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变动情况

2023-05-26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变动情况
历史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变化

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概括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对“前言部分”的修改与发展。对“课程性质”进行了重新改写。对“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较大的修改。

对“课程目标”的修改与发展。保留实验稿标准中在横向上的3个层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但叙述更为清晰、明确和完整,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结合更为紧密。

对“课程内容”的修订与发展。重新编写了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增删了一些史实,与实验稿标准相比,标准修订稿减少了56个知识点,增补了25个必要的知识点。把新的研究成果吸收到标准修订稿中,如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采用双栏表格的形式提出具体的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活动建议,使之相互对应。

对“实施建议”作了修改,使之清晰具体,切实可行,富有弹性。

对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新的指导。主要表现在: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进一步强化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针对不同的年级,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进的要求;概括提出7点教学建议,作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

涉及具体内容如下: “课程内容”的修订 中国古代史板块

增加部分涉及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宋朝重文轻武和清朝前期的兴盛等内容。减少的部分涉及元谋人、尧舜禹传说、禅让制和世袭制等内容。

中国近代史板块

增加部分涉及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解放区土改和齐白石等内容。减少的内容涉及左宗棠收复新疆、魏源、严复和詹天佑等内容。

中国现代史板块

增加部分涉及雷锋、北京奥运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等内容。减少的部分涉及西藏和平解放、1954年宪法、国企改革、亚太经合组织、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文艺、体育、就业制度和医疗保险等内容。

世界古代史板块

增加部分涉及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法兰克王国、西欧庄园和大学的兴起等内容。减少的部分涉及南方古猿、人类起源、三大人种、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布匿战争和查理马特改革等内容。

世界近代史板块

增加部分涉及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等内容。减少的部分涉及克莱武在印度掠夺、宪章运动、伏尔泰和爱因斯坦等内容。

世界现代史板块

增加部分涉及社会保障制度、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生态与人口问题等内容。减少的部分涉及国会纵火案、反犹暴行、绥靖政策、二战后美国经济的特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印度独立、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等内容。

教学工作新要求和新指导的修订

“百家争鸣”部分修订后增加了老子的内容,增加了“收集《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说一说其中的含义”的教学活动建议。

“丝绸之路”部分修订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还要让其通过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想象并体会商旅的艰辛”。

“汉武帝”部分修订后要求学生通过文景之治的盛世,知道汉武帝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 “东汉部分”为新增内容,要求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

“中医”部分修订后要求教师“增加学生的感受: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加深对祖国医学宝库的理解和热爱”。

“民族关系”部分修订后更准确地说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各族人民共同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增强民族团结精神、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北方农业技术和农历”部分为新增内容,要求学生加强对祖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的认识。

“隋朝”部分修订后增加的内容是隋朝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郑和下西洋”部分修订后从不同角度提出学生不仅要了解史实,还要理解这一航海壮举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新增内容,增加的内容是要求学生清楚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部分修订后的内容更强调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以来我国取得的新成就”为新增内容,增加的内容有关增强学生对祖国日益强大的自豪感。

“科学发展观”为新增内容,增加的内容是增强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把握时序性与系统性的特征 日前,就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召集人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蓝。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她对修订后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

记者:我们了解,义务教育实验稿历史课程标准在实验的过程中议论颇多。经过10年实验,实验稿课标给中学历史教育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大家议论的焦点有哪些?

徐蓝:10年来,实验稿课标给中学历史教育带来的积极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从“三维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突出历史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现在,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得到了认可和重视。二是遵循新课程改革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方式得到改变。三是在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方面作出尝试,力图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此,实验稿课标采用了学习主题的方式整合课程内容,删减了一些知识内容。四是历史课程资源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并初步建立起新的历史学习评价体系。

总之,10年新课改大方向明确,新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进一步修订完善课程标准奠定了基础。但在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对实验稿课标也有一些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对“学习主题”编排内容标准的呈现方式提出意见,认为“学习主题”不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历史的时序性、系统性受到影响,损害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二是对课程容量和难度提出意见,认为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希望进一步解决“难、繁、偏、旧”问题。三是希望对“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进行修改,使之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记者:此次修订是从哪些渠道收集与了解对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的?此次修订重点在哪些方面?

徐蓝:2003年和2007年,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调研。2007年4月教育部成立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组,并于上半年发文要求29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42个国家级实验区就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参加调查的教师达11万余人。同年下半年,课标修订组收到了这些调研的修订意见和建议。另外,历史课标修订组也直接向各地区索要意见报告,得到省市报告19份,实验区报告5份。在修订过程中,我们也在北京、天津、太原、无锡等地多次召开资深专家和一线教师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此次修订工作,重点修订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了课程总体目标、分目标和课程性质。例如,在“前言”所涉及的课程总目标方面,修订稿明确提出“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这一提法,是对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作出的最新论述,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在三维目标方面,修订稿对三维目标的叙述更有层次、与纵向的课程内容中规定的目标结合更为紧密,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也更具有时代性。在“课程性质”方面,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四大特性。

二是对课程设计思路作了重要调整,这是修订工作的重点之一。具体地说,就是在保持实验稿的总体框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6大板块划分的同时,适当弱化每一个学习板块中的学习主题,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习内容依据历史的发展线索循序渐进地展开,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三是对课程内容作了重要修订。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根据“课程设计思路”的学习主题以及按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所作的调整,重新编写每个学习板块中的导言。导言的目的,一是通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选择的史事,基本勾勒出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二是使教师能够了解该学习板块教学内容的总体框架和结构;三是从三维目标出发,提出教师和学生在该学习板块的教与学中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总的目标是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降低难度、减轻负担。为此,我们增减了一些知识点。增加知识点的标准是: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性要求,为了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适当增加一些知识点,比如历史发展中出现的、初中学生应该掌握也能够理解的事物。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而必须增加的内容。减少知识点的标准是:课程内容整合与相关学科的衔接。从学段出发,考虑知识点的难度,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不在初中讲述,而是放到高中课程中再讲,使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有机衔接。从进一步减轻学生的负担出发,删减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课外活动可以自我获得的知识,没有列入。总之,修订稿的内容总量有所下降,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中,重点更加突出,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第三,吸收了学术界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除了具体的内容之外,最明显的是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中。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以代表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为依据加以叙述。

第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除了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能力”部分提出对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总体要求之外,也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导言中,进一步梳理了不同年级学生应该达到的能力要求。

记者:在内容修订上“点-线”结合的方式,突出历史发展的时序性,这样的修订出于哪些考虑?

徐蓝:主要有几点考虑。第一,历史学科是记录我们人类成长的学问,它所反映的是人类何以经过这样的成长而达到今天的高度。因此,历史学科的基础是时间,正是时间这条线,串起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也正由于此,当我们在学习、考察、研究某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时,就一定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去作具体地、动态地分析和把握,既要弄清楚已经逝去的历史事实的存在状态,又要展现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对现在及未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脱离了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也就难以理解和认识历史对我们今天以及未来的影响。第二,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纵向来看,人类的历史经历了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

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即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尽管并不是所有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按照这个序列向前发展,而是先后不一、形式各异,但是这个从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总过程,仍然具有普遍的、规律性的意义。从横向来看,人类的历史是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逐渐发展为全世界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息息相关的整体的过程。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发展形成制约,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反作用。所以,时序性和系统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正是基于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此次修订工作坚持历史发展的时序性,突出历史发展的主线,力图使修订后的标准能够帮助初学历史的初中学生正确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初步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发展的进步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国际上看,时序性作为历史学科的特性,也是各国的历史课程标准都遵循的。另外,按照时序性学习历史,也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理解能力。

记者:对于一线教师理解与实施修订后的新课标,您有哪些具体建议? 徐蓝:主要有3点建议:

一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教师在使用修订后的标准时能够看到,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的课程内容,我们在排列重要的知识“点”,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时,都是根据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两条纵横交错的“线”来安排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依照历史顺序让初学历史的学生具体地知道这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通过生动的语言讲述和学生自己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这些历史事件、人物、现象所发生和存在的时间和地点,启发学生探究这些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有机联系,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如果没有明确的历史时序意识,只是讲述历史事实,那么,面对这些事实,学生就会感到杂乱无章,没有头绪,甚至发生历史的错位,无法正确地考查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无法揭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达不到历史课程的培养目标。

二是要贯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普及性原则。希望教师认真学习并充分领会课程标准中对课程设计思路的表述,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所采取的“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历史知识,克服专业化和成人化倾向,避免追求过全、过细、过深的历史论述,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这也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是要全面理解并实践修订后历史课标对教学工作提出的7点具体建议。需要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真正能够通过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双方的积极有效的互动中,将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落到实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