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杭州人对豆腐爱得痴狂,当年竟然还分帮派,拼技艺,专门祭祀豆腐祖师爷

2024-08-13 来源:爱站旅游

杭州人爱吃豆腐,豆腐制品五花八门:嫩豆腐、老豆腐、绢豆腐、盐卤老豆腐、臭豆腐、千张(百叶)、厚千张丝、薄千张丝、百叶结、香干、白干、茶干、熏干、豆腐皮、油豆腐、小油豆腐、油三角、油方、水面筋、油面筋、素鸡、木莲豆腐等等绝不混淆。如果不是自己经常下厨买菜,是分不清各种名称对应什么,以及不同的料理方法的。

清朝时候,杭州的豆腐行业就很发达了,又称“水作业”。

做豆腐离不开水,东河、贴沙河、中河,以及如今已经不见了的浣纱河一带,集中了当时大半的豆腐店。其中,浣纱河水品质最佳,因来自西湖,水质软,适合用来做豆腐。

民间普遍认为吕洞宾是理发行业的祖师爷。至于豆腐行业的祖师爷,则是那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淮南王刘安。据说刘安是在炼丹的过程中,意外发明了豆腐。

咸丰四年(1854年)以降,杭州豆腐协会有了专门祭祀豆腐祖师爷的场所。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豆腐行业从业者,都会相聚祭祖,祈求赐福。

豆腐行业也分帮派。当时杭州以绍帮为首,其次才是杭帮,宁帮、衢帮又在此之后。

今天常见的“鸿光浪花”,前身名为“余福兴”,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豆腐店。开设于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

豆腐是便宜的物什,是平民百姓餐桌上的常驻嘉宾。豆腐行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反映当时社会民生的好坏。历史上,杭州豆腐行业的极盛时期,在1937年。这一年,杭州出现了首家引入机器生产的豆腐店,豆腐店发展到243家。而抗战时期,杭州沦陷后,民生凋敝,豆腐店也仅存40多家。

计划经济时期的豆腐票

现今西湖景区各个小卖部里,都有香干售卖。其实清代时的游客,就这么吃了。

每年正月之后,春暖花开,杭州周边地区的人们,取道水路,从大运河抵达杭州,游春,上香,礼佛。城隍山、灵隐、天竺一带,香客云集,游览之余,他们到酒馆茶肆歇息,香干是他们喜欢的茶点,“小而方豆腐干一块,芳香可口”。

如今灵隐寺附近,云林斋窗口所售卖的菌王千层豆腐,也是游客们经常选择用来充饥的食品之一。

杭州有几道豆腐名菜,都与乾隆有关。

文思豆腐的发明人,文思和尚,是清乾隆年间人。

另一道名菜,砂锅鱼头豆腐,更是直接与乾隆本人有关。乾隆喜欢江南(女子),现在是众所周知了。据说有一年初春,乾隆到杭州游览,微服私访吴山。不巧遇上大雨,他到一家民居避雨。主人王小二见他又饿又冷,好心将豆腐烧了菠菜,再加上鱼头,在砂锅里炖了给他吃。乾隆感念在心,次年再游杭州时,王小二刚好失业,乾隆就出资赞助王小二开了一家饭店,又亲笔御书“皇饭儿”三字。杭儿风闻讯而来,皇帝同款砂锅鱼头备受热捧,餐饮同业者争相推出仿品。砂锅豆腐鱼头,遂成一道经久不衰的杭州名菜。

乾隆帝早已作古,前程往事如云烟。今天的南宋皇城根儿脚下,有一家小吃店,售卖各种风味地道的豆腐小吃。

老板娘今年70多,开店有十五六年了,做街坊邻居生意,味道总不会差的。

素鸡、素肠、素烧鹅,都是现场制作,用的是富阳豆腐皮,文火油炸后泡在卤水里卤好。素肠的馅料,有雪菜,豆腐干,还有一点点笋。卷鸡里则包了笋丝和瘦肉末。都是老杭州人的传统口味。

杭州今还存有建于南宋年间的“豆腐桥”。此桥和豆腐倒没什么关系。秦侩当年为了王佐斗富,在原本就有一座安乐桥的东河上,又新建了三座桥,并得意地起名为“斗富一桥”、“斗富二桥”和“斗富三桥”。桥原本就是给人走的,一座已经够用,秦侩多此一举。杭州话里“豆腐”与“斗富”音近,老百姓恨死秦侩了,偏不走他修的那三座桥,还戏谑地称那三座桥为“豆腐桥”。止增笑耳。

豆腐性平,倒也暗合了杭州人的脾性。难怪杭州人这么爱吃豆腐了。

撰文CWM078

显示全文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