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课件

2021-04-24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课件
 商丘一高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是在

A.黄帝时期 B.舜时期 C. 大禹时期 D.启时期 2.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3.下列选项不能反映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4.《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

A.宗法等级制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D.中央集权的制度已经形成 5.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6.《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问鼎中原 B.一言九鼎 C.三足鼎立 D.革故鼎新 7.下列地方行政区划分级别最低的是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 8.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传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9.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国维《秦郡考》考证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为46郡。某同学在考证秦设郡的具体数目时,收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料,其中最可信的应是 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家的研究论文 D.秦简的记载 10.雍正年间,清政府在西南少数名族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主要是指 A.任命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制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的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进行直接管制 11.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时期 比例 任官前出身 两宋 51%以上的进士 平民 明清 43%的进士 贫寒家庭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促使一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 C.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拨的公正 12.清朝中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是

A.都察院 B.刺史 C.宣政院 D. 理藩院 13.“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 A.元朝 B.宋朝 C.唐朝 D.秦朝

14.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

1

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了

A.科举制 B.察举制 C.征召制 D.九品中正制

15.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16.中国古代以下机构由最初是一个临时性军事机构演变为一个常设的政务机构的是

A.汉代的外朝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代的枢密院 D.清朝的军机处 17.《明史·刑法志》记载:“„„夜饮密室,一人酒酣,谩骂魏忠贤,其三人噤不敢出声。骂未讫,番人摄四人至忠贤所,即碎尸骂者,而劳三人金。三人魂丧不敢动。”这突出反映了 A.明朝社会民主风气浓厚 B.君主专制趋向于极端腐败 C.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强化 D.明朝法律严明,轻罪重刑 18.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通过中央集权管理,于是采用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中外朝制度 B.刺史制度 C.郡国并行制度 D.郡县制 19.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

A.大都周围的河北、河南、山东 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20.“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李大钊《圆明园故址》)“两度劫”发生在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1.“竹枪一支,打得妻离子散,未闻炮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外敌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B.说明中国人惧怕竹枪火炮 C.说明吸食鸦片使中国人民内部相互残杀 D.揭示了鸦片输入巨大危害 22.中英《南京条约》使中国被迫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它们由南向北依次是 ①广州 ②宁波 ③上海 ④福州 ⑤厦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③⑤②④ D.①⑤④②③ 23.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政府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24.慈禧曾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的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阻拦他们,始终总没教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

A.洋务派 B.顽固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2

25.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的主要矛盾 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成为世界潮流 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26.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顽强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27.“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中日甲午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 D.“门户开放”政策 28.在树立党的理论旗帜上,有四次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会议,分别是 A.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B.党的一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C.党的一大、党的七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D.党的七大、党的八大、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

29.1921年中共的诞生表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在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党逐步走向成熟。中共历史上的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A.及时地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30.“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只要国民党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中国共产党表达这一宣言促进了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C.联合政府的早日成立 D.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31.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32.右图为美国特种部队游骑兵75团的徽章。徽章下方有国民革命军“青天白日”图案和“缅甸之星”标志,这一设计最能体现的史实是 A.美国支持国民党军队打内战 B.美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 C.二战期间中美合作抗日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33.2012年7月16日是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诞生90周年纪念日,上海成都北路7弄30号中共“二大”遗址再次迎来参观高潮。民主革命纲领与“一大”纲领相比最大的变化在于 A.体现了压抑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目标 B.以俄国十月革命夺权方式为革命道路 C.正式作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正确决策 D.承认了中国革命不可超越的历史阶段

34.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新印书后,在日记中写道:“其中所言,颇有见识,„„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材料中的“书”应为 A.《各国律例》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

35.1927年7月,宋庆龄在声明中指出:“我对于革命并没有灰心。使我失望的,只是有些领导过革命的人已走上歧途。”此话针对的是

3

A.北伐战争的失误 B.国民党右派镇压革命 C.军阀之间的纷争 D.国民党内部分裂对抗 36.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思想的相同点是

A.主张推翻清政府 B.主张君主立宪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37.探究历史真相,需要分辨史料真伪,之后才能作出阐释评价。下面是关于开国大典的一段史料

1949年10月1日上午10点。已经①下野的蒋介石在②广州一名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公馆里,听到收音机里传来这样一条新闻,“新华广播电台,下面播送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仪式,将于今日下午三点,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③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将④北平改为北京。” 分辨该段史料的横线部分,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8.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各省、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八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2010年则修改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39.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A.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B.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 C.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调动各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40.大陆熊猫“团团”“圆圆”现在已成为台湾人民的“开心果”。实现两岸人民真正“团圆”的政治基础是

A.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全国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第41题15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3分;答案必须写在规定区域,否则无效。)

4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材料三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材料二、三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5分)

4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

(4)有人说甲午战争给中国 “带来深重的灾难的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这一论断加以说明。(3分) 42.(12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文明变革的时代,固有文明的中心,往往无法产生新的文明,反是文明的边缘,往往成为变革的肇源地„„而土耳其之能以能够顺利实现脱亚入欧,乃在于土耳其在伊斯兰文化的边缘。文化边缘的国家,遇到挑战时反弹相对较小,容易接受变革,相反,固有的文化中心,其遇到的反弹强大,曾经的辉煌,极容易造成幻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历史的最重要变化之一就是产业资本开始超越发达国家,向第三世界扩张,形成了世界性的、全形态的资本流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这一变化大大扩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空间,六七十年代,经济全球化的效果展现了出来。„„苏联实际上并没有加入到这个进程中。苏联经济主要还是在苏联和东欧那个小范围里循环,经济慢慢停滞下来。苏联在全球化浪潮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被边缘化了。

——房宁《谈苏联解体教训:我们不能迷信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东亚文明边缘国家日本“脱亚入欧”的举措?(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没有加入到这个进程中”的主要原因?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入到这个进程中?(6分) 43.(13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据《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6分)

(2)根据材料二,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7分)

5

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C 6、A 7、D 8、C 9、D 10、D 11、B 12、D 13、A 14、A 15、A 16、D 17、B 18、C 19、D 20、D 21、D 22、D 23、B 24、D 25、B 26、A 27、B 28、C 29、A 30、B 31、B 32、C 33、D 34、C 35、B 36、C 37、C 38、B 39、D 40、B

41、(1)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2分) 时间: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1分)

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1分) (2)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2分)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3分,答出3点即可) (3)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3分)

(4)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

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3分,答出3点即可。)

42、(1)举措:学习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改革本国政治体制,确立资本主义政体;大力学习西方科技、思

想、文化,改革教育制度;推行社会生活全面西化政策。(6分) (2)苏联:两极格局下,苏联和西方国家尖锐对峙。(2分)中国:积极缓和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关系;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战略。(4分)

43、(1)私人办学;教育及于平民;推出了合理的教学方法。(6分) (2)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4分)

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3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