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2022-05-03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


研究生学位课程试卷

院(系、所) 教育学院 专业 教育管理 考试科目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第 一 学期 研究生姓名 刘鸿飞 学号 142300021

考试成绩 导师评语: 导师签字 年 月 日 说 明

一、凡学位课程考试试题、试卷必须与本封面一起装订。

阅卷导师务必用红笔批卷,并在本封面规定位置打分、写完

评语后在二周(论文考试一个月)内交院(系、所)办公室

教务员,教务员及时做好成绩登记,在学期结束前或第二学

期初将成绩单交研究生处统一整理归档。试题、试卷由院

(系、所)办公室保管。

二、学位课程考试用纸除计算机专用打字纸、16开小方

格稿子纸外,一律使用研究生处统一印制的“学位课程考试

纸”。

三、该封面请用A4纸双面打印,将此说明打印于封面

背面。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学生“三主动”能力形成

——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为例

刘鸿飞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以有关理论为指导,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学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实现学生主动发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展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主动学习能力;主动探索能力;主动发展能力。

1.问题提出的背景和问题的界定 1.1问题提出的背景

始于2004年的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课改)和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都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而课程实施的基础是课堂教学,没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不可能出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能力[1]。笔者将其归纳为主动学习能力、主动探索能力和主动发展能力(以下简称“三主动”能力),并试图通过本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综合学力的形成。

1.2主动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组织和控制下进行的活动,是一种有中心、有任务的活动。主动学习能力,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学习和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1.3主动探索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索,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

求知识,探索规律的过程。主动探索能力,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对事物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对化学实验现象观察,对实验数据处理等思维加工,抽象出化学概念、规律的能力。

它是教师通过“引”的创造,是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索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创造,和谐发展的教学。

1.4主动发展能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发展能力,是“三主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前提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核心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1.5“三主动”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主动”能力的关系是:主动学习是基础,主动探索是核心,主动发展是目标。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

2.问题的理论基础[2] 2.1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以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为代表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必须使学生与具体环境发生相互作用,通过积极的探索和认知,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或图式),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据此,教学过程先要引导学生发现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不协调性,然后主动去改变它。认知结构产生于集体的积极合作与商讨过程中,这一过程能使学生加深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发现原有认知与新知识间的不协调性,进而通过集体对于认知的共同理解来获得认知与知识之间的协调,即教学将从教师知识的传授走向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2.2情境认知理论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奈瑟(U.Neisesr)强调学生学习应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而不应该在抽象的、虚构的环境中展开;应该将概念性知识看作一整套工具,它们只有在真实环境中被运用才能被完全理解,而且通过活动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促进知识的广泛迁移。

3.转变观念,确立新的化学课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三主动”能力 实施“三主动”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起新的化学课堂教学理念。我们在课堂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传统的观点,去其陈旧落后的方

面,吸收其精华,确立了三个“转变”的化学课堂教学理念。

3.1将教师由课堂的控制者转变为参与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控制者和知识的灌输者,学生往往是课堂的被控者和知识的接受者,表现为一讲,一听;一写,一记。而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是人类文化的指引者,但必须改变教师包打天下的观点,教师的作用不是把学生当容器,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学习[3] 。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旦被认定,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必然被激发。

3.1.1通过课前准备问题,促使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

笔者2007年在上海市高中化学“两纲教育”研修活动某中学现场会上的一堂《酸雨》公开展示课,充分体现了上述目标要求。设计了学案供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学习和课堂反馈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上好这节课。

附:《酸雨》学案 (1)酸雨的PH范围?

(2)酸雨的PH为什么不是小于7? (3)酸雨形成的原因:

(4)酸雨毁坏文物、石制建筑以及钢铁结构建筑物的原理 (5)如何对煤进行脱硫处理? (6)如何对尾气进行脱硫处理?

以上六方面的问题,哪些是可以通过自学解决的,哪些是需要老师辅导的,哪些又是可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通过自学、互学获得“真知”。

3.1.2 通过课上展示成果,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在《酸雨》教学中,关于“酸雨的危害”内容,由学生分组在课前准备,并制作成课件,课堂上由各组推选代表,将本组的研究“成果”向师生展示。本节课共有四组同学(分别冠以“绿色精英”、“绿色精灵”、“绿色天使”、“绿色卫士”之名)作交流发言,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酸雨的危害,每组成果或视频、或图片、或文字。集中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

性。

3.1.3 通过课后整理笔记,完善学生主动认知的网络。 3.1.4 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

在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收集、整理有关化学的科技信息,每人每学期至少写一篇有关化学的科技小论文。

《酸雨》课堂教学结束时,笔者设计了三个课后作业,学生任选其一完成即可。

(1)根据推荐的网址:http://www.sepb.gov.cn/(上海环境)、 http://www.kepu.com.cn/gb/earth/acidrain/(中国科普博览——酸雨专题馆)、http://www.cenews.com.cn/(中国环境),拓展“酸雨”知识,写一篇读书笔记;

(2)请各“绿色”小组互相合作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在全校师生中开展酸雨知识的调查、宣传、普及活动。

(3)根据漫画(右图)“雨中垂钓”写一篇小论文;

3.2将设计教师如何教转变为设计学生如何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组织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如果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就不会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只能是一句空话。

在教学中笔者确立的课堂教学组织过程是:学生背景、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策略→课堂教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探究、实践活动)→反馈评价。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策略是:为学生实现学习目的提供信息、手段、时间和空间,设计学习活动的情境、形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通过实际操作和交互的学习实践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高中化学学科在以下几种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

3.2.1 化学观察能力。

(1)养成有目的地、细心持久地观察化学现象的习惯。

(2)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法、多维观察法、分析观察法等。 (3)用语言或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描述所观察的化学现象,善于从观察中提出问题。

在《过氧化钠性质》教学中,笔者以两个“魔术”引入:(1)滴水生火:取一小块棉花,展开,均匀洒上过氧化钠粉末,裹起来(不要裹得太紧),放在石棉网上,用胶头滴管滴上几滴水,棉花迅速燃烧起来。(2)一口“仙气”:取一小块棉花,展开,均匀洒上过氧化钠粉末,裹起来(不要裹得太紧),放入硬质试管的一端,从另一端吹气,棉花迅速燃烧起来。两个实验现象明显,“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与思维,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3.2.2 实验探索能力。

(1)熟练地操作中学化学实验所用的基本仪器。

(2)根据实验目的、原理独立完成规定的实验,会处理数据和对误差进行定性分析。

(3)根据学习需要设计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根据实验结果抽象概括出化学规律。

3.2.3 化学思维能力。

(1)从化学事实出发,进行抽象概括。 (2)从已知推出未知获取新知。

(3)从规律中总结和引出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归纳知识并形成体系。比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溶液的酸碱性以及化学平衡移动等内容的教学。

3.2.4 理解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1)在分析化学过程或分析化学实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和规律。 (2)从定义中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 (3)从各定义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理解概念规律。

(4)从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过程中提高理解概念规律、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的自学能力。比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教学,化学键、晶体的教学,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教学等。

3.2.5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1)用数学形式表达化学概念和物质变化的规律。 (2)用图象描述化学问题。

(3)用数学知识对化学问题进行分析、运算和推导。比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教学,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教学,镁、铝、铁及及化合物的相关计算教学等。

在《过氧化钠性质的探究》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学生探究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出方案→相互补充完善方案→优化方案→择优进行实验论证→从而得出结论→完成实验报告。以“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为例,介绍学生实验探究过程:

学生实验方案设计

方案序号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 方案说明 过氧化钠放入试管中,再加水 直接向装有过氧化钠的烧杯中加水 矿泉水瓶中加入少量水,再加入过氧化钠 用棉花包裹过氧化钠粉末,滴水 合理方案 主要操作 用带火星的木条和酚酞试液检验产物 —— —— 以上四个方案,是从学生提供的众多方案中,选择相对较完整、较合理的。然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方案的优化。

学生评价设计方案

方案序号 方案一 方案二 方案三 方案四 …… 优点 简单易操作 简单易操作 不足 过氧化钠太多或太少,影响产物的检验 不容易检验生成的气体,浪费药品 现象明显,产物易检验 消耗药品较多,容易将瓶子烧漏 简单易操作,现象明显 产物(氢氧化钠)不易检验 方案评价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过程,该过程关注的不只是实验的表象,而要表达出实验的全部信息。

最佳设计方案现象及结论

最佳方案实验步骤 把水滴入放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 用手触摸试管底部 向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 现象 有大量气泡产生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试管底部有烫手的感觉 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 反应剧烈 有氧气生成 反应放热 有碱生成 上述三个过程完成后,填写实验报告即可。

实验报告: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

操作步骤 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反思 3.3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展能力 笔者在具体教学研究中,将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在面向过程的学习中,教师要设置问题情境,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将面向“结论”的教转变为面向“过程”的教,留出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让他们自己去寻求知识,发现规律,去理解知识,灵活地应用知识,创造性地思考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死记硬背这些结论。

高中化学学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发展能力:

3.3.1 形成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方面能力、情感意志方面的能力)。

3.3.2形成良好的化学素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思考问题的方法、创新意识) 在《过氧化钠性质的探究》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依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设计,以同样的模式完成“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和“过氧化钠的漂白原理”的实验探究过程。为了巩固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笔者又为学生设计了如下课后作业:“结合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性质,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过氧化钠的纯度”。然后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反馈,效果很好。

3.3.3获得较高的化学学习的质量(与对照班比较)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围绕“三主动”教育模式的总体目标要求,注重学生的主动发展,在学生化学学习能力、学习素养和学习质量的提高上已初步形成了一些策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2005年云南省支教期间,在迪庆州某中学执教初139班化学,2006年云南省中考化学成绩与其他班级比较以及在全州的排名情况,见下表:

班级 137班 138班 139班 140班 人数 35 38 31 42 均分 74.49 74.63 79.45 78.57 州名次 4 3 1 2 校名次 4 3 1 2 2006年执教本校高一(5)、(6)班化学,在2007年区质量管理考化学成绩与其他班级比较情况,见下表:

班级 1班 2班 3班 4班 5班 6班 人数 48 47 49 40 40 43 均分 55.5 53.6 56.8 64.9 77.2 68.1 及格率 33.3% 31.9% 37.5% 57.5% 100% 76.7% 校名次 5 6 4 3 1 2 成绩虽然是量化的,但可以反映出执教班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学习素养和较高的学习质量。

笔者在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贯彻了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营造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形成了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的综合运用,促进了学生“三主动”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蔡忠平.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

程教材改革综述[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

[3]上海二期课改关键词:课程理念[J].现代教育, [J]. 现代教学 2004年Z2期:78.

[4]走进高中新课程编写组编写.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改”的探索与实践[J].上海教育科研.2011(01)

[6]姚斌.浅谈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121-122.

[7]李勇.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