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今年广东省高作文题命题“常识”的评价

2022-06-16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对今年广东省高作文题命题“常识”的评价

对今年广东省高作文题命题“常识”的评价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题目,自定写法,不少于800字。

  陈继英点评:

  今年作文题出得好不好?我看,不能轻易说“不好”,也不能轻易说“好”,从内容方面讲,从不易离题、有话可说、可深可浅来讲,还是可以说“好”的。“一叶知秋”是常识,“投鼠忌器”、“以德报德”是常识,“登高望远”是常识,“官员要为民办实事”是“常识”,“养成好习惯终生受益”、“人不吃饭就不能活”也是常识,“人人要遵纪守法”也是常识;我看“以直报怨”也算“常识”,但是要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也不容易,因为这里的“常识”, 应写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东西,才好,才会很切合题意。

  这个题目的命题意图,正如我校董希旺先生指出的那样“是基于现时代的丧失理性、违背常识现象的大量存在的社会现实。这种现象是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应当深思的。”在写法上,这个题目与北京的“隐形翅膀”和上海的“板桥书法”不同,那两个题目都是有所寓指,可由此及彼,这个题目就是直接述说生活本身的常识,述说“常识”本身。关键在于,不可空说“常识”,要有具体内容。

  从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方面,从考查学生辩证思维来看,此题也可以说“好”,因为有的常识不能违背,但偏偏有人违背了常识,却成功了,这就要推陈出新看“常识”,一分二看“常识”。而从广大学生的实际来看,这个命题有点“虚”了,有点“大”了。什么是“常识”?在题目中未做出解释,只让学生凭模模糊糊的印象写,恐怕大部分学生只写模模糊糊而没有多少新意和深意的文章,也不会有多少有文采的文章出现。另外,学生创新能力,学生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要在这道题中表现出来,会何其难也?何况命题只是让考生“谈谈经历和看法”?这是命题的问题,不要怪六七十万考生没才华,因为,命题的随意性还是太大了。

  再说命题中让考生“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按作文要求的术语“常识”来分析,“谈谈”大多是写议论文的要求,一般写记叙性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肯定不能用“谈谈”,那肯定有许多考生用这些文体写作,应该怎么评?恐怕还要请教“命题官”大人。

  从命题的形式看,此题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之间,但写作时,只要对准“常识”就可以了,但这个“常识”可就不“常”了!

  再请大家参看一下广州老师的评价,不知你有何评价?

  邹寿元(华师附中特级教师,):

  今年的高考作文实际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篇话题作文。常识,就是平常的、普通的、一般的知识。此文可作记叙文,也可作议论文,但如果写作诗歌可能难度会比较大。题目宽泛,相信学生一般不会离题。

  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在于考生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要搞懂常识背后的规律性。比如今年几次模拟考试当中接触过的作文题“登高望远”、“一叶落而知秋”等,还有平时练习过的“雨过天会晴、春来草自青”等,都可以纳入“常识”的范畴,关键就是要灵活运用,关联上“常识”的内涵。我觉得学生在备考中一定接触过很多类似题目,只要懂得触类旁通,难度不算太大。

  再说大一点,其实中学教育始终是围绕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来展开的,基本都可以说是“常识”,学生都可以从中联系自己的经历或见闻。但是联系得好不好,就要看学生的思想深度,这个有一定难度。

  命题形式出乎意料

  尹宏燕(广州市高三语文教研中心组组长、广州大学附中语文科组长):

  作文的命题形式有点出乎意料。近年来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均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居多。话题作文的形式已非常少见。而这个命题,既可以考虑话题作文,也可有其他形式。

  命题人希望打通作文命题形式的局限,回归语文的本质。特别是想打破一些语文老师的教学套路,用心良苦。

  相比广州一模的作文题《一叶落而知秋》而言,这个题目不容易离题。近年来,高考作文的门槛在降低,既让考生有话可说,又可拉开梯度。

  这个命题给了两个提示,第一个“常识虽易知而难行”,会让人想到“绿灯行、红灯停”等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第二个提示“常识须推陈而出新”,容易让考生想到过时的常识应该批判继承。这两点提示,是为打不开思路的考生准备的,写其中一条即可。提示后面的省略号,说明考生还可从其他角度切入。

  考生在作文时,应注意“常识”的概念,最好不要用“知识”、“认识”等近义词来代替“常识”。

  此题可以引发考生乃至整个社会对“常识”的反思,既涉及了道德,也涉及了文化,还有自然科学等。无论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有话可说。

  “常识”多义易落俗套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这个题目比较中规中矩,对于有些学生很好写,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而言很容易落入俗套,因为常识有多义性,我担心一些考生写“常识”这种题目易流于表面。这是一个可深可浅的问题,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经常出现但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东西。

  中国社会普遍是一个常识比较缺乏的社会,或是把常识变成高大的真理,或是熟视无睹。我猜想出题者的目的是让大家对常识有种平常心,对常识有个尊重的语境,因为在我们以往的教育里面,经常会忽视常识或者是把常识当作一个不可及的真理来宣传,比如说过去教育孩子时,会说扶老奶奶过马路,其实只要是人,就会这样去做的,不分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不分农村还是城市,都应该这样做,这是常识,根本不需要特别指出;官员不应该贪污,这是常识,可是经常见到宣传某个官员很廉洁、不贪污……这恰恰说明这个社会是需要回到常识、回到尊重常识。常识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方面,但是我们往往遗忘掉,不注重离自己最近的、当下的事务,反而只注重一些很遥远的事情。我想出题者也有这样的指导思想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