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新闻关注问题初探
作者:刘竞涛
来源:《学周刊·上旬刊》2014年第12期
摘要:大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及关注范围,引导着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评价,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新闻关注情况现状出发,探讨了新媒体视野下引导大学生新闻关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 新闻关注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我们已步入信息时代,新媒体广泛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一族,受新媒体的影响更加明显。他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及关注范围,引导着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评价,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新闻关注工作,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新闻关注情况现状 (一)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途径主要是新媒体
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一台电脑的大学校园,大学生关注新闻的途径主要依靠网络,其中微博、微信、贴吧、论坛更是他们利用网络获取新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利用则相对较少。而对于通过新媒体途径获知的新闻,大学生的关注呈现“快餐化”特点,即浏览式阅读,而不是思考式阅读,缺乏对新闻事件的发生背景、制度缺陷等深层次思考,导致对所关注的新闻缺乏独立见解,盲目跟风性强,更由于思考的缺失进一步导致新闻评论的缺失,他们虽然通过网络关注新闻,却没有积极参与网络互动的新闻评论,导致新闻关注停留在肤浅层面。
(二)大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偏低
根据《大学生对新闻关注度及关注方向分析报告》的调查,大学生对娱乐类新闻关注度最高,其次才是时政类新闻,对军事、财经类新闻关注度较低。娱乐新闻的轻松愉悦能够帮助放松紧张情绪、缓解竞争压力,因而很容易为大学生所关注,对时政类新闻的关注体现了大学生忧国忧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情怀。但由于时政新闻的严肃刻板,他们潜意识里又出现对时政新闻的拒绝,即使是时政类新闻,他们关注的范围往往更侧重跟自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如考试信息、招考政策、就业信息等,而对其他时政新闻关注度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不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树立远大理想,不利于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矛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大学生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信任程度较低
虽然大学生关注新闻的主要途径是网络,但由于新媒体时代大众既是传媒的受众者,又是传媒信息的发布者,而现阶段公众的信息发布尚缺乏有效监控,因此导致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对同一事件常常有不同的报道,因此导致大学生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降低,信任度降低又反过来影响他们对新闻的关注度。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必须通过对新闻发布途径的有效监控,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注重求真务实,不能为了博眼球、追求点击率而浮夸、恶搞。 二、新媒体视野下引导大学生新闻关注的有效途径 (一)引导大学生自觉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作为学校与社会之间过渡的“半社会人”,大学生虽然成年但并不成熟,要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拓宽其视野,促使其深刻,就要引导他们自觉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认识自身、认识社会,减少盲从,从而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事实证明,新闻关注度越高的人,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就越强,他们更容易受正面新闻的影响而调动积极情绪,面对负面新闻,他们也更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转化负面情绪。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是培养他们冷静、客观的成熟人格的有效途径。 (二)引导大学生用唯物辩证观看待新闻热点事件
首先,坚持全面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每一个热点事件的背后都有其深层原因,不能简单孤立谈论热点事件本身。比如高考改革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看待这一问题不能仅仅从教育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角度理解,还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人才选拔机制、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才能客观评价高考改革,确定合理改革措施。
其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新闻热点事件,在客观把握的基础上,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认真研究事件背后的原因、背景,分析事件发生的环境、条件、人物心理等,从而找出应吸取的经验、应总结的教训,要坚持唯物辩证观点,抛开个人主观情绪,冷静、理性看待新闻热点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相关法规,提高网络新闻的社会公信力
规范新闻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是针对传统媒体的,面对迅速成长起来的新媒体,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监管机制,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宣传环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应当从法律规范、行业准则和道德建设等多方面多管齐下,提高网络新闻的规范性和真实性,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的社会公信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引导大学生关注新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领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主人翁意识的有效途径,进而汇聚正能量,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
刘竞涛,男,南京政治学院学员。 (责编 张亚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