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罗小东
提 要 对外汉语专业建立2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个专业的学科定位一直存有争议。学科定位的正确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课程的设置和学科的长远发展规划,而且直接关系到从事这个专业的教师的前途和命运,不可不予以重视。本文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该与语言学的二级学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脱钩,回归到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中来,并使它成为该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这样做,既有利于它与母语本体文化衔接,又可以突出它作为语言应用学科的特点,是一条最利于专业成长和壮大的途径。与这一新的学科定位相关,我们对课程设置也提出了新的构想。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学科定位 课程设置 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对外汉语专业是从1985年开始招生的。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各国需要的汉语人才也随之大量增加,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对外汉语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也由过去的不被承认、不被重视而得到了承认、受到了重视。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对外汉语专业这一在过去由四所院校(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控制招生的局面逐渐被打破,目前国内已有三十多所大学设立了这一专业,据说还有十多所院校正在筹建中。
作为一项事业,它的蓬勃发展无疑是让人感到欣慰和鼓舞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它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问题之一是关于对外汉语学科的性质和定位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看法,分歧较大;问题之二是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由于学科定
50位不统一,直接影响到了课程的设置,同时,由于各地院校新设立的“对外汉语”专业,有许多仅是出于市场的需要,招生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则采取各自为政、因人设课的做法。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然会阻碍这个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继续壮大,这正是我们承担这一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同时我们也希望这一研究能为我们学院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相关情况
国外第二语言教学的开展比我们国家早许多,我们认为,对国外情况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开拓视野,少走弯路,因此,在研究之初,我们对国外相关的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 1.法国
法国是最早开设第二语言教学的国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开设了对外法语课
程,但是作为学历教育,它却是从1983年才开始的。“对外法语”专业方向设在现代文学系里,其基本课程有法国文学与文化、语言学、外国文学等,约有125个学分。
但“对外法语”的硕士以及“DEA”(中文叫“深入学习文凭”)才是真正的对外法语专业文凭,也就是说,一般本科的“对外法语”专业毕业生,还不能成为合格的对外法语专业教师,不能获得教师资格。
在研究生阶段,重点开设的课程有教学法概论、应用语言学、语法、语音、法国文学和
文化以及实践观摩,后者占约1/
3的学习时间。
2.英国和美国
1932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开设了”,
1957年爱丁堡大学成立了应用语言学院,专门负责英语师资的培养。现在英国各大学普遍设有语言学院或应用语言学院,主要教学对象是世界各地到英国攻读这些学位课程的学生。
培养对外英语教学的师资主要是在硕士阶段。有两类课程,一是教学法的课程,二是应用语言学和语言学分支学科的理论,如第二语言习得、语用学、语篇分析、测试学、统计学等。
美国的第二语言教学的学历教育是硕士,没有本科相关专业。从它的硕士和博士的招生情况看,大多数学校对学生的专业背景有要求,一般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或外语专业毕业等。美国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一般设在教育学院、语言学院或应用语言学院。 3.日本
日本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一门学科,开始于1985年。当时筑波大学、东京外国语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大学在本科开设了“日本语教育专业”。其后,这个专业在日本许多大学纷纷建立,多挂靠在文学院,其次是教育学院、语言及应用语言学院等。专业课程的设置则根据挂靠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从以上介绍的情况看,第二语言教学的开展虽然有较长的历史,但各国对这个专业的学科定位也并不十分明确。从法国的情况看,它比较偏重于文学的方面,而英美则比较偏重于应用语言学和教育学的方面,日本则很混乱,文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教育学都有。这种情况说明,这个学科还很不成熟,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二、国内对“对外汉语”专业学科定位
的代表性看法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对外汉语专业建立
20年来,国内学术界对这个专业的学科定位
一直存有争议。早在1978年,吕必松先生在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就指出: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应在高校中设立培养这类教师的专
业,并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1983年6月,参加筹备中国教育学会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正式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名称。这些都直接推动了对外汉语专业在高校的正式确立。
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出,在这些专家学者的呼吁中,就已经埋下了对这个专业的学科认识的分歧种子。吕必松先生是在语言学科的帽子底下呼吁成立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而其他专家学者则是在教育学的帽子底下呼吁成立这个专业的。把对外汉语专业挂在教育学之下,使它成为教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这是为了脱离传统的中文学科,并强调它自
51“英语语言教学课程“北京地区“应当把对外课程设置研究
身的语言教育特点的一种设想。美国和日本的部分大学的第二语言教学就是采用了这种做法。目前,在我国这种呼声虽然尚有,但是没有成为主流。
成为主流的是以吕必松先生和刘珣先生为代表的一派和以陆俭明先生为代表的一派,前者我们可称之为北语派。有必要指出的是,吕必松先生的观点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有所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是他不仅强调对外汉语的教育学特点,而且还把它上升为一个独立于传统教育学之外的学科。他说:“我认为建立语言教育学科是必然趋势。我们主张建立语言教育学科,并不是否认语言学对语言教育和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而只是认为语言教育和语言教学归入应用语言学有一定的局限。语言教育和语言教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至少要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因此是一门综合和边缘的学科,应当有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刘珣在这基础上更加明确提出了要把语文教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这“四个主要门类的语言教育”整合为一个整体,成立一个共同的新学科———语言教育学”,并使之成为一个新的一级学科。这样,对外汉语专业就成为了它下面的二级学科。
以陆俭明先生为代表的一派,是目前通行的做法。陆俭明先生在2000年前后给国家汉办《关于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基础理论研究之建议》中说:“对外汉语教学已逐渐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陆俭明先生的这个建议实际上早已成为了一个现实,因为在1997年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调整中,“对外汉语”就隶属在了“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这个二级学科之下,成为了它的一个方向。这样的专业隶属,在英国、美国、日本都可看到。
52■三、我们对于专业学科定位的思考
学科的正确定位,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和学科的长远发展规划,而且直接关系到从事这个专业的教师的前途和命运。
我们以为以上三种看法或做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或可行性不大,或不利于学科目前和长远的发展。把学科定位在教育学下,把对外汉语专业单纯理解成教学法理论的问题,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了“怎么教”的技术层面上,这不能解决学科的本体论问题,而且在实践中很容易切断与母语文化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对外汉语专业“就失去了在中文学科下开展活动的合理性”,那样,“对绝大多数在对外汉语专业一线从事教学和科研的教师和学者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那么,北语派即吕必松和刘珣先生的主张在目前现行的学科体系中是否可行呢?回答恐怕也是否定的。把语文教学、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这“四个主要门类的语言教育”整合为一个整体,把它提升为一个新的一级学科即“语言教育学”,其面临的最大问题首先是来自这些学科原来所属学科的阻力,比如,外语教学就不可能从几十年形成的学科体系———外国语言文学中分离出来,因此这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设想。
陆俭明先生的主张即我们目前的通行做法,把对外汉语专业作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表面上看,是使这个学科获得了学术界的承认,但实际上,由于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只是“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那么,对外汉语专业就只能是这个二级学科下的一个方向(俗称三级学科),这就意味着对外汉语专业永远被阻断
“了它向上发展的可能,因为按照国家高校学科建设体系的规定,只有进入二级学科,才是真正具有学术地位的独立学科,才有可能设立硕士、博士的学位点,换言之,也才能最终从根本上解决从事这个专业教学和科研的教师的职称评聘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一个尚不成熟的设想,那就是使对外汉语专业脱离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框架,回到中国语言文学这个一级学科下面来,使它成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我们这样的设想实际上并不是孤立的,在去年年底国家汉办举行的“全国对外汉语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也有学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这样做,既使它不脱离母语文化的本体,易于衔接,又可以突出它作为一门语言应用学科的特点,这是最利于这个学科成长和壮大的途径。
当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对外汉语应该研究什么?这是它存在的根基。现在的混乱就在于由于对这个专业的学科定位不明确而导致研究对象和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比如在研究和课程设置上,有偏向于应用和实践研究的,主要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有偏向于语言理论研究的,则基本遵循着语言本体研究的路子,看不出这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大致同意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的意见,认为如果对外汉语专业回到中国语言文学的一级学科下来,并作为它的一个二级学科出现,它大概应该包括以下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
1.汉外对比研究。这种研究旨在通过
对比发现不同语言之间的规律,发现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的落脚点是回到汉语研究和教学中来,以指导学生更快速地掌握汉语。
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这种研究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定位和课程设置
应该有别于传统的语言学研究,比如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碰到的语法规范以及语音、词汇、汉字等问题,还有课堂教学的技巧、测试等问题。
3.中介语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4.跨文化交际研究。
四、课程设置
如果学科定位和它的主要研究方向能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确定下来,那么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混乱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学科的培养目标问题。现实的情况是,现在本科毕业的学生已经几乎不可能直接进入高校,获得高校教师资格,包括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师资格。所以如果把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定为对外汉语教师是极不实际的。目前,本科教育都强调通才教育,一些学校甚至尝试打通文史哲的界限,至少是在低年级这么做,那么我们也应该拓宽视野,从学科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出发来考虑课程设置的问题。
我们对一些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的相关课程进行过调查。如果把课程大概区分为外语、语言学(含应用语言学)、文学文化三大类的话,他们的课程比例是这样的。北京语言大学的外语课时约为50%,语言学课时约为27.5%,文学文化课时约为22.5%;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外语课时约为68.3%,语言学课时约为11.6%,文学文化课时约为
20%;四川外国语大学的外语课时约为50.2%,语言学课时约为23%,文学文化课
时约为26.8%;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课时约为61%,语言学课时约为11.6%,文学文化课时约为27.2%。另外我们还对南开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作了调查,这两所学校把英
53课程设置研究
语精读、听力都放在了公共必修课中,在专业必修课中只开设英语口语、写作、翻译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公共必修课中英语共360课时,因此,外语总课时也达到了
720课时,比例与北京语言大学相当。
由此可以看出,在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的学校中,外语类在总课时中所占比重普遍较高,都占到了全部课时的一半以上。我们认为,适当加大外语课时,使学生的外语水平高于一般中文专业的学生(比如能在汉语零起点班与学生进行课堂对话和教学),即实行双语教育,这应该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一个特色,是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但是目前有些院校(包括我们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课时所占比重太大,这势必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我们认为比较适当的课时比例是:外语课时为50%、语言学(含应用语言学)课时为
20%、中国文学和文化课时为25%,剩余的5%的课时应该开设如中外关系和与重要生
源国有关的思想、文化、历史、政治方面的课程。同时,考虑到本科生毕业大部分不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该根据学校师资的可能,尽量给学生多开一些符合社会需要并且实用性较强的选修课程,以增加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侧重点应该是有所不同的。研究生阶段才需要加大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学、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方面的课程以及实践观摩课程。前面我们所讲的学科定位及学科的有关专业方向问题,实际上是在研究生的层次上进行的。本科教育只是给进入更高层次如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它不可能过早延伸到那些更高层次的课程里边去。
基于以上考虑,结合我们学院的情况,并参考2003年底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精神,我们大致确定了我们学院对外
54■汉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及其课时。其中除英语外,语言和文学文化类的必修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导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中外文化交流、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些是新增加的,如应用语言学导论、对外汉语教学法、西方文化概论、教育学等,有些是调整了课时,如现代汉语过去一直是4学分72课时,现在增加为6学分108课时。
另外,我们也设置了具体的课程表,希望我们的研究能为学院的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附注
①本报告由课题组成员罗小东、石云涛、高育花、唐利群集体讨论,由罗小东执笔。张西平教授参加了前期的讨论,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执笔者简介:罗小东,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主要学术专著有《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精神》《、话本小说叙事研究》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