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个行业的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但是,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制鞋强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国际市场鞋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鞋业市场竞争的程度也大大加剧。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国制鞋业低成本优势消失,制鞋业有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而且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国际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各个行业,制鞋业也不可幸免。因此,研究我国制鞋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我国制鞋业产品市场近年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制鞋业当前所处的形势和地位,进而分析我国制鞋业的战略态势,为制定符合我国制鞋业实际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将分为五个部分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对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概要阐述,为本文写作打下背景基础。
第二部分,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对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制鞋业相关统计数据与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制鞋业的相关情况,本论文将从我国制鞋业的生产情况、进出口贸易状况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以求全面展现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
第三部分,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本章将利用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对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深入论述,包括生产要素条件分析,即橡胶、皮革、劳动力、制鞋设备、人民币汇率等情况的论述;需求要素条件分析,即消费者成熟度、市场需求等情况的论述;相关与支持产业分析;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分析,即企业规模不大,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实施低价竞争战略品牌战略缺失、竞争对手等方面的论述;机遇与政府因素分析等五个具体层面。
第四部分,促进中国制鞋业发展的战略对策。本章将基于前两者的论述,对我国制鞋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阐述,包括企业的战略对策,即实施品牌战略与实施“走出去”战略;行业的战略对策,即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与加强行业自律,拒绝相互模仿等;政府的战略对策,即政府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企业以支持、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等。
第五部分,结论。对本论文进行全面总结。
此外,在本课题研究中,笔者将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力求全面深入地阐述这一问题。
关键词:中国制鞋业;现状;发展战略
I
Abstract
Shoemaking industry is a typical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he industry's capacity to cheap labor costs always countries and regions migration. At present, China has become the world's largest shoemaking center, shoes production accounts for more than 60 per cent of global production. But China is simply shoemaking superpower, not shoemaking pow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China's shoes i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 First,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ina shoe shoe market competition has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degree. Meanwhile, Labour costs rise, lead to China's shoes low cost advantage disappear, shoemaking have to Vietnam, India, Pakistan and other labor ever-cheaper state transfer trend. And by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the world economy is bigger impact,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ituation comparison severe, the serious influence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 China, shoemaking nor survived.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on China's status quo, through shoe-making industry of our country product shoemaking related data and material market in recent years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can understand China's shoes in the situ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s the strategic situation, for shoe-making industry formulated conforms to our country shoemaking actual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his topic will be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o this problem was discussed.
The first part, introduction. This subject mainly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content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s for this paper writing, this paper highlights lay a background basis.
The second part, China's shoes development present condition analysis. Main development status of current shoemak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s shoemaking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and data analys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e shoes related papers will be from our shoemaking production,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condition carry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is question, in order to fully display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our shoes.
The third part, China's shoes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This chapter will use the potter's \"diamond system\" model of current shoemaking development trend are discussed, including full in-depth analysis of factors of production conditions, namely, rubber, leather, labor, shoemaking equipment, the RMB exchange rate in terms of elaboration; Demand factors, i.e. consumers maturity condition analysis, market demand and discuss; Related and support industry analysis; Enterprise organization, strategic and competitive state factor analysis, namely enterprise scale is not large, exports to tiepai processing primarily, industrial cluster advantages, price competition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loss, this competition, etc; Opportunities and government factors analysis five specific level.
The fourth par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hoes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This chapter will be based on the first two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II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hoemaking enterprise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including, namely the implementation of brand strategy 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going out\"; Industry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coordination ability and strengthen self-discipline, refuse to imitate, etc.; The government's strategic countermeasures, which the government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create brands, give enterprise to support,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to provide enterprises with more excellent talents, etc.
The fifth part, conclusion. This paper summarized comprehensively.
In addi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 author will us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method of combining the paper, strive to thoroughly this problem.
Key words: Shoemaking Industry of China;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II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引言 ...................................................... 1
0.1研究背景.......................................................................................................... 1
0.2主要研究内容.................................................................................................. 1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2
0.3.1 研究方法............................................................................................ 2
0.3.2 研究框架............................................................................................ 2
第一章 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 ............................. 4
1.1中国制鞋业的生产状况.................................................................................. 4
1.2中国制鞋业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4
第二章 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 ............................. 7
2.1 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 7
2.2 中国制鞋业“钻石体系”模型分析............................................................. 8
2.2.1 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8
2.2.2需求要素条件分析........................................................................... 11 2.2.3 相关与支持产业.............................................................................. 14 2.2.4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分析.......................................... 15 2.2.5 机遇与政府因素分析...................................................................... 18
第三章 促进中国制鞋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 19
3.1 企业的战略对策........................................................................................... 20
3.1.1 品牌战略.......................................................................................... 20
3.1.2 走出去战略...................................................................................... 21 3.2 行业的战略对策........................................................................................... 22
3.2.1 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摆脱低价竞争这个软肋.................. 22
3.2.2 加强行业自律,拒绝相互模仿...................................................... 22 3.3 政府的战略对策........................................................................................... 22
3.3.1 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企业以支持.............................................. 22
3.3.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 23
第四章 结论 .............................................. 23 参考文献 ................................................. 24
IV
引言
0.1研究背景
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从全球化的视野来看,这个行业的产能总是向着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迁移。从历史上来看,世界制鞋业的重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台湾、韩国,再转移到中国大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鞋中心,鞋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60%以上。有各类制鞋企业5万余家,从业人员300万人,年产各种鞋类80多亿双,出口创汇约150亿美元。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实事实是,中国出口一亿双鞋所创造的价值只能够购买一架空客A-380。因此,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制鞋强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首先,国际市场鞋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鞋业市场竞争的程度也大大加剧。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国制鞋业低成本优势消失,制鞋业有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而且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实体经济受到较大的冲击,国际经济形势比较严峻,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各个行业,制鞋业也不可幸免。因此,研究我国制鞋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我国制鞋业产品市场近年相关数据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可以了解我国制鞋业当前所处的形势和地位,进而分析我国制鞋业的战略态势,为制定符合我国制鞋业实际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0.2主要研究内容
本选题主要从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出发,探讨我国制鞋业当前所处的发展态势,并进而提出我国制鞋业未来发展战略。基于这一研究思路,笔者将本论文研究内容设置为如下:
引言。主要对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概要阐述,为本文写作打下背景基础。
第一章,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主要对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近几年来我国制鞋业相关统计数据与资料的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制鞋业的相关情况,本论文将从我国制鞋业的生产情况、进出口贸易状况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以求全面展现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现状。
第二章,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本章将利用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对当前我国制鞋业发展态势进行全面深入论述,包括生产要素条件分析,即橡胶、皮革、劳动力、制鞋设备、人民币汇率等情况的论述;需求要素条件分析,即消
1
费者成熟度、市场需求等情况的论述;相关与支持产业分析;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分析,即企业规模不大,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实施低价竞争战略品牌战略缺失、竞争对手等方面的论述;机遇与政府因素分析等五个具体层面。
第三章,促进中国制鞋业发展的战略对策。本章将基于前两者的论述,对我国制鞋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阐述,包括企业的战略对策,即实施品牌战略与实施“走出去”战略;行业的战略对策,即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与加强行业自律,拒绝相互模仿等;政府的战略对策,即政府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企业以支持、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等。
第四章,结论。对本论文进行全面总结。
0.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0.3.1 研究方法
基于本选题的研究内容,论文将通过实证计算和理论分析,主要从定量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评价了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和水平。定量分析运用常用出口竞争力指标,把近年来的相关统计数据代入逐个测度。定性分析运用波特的六要素理论,即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因素、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机遇、政府等方面进行宏观分析。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经济蓝皮书》、中国海关总署、中国鞋业互联网chinashoes、安邦集团数据、中国资讯行、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等相关报道、统计资料、调查报告等。
0.3.2 研究框架
本选题的研究框架如下图(0-1)所示。
2
企 业 生产要素 需求要素 生产 情况 引言 中国制鞋业发 展现状分析 进出口贸易 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 相关支持产业 机遇与政府 对策 行业 政府 结论 图0-1 论文研究框架
3
第一章 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分析
1.1中国制鞋业的生产状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30多年来,中国制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1985年中国共生产16亿双,到1995年达到57亿双。1985年至1995年这10年间中国制鞋业出现了“三级跳”式的快速发展,即:1985年至1989年是助跑阶段,1990年年产量增至26.8双,为第一级跳;1994年年产量增至38.9亿双,为第二级跳;1995年产量达到57.3亿双,完成了第三级跳。1997年产量进一步增至62.9亿双,平均一年可为全世界每人生产一双鞋。
到1996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鞋业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所生产的鞋产量占据了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目前,我国制鞋产业已经形成了四大制鞋基地,分别是成都、温州、广州、泉州,相关原材料市场与配套产业也逐步形成,与制鞋产业相关的制鞋技术、鞋材生产、鞋皮加工、五金配件与样式设计等产业都趋于成熟,形成了完整全面的产业链。除此之外,我国还具有雄厚的劳动力市场,充足的劳动力为我国制鞋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人力资源。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制鞋企业已经超过3万家,相关从业人员已经达到400万人,年产量超过100亿双。
但是,需要看到的是,我国制鞋企业所生产的鞋类产品以中低档为主,缺乏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著名品牌,而且在生产中主要以为国外鞋类企业进行贴牌代工生产,成本与价格优势仍然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主要手段,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升值步伐的加快、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鞋类产品的成本呈现上升趋势,利润受到大力制约。而且,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我国制鞋产业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很多他挑战,特别对于以出口为主的制造商,将更加显得沉重。
1.2中国制鞋业的进出口贸易状况
据海关统计,2006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76亿双,价值210亿美元。2007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81.7亿双,价值241.4亿美元。2008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86.4亿双,价值300亿美元。2009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90.7亿双,价值364亿美元。2010年中国鞋类产品出口100亿双,价值430亿美元。表1-1统计了我国2006-2010年鞋类产品出口数量与金额。
4
表1-1 我国2006-2010年鞋类产品出口数量与金额
出口数量(亿双)
出口额 (亿美元)
出口均
同比
(美元/双)
14.0% 14.95% 10.0% 14.64% 16.94%
2.75 2.95 3.48 3.74 3.85
3.0% 7.6% 16.6% 7.47% 2.94% 同比
年份 同比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76 81.7 86.4 90.7 100
10.7% 7.5% 5.75% 4.98% 10.25%
210 241.4 265.7 304.6 356.2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我国鞋类主要出口省份为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2010年,广东出口数量35.6亿双,出口额112.9亿美元,分别占我国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41.73%、38.06%,两项数据都位居我国各省份第一;福建出口数量17.1亿双,出口额52.4亿美元,分别占我国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20.05%、17.67%,两项数据都位居我国各省份第二;浙江出口数量12亿双,出口额43亿美元,分别占我国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14.07%、14.50%,两项数据都位居我国各省份第三。广东、福建和浙江三地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保持在我国鞋类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的70%以上。表1-2统计了我国2006-2010年广东、福建、浙江及全国的鞋类出口金额。
表1-2 我国2006-2010年广东、福建、浙江及全国的鞋类出口金额(亿元)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广东 91.4 95.8 99.6 103.4
福建 40.8 44.2 46.5 48.8
浙江 28.4 33.6 36.8 38
全国 224.8 248.6 254.6 264.8 296.6
112.9 52.4 43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中国鞋业网)
我国鞋出口行业出口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稳步增长。2010年,一般贸易出口67.80亿双,同比下降0.74%,出口额186.90亿美元,同比增长17.45%;加工贸易出口23.60亿双,同比下降7.01%,出口额186.72亿美元,增长9.83%。表1-3为我国鞋出口行业2006到2010年间出口贸易方式发展变化情况。
5
表1-3 我国鞋出口行业2006到2010年间出口贸易方式发展变化情况
一般贸易
年份
数量(亿双)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55.30 58.90 60.80 63.60 67.80
金额(亿美元)
102.20 122.40 143.80 158.60 186.90
数量(亿双)
16.60 17.80 18.90 20.80 23.60
金额(亿美元)
85.90 104.60 125.80 143.20 186.72
加工贸易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鞋业网)
我国鞋业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地。2010年,我国鞋类对美国出口数量19.5亿双,出口金额93.2亿美元;单价4.78美元/双。对欧盟出口数量14.4亿双,出口金额53.7亿美元,单价3.72美元/双。对日本出口数量5.4亿双,出口金额20.3亿美元,单价3.73美元/双。对香港出口数量3.3亿双,出口金额11.4亿美元,单价3.46美元/双。表1-4给出了我国鞋业近年来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鞋类数量。
表1-4 我国鞋业近年来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的鞋类数量(亿美元)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美国 75.3 77.6 79.8 82.4 86.5
日本 39.1 42.5 44.6 46.8 49.3
欧盟 13.5 15.7 17.8 19.2 24.5
俄罗斯 12.5 13.5 15.2 16.3 19.5
香港 11.9 13.5 16.3 18.4 22.5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等)
表1-4显示,美国始终是我国鞋业出口的第一口岸,据相关资料统计,美国鞋业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出口鞋业出口总贸易额35%以上。欧盟、日本分列第二、三名,其鞋业出口贸易额占我国出口鞋业出口,总贸易额的18%和70%左右。我国鞋业出口主要以塑胶鞋、皮鞋、纺织面鞋等三大类鞋为主。2010年,我国塑胶鞋出口数量43.1亿双,出口金额109.6亿美元,单价2.54美元/双。皮鞋出口数量n.3亿双,出口金额98.1亿美元,单价8.71美元/双。纺织面鞋出口数量17.1亿双,出口金额44.4亿美元,单价2.59美元/双。其他鞋出口数量9.7亿双,
6
出口金额28.5亿美元,单价2.93美元/双。
第二章 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章对中国制鞋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近几年中国鞋业生产状况及进出口贸易现状来看,我国制鞋业在世界上仍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随着我国制鞋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与质量的逐步提高,中国制鞋业具有更加充满前景的未来。本章将对我国制鞋业的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求从根本上充分认识我国制鞋业的基本情况,为我国制鞋业的未来发展值得合适的战略打下坚实基础。这里笔者主要利用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来进行分析。
2.1 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
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迈克尔.波特将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视为一个国家竞争的最根本的优势,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在于产业发展环境中的主要因素,波特将这些因素组成的体系称为“钻石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相关行业、企业战略、需求条件、同业竞争、企业结构等六个方面,它们对产业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政府的引导与产业发展机会也是两个值得重视的因素。由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一个产业所具有的发展态势。具体如图2-1所示。
图2-1 波特“钻石体系”模型图
相关产业 政府 要素条件 需求状况 机遇 企业战略
7
2.2 中国制鞋业“钻石体系”模型分析
2.2.1 生产要素条件分析
一般来说,产业参与竞争的物质基础在于生产要素的具备,对于制鞋产业而言,这些生产要素主要有原材料、人民币汇率、劳动力、制鞋设备等成本性要素。从原料来看,有橡胶、皮革、粘合剂等等。皮革用于制造鞋面,橡胶用于制造鞋底,而粘合剂就用于鞋子的粘合。从当前我国制鞋原料供应的基本情况来看,大约有20%的原料来自国内,其中最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的主要是皮革与橡胶的供应。
(1)橡胶
目前,我国生产鞋底的主要材料是橡胶,但合成橡胶是其中用的比较广的,目前年消费量大约超过150万吨,合成橡胶中的EVA、PVC、PU以及TPR等系列目前占据主要份额。EVA合成橡胶的密度非常小,主要用于中低产品当中,耐受性也比较差,因此在鞋子的外底中应用很少。PVC合成橡胶尽管价格很低廉,但是由于环保、性能等问题,应用的也比较小。而TPR合成橡胶则因为性能好、耐受压性比较好而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密度较高则制约了它的进一步应用。目前,用途最广的则要数PU合成材料了,这种合成橡胶具有舒适、强度高、轻便、弹性好、耐油性好等优势,已经得到各大厂商及消费者的喜爱。PU合成橡胶在国外的应用也逐渐增多,目前应用比例大约提高到8%左右,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高达20%及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PU合成橡胶的应用目前以大约15%的增长率逐步增长,最大消耗量目前在七-八万吨,在鞋底的总消耗量中大约占4.5%。在鞋类产品的出口检测与安全标准已经越来越严格的当下,我国制鞋业的PU合成橡胶应用空间将越来越广大。此外,为了进一步缩小鞋底生产成本,拉开与其他鞋底材料的差距,我国已经开始将聚合物聚酷改性技术应用于鞋底的生产之中,这种生产技术不仅保持了原有材料的优势,而且具有成本更低,应用更便利的特点而得到大规模推广。但是,随着原料成本的逐步提高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PU鞋底材料的价格已经开始逐步增加,2009年的价格是每吨1万5千元,到了2010年则就涨到每吨1万7千元。而PVC鞋底材料则从每吨7千元涨到1万元,可见鞋底生产成本提高之迅速。 (2)皮革
制鞋产业中的另一种重要的原料是皮革,在2010年,我国皮革加工生产能力为9.4亿m2,具有规模化的生产厂家大约有40多家,这些生产企业每年生产出五大系列的共6百多种皮革品种。目前,国内皮化企业的产品主要以中低档为主,构成皮革生产的配套产业,为皮革生产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其中只有很少一
8
部分皮化企业的产品能够进入高档消费市场。而这导致了皮化材料的进口增量不断提高,使得国外皮化产品大量涌入国内,给国内皮化市场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海关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1997年的时候皮化产品的进口额只有不到0.5亿美元,而到了2001年这一数字就提高到5亿美元左右,占据了皮革产品总进口额的第三名,而这也占据了国内皮化行业近40亿元的市场空间,目前这一数字还在提升,2010年已经达到20亿美元左右,给国内皮革企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从皮革的生产原料来看,主要有猪皮、羊皮、牛皮等三大皮种,其中皮种也作为补充得到应用。目前,我国每年大约可以生产猪皮一亿多张,羊皮1亿五千万张,牛皮5千万张,已经是世界皮料生产大国。随着皮革产品价格的逐年增长,其生产成本也逐渐增高。从温州鞋面革来看,各种皮革的价格逐渐提升,其中猪皮革的售价在2010年已经从8元/张,涨至12元/张。牛皮面革的价格也普遍实现了上涨,平均涨幅为2-3元/平方英尺。从具体的生产企业来看,富邦皮革目前是国内三大皮革生产厂家之一,主要生产猪皮革,除了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国外,欧洲、美国、韩国、俄罗斯、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是出口目的地,该公司生产的猪皮革在2007年的时候价格只有60元/张,而到了2010年则涨至130元/张,价格涨幅达50%左右。而作为四川最大的皮革制衣企业的四川兴盛皮革制品有限公司,年生产皮衣最多的时期可以达到60多万件,成为国内皮衣的主要供应商。猪光皮的价格也从80-82元/平方米,涨至90-95元/平方米;猪绒皮的价格也从87-90元/平方米,涨至105-110元/每平方米,涨幅超过40%。 (3)劳动力
制鞋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就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在成品鞋的总成本构成中,除了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就成为比例最高的成本,从有关部门的调查结果来看,劳动力成本已经占据制鞋业总成本的15%左右。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也是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大国,而这也成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吸引外资的重要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总人口已经快接近十四亿人,劳动力就有约8亿,而且每年还在以1200万的速度增长,因此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从劳动参与率来看,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为一亿人左右,在制造业中大约有3千万人左右,其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行业的人数在3百万左右,已经成为世界上在这一比率上最高的国家之一。然而,与劳动力人数巨大不同的是,我国劳动力的素质水平非常低下,尽管近几年有所改善,但是总体水平仍然在比较低的水平。从劳动力成本来看,鞋业的平均工资在2009与2010年两个年份分别是15235与15834元,这一数字与全国平均工资相比,处于非常低的状态。为了更进一步阐明这一问题,笔者将人均工资用人均GDP来代替进行粗略的计算。2010年,中国人均GDP接近4千美
9
元,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工资只有日、德、美、英、意等国的5%,与巴西、俄罗斯、泰国相比,也只占45%、35%与67%左右。但是与印尼、印度等国相比,确实这些国家的1.42倍与2.45倍,而这些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并不会消失。随着国内《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制鞋企业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会得到削弱,从而削弱我国鞋类产品的国际竞争优势。 (4)制鞋设备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制鞋设备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但是仍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生产制鞋设备的企业也达到三百多家,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苏、广东、温州、山东等地。这些生产设备的企业基本上能够生产出各种鞋机产品,从制帮设备、鞋样设计、鞋底安装到成型设备、整鞋装饰等设备,质量也比较可靠。目前,我国制鞋设备正处于产业升级的状态,但是由于技术落后,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技术还是比较少的。因此,目前我国制鞋设备的升级换代已经成为我国制鞋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而这也成为制鞋效率比国外低的直接原因,除了加强本国制鞋设备的生产研发之外,还需要从国内进口相关设备。据海关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进口制鞋设备8034台,2010年达到10345台。不过,尽管如此,我国制鞋设备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设备价格的低廉与质量的完好已经成为促进制鞋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基本上能够满足我国的制鞋产业生产的需求。
(5)人民币汇率
从2001年以来,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国内GDP已经实现397983亿元,国际收支状况也呈现增长态势,贸易顺差一直处于增长状态。据海关总署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实现了近十年的增长,增速超过20%,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年的2008年贸易顺差达到3036亿美元,2010年为40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2010年的对外贸易总额是2001年的十倍左右。而对外贸易的增速也已经远远超过贸易总值的增速,2010年的贸易顺差值是2001年的15倍左右。对外贸易顺差的迅速增长,导致了我国与欧美等主要贸易国家的贸易摩擦,于是促使这些国家纷纷要求我国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以减少贸易顺差。与此同时,美国也出台50多项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法案,迫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实现升值。此外,由于人民币与美元的利息差,是使得境外很多热钱纷纷流入中国。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促使我国对现行汇率制度进行调整与改革,从2005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使得人民币汇率不再只关注美元的单一情况,从而形成更加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而汇率的变化成为我国商品出口的一个重要的必须重视的成本因
10
素。从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理来看,升值步伐的加快并不能促进我国商品的出口,而人民币贬值或者不变,则会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汇率制度基本上是双规制度与固定制定,人民币的汇率一直存在被低估的情况,而这对我国制鞋产业的对外贸易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这一时期到2005年,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一直保持在8左右,人民币升值也只在5%左右,这一时期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汇率比较平稳,而人民币升值也只是渐进性的,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不大。而欧美等国家则一直认为我国人民币升值的空间被压制,而这也成为贸易顺差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自2005年以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实现快速升值,2010年与2005年相比,人民币已经升值了20左右。这成为我国制鞋产业实现快速增长最直接的影响因素,鞋类出口企业已经充分感受到人民币升值给出口带来的压力,目前由于人民币升值给制鞋企业的成本增加了10%-15%左右的提升,促使制鞋企业不得不寻求成本降低的途径。
2.2.2需求要素条件分析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共同构成了需求市场的整个组成部分,国内市场对产业发展具有基础性与关键性作用,能够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带来最为直接的影响,并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从而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制鞋技术,实现制鞋设备的更新换代,也促进鞋类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目前,我国鞋类产品的总消费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而制鞋企业则超过3万家,因此,从国内市场来看,制鞋产业竞争非常激烈。在实现国内需求满足的同时,制鞋企业必然需求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1)消费者成熟度
消费者成熟度指的是消费者基于产品认识能力的提升,而对产品消费提出更严格、水平更高的要求,促使消费者形成基于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更加成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档鞋业市场正是因为具有成熟度很高的消费者群体,以及严格的行业标准。随着消费者对鞋品样式、质量与环保标准等要求的提高,使得制鞋企业必须对鞋品的生产技术、制造工艺、创新能力实现更加高的突破。对我国制鞋企业而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程度的日益提高,消费者成熟度的迅速提升,对鞋品的样式、品牌、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鞋业协会也对鞋类生产制定出很多行业标准,政府部门的检测标准也越来越高,从而促使制鞋企业必须改进生产技术,实现制造工艺的改进,推动制鞋产业的发展。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消费者已经对鞋品的消费从总低档次转变到对鞋品的品质、设计、环保、舒适度的关注,消费理性增加,从而将有助于我国制鞋产业饿升级改造,实现中国制鞋产业发展战略的改变。
11
(2)市场需求分析
当前,全球性的鞋类产品消费主要有两大市场,一个是人口较多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中国;另一个是欧美等发达国家,比如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等。
①国内市场分析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其影响已经遍布世界各个地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消费市场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呈现出明显的下滑趋势。作为已经与全球化逐渐接轨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中国也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些冲击。但是,由于中央政府及时出台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弥补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上国内储蓄比例和外汇储备数量一直处于较高的状态,这给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了一些坚实的基础,这些措施和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鞋产业由于消费的强劲也实现了持续性的增长。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中国仍然保持着世界最大的鞋类消费大国,实现销售量25亿双,人均消费量达到2.5双左右,为世界制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市场支撑。2009年,国内鞋类消费量依然持续增长,2010年更是达到30亿双左右,给世界制鞋业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据有关专家推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鞋类市场的消费量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大。此外,从我国鞋类消费层次来看,依然以中低档鞋类产品为主要方向,已经占到整个市场占有率的85%左右。其中,皮鞋消费量最大,在2010年已经达到9亿双左右,胶鞋消费量也呈现增长态势,这一年实现8亿双左右的消费量。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进入3000-4000美元阶段,这标志着我国对鞋类产品的消费层次将会得到质的提升,实现从中低档向高档市场转变。而从国内鞋类的具体需求价格来看,有市场分析数据显示,鞋品售价在300元/双以上的价格区间,销售普遍困难,而价格区间在160-300元/双,销售量持续增长,消费者也可以承受,其中200元/双左右的国产名牌鞋品最受消费者青睐。除了价格的影响,鞋品的款式、设计、流行时尚等元素等已经成为消费者比较关注的要素,这成为制鞋企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从消费区域来看,目前鞋品的购买力最强区域正由沿海等先发展地区向中西部以及农村地区扩展,欠发达地区已经成为国内中低层次鞋类消费的重要区域。而从鞋类产品的消费群体的年龄层次来看,老年、青少年与儿童构成鞋类产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就从儿童数量来看,我国目前共有16岁以下的儿童4亿左右,占我国总人口的1/4左右,与此同时,每年新增婴儿数量大约有2700万左右。家庭开支的40%左右主要由孩子消费,因此,儿童鞋类消费市场容量正逐步扩大,目
12
前大约有300亿元的市场容量。此外,青少年群体也成为鞋品消费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运动鞋的消费,基本上都在100-140亿元/年左右。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也成为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目前有老年人口1.45亿,而以平均每人每年增加2.5双鞋来计算,我国老年消费市场就可能达到3.6亿双左右。
②主要出口市场分析
从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市场来看,美国已经成为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国,从我国进口的鞋类产品已近占到美国进口总量的60%左右。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年人均消费鞋类产品在6-7双左右,其中就有4-5双是中国提供的。除此之外,美国鞋品进口国还有意大利、越南、巴西、印尼等国,以2009年为例,美国鞋类产品销售额在500亿美元左右,仅中国就占到130亿美元,而上述国家分别占到12亿美元、7.5亿美元、11亿美元和5.5亿美元。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美国鞋类销售量出现10%左右的减少,2009年已经感受到这种减少趋势,2010年更加强烈,今年的趋势还在观察当中,但是由于美国经济一直处于比较薄弱的基础上,趋稳向好的态势还不明朗,也就是说,未来美国消费市场容量可能还是一个未知数。此外,我国出口到美国的鞋类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而美国往往对高档鞋类产品征收较低的关税,而对中低端鞋类产品征收较高的关税,这就给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到美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我国鞋类产业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但是,无论怎样,美国市场仍然是我国鞋品主要消费大国。
从欧盟整个区域市场来看,现有人口大约在5亿左右,这个地区的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鞋类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区域市场。以2009年为例,欧盟鞋品进口总额大约有170亿美元左右。其中,我国出口到欧盟的鞋类产品达到13亿双左右,总额超过50亿美元,因此,欧盟成为我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从欧盟鞋类产品进口国来看,除了中国,还有罗马尼亚、越南等国。而近几年来,欧盟整个区域的国家鞋类生产与出口量都呈现下降态势,而进口量则处于上升态势,欧盟对鞋类产品的需求正主要向进口转变。而随着欧盟国家对鞋类产品的消费总量的上升,对进口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欧盟国家采取了一些贸易保护措施来限制从中国进口鞋类产品,比如限制我国鞋类产品的进口数量、限定最低进口价格等。从2006年开始,欧盟就开始向来自我国的进口鞋类产品征收16.5%的反倾销税。此外,欧盟国家还设置种种鞋类产品的技术标准,比如绿色贸易壁垒、生态标签体系、绿色环保标准等,试图通过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健康、保护动植物安全为由,实施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来达到限制中国鞋类产品出口的贸易保护措施。仅2008年的第一季度,欧盟就对包括中国在内的8个国家与地区的进口鞋类产品发起了17
13
起反倾销调查与反补贴调查,涉及总金额达到19.1亿美元。这就给我国鞋类产品出口到欧盟等国家提高了准入门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鞋类产品的出口成本。
而从中国近邻日本来看,也是鞋类产品的消费大国,年消费量在3.5双/人左右,总的消费量在4亿双左右。从日本国内市场来看,由于日本国内生产鞋类产品的企业并不多,规模也很小,完全不能抵御外部市场的竞争,因此与欧盟一样,其鞋类产品的消费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既是世界第三大鞋类产品的进口大国,也是我国第三大鞋类产品出口市场。但是,中国在其中占据了很大的份额,大约有70%左右的鞋类产品主要来自中国。因此,为了对本国制鞋业进行保护,日本也采取了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对进口的鞋类产品实施配额关税制度,试图通过关税的提高来限制进口量,而对超出配额的部分征收高昂的关税,以达到控制进口量的目的。此外,日本也实行环保、技术等贸易保护措施,环保措施主要以环保的名义,通过国内立法的形式,来制定绿色技术标准,技术措施主要制定比较严格的技术标准与法规、产品认证制度以及合格评审等三个方面的贸易贸易保护措施,对进口鞋类产品进行严格审查。但是,从未来趋势来看,日本对鞋类产品的进口总量还会增长,并不会因为贸易保护措施而将进口总量降低,因此,我国对日本的出口还有很大的潜力。
2.2.3 相关与支持产业
制鞋产业并不是单一的产业,而是需要很多支持产业来支撑的,除了生产企业,还需要上中下游得鞋机、鞋材等产业提供配套服务,离开这些配套服务,就会导致鞋业的竞争力大大削弱,成本大大提高。其中,橡胶产业、鞋机产业、制革产业是制鞋产业非常关键性的支持产业。
从橡胶产业来看,目前鞋类产品制造主要以布鞋、胶鞋、塑料鞋与皮鞋为主要橡胶消费去向,大约每年消费橡胶总量在70万吨以上,占整个橡胶消费总量的90%以上。因此,对我国而言,橡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制鞋产业的国家竞争力的提升,两者之间的关联度正逐步提升。橡胶还可以分为合成橡胶与天然橡胶。合成橡胶主要用于运动鞋与皮鞋的合成胶当中,分别占到用量的75%与70%。当前,我国合成橡胶的种类来看,已经扩展到11种左右,除了传统的热塑性弹性体、PVC、PU等之外,乳胶、EVA、聚氧化乙稀等原材料也进入到制鞋领域,我国在云南等地建成了七大基本胶种的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为我国制鞋产业所需橡胶提供了很大的原料来源。据2010年的资料统计,我国共生产合成橡胶130万吨左右,占全球总产量的20%左右,已近位居世界第三位。国内合成橡胶的生产量基本上能够满足合成橡胶总消耗量的50%左右,其中中石化、中石油的合成橡胶占到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因此,我国合成橡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14
而从天然橡胶来看,我国目前共有天然橡胶总面积47万hm2,,产胶量占到全球的6%左右。2009年的产量为60万吨左右,位居世界第四位。我国天然橡胶主要分布在云南、广东、海南等地,这些地区所生产的天然橡胶仅占到国内消耗量的25%左右,但是依然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因此对外依存度较大,2010年大约进口天然橡胶200万吨左右。为了应对这一形势,我国政府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始到东南亚等国种植天然橡胶,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已经成为我国海外种植的主要国家,试图通过这样的措施满足国内对天然橡胶的需求。
从鞋机产业来看,制鞋机械是制鞋产业的重要配套产业,成为我国制鞋产业顺利发展的技术与质量保证。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制鞋机械主要从国外进口,主要进口国或地区有意大利与台湾地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制鞋机械产业的发展,每年大约有20%左右的增长速度。2009年,我国制鞋机械产业产值达到6千多万元,占我国制鞋机械市场份额的8%左右,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制鞋产业的60%左右的需求量。当前,国内制鞋机械企业大约有4百家左右,主要分布在江苏、温州、福建、广东等省份。这些企业的生产技术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已经能够生产从鞋样设计、成型设备、制帮设备到整鞋装饰、鞋底安装以及实验设备的产品,质量稳定,价格低廉。而且,我国鞋机产品的性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已经没有明显差异,由于价格优势,使得我国鞋机产业的发展更加具有实力。
从制革产业来看,由于制革产业属于制鞋产业的上游产业,在制鞋产业的整个配套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制鞋产业的深入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制革企业2500多家,但是大型的制鞋企业非常缺乏,基本上都是一些年产值不超过5百万的传统型作坊式小厂。从从业人数来看,2009年,全国皮革主体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从业人数超过5百万人,总产值达到4千多万元。从产量来看,猪牛羊革的总产量共8亿多平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当前,我国制革产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制革技术正得到不断提升,制成品的加工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相应地,制革企业的区域分布也趋于平衡,东部地区依据传统优势实力进一步增强,中部地区继续保持稳步发展,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也逐渐加快发展的步伐,这直接促成制鞋产业区域布局的进一步合理。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我国只是制革产业大国,而与制革大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还需要进口很多鞋革产品,我国制革产业的未来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2.4 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分析 (1)企业规模不大出口以贴牌加工为主
15
目前,由于我国制鞋产业的进入门槛非常低,整个产业中尽管数量很多,但是大型制鞋企业缺乏,中小企业占据很大的比例。据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国内鞋类产品的出口企业共占到15000家左右,而出口额达到一亿美元的企业只有不到20家,一千万美元以上的只有不到700家,而一百万美元以上的有3500多家。出口额在十万美元以下大约有7千家左右,占到国内出口企业的大约一半以上的水平,但是出口层次较低、水平不高。而且,从整个行业来看,大部分鞋类产品都是来料加工,主要为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企业进行加工生产,真正拥有自己品牌的企业非常缺乏。由于我国制鞋企业在产品质量、劳动力成本、制鞋设备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很多国际品牌开始寻求在中国的加工车间,因此这导致我国制鞋企业仅仅是贴牌生产,成为国外企业在国内的生产制造基地,处于制鞋产业链的地段,离制鞋强国还有很大距离。 (2)产业集群优势明显
产业集群的概念首先出现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按照该书的解释,产业集群指的是同一产业或相近产业在空间上形成的集聚效应,促成整个产业竞争实力的提升。而我国制鞋产业的产业集群优势非常明显,已经形成以鞋类产品制造企业为主,相关配套企业高度积聚,上下游产品相互融合,专业分工明确,集制鞋机械、鞋料供应、鞋样设计、技术培训、鞋材加工、制革、橡胶、生皮、皮革、皮化、信息、展览、检测、物流、外贸办公、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鞋业生产区域和销售物流中心。这种优势最明显的体现就在于信息共享的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专业配套优势、资源利用优势,为制鞋产业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强大支撑。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制鞋产业的四大集群:一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为代表的运动鞋生产基础;二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础;三是以温州、台州等位代表浙江鞋业生产基础;四是以广东、东莞等为代表的广东鞋业生产基础,这四大鞋业生产基地形成了我国制鞋产业的整个生产区间,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竞争实力强劲。
(3)实施低价竞争战略,品牌战略缺失
从上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我国制鞋产业主要以中低档次、附加值低的鞋类产品出口为主,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缺乏自有品牌。鞋类产品的样式设计主要以模仿为主,缺乏应有的自主开发能力,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力非常缺乏。而且,由于我国制鞋产业的进入门槛很低,生产企业众多,企业层次很不均衡,生产水平很低,主要以中小规模为主,部分企业还存在短期逐利行为,短期内扩充企业的生产线,导致鞋类产品产量激增,导致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除此之外,我国制鞋原材料价格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这使得我国尽管在鞋类产品质量与工艺上的优势不明显,但是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这就使得我国鞋类产
16
品价格总体上处于比较低的局面。据2008-2010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鞋类产品的90%左右都是中低档产品,价格在10-30美元之间,有的还低于10美元,出口均价在3-4美元之间。尽管近年来出口均价有所提升,但是提升幅度并不明显,依然处于低价竞争态势,只有通过低价优势实现国际市场份额的增加。 (4)竞争对手分析
从主要竞争对手来看,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类非常值得关注的鞋业生产大国在很大程度山构成了我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一是以意大利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这类国家是老牌得鞋类产品生产大国,然而产量不大,但产品附加值很高,主要以中高档为主,产品品质很好,成本较高;二是主要以印度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成本很低,通过价低量高来实现竞争优势。
从意大利来看,该国是全球主要的传统制鞋与进出口大国,其出口的高档鞋类产品历来是中国高档鞋品出口的最强劲对手。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意大利共生产鞋类产品4亿双左右,主要定位在中高端市场,其中大约70%用于出口,出口目的地主要有欧盟其他国家与美国等地,其他国家还有瑞士、日本、中国香港、加拿大、俄罗斯、罗马利亚等。近年来,意大利的鞋类出口呈现下降趋势,且出口鞋品的均价也在不断上升,为应对这一趋势,意大利加强了高档鞋品的出口,其中皮鞋等鞋品成为主要出口对象。一直以来,意大利的鞋类产品都是世界鞋品时尚的引领者,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还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更加注重对设计、研发的投入,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提升。意大利鞋类产品的国内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具有非常良好的制鞋工业基础,但是劳动力成本非常高,远远超过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也正是因为国内生产成本的高昂,意大利很多著名鞋类品牌开始寻求委托生产的方式实现成本降低的目的。此外,意大利还重视鞋类品牌宣传与人才队伍的建设,注重对鞋类产品的宣传,开发具有优质品种,标准化程度与个性化水平很高的鞋品,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意大利在鞋品生产、设计、品牌、营销策略等方面所取得的先进经验非常值得我国加强学习。类似于意大利的鞋品生产强国还有西班牙等国,该国是欧盟仅次于意大利的第二大鞋品生产强国,年产量在2亿双左右,产品的定位也主要在高档鞋类产品上,目前已经实现从低成本生产到中高端生产基地转变。
从印度来看,该国目前是世界上第二大鞋类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大国。由于印度具有人口众多、内需市场庞大、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未来将成为我国的主要竞争国家,而且印度的鞋类产品运作模式与竞争优势与我国的鞋类产品道路基本一样,因此更加剧了我国加强转型的压力。不过,印度当前生产的鞋类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出口的很少,其发展道路与与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低价策略由于贴牌生产。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印度在2010年产鞋
17
20亿双,国内大约有超过四千家企业生产制造鞋类产品,相关配套企业也非常多,其中大约有五百家为大型生产企业,超过四千家是中小型企业,其产量大约占到总产量的65%-70%。但是,印度鞋类企业的产业集群优势并不明显,而且物流成本很高,产业配套措施不完善,销售网络不发达,缺乏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基本上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但是又由于成本优势,目前也吸引了很多气压转移到印度生产,国际知名品牌也开始到印度建厂进行贴牌加工。当前,世界鞋类产品的生产中心有向印度转移的趋势,未来对我国鞋类产业生产构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类似于印度的鞋类生产大国还有越南、巴西等国。巴西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且幅员辽阔,原材料充足,土地资源充沛,而且产业配套措施较为完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都较大。国内现有约7500家左右的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大约超过35万人,年产鞋类产品共8亿双左右,出口在2亿双左右,目前是世界第三大制鞋大国。而越南国内大约有超过四百家企业,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年产鞋类产品大约有4-6亿双,其中大月月超过80%用于出口。但是原材料缺乏,国内市场容量较小,未来还需进一步改进发展策略。目前是世界第四大制鞋大国。
2.2.5 机遇与政府因素分析
2001年加入WTO对于我国各个行业来说,都是重大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着挑战,但是总的来说,机遇大于挑战。对于我国制鞋产业而言,也是如此。自那之后,我国制鞋业得到巨大的发展与飞跃,不仅是给制鞋产业本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而且对于制鞋业的未来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近十年的磨合,我国制鞋业已经进入加快产业调整与重组的关键时刻,而且,随着全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世界制鞋中心也开始向亚洲地区转移,而我国作为亚洲地区最具竞争实力的制鞋大国,已经成为亚洲制鞋产业的中心。同时,拥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积累的雄厚基础,我国经济正呈现迅速发展态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5%,在世界历史发展史上也少见。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国民消费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再加上巨大的消费市场,这给我国制鞋产业未来发展奠定雄厚的发展基础。对于制鞋业本身而言,我国制鞋业的基础很扎实,制鞋机械设备得到改良与提升,性能得到转变,技术升级步伐加快,合成材料的新工艺正不断实现创新,生产规模与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升。同时,我国四大鞋类产品集群,所形成的规模宏大,配套齐全,原材料丰富的优势,在成本上的优势也随之提升。在制鞋企业的营销策略中,更加体现出务实的特点,营销网络逐步健全,信息系统更加健全,相关物流业业随着改进。为了应对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制鞋产业开始重新洗牌,大型制鞋企业正向西部地区转移,以寻求
18
更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实现产业升级改造。制鞋产业链条也不断拉长,专业化的制鞋队伍正逐步形成,劳动者素质不断加强。为了更快地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大量外资,目前国际知名品牌开始在我国建厂,开办制鞋基地,而这给我国向制鞋知名企业学习成功经验提供绝佳的机会。由于制鞋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发达国家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已经开始逐步减少国内生产,这给我国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实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尽管面临着贸易壁垒的制约,但是鞋类产品的配额开始取消,税收也开始降低。在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确定的未来时,我国制鞋产业雄厚的发展基础,可以为制鞋产业的迅速占得先机提供难得的机遇。当前,我国开放步伐逐步加快,“走出去”战略开始深入发展,相信我国制鞋产业的未来还会更加美好。
同样地,我国政府也对制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来促进制鞋业的发展。开始着手推进产业新格局的形成,完善制鞋业产业集群的配套措施,大力支持建设制鞋产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引导制鞋产业集群发展核心作用,将核心区域建设成为展示中心、研发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以及品牌鞋业的制造中心,促进相关产业形成功能齐全、配套齐备,与国际接轨的制造产业集聚区。目前,政府正积极研究制定促进制鞋产业升级改造的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与鼓励企业实现技术升级改造,同时给予技改贷款补贴利息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快实现鞋类产品出口促进政策,提高部分鞋类产品出口退税率,促进鞋类产品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并大力扶持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发展,促进制鞋产业基地的梯度转移。联合金融机构改善制鞋产业的金融环境,加大资本支持与信贷支持力度,改善制鞋企业的融资条件,建立健全出口风险保障机制。并积极与国外政府加强沟通对话,组织专家对国外技术法律法规进行评议。为了应对贸易壁垒带来的制约,还专门成立了贸易壁垒应对机制,加强对贸易壁垒的应对力度。更为重要的是,还在政府的牵头下,建立起了一套由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爱标准组成的鞋类产业标准体系,从而为制鞋产业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大力培养专业人才,支持高校开设相关专业,促进具备设计、应用、营销等人才队伍的形成,提高鞋类产品的附加值。可以说,这些政策措施的推行将给我国制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历史性机遇。
第三章 促进中国制鞋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现今,经过多年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鞋业似乎已经遇到了瓶颈。一方面,一直以来赖以生存的低成本和低价格的比较优势在逐渐消失,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已经出现产业转移的迹象;另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迫
19
使中国制鞋企业纷纷降低价格进行竞争。成本的攀升和价格的低廉已经将许多企业压得奄奄一息。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要想由制鞋大国发展成为制鞋强国,世界制鞋产业发生转移之前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产业优势,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3.1 企业的战略对策
3.1.1 品牌战略
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总裁曾经说过“即使工厂一夜之间烧光,只要品牌还在,我马上就能恢复生产。”这句话足以说明品牌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韩国制鞋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快速成长,八十年代成长为第三大出口产业,是世界制鞋中心之一。1990年出口创下43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八十年代末,随着韩国经济的发展,韩国国内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世界鞋类知名品牌开始悄然转移到其他国家进行生产,但韩国依然津津乐道于OEM加工。当韩国醒悟时,制鞋业走向衰落已经不可逆转。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韩国从七十年代开始过分依赖贴牌生产方式(OEM)进行生产和出口的模式,以及长期忽略自我品牌的创立。1962年出口第一批鞋类产品后的几十年间,韩国竟没有成功创立一个知名品牌。中国制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韩国制鞋业的衰落警示我们,中国鞋业亟需开拓品牌市场。
(1)保证产品质量,名牌需要质量作保证
质量是品牌赖以生存的根。只有拥有了上乘的质量,品牌才能得到保证。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鞋类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标准。但是,10多年前温州鞋的惨痛教训不能忘记。中国制鞋企业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质量这条生命线,给创建世界品牌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名牌需要优秀设计师
款式是品牌华丽的外衣。鞋,不单对脚起到保护作用,还有装饰作用。因此,鞋不仅要实用,而且要美观。一双鞋即使在质量上无可挑剔,面料也很好,如果款式不美观,也很难卖得上好价钱。中国鞋业设计师市场目前发展还比较落后,抄袭、模仿现象十分严重。企业对于产品款式的开发也不重视。导致了大企业模仿国外名牌产品,小企业模仿大企业的现象。缺乏独立的设计开发能力,中国鞋企业很难在品牌市场上有所突破。这就需要企业注重设计师的作用,注重设计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让设计师真正成为品牌的灵魂。
(3)注重科技含量,名牌需要高科技含量
高科技含量是品牌的内涵。这里的高科技含量指的是科学的管理、对引进技
20
术的改造和创新。中国鞋业的营销方式不容乐观。销售网络天南地北扑天盖地的很少。企业存在的较为明显的弊端是本企业做鞋,找别的企业卖鞋。许多小鞋厂,因为品牌不亮,资金实力不够,尽管质量也可达中等以上,但这些小鞋厂只能依赖大鞋厂,把自己的产品卖给大企业,然后大企业贴上自己的商标在市场上流通。中小型企业仅仅赚取了一点加工费的钱,有朝一日被大企业抛弃一边时,灭顶之灾也自然降临,好的被兼并,差的就要宣告破产。这样就失去市场先机,失去主动权,也就失去了竞争力。同时,也有个别大企业不思进取,不求进步开拓,只是让别人去开拓市场,营销显得无序,“诸侯”各据一方,常常会导致“窝里斗”。营销不分内外,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同样重要。营销方式不能单一或者死板,随机而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如鱼得水,游刃有余。目前连锁专卖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靠做商场或者做摊货都经不起市场的考验,如何使营销方式创新或转变,中国制鞋业不可等闲视之。
此外,中国鞋业对引进技术的创新和改造也不令人乐观。1993-1997年间,许多制鞋企业应运而生,刚建厂时都是高起点,前途无量的企业。但是使之进入,许多鞋厂出现了产品积压、设备闲置,濒临破产的危险。直接原因就是企业不思进取,缺乏创新和改造的魄力。
事实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连年上涨已经迫使中国制鞋业不得不积极开展品牌策略,进行产业升级。否则,产业转移后中国制鞋业将不再保有任何优势。在这方面,意大利做的最好,它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以及品牌建立。如今,在制鞋的数量上虽然意大利已经不再占有优势,但意大利的制鞋技术和意大利的鞋品牌仍然是最高档鞋的代名词。
3.1.2 走出去战略
制鞋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过去20多年,在发展中国家低工资的比较优势下,全球皮具产能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因此成为全球制鞋类产品最大的生产国。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性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开始逐渐上升。进入2004年以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屡屡出现“民工荒”,实际上反映了劳动力的心理薪酬预期已经开始上升。但是用人单位由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并不愿意大幅度提高薪酬水平。于是出现了在即定的工资水平下,工人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工作的现象。这种情况如果继续得到发展,那么中国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制鞋产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将受到限制,制鞋行业的产能可能会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向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这是世界制鞋业一大发展趋势。中国制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应该顺应这个趋势,积极开展海外投资,在目标国家寻求合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
21
本,暂时缓解因为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还可以轻松地绕开非关税壁垒,进一步降低出口成本。
3.2 行业的战略对策
3.2.1 加强行业协会的协调能力,摆脱低价竞争这个软肋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鞋类产品生产国。年产量达80多亿双。如此激烈的竞争下,一些企业不顾日益上涨的成本,为了抢占市场,不惜压低价格,造成恶性的、无序的低价竞争的情况时有发生。据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处以及中国鞋业协会的有关数据显示,中国鞋类产品对欧盟出口平均价格常年在1.6-2.5美元/双的范围波动,而同样档次的鞋,国外品牌的价格往往是中国的2-5倍。因此,行业协会应加强自身的协调能力,引导并加强企业间的横向联合,实现企业间的互动。帮助中国制鞋业尽早摆脱低价竞争这个软肋。
3.2.2 加强行业自律,拒绝相互模仿
同行生意,三分怨气。制鞋业也有相同的情况,特别是集中在产品假冒、鞋款互仿、形象模仿以及抢注品牌等方面。在产品假冒的问题上,知名厂商都吃了不少亏,这对企业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鞋款相互模仿在中国制鞋业也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前些年流行的“西力士”鞋款,市场上很畅销,结果各鞋商一哄而上,“西力士”变成了“嬉皮士”,被消费者冷落在一边。形象模仿包括很多方面,有企业形象、品牌形象、连锁店形象等。有人曾在浙江各地区做过调查,发现部分公司厂房造型相似,厂名相似,连企业精神和员工的服饰都相似。其实,中国制鞋业是个整体形象,每个企业要洁身自好,精诚团结,这样才能保持好整个行业的形象。因此,制鞋行业应加强自律,坚决杜绝这种“窝里反”,自相残杀的现象。
3.3 政府的战略对策
3.3.1 鼓励企业创品牌,给予企业以支持
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拥有量的多少,已成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综合经济 实力的象征。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中国制鞋业创立自己的名牌。以鹤山为例。鹤山政府正在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制定了各种奖励和优惠措施,点燃了品牌建设的引擎。对重点企业在工业园区的用地、用水、用电上,给予优惠政策,对被评
22
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给予奖励。此外,鹤山政府还为制鞋企业提供金融上的支持。鼓励民间资金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中心,为个体私营制鞋企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鹤山金融部门正尝试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定期对制鞋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对效益较好、有市场前景的企业合理安排信贷资金,并简化贷款手续,解决企业资金燃眉之急。
3.3.2 注重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
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制鞋业提供了一支强大的后备军。近年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连年上涨,使得中国鞋类产品在成本方面的优势受到了威胁。应该怎样做才能弥补中国制鞋业成本优势的丧失呢?那就是加强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力投资教育,为中国制鞋企业提供更优秀的人才。过去,我国劳动者劳动素质较低,所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劳动,这样的劳动是以量取胜,效率低,工资也较低。随着世界各国的开放,这样的劳动力优势很容易就会被淹没在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浪潮中。因此,我们必须提升劳动力优势的档次,通过大力投资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得我国的劳动者不再是仅仅只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廉价劳动力,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维持这种优势。此外,目前在中国,自由名牌的创建以及品牌优势的取得,也都取决于高平的人力资源。知识经济中,抓住了人才就等于抓住了胜利。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大力投资教育,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高中教育,从大学本科教育的扩招到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扩招,再到博士研究生的严格把关。20多年来,大学生从“紧俏”到普及,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储备了大量的高级人才。
第四章 结论
本论文首先对中国制鞋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用大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其次利用波特的“钻石体系”模型,对中国制鞋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论述,包括生产要素条件、需求要素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状态因素、机遇与政府因素等方面。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制鞋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包括企业的战略对策、行业的战略对策和政府的战略对策。
基于这些方面的深入论述,笔者认为已经实现了预期目标,但是由于笔者自身在理论素养、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欠缺,在写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敬请导致不吝指出,我将加以改正。
23
参考文献
[1]Paul R.Krtugman,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es Theory and Policy.[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14.
[2]田美.中国皮革工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皮革,2008,37(1):42-44.
[3]陈倩倩,王缉慈.提升我国制鞋业竞争力的地方集群战略思考[J].世界地理研究2005(01). [4]鲍莉莉.中国制鞋业比较优势状况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5]陈勤建.对沿海制鞋业现状与“东鞋西移”的思考[J].西部皮革,2008(12):37-38. [6]海闻, P.林德特,王新奎等.国际贸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8-51. [7]黄丹.论我国制鞋业的竞争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0).
[8]刘霞.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制鞋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企业经济,2007(4):87-91. [9]刘霞.中国制鞋企业频遭国际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皮革,2006(22):113-115.
[10]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1]世界制鞋业发展状况及中国制鞋业今后的发展趋势[N].中国缝制设备,2009. [12]王丹.蓬勃发展的中国制鞋装备制造业[J].中国皮革,2003.
[13]谢金楼,万祥华.抓设计、重研发、创品牌、努力实现中国鞋业发展新突破[J].中国皮革,2005,(10).
[14]Wenli Cheng,Jeffrey Sachs,XiaokaiYang.An extended Heckscher-Ohlin model with transaction costs and technological comparative advantage[J].Economic Theory,2004,23(3). [15]张明洲.构建我国制鞋产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07). [16]庄惠明,黄克安.促进我国鞋类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实务,2005,(09). [17]夏雪花,黎锋.基于“国家钻石”模型的惠东制鞋业竞争力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1).
[18]余梅.成都制鞋业竞争环境的SWOT分析[J].现代商业,2010,(36).
[19]卢先兵.制鞋业样本调查:利润与成本的赛跑[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0,(11). [20]薛少莹.鞋业出口贸易及出口市场问题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9).
[21]杨晶,姚世斌.成都制鞋业价值创造途径分析——基于“微笑曲线”理论[J].经济视角(下),2010,(4).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