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第Ⅱ课时 一、学习目标:掌握炼字型(分析“诗眼”型)诗歌的基本思路和一般答题模式。 二、重 难 点:解读举例作品,掌握答题规律,有效组织答案,做到准确答题。
突破策略:主要通过方法归纳——尝试高考——强化训练的方式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练习、讨论、归纳
课型模式:分析高考题型——归纳解题方法——变式练习巩固 三、预习内容
1.你认为下面两首诗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晴景》)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 2.请替诗人分别选两个字填在空白处。
主备人:温长军 审 核:于春霞 谭世珺 时间:2010年11月12日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A)春泪,无力蔷薇(B)晓枝。
A:盈、化、惜、酝、没、溢、迎、含、悔、怜、滴、拾、隐 B:依、绝、垂、扶、抚、浮、醉、念、恋、倚、红、卧、缀 四、课前检测:提问诗歌鉴赏一般思路。
五、导入新课
五代著名诗僧齐己一次在下了一夜大雪的早上,发现有几枝梅花已经开了,觉得开得很早,为了突出一个“早”字,便写了一首《早梅》诗: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其中有两句是:他对“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这两句诗很满意,便高兴地拿着这首诗去请教诗友郑谷。郑谷看了几遍后,建议将其中一个字改一下,这样更合诗意。齐己听了,认为改得很好,欣然接受,并向郑谷拜谢,后人便称郑谷为齐己的“一字师”。
你知道这个字是什么?对,数枝梅花开已经相当繁盛了,不足以说明“早”,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贴切。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段叫炼字。炼字是古代诗人提升诗歌品位的重要手段。我国古代诗人对炼字感慨良多。卢延让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更是激动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炼得好的,便成了诗眼,甚至句以字名、诗以句名,千古流传。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如果考试出现对这些“字”的考查,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番——
六、知识梳理 ㈠“诗眼”概念
过渡:“诗眼”是种比喻的说法,是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因此在熟练使用“诗眼”去鉴赏古诗方面有一定的难度。而我们现在一般以“炼字”作为主要提法。那何谓“炼字”?
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中挑选最妥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㈡诗眼的分类
过渡:“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也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由此“诗眼”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指一篇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主意”即主题、主旨。)能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
- 1 -
⊙诗歌鉴赏导学案系列之炼字 ☆莫任寒窗秋梦老,辜负青春年少。
的诗眼。你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
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因愁而生白发,鬓染秋霜,“愁”是这首诗的诗眼,作者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作者愁思的绵长不绝,忧愁之情感。
二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这是局部的诗眼。 如陶渊明《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改为“看”“望”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东坡云:“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景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明确表达了一代文豪对诗词炼字的观念。“见”字无心,“望”字有意。用“见”字把人和物融为一体,方可明了意境深远;用“望”易“见”,诗中悠然自得,适性自在的意境便荡然无存。(用替换法比较赏析“见”为什么比“看”“望”好)
㈢诗眼的寻找方法
过渡:通过以上实例,可以发现,读古诗抓“诗眼”,在结合整首诗意境的同时,主要抓两方面:
⑴从词性的角度看: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特别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因为在众多的词类中,动词是写景、状物、叙事、抒情的关键字,往往成为诗人设诗眼的重要对象。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②形容词:用作修饰的词,大部分是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对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先示例后总结词性)“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精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水。”
③词类的活用:把握词性发生改变的词,体会作者所炼之意。(先说明类型再示例分析)、 “世味年来薄如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直言人情淡薄,直诉出来做官的困惑。“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表现了春回大地之时作者急切思归之情,给了读者色彩感和想像的空间。
④虚词:看似无足轻重,用好了,也可疏通文气,活跃情韵。如陆游《书愤》中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其中“空”字,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腔报国热忱却一直到老仍报国无门的深重的惆怅与悲愤,读之令人扼腕,准确深刻地点明本诗主旨——抒写悲愤之情。
⑤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一般地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
⑵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
诗眼往往运用了拟人、夸张、通感等手法。“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弄”字拟人化,把月下花枝在清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七、点击高考
过渡:写诗设眼是古人写诗的写作习惯和技巧,读诗抓眼是国人欣赏诗歌的传统经验。高考也
- 2 -
⊙诗歌鉴赏导学案系列之炼字 ☆莫任寒窗秋梦老,辜负青春年少。
将诗眼作为命题点,我们现在就以2010年广东卷为例来看看,这类题目应该如何解答——
㈠典题引路
(10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②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分)
[解析]第一问题干表述十分明确,考生必须从两个方面来答出“隔”的“双重”意义,其实就是回答“隔”在诗中的表面义和深层义。
【参考答案】隔,隔断、阻隔之意。(步骤一)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步骤二)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步骤三)
【赏析】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抒写相思之晴。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晴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晴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待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瞭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晴。“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蜜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晴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晴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晴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晴绪,雾霭蜜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晴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晴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晴,但“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直饶”,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晴的书信交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晴细腻的刻划,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晴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晴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①
㈡规律探究
★“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⒈诗中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⒉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⒊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提问变体:
①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②诗中某个字(某句诗)的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要用某个字(某句诗)?说说(简析)诗中某个字(某句诗)在诗中的作用。
③诗中某个字(某句)换作(改作)某有什么作用?两者有什么区别?哪一个好,为什么?
- 3 -
⊙诗歌鉴赏导学案系列之炼字 ☆莫任寒窗秋梦老,辜负青春年少。
④请抓住诗歌中的某个字词谈谈作者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⑤此诗有点版本作这样,有的版本是那样,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⑥比较两首诗中的某个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⑦某诗评中(前人论述)提到,诗歌中的某个字用得好,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你的看法是什么? ★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后面三点可概括为: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情境(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或:①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某个字(某句话)运用了„„手法(修辞方法等),表面的意思是„„言外的意思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换作某,就起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
八、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问:“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赏析】岑参 (约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天宝三载(744,三十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
岑参幼年丧父,从兄受书。“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隐于嵩阳”,实际指十五岁后僻居嵩山苦读,为谋求出仕做准备。开元二十二年(734),他由嵩阳至洛阳(本年玄宗居洛阳)献书(唐有献书拜官之例,类如制举),希冀以此获取官位,结果未能如愿。此后十年,屡出入于京、洛,为出仕而奔波,但一无所获。天宝三载(744),他应进士试及第,天宝八载(749)冬,岑参赴安西(治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对边地的荒凉景象和艰苦生活不习惯,因此情绪比较低沉。此诗可能写于隐居终南山时。岑参隐居于高冠谷中,郑鄂隐居在高冠谷口,相距不远,时相过从是情理中事。此次
- 4 -
⊙诗歌鉴赏导学案系列之炼字 ☆莫任寒窗秋梦老,辜负青春年少。
到谷口来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正因为未见人,就更留意谷口的风景和幽静的环境。“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着实迷人;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他的乐于隐居之情也就溢于言表。
九、小结质疑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诗人用以表现思想内容,反应思想感情的最基本手段。因此,通过对“炼字型”考题的分析与归纳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鉴赏诗歌时,要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并玩味推敲,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所抒发的情感;同时,在下笔答题时要审清题干,无论题目怎样变形,始终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规范作答,严谨细密,定能突破诗歌鉴赏拿不到高分的困境!
十、作 业
⒈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滴滴金梅 孙道绚
月光飞入林前屋。风策策,度庭竹。夜半江城击柝声,动寒梢栖宿。 等闲老去年华促,只有江梅伴幽独。梦绕夷门旧家山,恨惊回难续。
注:孙道绚,中原人,盛年孀居。在金兵南下之际,她同李清照一样,“漂零遂与流人伍”,流徙江南,只身寄居一室。
⑴上阕中有一个字用十分形象,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⑵从全词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飞”字用的传神。从视觉方面着笔。透过窗棂看到月光透过林梢,穿入小屋,写出了不眠者眼中的月光情态,境界极佳。
(2)词中表达了词人处于离乱寡居之中,恋旧居、爱旧国的思想感情。(2分)上片写作者所处环境,由客观事物象征作者的心态,下片深入刻画词人内心世界.抒发出怀念国都的思想。(2分)
【赏析】清人王士桢说:“咏物须取神”。好的咏梅诗词都是准确地抓住了梅的神态,并找到了与主体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展开想象与联想。这种联想多为相关联想和类比联想。姜夔的《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梅花盛开,与旧时月下吹笛,唤起美人一同去赏花摘花有联系。因此,见眼前梅花,就引起回忆,这属相关联想。陆游的《卜算子》描绘了梅花“孤芳不变”的品格,并与诗人坚定的信念,洁身自好的处事态度联系起来,这属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取事物之间的神似,建立在类比联想基础上就是象征手法。咏物诗词就是在物与我之间找到了某种微妙的神似关系,从而咏物抒怀,构成一种美的意境。
《古今词话》介绍:“孙夫人道绚,谷城黄铢字子厚母夫人也,为秀州郑文室”。由此可知,这首咏梅词出自一沦落在外的老妇人之手。她将梅栖宿于寒梢,与自己幽独凄清,终老不归的生活相类比,写得哀惋,凄切。上片渲染梅花于寒夜栖宿的意境。先从视觉角度来烘托夜静:清冷的月光悄悄地向林前的屋舍移动,“飞”是主体观察的感觉,因为天空中有急速流动的云,月在云中时隐时现,所以月光有飞动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林前的屋舍刚才还是昏暗的,一下子就轮廓分明。这也产生以动托静的效果。接着又从听觉角度来烘托夜静:晚风拂过庭院中的竹林,发出策策的声响。夜半江城的更夫击柝声,格外清晰。那栖宿在枝梢的寒梅,仿佛也被这声音震得颤悠悠地动起来。照理说,声音是不会使梅花颤动的,更何况是远处传来的更声呢。因为夜是如此之静,哪怕是远处的微妙声响,也声声入耳。而寒夜中栖宿不能入睡的老妇人在此静寂中倍感孤独凄清,所以她将这种情感“外射”到梅花上,产生“动寒梢栖宿”的感觉。下片写人终老它乡,有梦难续。“等闲老去年华促”是承“寒梢栖宿”的意境而来,由物及人,进行类比。岁月如流,青春难再。终老无依,零丁孤苦。自然发出“只有江梅伴幽独”,的感叹。最后两句是对全篇的概括,说明这种凄清孤独的感受是在一场梦醒之后产生的。梦中能“绕夷门旧家山”,那是何等的幸福,而梦醒之后依旧是清冷的现实,自然希望梦能继续做下去,而恨梦被惊回。当一切希望和憧憬都寄托在虚幻的梦境时,这种哀伤与愁怨之深则可想见了。
- 5 -
⊙诗歌鉴赏导学案系列之炼字 ☆莫任寒窗秋梦老,辜负青春年少。
⒉阅读下面这首小令,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⑴开篇“渔灯暗”中的“暗”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暗”字,写出了夜晚“渔灯”的昏黄暗淡,巧妙地体现了题目中“潇湘夜”的特点,同时,以“暗”字开篇,为全曲奠定了暗淡感伤的氛围。(意思对即可)
解析:“暗”的表达效果需联系全曲的内容来分析。所以答案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即环境特点、与标题的关系和对全曲基调的烘托。这三个方面是层层递进的。
2.“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这两句是怎样表现“心碎”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叙写离人之状,间接表现离人之苦。第二句直接抒发离人之情(直抒胸臆)。“孤舟五更家万里”中的“孤舟”是暗写离人的孤单和孤苦,“五更”言夜之深,“万里”则言离家之远。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离人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间接表现“心碎”。“是离人几行情泪”,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接抒发思家的痛苦,是“心碎”的具体情状。(意思对即可)
【解析】 前一句的“孤舟五更”写景,“孤”字明写舟,实写人,这是借景来间接抒情 。“五更”说明诗人深夜不能眠,也从时间上间接烘托了“孤”的心情。后一句的“离人”一词点出了“孤”的由来,而“泪”是孤寂感情的外现,这些都属于直接抒情。
【赏析】马致远 (1250?—1321?)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大都(今北京)人。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青年时期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政治理想一直没能实现。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死后葬于祖茔。马致远早年即参加杂剧创作,从事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有“曲状元”之誉。他的杂剧作品见于著录的有15种,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集有《东篱乐府》。
潇湘,指湘江中游与潇水汇合的一段。或作为湘江的别称,因湘水情深而得名。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时人称为潇湘八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首《寿阳曲》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此曲乃其中之一。据孙楷第《元曲家考略》,马致远“至大、至治间宦江浙,至治末始改官江西。”因此可能是定作者由江西至湖南的亲身感受,写羁旅思乡之愁。
此曲大意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在孤舟之中被雨声惊醒,知道自己已离家千里,陪伴自己的只有那盏昏暗的灯。夜雨灯光之中,游子难以入眠,想到了自己坎坷的命运,故乡的亲人,不禁落泪如雨,泪水和船外连绵不断的雨水连在了一起。因此,曲子取名“潇湘夜雨”是对主客观情景的统一。
此曲开篇一个“暗”字奠定了全曲暗淡感伤的气氛。“孤舟五更家万里”写了离家之远,孤身之苦。“孤舟”照应“鱼灯”,“五更”照应“梦回”,“家万里”照应 “客”。这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写出了远离家人的旅客在深夜的孤独寂寞之感,是为“心碎”之第一层烘托和具体内容的揭示。“是离人几行情泪”,再写出思家的痛苦,它是“心碎”的第二层烘托。闻雨伤心,离情顿生,乃是古代诗词常用的手法。马致远将这种诗词中常有的意境和手法引入此曲,然后有自出机杼,将雨、泪、情、景融为一体。语简意深,堪称马致远散曲小令中的佳作之一。
十一、教学后记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