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2 23:45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4:37
鲁迅仇猫的原因:
1、幼年时鲁迅以为它吃了他心爱的隐鼠。后来知道了隐鼠是被长妈妈踩死的,但即使这样,鲁迅仇猫的感情非但没有减淡,而是更深刻了。
2、猫有一副令人仇恨的媚态。鲁迅的《狗·猫·鼠》原文写道:“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
3、猫欺负和折磨弱者。《狗·猫·鼠》原文:“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
4、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远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5:55
我的仇猫……是还在十岁上下的时候了。……那原因是极其简单的:只因它吃老鼠,——吃了我饲养着的可爱的小小的隐鼠”
鲁迅所说的那只“可爱的小小的隐鼠”,其可爱之处在《狗猫鼠》中是这样描述的:
“看地上,躺着一只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踝。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看见砚台便*吃了研者的墨汁。”
鲁迅很喜欢这只隐鼠。他曾经听父亲说过,有一种拇指大小的叫做“墨猴”的动物,这种动物:“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尽了砚上的余墨,依旧跳进笔筒里去了。”
鲁迅喜欢墨猴,但是“得不到”,所以就把这同样能吃墨的隐鼠当作自己的墨猴。虽然这只隐鼠“……*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他“写完字”。
然而这样一只“可爱的小小的隐鼠”在一个月之后竟然不见了,于是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这让鲁迅“即刻……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
这种仇恨颇有些“私”的味道。只能算是小孩子失去心爱的东西之后,伤心之余的小性子而已,仿佛很多人在小的时候,都有这样“蛮不讲理”然而可爱的经历。所以鲁迅后来为自己的仇猫找了几个“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原因。一是猫的性情“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其次就是猫有“一副媚态”,当然最主要还是上文中所提到的“配合时的嗥叫”。
鲁迅不但从理论上仇猫,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以实际行动表明自己的立场,在散文《狗猫兔》中的描述也颇有趣。他“……用长竹竿去攻击他们(猫)”
后面又继续写道:“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的着的一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当然此时的鲁迅应该还是十几岁的少年,童心未泯的时候,否则,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追赶着一匹大花猫满院子乱跑,无论如何也称不上“雅观”。
少年的鲁迅也应该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所以就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工作,也就是接下来的:“……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他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他垂头丧气。”而且还说:“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
最后鲁迅发现猫是被冤枉的,因为那只隐鼠的死和猫没有关系,而是“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但是鲁迅的仇猫情节并没有因此而泯灭。因为据周海婴先生回忆说,鲁迅在晚年的时候都没有荒废 “飞石击猫”的技巧,那时幼年的周海婴就经常到外面去把鲁迅击出去的啤酒瓶儿捡回来,然后换得父亲的语言奖励而且心满意足。可以想象,鲁迅的击猫技巧已经是如何得炉火纯青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02 07:30
文人也有怪癖,鲁迅仇猫很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