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思考过何为教育常识的问题,虽然当时没有按计划深入探索,但收获也不小。这学期打算就“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原则进行探究,起码要通过纠正几个非以人为本的做法去感悟人本位的意义与价值。为了便于归类,在数学教学、班级管理、教师培训三个部分中同时按类型举例,希望能清晰地呈现问题。
反例一:形式主义
1.数量和质量的差异其实是形式和本质的区别。如果单纯考虑高考要求,两本练习册(一本基础、一本综合)搭配做是可以的,但1班学生大约选了一半的题做,考试时与2班成绩持平,这个结果可能说明对这个层次的学生而言,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而且在一个月后我放手了一个环节,为了作业好批改。表面上学生和我都完成了每天的任务,实质上侧重考虑了教务处的检查而没能把作业做得更实。数量和质量在教师这儿挺难权衡,但还是不宜全留,针对训练效果还是不错的,这学期回归一下。
2.说好了和学生进行无目的非功利聊天,可是聊不进去呀,竟然会要求学生来找我聊天,太死板了。首先他们主动来的'时候我应该笑脸相迎;其次有些规矩除了学会抓大放小必须有科学性的安排,继续减少我和学生间发生矛盾的可能;如果把对孩子的感情试着迁移一下是否可以有好的体验;心态再放的平和一些,他们其实都是大人了。
3.师傅除了听课还有很多事需要做,光靠徒弟打对勾谁好意思不打呢?而师傅根本没做这让我很尴尬;一周一套高考卷究竟作用有多大还得调查;不过形式还是有用的,只是要抓住蹩脚的地方把问题解决,这种机会得来不易。
反例二:轻重颠倒
1.现实是会蚕食理想和原则的。学生李树风工作几年了,仍然谈到当初总结的方法用在学习、工作中受益良多,我对这两届学生开始重高考轻素养、重习题轻兴趣、重结论轻原理、重进度轻自主、重知识轻方法等做法,违背了初衷,效果也并不理想,与其这样,不如坚定地再去探究那些厚重的方式,也许出路就在其中,好的东西不可能应对不了现实的,它应该更有力量才对。
2.班级自我管理模式至今没能形成,取而代之的是班主任严防死守,依靠班长一人、看监控完全背离了自主原则。本学期学习一下,一直感觉比较难操作,学几招用用,应该会有感悟。
3.增强学习意识,提高主观能动性,通过一年的培训让几颗种子在新教师的心里生根发芽,这是培训重点,长久之计,但智慧达不到,设计的方案总是完不成目标,这个地方需要看看李希贵他们怎么处理的。当然,王富强那种“像班主任一样带领新教师”的做法我觉得还是可以部分尝试的,有了活动、融入了情感,才有可能融化进血液里,也能有效改善我和新教师的关系。
反例三:唯分数论
1.分数隐藏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比如一个中等难度的数学题往往包含了三个以上的知识点,同样是做错了,但背后的掌握情况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通过分解练习巩固双基、掌握双基突破难点、预备练习增强成就感等可以有效降低分数带来的负面作用,把教师的关注点拉回到思维训练、夯实基础上来。
2.量化扣了分就要惩罚,因为结合着教育引导,没毛病。那没扣分的时候他们在想什么、怎么做我关注的并不多,如果去掉量化扣分,就该建立起不同团体的自我管理系统,就该潜移默化的有计划的让学生的内心一步步强大起来。上几次好的周会、建立几个小团体、搞几个常态化的小活动试验一下,和学生们一起商量着来。让生活充满故事,活的丰富多彩是最重要的。
3.关注徒弟行为背后的原因和一段时间的成长,用各种方式沟通彼此,相伴而行。如果在乎结果就应该这样做,如果不在乎结果更应该这样做。
反例四:忽视个体差异
1.分层教学的确不易,但忽视群体就不应该了。学生现有水平距离高考水平较远,练习册的某些问题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已经超出了最近发展区,应按梯度设置进度,把相对完整的一个知识块儿或一章或一册书分几步走,这就需要打破教材或练习册的原有顺序,为了便于操作,先从一些题目入手做尝试。
2.人与人是有差别的,这个班那十几个调皮的孩子要被量化扣走的时候,我深感不安,因为即使我每次都要花很多心思,但是没有着意去设计每一个孩子的培养方案,哪怕是对这个小群体现象的研究也没有深入思考过,这学期要做这件事。
3.允许教师有不同的价值观,否则,就要有更高明的手段吸引人家。如果我之前像今天的心态一样,是否就可以理解他们因为各种情况造成了现在的心境?如果我不是带着使命或任务,又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责任感呢?尊重每个人的选择,不较劲,不急躁,用长者心态应对人际关系的问题。放松,放开,放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