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寿带鸟:别名马来寿带鸟,为雀形目、鹟科、寿带鸟属鸟类,原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孟加拉、不丹、文莱、柬埔寨、印度、印尼、老挝、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新加坡、泰国、越南。野生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的阔叶林和次生阔叶林中。1846年命名,共9个亚种。曾归为寿带鸟的马来亚种,2015年划分为3个物种:中国寿带鸟、印度寿带鸟(含4个亚种)和东方寿带鸟(含9个亚种)。
性羞怯,飞行缓慢,长尾摇曳,如风筝飘带,异常优雅悦目,一般不做长距离飞行。鸣声高吭、洪亮,鸣叫时羽冠耸立。繁殖期间领域性甚强,一旦有别的鸟侵入,立刻加以驱赶,直到赶走为止。
科目分类:鹟科 ;生存环境:丛林 ;颜色分类:橙色_蓝色 ;性情分类:鸣禽 ;最大体型:23cm ;迁徙类型:留鸟 ;寿命年限:14年 ;适宜温度:20℃±10℃ ;食物饲料:昆虫
东方寿带鸟形态特征:
体长19-23cm(不包括雄性的细长中央尾羽,其突出超过27cm或更长),重15-24g。雄鸟本身表现出两种色形:白色和红褐色。在红褐色形态中,上体是红褐色而不是白色。二种形态的下半部分都是白色的。雄鸟两条中央尾羽长并下垂拖曳。头部是闪亮的蓝黑色,还有一个耸起的黑色羽冠。有深蓝色至黑色的喉咙,明亮的蓝色眼圈,虹膜黑色。成年雄鸟上体为明亮的红褐色或主要是白色。一些鸟类显示出红褐色和白色之间的某种程度的中间性。
东方寿带鸟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偶见3-5只成群。常活动在森林中下层茂密的树枝间,时而在树枝上跳来跳去,时而在枝间飞翔,或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常从栖息的树枝上飞到空中捕食昆虫,偶尔亦降落到地上,落地时长尾高举。
东方寿带鸟饲养方法:
生活在阔叶林及林缘疏林和竹林,尤喜沟谷和溪流附近的阔叶林。巢呈倒圆锥形,结构相当精致,巢外壁以植物花序、苔藓、羽毛、棉花和蛛网编织而成,内壁由细草根、草叶、草茎、树皮纤维和苔藓构成。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所吃食物种类主要有甲虫、金龟甲、剑虻、蝉、粉蝶、蛾类幼虫、蝗虫、螽斯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双翅目、同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会吃很少量和植物种子。
东方寿带鸟雌雄分辨:
雌雄外观不同。雌鸟喉咙灰色,上体及背部红褐色,下体白色。它们缺少雄鸟的长尾羽毛。与雄鸟不同,喉部颜色和眼圈不同,雌鸟有灰色的喉咙和微弱的眼圈。雄性亚成鸟看起来非常像雌鸟,但有黑色的喉咙和蓝眼圈。年轻的雄鸟体羽红褐色,尾巴短。它们在第二年或第三年会长出长尾。
东方寿带鸟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多在5-6月开始营巢,在阔叶林中靠近溪流附近的小阔叶树枝杈上和竹上,也在林下幼树枝杈上营巢。营巢由雌雄鸟共同承担,每个巢5-6天即可完成。每窝产卵2-4枚,卵为椭圆形或梨形,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的为乳白色或灰黄白色、被有红褐色斑点。有的为驼灰色、具栗色斑点。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在雌鸟离巢期向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14-16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1-12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