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研究报告 篇28

2024-07-16 来源:爱站旅游

  失独者的心理状态: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很多失独家庭里,他们在失去唯一的子女之后无法走出阴影,总觉得上天不公平,觉得自己倒霉,他们就想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幸福,而灾难为什么就发生自己身上呢?所以渐渐的他们便进入一个死循环,越是觉得不公平,就越自闭越孤独,从一个失独者又变成了一个孤独者。目前失独家庭中很多父母都说孩子去世后,自己就变成了双面人。在人前强打精神,回家就陷入痛苦当中,所有他们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他们认为亲戚们也不能理解他们,有时他们见到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时,就会产生一种睹物思人的情怀,从而使他们更加悲伤,所以他们宁愿选择不出门。而且有些父母在失去子女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以后不可能再快乐,也不敢再快乐了。因为在他们想来自己的孩子都走了,还有什么事情值得快乐的呢,就算遇到快乐的事他们也不敢表露出来,因为他们觉得这才是一个失去子女后的父母所应该表现的样子。这就不得不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因素了,因为在中国人眼中,孩子就是父母的一切,孩子都没了的话,那做父母的还有什么资格和脸面去面对未来呢?然而在外国人眼中则不一样了,他们认为孩子是孩子,父母是父母,就算孩子没了,父母依然要且会开心的生活下去。

  为了帮助这些失独者,有一些人就建议何不重新领养一个孩子呢?然后在我们调查之后发现重新领养孩子的失独者少之又少,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失去的孩子是最好的,内心充满着对自己孩子的眷念,很难再接受其他孩子。

  其实产生这些心理问题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人总是会这样那样的胡思乱想,在失独者看来,那些没有失去孩子的人不知道他们的痛苦,从而产生了隔阂。隔阂一旦产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裂缝,从而使他们越来越疏离人群。

  针对失独者的治疗措施:

  在失独者中,最为常见的有三种病,第一种是失眠,第二种是视力差,因为他们常年日久经常不时地哭泣流泪,把眼睛都哭坏了;第三种是因为孩子离世后受到了太大的悲痛和刺激,许多人因此得了自闭症。

  这三种病可以说既是生理疾病又是心理疾病,由于唯一的子女的离世,让他们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彷徨,对未来充满了忧虑,导致身体各方面机能的下降,从而产生失眠、视力差等毛病。而更多的人则是受不了沉重的打击,精神面临崩溃,加上没有收到社会的重视,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患上各种精神疾病。针对失独群体的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以及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等形式进行疏导。而对于那些家庭条件相对不错的失独者可以采用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一种使用歌曲和乐器来改善老人自闭孤独的治疗方法。许多临床资料和实验研究证明,音乐在改善注意力、增强记忆力、活跃思想、丰富和改善情绪状态方面有明显的功效,有利于消除孤僻老人与周围环境的情绪和理智障碍,加强老年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自我信心。

  针对失独家庭的一些建议:(供参考)

  1.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对全国“失独”家庭总量进行排摸统计,充分掌握“失独”家庭的有关实际情况,并据此研究制定或完善相关政策。

  2.建议尽快提高对“失独”家庭的经济补助。补助标准建议为: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200元的扶助金;独生子女伤、病、残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的扶助金。地方可结合实际,提高补助标准。

  3.修改部分不合理政策规定。针对“必须是独生子女在16周岁之前意外伤残或者死亡的,才能获得补助”提出放宽年龄限制——在子女成婚前;又如,领取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补贴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一方再婚后就不能领取)的限制条件等。

  4.引入商业保险模式,由政府每年为这些“失独”家庭购买一定金额的综合或专项商业保险,当被保险人到达一定年龄或发生状况时,可从保险公司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同时又可减轻政府的负担。

  5.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当前,双独子女夫妇已被允许生育二胎,这对减少“失独”现象有着巨大的作用。然而,对非双独子女夫妇来说,“失独”风险依然存在。面对众多专家对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质疑,建议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如开放对非双独子女夫妇的二胎政策。

  6.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关注“失独”家庭问题,从日常照顾、心理疏导等方面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注、关怀。特别是社区应该为“失独”家庭提供以归属感为核心的心理支持,这方面各有关方面应该加大探索实践的力度。

  7.从更高的层面讲,对“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的关注应转向养老制度本身,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养老制度。比如两个人时居家养老,当只剩下一个人时,和同命人在一起集中养老。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