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安排,我汇报的主题是参与科普宣讲工作的体会。去年,在我所在部门和震防处、宣教中心等部门领导、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我参加了相关科普活动,有了一些思考。今天,我想从三句话带给我的感悟来进行汇报。
第一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20__年在五四青年座谈会上说的。他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这句话很平实,但确实让我感到触动。时光如白马过隙,稍纵即逝,我常想,等我霜华满鬓的时候,我拿什么来回忆?拿什么来和孩子讲自己过去的故事?唯有奋斗,唯有做事,唯有经历。20__年在四川芦山地震现场,我听到这样的报道,地震发生时,远在重庆的一位市民感到晃动,惊恐万分,纵身从3楼跳下,身受重伤。后来得知,仅是芦山地震期间,在成都、重庆等原本没有多大震害的地方,有多人就是因为采取了错误的避震方式,致死致伤。而在汶川、玉树、太原、甘孜等或大或小的国内许多地震当中,都有人因避震不当,造成伤亡,令人扼腕叹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发现社会上很多人并不知道应急避险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对地震相关知识也知之甚少,甚至媒体中许多关于防震减灾的内容也值得商榷的。我们除了把地下搞清楚,地上搞结实以外,同样需要让公众搞明白。平时多一点地震科学的传播,可能到震时,就会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是救人一命,这就是我们工作的现实意义。而有了意义感、使命感,工作起来就有动力、有热情、有方向,最后,就有值得回忆的奋斗的青春。
第二句话,是乔布斯20__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的时候说的。他说,人不能预先把点点滴滴串在一起;唯有做过之后,才会明白那些点点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我最初是怀着对科研工作的憧憬,进入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学习。毕业时,机缘巧合,从事了地震应急管理工作。从20__年到20__年,十年来,很有幸参与了我省历次地震应急处置,见证了地震应急事业的发展,也在这一平台上,有幸在各类机关、企业、学校、军队和社会志愿组织开展公益科普宣讲,加上在系统内开展的专业培训,算下来,有一百多场。在这一期间,我心中也一直保留着对科学以及科学传播的热爱,工作之余,浏览专业期刊和参加学术报告会是我的一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国内许多城市的各类科普馆、博物馆和科学话剧演出现场,在东京、香港、曼谷、新加坡等地的各类防灾科普馆、科技馆、科学展览和避难场所,都留下了我学习探究的身影。而当我向周围领导和同事求教问题时,他们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解答和帮助,都让我深受感动。我想,以上的点点滴滴都可以通过地震科普这件事情串联在一起。
第三句话,是医学科普作家赵仲龙先生在参加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答辩的时候说的,他说,科普专家比科学家少科学,比文学家少文学,但是,他必须比科学家多文学,比文学家多科学。我深深知道,去年我参加的相关活动只是提升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而不是目的;取得的些许收获与科学传播领域的广阔空间相比,实在是九牛一毛。我深深知道,做好科学传播所需要的是科学基础、人文积淀和艺术素养,而这三方面我都有太多需要提升的地方。科学传播不是小儿科的工作,不是科研工作的附庸,它本身就是一门值得深究的学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工作和学习的深入,其实我是越来越不自信,越来越没有底气的,因为,我看到了自身能力的局限和不足,因此,对科学传播的内容更加敬畏,对科学传播的过程更加慎重,对科学传播的对象更加谦卑。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年底,在参加全国科学实验科普展演比赛时,我没有把自己当作选手,而是当作学习观摩者,全程认真记录分析了所有选手的作品。从今年开始,我在夯实基础上多下功夫,也要继续多向领导和身边同事们学习。
最后,想到一个谜语,叫做抗震房里说抗震,打一个成语。我想,这个成语正好是今天纪念五四运动的目的之一,也是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应有之意,这就是——居安思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