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禁火习俗的起源是从寒食节来的。相传春秋战国时代,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因此寒食节的习俗流传至今。
自古以来,“寒食”与“清明”便是关系紧密的两个节日。寒食节在冬至之后的第一百零五天,家家户户禁火、冷食,故又称“百五节”或“冷节”。待三日寒食之期过后,便迎来了春回大地、炊烟缕缕的清明节。
寒食、清明结伴而来,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不尽相同。寒食节乃是民俗节日,侧重祭扫先人,哀悼追思;清明则属于农耕节气,注重春日生机,唐宋之际更有颁赐新火之仪,以示吐故纳新。因此,寒食与清明新旧有别,寓意不同。
另一方面,两节时序相连,前者禁火,后者赐火,是每岁“春日改火”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加之中唐以降施行了“寒食、清明通休法”,形成了一个前后贯通的长假“黄金周”,使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习俗亦相互渗透、融通。由是,在悠悠岁月之中,寒食节日与清明节气最终实现合流,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