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人感应学说什么意思

2023-04-17 来源:爱站旅游

无人感应学说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

学说,是指对自己所学到的某方面知识加以总结,而得出的最终结果。

例如国家学说、分权学说、锁钥学说、板块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运气学说、老庄学说、种质学说、取代学说、包围学说、达尔文学说、巴甫洛夫学说、基因学说、染色体学说、原子学说、氧化学说、燃素学说、摆动学说、归还学说、占领学说、信号学说等。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董仲舒是汉朝官方哲学体系的奠基人,重要的政论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以“天人感应”观念为中心的宇宙系统论,论证封建的“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习俗、文义”等等永恒合理性,确立了“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秩序及与之相应的道德原则,为封建统治者编织了用来统治人民的神权、政权、族权、夫权四大绳索,适应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的直接需要。

这显然是“愚民政策”,因为它把自然界拟人化,赋予自然界意志、意识、情感和道德属性,把经过拟人化的自然界当成人类社会的主宰,而把人看成是天的副本,并把自然界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理解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行为,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而且是一种粗糙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

虽然它的整体观、联系观符合辩证法。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不仅是“愚民政策”,而且也是“愚君政策”。

它让人服从君,让君服从天;天不是为了君主的利益而创造万物,而是为了万民利于授予君主权力;如果君主的德行能使万民安乐,天就授予他权力,如果君主以恶行残害万民,天就要剥夺他的权力。

对于这种以天来约束、限制皇帝,鲁迅先生曾戏称之为“愚君政策”。

他说:“皇帝一自觉自己的无上威权,这就难办了。

既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就胡闹起来,还说是‘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我又何恨’哩!于是圣人之徒也只好请他吃‘红嘴绿鹦哥’了,这就是所谓‘天’。

据说天子的行事,是都应该体贴天意,不能胡闹的;而这“天意”也者,又偏只用儒者们知道着。

这样就决定了:要做皇帝就非请教他们不可。

”鲁迅说的刻薄,儒者愚君,也应有平民情怀,不只为儒者之私利。展开剩余66%

天如何来约束、限制皇权呢?董仲舒提出了灾异谴告之说:灾异是天谴告天子的手段,是天欲救天子的表示,而灾异本身是国家行政失当所造成的。

如果天子不善于体贴天意,及时纠正过失,则可消除灾异;如果天子不知应变,天就任其灭亡。

古人非常敬畏和迷信天道,一旦有什么自然灾异,比如出现彗星、发生地震、爆发洪水等,皇帝就把责任推给臣子,说因为臣子工作中有过错、道德上有缺陷,得罪了上苍,上苍震怒,降灾惩罚。

大臣因此做了冤魂的不在少数。

其实古之先哲也知道这是“愚君之策”,如荀子说:“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 但他不愿点破,其理由如王安石指出的那样:人君固辅相天地以理万物者也,天地万物不得其常,则恐惧修省,固亦其宜也。

今或以为天有是变,必由我有是罪以致之;或以为灾异自天事耳,何豫于我,我知修人事而已。

盖由前之说,则蔽而葸;由后之说,则固而怠。

不蔽不葸,不固不怠者,亦以天变为己惧,不曰天之有某变,必以我为某事而至此,亦以天下之正理考吾之失而已矣。

这与封禅一样。

封禅是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人关系,告天下太平,报群神之功,履行受天明命,约信盟誓的效忠仪式,亦即就职宣誓,以达成巩固皇权统治与等级秩序的目的。

在皇权独尊的社会,封禅有助于皇帝守信用、知敬畏,有助于对皇权的制约。

正因为如此,宋朝宰相富弼在听到王安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气愤地说:“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也正因为如此,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罕言人性与天道。

古代大智者对于封禅,看破而不说破。

不知董仲舒的“愚君之策”对君主自身及施政起到了多大的正向作用,已知的是“天人感应”说逐渐演变成了谶纬之学,出现了许多“谶纬”书。

假托神的启示预告政治事变的书,叫“谶”书;托名孔子解释儒家经典的书,叫“纬”。

王莽、刘秀都是利用谶纬迷信活动,登上了皇帝宝座。

天人感应学说本身是为了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但也促使一些皇帝为伸天而利用权力胡闹起来。

灾异的出现,是上天的谴告,那祥瑞的出现,就是上天的嘉奖。

祥瑞又称"符瑞",被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的、对人有益的自然现象。

如出现彩云,风调雨顺,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出现等等。

儒学认为,这些现象出现是天对皇帝的行为和所发布的政策的赞成或表彰。

于是乎,祥瑞造假屡禁不止,编造皇帝即位前后祥瑞出现的书籍越来越多,皇帝挖空心思劳民伤财搜寻祥瑞,不一而足。

从唐朝初年开始,英明的君主李世民说,真正的祥瑞是搞好政治,并且发布命令,以后发现的祥瑞,一般不再向中央政府报告。

此后儒者们也开始反对过分寻找祥瑞,揭露出许多造假行为。

但是直到清朝末年,儒学并未从原则上否认祥瑞是天意的表现。

天人感应与主客交融的区别

天人感应与主客交融的区别是意思不同。

1、无人感应的意思是,指互相受对方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2、主客交融的意思是,主人和客人关系融洽,其乐融融。天人感应思想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人感应这个理论是古人根据天体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天体信息与人体信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来的科学理论,是以天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比和的关系,天体信息对人体信息有直接和间接影响,人体对天体运动中有各种信息感应和科学总结。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君主施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天人感应是什麼意思

“天人感应”是一种理论学说,用来解释人和自然、宇宙的关系,是由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和改造而成。天人合一是天人感应的一种理想状态。君权神授是天人感应学说的目的,或者说君权神授需要天人感应学说来支撑和解释。

君权神授,就是说皇帝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所以皇帝颁发剩纸时都会说什么奉天承运 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 其实是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说上天和君主存在联系,君主做了善事,上天就会保佑天下人,就会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倘若君主整日作恶事,终日不理朝政荒淫无度,上天就会降罪于人,而黄河发大水什么灾难也会这么解释,董仲舒这厮创立君权神授一说,无疑是为了神话君权,强调君权的合法合理性,其最终目的当然是为了强化君权,维护封建君主专政,但是天人感应,天人和一一说,又从另一个方面又了君权,因为君主若不勤眠,上天会降罪于他

但是在封建社会中,如果有什么灾难通常不会被解释为君主的罪过,因为皇帝不允许也没人敢这么做,这通常被解释为人间有什么灾星或上天动怒要惩罚于人,总而言之董仲舒的这个学说是封建君主的理论基础,因而也被后世继承,它一方面加强了君主另一方面又禁固了人民的思想使人民精神麻痹,丧失灵魂自由,这个学说后来在反封建时成为阻碍时代进程的腐朽思想

如有帮助请给好评,先谢谢了

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与伦理学说

1、“天人感应”的思想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也起到了君权,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的作用。

2、伦理学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三纲五常”,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持批判态度;“五常”,推崇仁、义、理、智、信,去除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依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4083752.html

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如何提出的?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是在接受汉武帝的策问时提出的,该学说结合古代发生的自然现象以及农民起义来论证君王为政之道。汉武帝登基之前,西汉所奉命的理念更加偏向于法家思想,强调仁国的儒家思想在当时并不受重视。待汉武帝登基之后他有意改变这种局面,于是要求朝中百官多多举荐一些儒生。董仲舒便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接受了汉武帝的策问。

汉武帝在考验董仲舒时先后向他提出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的内容均是围绕天人关系展开,其中第三个的问题更是直接针对天人感应这一方面入手。董仲舒仔细回答了这三个问题,其中他在关于天人感应这一问题上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的阐述。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采用了引古论今的方法,他引用《春秋》一书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来论证为君之者应当德政且施政应当利于百姓,如若不然上天便会降下灾难以示谴告。在这种情况下君主尚且不思悔改的话,那么上天便会进一步让他失去天下。除此之外,董仲舒又借用秦末时期的农民起义来论证农民的力量足以一个王朝。而该论点中的农民阶级便就是“天”,其力量之强大可以用来戒惧、君王的行为。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简单就是借“天”之力来约束君王的个人私欲,然后借此来为百姓谋利。除了“天人感应”这一学说之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建议也是董仲舒在接受策问时率先提出的。这个建议经他提出之后得到了汉武帝的认可,原本备受忽视的儒家思想在这之后便逐渐得到重视,最后儒家思想还成功演变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天人感应论的内容是什么?

内容: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内天子违背容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意义: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洪范》讲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

扩展资料

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董仲舒认识到农民阶级的力量可决定一个封建王朝的兴亡。董仲舒在这里所说的"天",是指秦末农民起义的武装力量。他要借用这一象征农民阶级力量的"天",来戒惧皇帝,使之自敛。用"天"来他。

西汉时期社会科学水平低,天命论在人们思想中的影响极深。董仲舒就采用了"天"来皇帝个人的私欲,制约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并把秦始皇权力不受制约,引发农民起义,速亡国的惨痛教训,变成皇帝的精神枷锁,来皇帝的权力。

从这方面看,董仲舒"天人感应"的思想了皇帝的私欲和权力,为整个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是深远的。

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主要内容及其政治意义?

董仲舒的哲学基础是“天人感应”的学说。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人格

神,是最尊贵的“百神之君”①。天不仅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因此,他

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样“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②。而人在自然界的

万物之中处于特殊地位,最为可贵。人与天是相合的,“天人一也”③。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继承了思孟学派和阴阳家邹衍的学说,而且将它发展

得十分精致。董仲舒认为,只有人的结构能与天地偶合:有骨366 节,

与一年的天数相副;大骨12 节,与一年之月数相副;体内有五脏,与五行相

副;外有四肢,与四季相副④,如此等等,总之,人确乎与天数相似而“合二

为一”。

董仲舒还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他说:“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

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⑤其实天本无目的可言,在

自然界只存在因果关系,而并不存在目的关系,天有目的之说,是董仲舒强

加给自然界的。它便于统治者假借天的目的来推行自己的主张。董仲舒精心

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为汉皇朝统治者巩固其集权专

制制度服务的。首先,他通过“天命”的桥梁服务于已经建立起来的统治秩

序。他认为,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

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层层的统治关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办的①。

董仲舒还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来体现天的意志。他认为天的意志是“贵阳

而贱阴”的,而阳为天之德,阴为天之刑②,因此,天“任德不任刑”。他还

用阴阳的流转,与四时相配合,推论出东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的关系。而且突出土居,为五行之主的地位,认为五行是天道的表现,

并进而将五行伦理化。他说:“五行者,乃孝子忠臣之行也。”③董仲舒还把

这种阳尊阴卑的理论用于社会。他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

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④从此而推

论出“三纲五常”的道德哲学。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⑤又说:

“夫仁、谊(义)、礼、知(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⑥这里

所说的三纲,即《礼纬·含文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三纲五常为董仲舒提倡之后,成为我国古代维护历代封建皇朝统治的工具。

董仲舒认为“道”是源出于天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是说“三

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即矛盾的对

立双方是不转化的。这种思想当然是形而上学的。那末,如何解释皇位的更

换和改朝换代呢?为此,他提出了“谴告”与“改制”之说。他认为统治者

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以表示谴责与警告。如果还不知悔改,就出现

怪异来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于是大祸就临头了①。可见“谴告”之说是对

君权神授的一种变相解释。而“改制”之说则是保证新继位的君主执掌政权

的一种形式。即新即位的统治者表示接受天命之后,必须“徙居处、更称号、

改正朔、易服色”②。但是“其大纲、人伦、道德、、教化、习俗、文义

尽如故”,即“三纲五常”等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他说:“王者有改制之名,

无易道之实。”③

董仲舒的“三统”说,是“改制”说的延伸。他认为夏朝是黑统,商朝

是白统,周朝是赤统。历史是按照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循环不已。每次

朝代的更替都要按照“三统”说来“改正朔、易服色”。这样虽然不断在形

式上发生变化,但实质上,即社会性质、生产方式却是永恒不变的。

作用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择而定下

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了积极的作用。董

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家。他是一位承前启后、继

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他

提倡的“谴告”说,也是借神权对君权的。他还提出“限民名田”、“盐

铁皆归民”、“去奴婢”、“薄赋敛、省徭役”等改良主张④,在当时是起了

进步作用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董仲舒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三纲”与

神权的结合,形成一套统治人民的精神枷锁,对历史的发展起着不良的影响

天人感应是什么意思

天人感应的意思介绍如下:

感应:交感相应,指互相受对方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指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灾祥。

天人感应的读音为:【天人感应 tiān rén gǎn yìng】。

天人感应的相关造句如下:

(1) 天人感应就是天体信息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天体运动的各种信息的感应,也是天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制相化的根本关系。

(2) 瑜珈奇劲的最讲究天人感应,虽然他没有真正做到天人感应,但离那境界也不远了。

(3) 以此天人感应,就明白世间要出大事。

(4) 外三宝不漏,内三宝自合,始得天人感应,先天一气自然摄入身中。

(5) 不仅是因为古文的遣词造句,还因为其中那些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的理论。

(6) 天人感应:炼法者如能天人交感,就能元罡,能短暂驾风而行。

(7) 中脉打通,天人感应,性命合一是结丹、在经过巩固,吸收天地灵气形成元婴。

(8) 在下虽通望气之术,但学艺未精,术数之理,讲究天人感应,我有前番论断,半由术数,一半也是源自太子素日作为。

(9) 这在道家里叫做天人感应,在佛家里叫做顿悟,已经是性功里极为高深的现象。

(10) 天人感应之下,心砚末法之劫已到,只见漫天彤云滚滚,似有天神下界,此番劫数更胜心砚道祖,劫海下心砚道基尽毁,元神破灭,只余一捧劫灰。

(11) 哦,我说为个地圆地方争得面红耳赤呢,原来是和朱熹的天人感应学说起了冲突。

无人感应的思想提出者是谁?

无人感应的思想提出者是董仲舒。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董仲舒,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哲学家。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时,详细地阐述了他的天人感应思想,并谏言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有什么区别

天人感应把天和人看成两个而不想干涉的客体,他们作为人类生存的两大基本要素,虽然能够互相感应,但是互不干涉。

天人合一注重的是天和人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他比天人感应的程度更深。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儒学的最高境界,成为一种终极关怀

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天人感应”是指人与自然万物同类相通,相互感应。人是自然中的一份子,本来于天地万物为一体,相互溶入生息,只因识神分别之故、渐脱离自然。

天人合一: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在天人合一价值成就系统中,天人合一是描述了事物的矛盾变化以及反应进程与指向的观察工具、思维模式。天与人各代表了万物矛盾间的两个方面,即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等对立统一要素。

我们用天和人来代表万事万物中的矛盾,其主要原因是,如无人,一切矛盾运动均无法觉查;如无天,一切矛盾运动均失去产生的载体;唯有人可以运用万物的矛盾;唯有天可以给人运用矛盾的资源!总之,以天与人作为宇宙万物矛盾运动的代表,才能最透彻的表现天地变迁的原貌和功用。

天人合一的根本表述:天与人是世间万物矛盾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天代表物质环境,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合是矛盾间的形式转化,一是矛盾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

天人合一构成了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矛盾对立统一体,在万物诸矛盾中,又按照由内到外的顺序,存在着四大层级矛盾!而人类活动的一切起点、指向与归宿,又全在这天人合一的四大矛盾运动之中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