的意思,就是说此菩萨能以光明普遍照破世间一切痴暗,使大地一切众生同沾妙利。
  关于“寒山子”高僧之示显人间近迹,虽则生卒之年不可考,但《史书》中确有其人其事之记载,况且还有《寒山子诗集》的流传世间。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中亦言:“(寒山)方丈则设寒、拾、丰干之像,不敢忘其所自也。”不过此三老不被世人所识,但其行持超特。据说寒山子长年穴居天台寒岩中,不与世人争;丰干在国清舂米供众,骑虎游松门;拾得在国清为众烧火造饭,心甘情愿。其三老之事迹,具载于《高僧传》、《祖堂集》中。
  世人怀疑寒山子是否曾到过苏州寒山寺?则有诗可作证。如:“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这首五言律诗足以说明寒山子晚年曾取道古运河来苏省亲的事实,不必疑尔!
  菩萨遁迹,游化人间,处处示灭,处处示生,身无定相,居无定所,高深莫测。天台人见大师合缝岩中,苏州人见大师缚峁枫桥。
  开山有塔,以显本地风光之久远,原以宝塔乃如来法身之象征与代表,以示佛法高深广博之不可思议也。稀迁禅师拓建伽蓝,额名曰“寒山寺”,实乃遵循一大时节因缘,以纪念寒、拾、丰干三老示显人间的悲心与用意,进而光大发扬其随意自在的解脱精神。从而使名胜道场与高僧事迹相呼应,为古刹添光,为高僧谱写了光辉一页。可见,希迁禅师之良苦用心也。
  “妙利普明菩萨”显远本,“寒山子”明近迹;塔表如来法身常住世间,寺表僧宝和合同修共住;开山建塔,以重法故;拓建伽蓝,因人名寺,以人显寺,以寺显人,可谓“道在人弘,非道能弘”,开一大时节因缘故。
  元以“为本开迹”、“由迹显本”故,由塔而寺;更为令行人能尊重如来法宝,以“寒山子”之精神秉法而行,以得证如来法身故,额名曰“寒山寺”。如是,则古寒山寺之得名由来,则有深远意义也。
  
  二、几多烟雨几多愁
  佛说,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因缘的聚散,感召了人之生老病死,界之成住坏空。寒山寺作为娑婆世界之一隅净土,亦复如是。在自己古老漫长的15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烟雨稠缪,迭经世变,屡废屡兴。古寺之兴废,引发了后人的感慨与深思,几多烟雨几多愁,佛子之心可鉴也。君不见杜牧有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寒山寺,自南梁?天监年间创建以来,至唐?贞观年间因有号“寒山子”的天台高僧取道古运河省亲,在枫桥渔火湾“结茆以居”,以自己超特之道德与行持感化世人,奉行佛法,由是光大古寺门庭,重树妙利宗风。唐?玄宗时,有宗门特眼知识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名曰‘寒山寺’”,由院而寺,规模成具,接机安众,列天下丛林之一。
  “安史之乱”期间,诗人张继举棹返里,途经吴地,古寺钟声引发了诗人内心深处之感慨与警觉,作《枫桥夜泊》诗以抒志。因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故,“天下传诵,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从是以后,寒山古寺名声大震,四海皆知,远至东瀛。
  北宋?国初(976—978)年,节度使孙承佑重建佛塔七层,为古寺增色。
  南宋?炎四年(1130),金兵南侵,古寺遭溃军肆意蹂践。《枫桥寺记》云:“寺僧逃匿,颓檐委地,飘瓦中人。卧见天日,四壁萧然,如逃人家。”
  南宋绍兴四年(1134),有长老法迁者,不明其所自来,亲率徒辈,扶倒补败,节衣缩食,铢积寸累,艰苦备尝,惨淡经营,历时十二年之久,终使“栋宇一新,可支十世”。其见佛塔重修,即费时三年。况又新建水陆院,严丽靓深,为龙象所到之处栖。古寺重修后,其规模之恢弘,远胜往昔。
  元末,寺、塔一并毁于兵燹。
  明?洪武年间,僧昌崇发心重建。
  明?永乐三年(1405),深谷昶禅师接踵而修。据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记》载:“圣朝永乐三年,深谷昶禅师老成有戒行,札授住持,赤手奋发,化募众檀,刜荆榛,畚瓦砾,先建佛殿;次立丈室、山门及说法之堂,楼禅之所,庖库湢溷,凡合有者皆备。”
  明?正统已末(1439),郡侯况锺再建。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僧本寂禅师铸钟建楼,钟遇倭变,销为炮。
  明?万历四十(1612),晓山旭公发起募修,僧西流吾、松溪鉴二公建龙函阁。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大殿火,次年吾公、鉴公修复之。
  清?顺治初,凡为汛署,僧天一力守勿废。
  清?康熙五十年(1711),大殿又火。《苏州府志》载:“旧有水陆院,经久湮坏,塔亦莫知其迹。”
  清?十九年(1774)甲午八月,住持僧宣能续建大殿、前轩。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由于误食后园毒蕈,薛福成之《庸庵笔记》载:“寺僧之老着弱者,住持者过客140余人,忽一日尽死。”从此,古寺一蹶不振。
  清?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兴,清军在溃败时纵火焚烧苏州阊门一带,一夕之间,寺舍化为灰烬。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苏巡抚陈夔龙、程德全先后主持修复,经二公之苦心经营,得以古寺“几为吴下精蓝之冠”。
  *时间,香客稀少,寺僧星散,门庭冷落,古寺处于危境。日军侵占苏州时期,古寺殿堂僧舍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
  至1949年时,千年古刹,已成一片萧条景象。*期间,古寺一度成为造反派之刑讯*供牢房,寺院一切被查抄。
  直至改革开放,宗教*落实后,在*的大力支持下,才开始修缮恢复圣祖道场。在性空长老的苦心营造下,殿堂初具,宝塔耸天。由是,寒山古寺又焕发出了时代新气息化,勃勃生机,盎盎春意。
  可见,寒山古寺在1500余年中,伴随着因缘的生灭时兴时废,几多烟雨几多愁。寺之兴废皆任因缘,但道场之启建完全归功于有心人士的鼎力维持与苦心经营。虽说一切付出皆为“空华佛事、水月道场”,不必执着在意,但每次重兴中之“众志成城,风雨同舟”之精神与“坚定不移、永不退曲”之毅力,却不随因缘之生灭而有所改变,并天地永在,与日月同辉。
  
  三、古迹
  枫桥古迹有五:所谓的古河、古桥、古镇、古寺、古关。古河,即古运河,为隋炀帝所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古桥,即唐代所建之两座单孔石拱桥,江村桥、江枫桥是也。古镇,即枫桥古镇,俗云:“先有枫桥镇,后有苏州城。”古寺,即寒山寺,创建于南梁?天监二年,可谓千年之古刹也。古关,即铁岭关,亦名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按御史尚维持、知府温景葵、知县安谦等人筹建。这便是枫桥之五古。
  寒山寺地处枫桥古镇,门临古运河,背面苏州市城西之阊门十里。其寺内之古迹亦有五:所谓的古塔、古佛、古钟、古诗、古碑。古塔,即古寺开山之塔——妙利普明塔,始建于南梁?天监年间。古佛,即铜铸、窑变二像,叶昌炽之《寒山寺志》载:“寺中旧有铜铸、窑变二躯,相传已久。”寺有铜铸、窑变之二躯古佛像是实,但年代不确,下落不明。古钟,即唐钟,此钟虽不明下落,但寺在唐时警钟长鸣是实。古诗,即《枫桥夜泊》诗,为唐人张继所作。古碑,即历代所余留之断石残碑,寒山寺已越千年,迭遭毁坏,碑刻散失,为数不少。其见诸史志者,有宋?王珪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宋?孙觌撰书《枫桥寺记》;明?姚广孝撰写《寒山寺重兴记》;明?文征明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明?唐寅撰书《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等,所有这些碑刻,虽因年久剥蚀严重而自己难辨,且弥足珍贵。此则为寒山古寺之五古。 枫桥五古,则因河而桥、而镇、而寺、而关,河实乃人工所开凿,可谓人定胜天也。寒山寺五古,则因塔而佛、而钟、而诗、而碑,塔亦乃檀信施资所建,可谓事在人为也。不论是枫桥五古、还是寒山古,皆乃人工所成,并非天生与自然。可见,人乃万灵之真宰,有补天地参赞化育不周之功能与力用,故以躯躯七尺之身,堪与天地并称“三才”也。
  枫桥五古、寒山五古,是古寺千百余年来的历史见证物,足以使古寺声传四海,名播寰宇,远至东瀛。故有四方人士远道慕名而来,以寻千古所留之胜迹,慎思追念先祖开山之维坚,亦使自己返朴归真,以求心灵的解脱与自在。
  
  四、钟声
  寒山的钟声,源远流长,贯见于唐人诗句中,特别是张继诗人的《枫桥夜泊》诗,久负盛名。“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从而使寒山的钟声从唐朝回到了现在,唤醒了世人的灵智与觉慧。
  据说“唐钟炼冶精超,云雷奇古,波磔飞动,扪之有棱”。诗人张继因逢“安史之乱”返棹归里,其途次之失意落泊情素实则难免,不料就在月落乌啼之际,江枫渔火之畔,因闻古寺夜半钟声之悠扬,而将人生之归宿处寄托于霜天钟籁之中,由是化解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愁眠。
  原以“木铎徇于道路,周官所以警其顽愚;铜钟司其晨昏,释氏所以觉夫灵性。解魔王之战斗,上振天宫;缓众生之悲酸,下闻地狱。”故自古以来,各大寺院于晨昏皆扣钟以警九界之昏迷。苏州之地,在唐时皆以“夜半钟声”而着。古寺夜半之钟声,有警悟、提示、扣击物令、驱除烦恼、增长智慧等多种意义。如偈云:“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又诗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冥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钟声是古寺的灵魂,她有勃勃生机、盎盎春意。1979年以来,寒山寺每年元旦除夕夜举行“听钟声活动”,四海高朋满座,九州岛岛岛岛岛岛岛嘉宾如流,更使古寺钟声起到促进、激发人们上进、友好团结的功用,实为一大盛举。
  要知古寺之悠悠钟声,的能消除众生烦恼,增长菩提智慧,悉使一切人离苦得乐也。但欲得闻钟真实利益,则贵在行人能摄耳谛听也。故愿凡来寒山古寺者,希能专心致志于悠扬婉转之钟声里,自获无量妙利也。
  
  五、诗韵
  诗里钟声到客船,前朝称古寺;桥边渔火对愁眠,千载记名蓝。寺因诗着,诗因寺赋。明?姚广孝之《寒山寺重兴寺记》载:“寺当山水之间,不甚幽邃,来游者无虚日。唐诗人张懿孙赋《枫桥夜泊》,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天下传诵。于是黄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有明文为证,寒山古寺之钟声确实与张氏有缘。钟声与诗韵的天然巧合,足以赢得天下人的青睐,亦使千年古寺更创辉煌。故自张氏首唱以来,题咏寒山寺者,作者如林,不胜枚举。
  月落乌啼,暗喻了诗人的落泊失意,犹若满天飞霜;古寺钟声,唤醒了诗人的本觉灵悟,寻求人生归宿。茶饭之余,闲话张继之《枫桥夜泊》。
  这首诗自始至终,似乎是一直在淘汰内在的“小我”形象,融通外界的“大我”位格。从语法上看,不具主语资格的“我”落在了宾格的位置,元是以宾显主,寄物表志。从视觉角度出发,则内在的“小我”彻底完全地融入到了外界的“大我”中,本为摄主入宾,全他即自。意谓在人生茫茫大海中,惟有达到物我双亡的境界,方能脱离相对的二元意识,以至随意自在。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此中,“月落”,即是指中夜之月落映于古运河水中,并非是初晓时分之阶前落月也,贵在夜阑人静之时。“乌啼”之“乌”,并非但指乌鸦、乌鹊二鸟之乱叫,其实水上之“水老乌”更符诗意;原以水老乌,即乌鬼,又名鸬鹚。北方语区俗称水老鸦,吴语区俗称水老乌,粤语区俗称墨乌。杜甫之《戏作俳谐体遗闷》中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句。“霜满天”,意谓时值深秋。“江、枫”,确指跨古运河之对峙双桥,即江村桥与江枫桥也。
  上联以白描之手法,交代具体的时间、地点、环境,以月落乌啼、飞霜满天、古桥渔火之深秋悲凉空旷之环境烘托出了诗人的自我流离颠沛之愁、官场失落之愁、战乱不安之愁,简直是愁得诗人无法入眠。
  上联又以比兴之手法,巧妙地结合外界自然景物之明暗动静、天地上下、古往今来、泊舟游子之映衬,表达了诗人由己思人的慈悲心肠与拔济精神,可以想象诗人势必会由自己之愁苦而联想到无边众生之无尽愁苦也。愁之又愁,可谓是入愁谛三昧也。
  上联仅仅14字,破释题中之夜泊枫桥处所,更突出点明了“泊”字之深意。
  下联则采用倒装句式,先以“姑苏城外寒山寺”7字,既整齐而又和谐有致地交代了钟声的发祥地,先本后迹,由远而近。使文化名城与佛教古寺融为一体,成为历史的象征、文字的记载、禅意的表达、人们的向往、精神的寄托。进而以“夜半钟声”为诗中意境之点晴语,并交代题中之“枫桥夜泊”的原由。可见,钟声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从而将人生之究竟归宿处寄托于悠扬钟声里,则通身烦恼随钟声之悠扬而纷纷脱落。
  总之,诗之巧妙构思,犹若天成。对仗比兴,工整雅和。平仄压韵,错落有致。不但吟诵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掷地金声,自能逸民适志,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启智慧;而且其诗意超伦绝比,吟出了寒山古寺之禅趣与韵味,为苏州大好山水更添秀色。从而亦使寒山古寺独享诗韵之盛名,更使《枫桥夜泊》成为千古之绝唱。
  
  六、塔影
  墟里青烟白,夕晖塔影斜。古寺开山有宝塔,千载风雨话兴衰。现有之史料,已无从考证寒山寺之“妙利普明塔院”最初所建之形制与层高。惟知大约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约841—960),经历唐武宗“会昌灭佛”及五代战乱,普明宝塔被毁。直到北宋兴国初,约在976—978年间,平江节度使孙承佑重建浮屠七级,其塔“峻峙蟠固,人天鬼神所共瞻仰”。可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率军进犯苏州城时,寒山古寺虽然逃过了兵火,却遭南宋溃军之严重破坏,寺破塔残。南宋绍兴四年(1134)起,寒山寺法迁长老竟花三年之久,重修宝塔。元末(1366—1367),徐达率军围攻张士诚固守的苏州城,寒山寺再遭劫难,寺塔俱毁。从是以来,古寺日渐萧条,仅仅维持香火而已,宝塔未能重修,淹没于长烟荒草之中。
  直到改革开放后,性空长老荣任方丈后,于1991年2月23日成立“寒山寺重建宝塔委员会”起,至1995年12月11日上午竣工。历时四年之久,终使巍巍五层仿唐古塔从地而涌出,实为一大盛举,古寺又添一色。
  关于宋元时寒山寺宝塔之风采,很有文字记载,只能在历来诗词中可窥见一些痕迹。如背诵张师中诗曰:“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南宋范大成诗曰:“竟日窑烟直,中流塔影横。”有“墙上浮图路旁堠,松仁南北管离愁。”元汤仲友诗曰:“孤塔临管到,三门背运河。”元末明初高启诗曰:“枫桥西望碧山微,寺对寒江独掩扉。船里钟催行客起,塔中灯照远僧归。”
  从古人的诗中亦可领略到当时宝塔之风采,实为古寺之一高大建筑,影响颇具。而如今所建之普明宝塔,乃为仿唐木构之楼阁式佛塔,四方五重,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总高42、2米。
  此塔外形之轮廓,与日本之大德寺,药师寺等处的五重方塔完全相似,唐风于此大显。宝塔高高,屹立于法堂前,犹如高僧说法之拄杖,象征如来正法永住世间。每当旭日东升之时,塔顶之刹映射出万道红光,遍地生金;又四边芳草花卉围绕,碧池石碑,长廊回环。徐徐轻风飘来,则檐角之108风铎叮当作响,把游人之思绪引入遥远故乡,悠然自得。
  又宝塔取景,与周围之建筑物及自然景致搭配得十分恰当,古河石桥,天山草木,白云村墅,交相辉映,自合妙趣,富有禅意。
  不论是处在何山大桥上远眺宝塔,还是伫立法堂前仰望宝塔,远近高低,错落有致,自有不同之乐趣,高处何如低处好。仁者见山,智者乐水。
  我愿来人,能登塔俯瞰大地之渺小,白云之缥缈,将身心陶醉于大自然之中,物我双泯,以体验“物我同源”之感悟。更愿来人能右绕于塔,思维正道,御大白牛车直趋如来涅槃大城。
  
  七、碑刻
  千百年来,古寺之断石残碑记载了风雨之沧桑,时世之迭更。琳琅满目的碑刻,则是古寺创建千年的象征与历史的见证,这最能突出地反映寒山古寺沉积的丰富文化底蕴,亦使历朝名家手笔供世人饱目,更使古寺别具一格。
  寒山寺的碑刻到处皆是,数不胜数。从山门到普明塔院,不论长廊墙壁上,还是殿阁墙壁上,凡能镶嵌处皆立石。如山门照壁之东湖陶睿宣所书之“寒山寺”三石。
  大雄殿之前院藏碑有:章美书“寒拾遗踪”石、程德全书“妙利宗风”石、年久成无字碑之《寒山寺重建大雄殿碑记》碑等。
  碑廊藏碑有:宋岳飞题联碑、署理苏州府知府平翰禁占寺产碑、《社仓事宜碑记》、《吴县乡都义役田记》碑、明唐寅撰书《姑苏寒山寺化钟疏》碑、明文征明书张继《枫桥夜泊》诗碑、清邓石如书联碑、万绳栻诗碑、俞樾书《枫桥夜泊》诗碑、康有为诗碑、刘海粟《枫桥夜泊》诗碑等。
  长廊藏碑有:梁同书书《阴骘文》残书、争寺基帖残石、俞樾撰《新修寒山寺记》碑、陈夔龙诗碑、佛像砖刻碑等。
  大雄殿藏碑有:罗聘画寒山拾得像刻石、郑文焯指绘寒山子像刻石、程德全书历代题咏刻石、程德全书《寒山子诗》碑等。
  寒拾殿藏碑有:南宋张即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刻石、清石韫玉题“现千手眼观音菩萨”像刻石等。
  钟楼亦藏程德全撰、道州何维朴书之《重修寒山寺记》碑。
  寒拾亭藏碑有:陆锺琦《重修寒山寺记》碑、邹福保《重修寒山寺记》碑、沧州张继书《枫桥夜泊》诗碑等。
  普明塔院碑廊藏群碑,自1996年落成后,期间共嵌60余石碑,皆为当代名家手笔。如僧界之茗山书“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碑;书法界代表如朴初之“寒山寺碑廊”碑、启功之《枫桥夜泊》诗碑、催护自题诗碑等。
  除此之外,山门内还有雍正皇帝御制《寒山子诗序》碑、性空长老书《枫桥夜泊》大诗碑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普明宝塔东西南北四门所悬之木匾,皆为赵朴初、谢孝思、费新我、沈鹏等著作书法家所题。
  总之,寺院处处可见之碑刻,丰富了古寺之文化底蕴,记载了古寺之兴衰历史,传播了人间之真情,使后来者知其梗概,以效法前人之精神,传灯续焰,弘扬佛法。
  这些断石残碑,道是无情却有情,她记载、传述、倾吐了千古不变之真谛,发挥了参赞化育之功能,体现了历史的演变与陈迹,留下后人的深省与寻思。湛然大师倡导“无情有佛性”之说,古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之典故,我想寒山古寺之断石残碑已证实了这些。
  
  八、书院
  寒山书院,是在2003年秋季正式挂牌开学的,是经由江苏省宗教局、省佛教协会的批准,在苏州市宗教局及市佛协的领导下,由寒山寺自办的一所教内汉语系男众佛学院校。
  学制二年,主要开设佛学与文化二科,为使佛学与社会科学文化相融合,以彼此起到互相资补的作用。毕竟佛学是建立在世间法的基础上的,若离开世间法而觅出世之佛法,亦无有是处。所以,这样开设课程,无非为使学僧以社会科学文化知识而更好地阐述、宣扬佛法,以利人天。
  在佛学方面的课程有:佛学概论、印中佛教史、丛林知识、二课合解、佛典选读、宗派研究、戒律、现代佛教专题研究等。
  社会文化课程有:法律法规、古代汉语、阅读与写作、中国通史、中国书画、英语、计算机等。
  书院虽然刚起步,在师资、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尚未十分完善,但书院是培养佛教栋梁之材的摇篮,是寺院的精神与灵魂的所在处,不可轻忽。在书院里,可以看到佛教未必的新曙光,但愿越办越好,蒸蒸日上,更祝书院诸学子成贤作大师。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