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 折线统计图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表、条形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单式和复式),帮助学生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思想,根据折线的变化特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和预测,更好地了解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把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同一个单元里教学。例1是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以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为题材,先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述历届参赛队伍的情况,再在此基础上引出折线统计图。这一方面激活了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统计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感受这两种统计图的联系,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从更广的角度把握分析数据的方法,培养数据分析观念。教科书P106例2以上海老龄化社会为题材,具有时代性,也有助于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教科书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呈现了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便于分析多组数据,从而产生探索问题的需要。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此外,教科书还特别注重根据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能力。
在前面有关统计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多次从不同层面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对统计的过程和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本单元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应该不难。教学过程中,要么让学生看图分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么让学生在已经确定了纵轴、横轴并画好网格的图中描点、连线,用不同的折线表示相关的数据,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图操作干扰学习的重点。这样,既突出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关键环节,又能让学生更加关注统计活动的全过程,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1.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让学生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在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2.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简单的统计活动。在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Earlybird
晨鸟教育 第1课时 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4~105例1及“做一做”,完成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六”中第1、2题。 ▷教学目标 1.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对事物做出初步判断和预测。 3.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画出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表示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教具,小正方体学具(学生自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机器人吗?你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由交流对机器人的了解。 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呈现机器人图片。 师:随着人类的发展,今后社会生产生活中需要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作的地方会越来越多, 【教学提示】 可以结合实际机器人的设计制造也将成为很有前途的产业。为了激发青少年对机器人设计与制造的热情,情况,选用其他数据我国每年都会举行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请看,老师收集了一组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 替代教科书提供的数据,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师:这些数据这样呈现你有什么感觉? 【学情预设】学生会感觉到密密麻麻的,看不清楚。 师:怎样表示才能看得清楚呢? 【学情预设】学生很容易想到用统计表、统计图表示。 2. 出示表图,读取信息。 师:你们想的是这样的吗? 师:现在感觉如何? 【学情预设】用统计表表示比刚才要清晰明了很多。 课件继续呈现: ◎教学笔记 Earlybird
晨鸟教育 ◎教学笔记 师:现在感觉呢?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它有什么优点呢? 【学情预设】能直观地看出数据的多少,能根据直条的高低很容易比较出数据的大小。 师:其实呀,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一种新的统计图表示,想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吗? 3.变换图形,揭示课题。 课件呈现:第一步,条形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并标出每个数据;第二步,隐去条形统计图中的直条,保留横轴和纵轴及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所对应的点。 师:这些点分别表示什么?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如果我把这些相邻的两个点之间用线段连接起来,你们想想它最后会是什么样的? 课件呈现折线统计图: 【教学提示】 课件播放折线统计图时,边呈现边引导学生说说表示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每部分表示什么,知道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三步,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用统计表、统计图表示数据更加清楚、直观,激活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强化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由条形统计图过渡到折线统计图,有助于学生初步感受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便于利用条形统计图的知识学习折线统计图。 Earlybird
晨鸟教育 二、比较分析,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1.观察比较,了解结构。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可能不会用比较规范的语言 师: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学情预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折线统计图仍然有标题,有横轴和纵轴,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数据的多少;但条形统计图是用条形长短表示数据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表示数据的多少。 2.深入讨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师:请仔细观察折线统计图,特别注意观察这条折线,你能发现什么?有什么感受? 学生独立思考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发现折线统计图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点的位置高表示数量大;连接这些点形成的折线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 师:再看一看折线的变化情况,你又能发现什么呢?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发现有的线段很陡,有的线段相对比较平缓;有的可能发现,表达,如会用“突相邻两个年份的数据差距越大,线段就越陡;也有的会根据折线的陡、平直观判断数据的变然”“竖得厉害化。 些”等词语,这些都师:我们从折线统计图中折线的陡、平就可以直观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大小、快慢趋势。 是他们的真实感受,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师: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的呢? 师:你认为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有什么突出特点呢? 学生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感受折线统计图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板书) 师:条形统计图就不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了吗?条形统计图上就看不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了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都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虽然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但它没有折线统计图看起来那样明显、直观,这是折线统计图的突出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自主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读懂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在对比、观察、分析、发现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3.读图分析,感受数据随机性。 师:从统计图中你还发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感受到:每年参赛队伍支数不一样,有时在增多,有时又在减少;有时增加得快,有时增加得慢。 师:看起来这些数据都不一样,但你们从2006年到2012年整体看,这些数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Earlybird
实际情况加以引导并给予肯定。 晨鸟教育 【学情预设】从总体上看参赛队伍的数量呈现增加趋势。 师:如果我们单独从一年、两年看这些数据,看不出什么规律,但如果看多年的数据,就可以发现参赛队伍的数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 师:你还有什么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虽然数据是变化的,单个看是杂乱无章的,但有足够多的数据就能看出数据的变化规律,从而体会随机思想。4.绘制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 (1)课件出示统计表。 【教学提示】 如果事前让学生收集了自己0到10岁的身高数据, 该环节就用学生自主收集的数据。如果学生感到收集这些数据比较困难,就用教科书P105“做一做”的素材。 (2)课件呈现统计表,学生读表。 (3)课件呈现网格统计图。 (4)学生自主将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5)展示交流,课件随机动态呈现数据描点、连线,形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 【学情预设】让学生着重说出画折线的步骤和方法:描点——表示数据——连线。教师随机关注几个具体的数据,让学生说说是如何找点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6)读图分析。 师:说说从统计图中你发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想法。 【学情预设】学生能自主读出图中的数据,比如陈东0到1岁那年长得最快,长了24cm。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以填空的形式呈现解答教科书P105“做一做”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已经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这里重在让他们独立完善折线统计图并读图分析。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作图技能,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六”第2题。 (1)学生独立观察统计图后全班交流。 (2)我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从这个趋势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8“练习二十六”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 3.课件出示习题。 ◎教学笔记 Earlybird 晨鸟教育 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解答。 【设计意图】围绕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读图分析,根据统计图自主提出问题,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特点的了解,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第3题结合生活经验和想象比画折线图,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数量变化趋势的感悟,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学情预设】让学生自主回忆学习过程,谈收获,重点围绕折线统计图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等展开。 师:是呀,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老师这里还有两个折线统计图。(出示课件) 【教学提示】 让学生结合实际判断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数据,有一定的难度。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的判断合情合理就行。 师:这是去年下半年某商场服装柜销售员分别根据毛衣和衬衣销售量制成的两张折线统计图。请问: (1)哪张图表示毛衣的销售量?哪张图表示衬衣的销售量?为什么? (2)你能简单描述这两种衣服销售量的变化情况吗? (3)如果你是经理,在进货方面有什么考虑? (4)这两幅图能否组合在一起呢? 【设计意图】判断统计图所描述的生活情境,体会统计图在生活中的作用。提出两幅图能否合并组图的问题,暗含下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板书设计 单式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 画法:描点——表示数据——连线。 ◎教学笔记 Earlybird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晨鸟教育 生已经学习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且对基本的统计过程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有一定的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一是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感悟折线统计图能清楚表述数量增减变化趋势的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加深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特征的理解。二是注重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无论是例题教学还是巩固练习,我都非常注重让学生从统计图的数据中获取信息,对事物的变化趋势作出判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观念,让学生感悟数据的随机思想。 ▷作业设计 二、知识的记忆是会遗忘的。为了探索记忆遗忘的规律,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做了一个实验:通过自己第一天的学习记住100个英语单词,以后每一天对这100个单词进行听写,得到的结果如下表。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6~107例2,完成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六”中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 1.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能结合实例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在自主学习、 2.从第( )天到第( )天遗忘得最快;从第( )天到( )天遗忘得最慢。 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3.这个实验结果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二、1.画图略 2.一 二 六 七 3.学习(记忆)要勤于复习巩固。(答案不唯一) ◎教学笔记 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Earlybird
晨鸟教育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单式折线统计图,请看这两个折线统计图,你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6例2部分信息。 【教学提示】 学生读图也许还只停留在单个数据的层面,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整体趋势上去分析数据。 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分别根据两幅图说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情况:都是呈上升趋势。也可能说出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哪年最多,哪年最少。 师:如果我们要比较上海每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谁多谁少,要从统计图中直观反映每年人口数实际是增长还是减少,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便于比较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感觉到这样呈现不太容易比较这些情况,从而产生认知矛盾。 师:能否将统计图改进一下,使其便于比较呢? 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互相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借助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联想:既然可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两组数据,那么能否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两组数据呢? 师:既然前面我们学习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可以用来表示两组数据,同样也应该有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两组数据。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折线统计图的另一种形式——复式折线 图) 【设计意图】直◎教学笔记 接呈现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简要读图,激活学生大脑中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为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提供认知准备。同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多组数据的局限,引发学习新知的需要,并由复式条形统计图联想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沟通两种统计图的联系。 二、绘图分析,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1.想象图形,初Earlybird
晨鸟教育 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将这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猜想一下合并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象,为下一步探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作铺垫。 2.讨论绘制方法,展示过程。 (1)学生小组交流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师:要把你们刚才想象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出来,该怎样绘制呢? 【学情预设】学生有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经验,他们应该能说出一些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交流时教师重点让学生明确:可以像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样,画两条折线表示出生和死亡的人口数;画每条折线时应注意用不同颜色区分出生和死亡的人口数量,要让别人看得懂哪条是表示什么数据,还得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用图例说明;描点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描点的方法一样。 学生交流汇报,课件结合学生的交流,动态呈现绘制过程。 (2)学生独立完成例2中留白部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评价,与课件进行对比。 师总结并板书复式折线图的制作方法: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量。 【设计意图】在学生借助已有认知经验,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基础上,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3.读图分析,感受特点。 师:请观察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看一看它与前面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师: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吗? 【学情预设】学生先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两条折线分别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再仔细观察发现:从总体上看,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都呈上升趋势,且出生人口数上升幅度较大,死亡人口数上升幅度较小;上海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比死亡人口数少;其中2003年相差最大。 师: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困难,只是发现死亡人口数和出生人口数都在增加。 师: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细化,分成以下几个问题。 (1)出生人口数少于死亡人口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2)出生人口数上升幅度较大,你估计是什么原因? (3)死亡人口数上升幅度不是很大,这又说明什么呢?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意识到:上海每年的人口数在减少。 师小结:在统计上,出生人口数与死亡人口数之差就是一个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数。如果出生人口数大于死亡人口数,这个自然增长数就大于0,就表示Earlybird
晨鸟教育 人口实际在增加,我们把它叫做正增长;如果出生人口数小于死亡人口数,这个自然增长数就小于0,增长的是个负数,实际上就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这就叫做负增长。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还可以更直观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同时,教师加以引导,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同样具有直观表示数据增减变化趋势的特点,而且还便于比较几组数据的变化情况,发现几组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4.对比分析,拓展认识。 师:上海的人口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负增长的现象呢?这个问题原因有很多,你们可以课外去调查了解一下。 师:上海人口增长情况是这样,你们认为全国也是这样吗? 学生猜测后课件出示教科书P107最下面的统计表。 师:请将这个表与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统计图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发现:上海出生人口数的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变化趋势相反,也就是说上海出生人口数呈上升趋势,全国呈下降趋势;上海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与全国基本一致,都是略有增加,但幅度不是很大。 师:猜一猜,这些规律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综合应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六”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集中交流反馈,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同步呈现解答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两个城市的气温都是上半年呈上升趋势,下半年呈下降趋势。其实我国各地基本上都是这个趋势,这点学生可能感受不明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小明家“十一”黄金周去甲地旅游,应注意观察甲地同期的气温,着重根据气温做穿戴上的准备。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六”第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展示交流,课件呈现解答结果。 【学情预设】在展示交流时,第(1)题学生应发现男、女生的身高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但男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身高普遍都比女生略高。如果学生不能发现这些结论,教师就要注意引导;第(2)题事先让学生了解自己身高是多少,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让学生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负增长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实际生活中用得比较多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理解。 准备他们7到10岁(或11岁)的身高数据。 【设计意图】练习以用好教科书上的资源为主,主要围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读图、分析和绘制(完善)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最后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Earlybird
晨鸟教育 生完整经历统计过程,培养统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复式与单式两种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还可以更直观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注重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读图方法等知识,绘制统计图的经验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具有表示多组数据的认知经验,让学生自主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特别是在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二为一时,不必急于直接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而是先让学生思考,再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步展示绘制过程,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教科书P106~107例2。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设计 二、东风路小学学生参加象棋比赛人数统计如下表。 2.男生参加比赛的人数占全部人 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参加比赛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几分之几? 3.从上面信息的比较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参考答案 二、1.画图略 2.参赛的Earlybird 主体作用,将动手操作的内容转化为动脑思考(想象),再动手操作实践。这个转换的过程, 1. 根据上表数据制成统计图。 ◎教学笔记 晨鸟教育 总人数:4+6+8+13+17+18+2+3+5+8+18+12=114(人) 男生参赛总人数:4+6+8+13+17+18=66(人) 男生:66÷114=1119 女生:(114-66)÷114=819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男生参赛人数比女生多。 ◎教学笔记 练习课 ▷教学内容 完成教科书P108~110“练习二十六”中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2.会读折线统计图,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3.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Earlybird 晨鸟教育 意义和作用,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会读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进行单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1.分析单式折线统计图数据。 课件出示习题。 【教学提示】 在读图练习时,可以问问学生是怎么独处这些数据的。 2.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并解决问题。 (1)课件呈现统计表和方格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Earlybird
(1)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自主解答,课件呈现答案。 (2)课件出示问题(2)。 【学情预设】学生会把10次的数据加起来,关键是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读出来的。 (3)课件出示问题(3)。 【学情预设】学生会根据第(2)小题的结果,把两次的结果加起来。 ◎教学笔记 晨鸟教育 【学情预设】由于这是新增的习题,学生手上没有方格图,所以让学生说怎么绘,教师课件展示。学生会说:先找出每个年级对应人数的数据点,再依次将这些点用线段连起来。 (2)光明小学平均每个年级有多少名学生? (3)从统计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快速解答后再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读图,巩固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培养读图分析能力。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师口述问题,学生回答。 师:说一说,选择哪种统计图表示下面的数据更好? (1)要分析小明本学期5个单元检测成绩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选择什么统计图比较好? (2)要反映某小学1~6年级各个年级的学生人数情况,选择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学情预设】第(1)题学生会选择折线统计图,第(2)题有的学生选择折线统计图,有的学生选择条形统计图。引导学生知道,要反映数据增减变化,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好;如果只要求表示数据的多少,一般选择条形统计图。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受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根据实际生活情境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征,提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 二、进行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 1.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六”第7题。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交流时可能出现两组数据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的情况,但实际上第(2)组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更能清楚地表示出一到六年级学生参加旅游人数的增减变化,特别是能反映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参加旅游人数呈增加趋势。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与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类似,所以在此基础上可直接让学生结合两组不同背景的数据,选择适当的统计图表示,进一步感受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和适用范围。 ◎教学笔记 Earlybird 2.指出折线统计图的问题。 晨鸟教育 课件出示练习题 【教学提示】 引导学生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数据的位置等方面进行辨析。 【设计意图】让Earlybird
(1)学生分小组讨论,再全班汇报。 (2)在草稿纸上画出正确的折线统计图。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横轴上各项目间间隔不一致,图上的两条折线没有区分,不知道各表示什么数据,应该用图例说明,并用不同的线段区分开。 3.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复式统计表。 (1)根据上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2)前四轮比赛过后,谁的成绩领先? (3)请你根据何姿的比赛成绩,说一说何姿是一名什么样的运动员。 学生先说说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再操作。最后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三、课外实践活动汇报(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外完成) 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完成教科书P109~110“练习二十六”第6、8题,都完成了吗? 师:现在我们一起分享收集到的数据。 学生汇报展示。 【学情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收集到不同的数据进行分析。(1)学生收集自己的零花钱记录,时间自己确定,可以是以天为单位,收集一周的,也可以是以周为单位,收集几周的;如果班上学生整体零花钱特别少,此问题可以不做。(2)在报纸、杂志或其他资料上收集一些折线统计图,全班交流。 ◎教学笔记 晨鸟教育 学生在课余时间记录自己的零用钱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掌握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并在用 复式统计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后,展开交流与分析,提出建议从而培养统计意识, 积累活动经验。 四、巩固练习,应用提升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这是两道有层次性的练习题,针对性较强。第1题是系统归纳折线统计图 的特征。本题提供了具体的数据背景,通过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一步运用不同统计图的特征表示数据,既可以让学生体会不同统计图的特征,又能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第2题是读图解决问题,综合性较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并感受统计图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除了几个实践活动外,练习二十六的大部分练习在前面课时中已经处理过。为了提升练习课的效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几道基础题和综合应用题,落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这两个方面,本节课都设计了专门的相对应的习题。根据反馈情况看,学生掌握得比较好。 ▷作业设计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作业。 ◎教学笔记 Earlybir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