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班数学教案7的分解与组成教案反思

2022-01-29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大班数学教案7的分解与组成教案反思
大班数学教案7的分解与组成教

案反思

1、大班数学教案7的分解与组成教案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学习了数字2—6的分解,知道数字如何分解,但是对其内在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也存在个别学生不会对数字进行分解,不会动手操作的现象。而且幼儿对分解数字这一活动好像不是很感兴趣。电视频道一直在播放《喜羊羊与灰太郎》,幼儿在平时都会谈论这部动画片的剧情。在他们为此争得不可开交时,我突然有个想法,为什么不按他们喜欢的羊羊不同,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羊羊队呢?看看究竟是哪只羊羊最棒?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字分解的兴趣。这样,在活动中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也有利于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学习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的分和的有序性。

2.让孩子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发展,充分体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一些不同大小、颜色和形状的西瓜和桃子的图片,以及不同种类的拼凑玩具和废料。

2、音乐磁带:《我的朋友在哪里》 3、颜色或图案不同的数字1—6的卡片。 4、7的分和式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拍手游戏:老师用问答的方式和小朋友一起复习6的作文。

师: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 孩子:嘿嘿,你的1球碰了5球。

2、每组组长自报家门,教师为每组贴上相应的羊羊贴画。

3.老师:我们羊队的每个孩子都很好。今天老师特意为你请来了一位朋友(出示数字7),让数字7做裁判,评判哪只羊队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二、羊羊大战

1.七号。裁判为我们每个孩子准备了七个项目。(展示西瓜、桃子、拼布玩具和一些废料),但数字7可以给你一个请求:

(1)请每组幼儿拿到7件物品后不要乱动,先观察这些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再把这些物品分成俩份,并说出你分的依据是什么?转动脑筋,看看哪组分得方法多? (2)分完后要把你分的结果填写到记录表上。 2.孩子们分组合作分解记录,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喜羊羊队材料:桃子图片; 美羊羊队材料:西瓜图片; 沸羊羊队材料:金鱼图片; 懒羊羊队材料:拼插玩具; 暖羊羊队材料:奶盒和奶瓶;

慢羊羊队材料:各种纸盒(牙膏盒、药盒、烟盒)。等等 3、幼儿汇报

美羊羊队:老师,我们组按西瓜的大小把7分成了1和6. 喜羊羊队:我们组按桃子的种类把7分成了2和5. 暖羊羊队:我门组的材料都是关于奶的饮料,按盒子的和瓶子的把7分成了3和4; 4、教师小结。

有多少种分解方法可以引导孩子总结7? 5、数字7裁判评出优胜奖,给予鼓励。 三、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张数字卡。

2、找朋友。

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手拿数字卡片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

3、幼儿互相检查,找到的朋友对不对。 4、汇报。

我是草莓3号,我是草莓4号。我们一起是数字7。我们是好朋友。(两个好朋友互相拥抱) 四、延伸

我们学习了数字2—7的分解,也知道他们的分解方法有多种,请幼儿回家自己探索8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你能找到怎样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手,根据幼儿喜好把本班幼儿分成了六组。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中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不但有利于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萌发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一位幼儿都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说的说,分的分,写的写,真正做到了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游戏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手拿数字卡片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字7的合成过程。 2、大班数学活动教案:10的分解与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他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孩子感知10的分解构成,掌握10的九个要点。

2.在感知数的分解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的增减规律和相互交换规律。

3.发展孩子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要点:感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学习并记录9分10分。 难点:总结10以内数字的分解和合成规律。 活动准备

1.将10以内的数字分解,形成教学视频光盘。 2.一些小矮人和小房子的照片。 3、数字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1)以问答的形式复习之前学过的数字的构成和分解。例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9可以分成3和几?(幼儿边拍手边回答)

(2)研究10的组成和分解。

1.故事导入。老师: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位美丽的白雪公主。今天,白雪公主非常高兴,因为一些小客人要去参观森林。看,他们在这里。 提问:

〈1〉来了几位小矮人?

〈2〉10位小矮人要住进两座小房子里,该怎么住呢?引出课题《10的分解与组成》。

2.孩子们动手做,把10张小矮人卡片放在一个地方,并记住他们思考10的各种划分方式,并帮助白雪公主做出不同的安排。

〈1〉把幼儿分成10组,每四人一组。

〈2〉每组请一名幼儿做记录,其余幼儿动手操作。 〈3〉教师根据幼儿操作情况总结10的9种分法: 10 10 10 10 10 ∧ ∧ ∧ ∧ ∧ 1 9 2 8 3 7 4 6 5 5 9 1 8 2 7 3 6 4

3、引导幼儿观察10的分解式,发现总结10以内数分解组成规律:除1以外,每个数分法的种类都比本身少1;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较小的数,所分成的两个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即整体大于部分;把一个数分成两部分,如果一部分增加1,另外一部分就减少个1,即递增递减规律;交换规律。 10 ∧ 1 9 2 8 3 7 4 6 5 5 6 4 7 3 8 2 9 1

(三) 、巩固练习 1、卡片填数

10 10 10 4 □ □ 9 ∧ ∧ ∧ ∨ ∨ □ 8 7 □ 5 □ 10 10

2.数学书第19页的练习题(开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孩子仔细看钥匙和锁上的数字。哪两个数加起来是10,用线连起来就行了)。

3.10以内数字的分解和教学视频的构图。 (四)游戏活动

1、“找朋友”。游戏规则:请前面手里拿卡片的小朋友找座位上的小朋友做“好朋友”,要求两数和起来是10。 2、火车开了。游戏规则:幼儿每人一张数字卡片,找和自己卡片上数字合起来是10的小朋友手拉手一起上火车,边唱《火车开了》歌曲边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摆一摆、记一记、说一说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自主尝试探索,学习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不足的是在最后的游戏环节里,忙乱中忘了让幼儿自己去找“好朋友”;个别幼儿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较差,不愿与同伴交流,还需加强训练。

3、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数字6的分解与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背景

学习完《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这天有位小朋友突然问我:“老师我知道了5的 分解与组成,可是我们马上就六岁了,你能告诉我们6的分解与组成吗?”,对于数的组

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最近我们学了《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学习6的分解组成。

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操作,让孩子感知6的分解构成,掌握6的五个要点。

2.在感知数的分解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的增减规律和相互交换规律。

3.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记录能力,培养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5、 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知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学习并记录6的五点。 教学难点:

总结6以内数字的分解和合成规律。 活动准备

教具:一张大挂图(图中两栋房子,图中两边各有一个空格的6的分解版),六张熊猫卡,马克笔,记录纸。

学具:幼儿每人一张图(图上两座房子、图两边各有一个画有空格的6的分式)、

每人6只动物卡片、铅笔、橡皮、1—5数字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导入:

老师:秋天来了。大树妈妈忙着写信,这里写,那里写,把红叶黄叶都写了。

问:都有谁收到了树妈妈的信?(引导小朋友回答都有哪些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

问:树妈妈的信上写了些什么?(告诉小动物们要准备过冬) 老师:小动物们收到了树妈妈的信,建了很多新房子,准备在新房子里温暖地过冬。

2、出示大挂图引出“6的分解组成”

师:熊猫家分到了两座房子,熊猫家一共有几只熊猫(和幼儿一同点数共六只)出示“6”的数字卡。

老师:怎么把六只熊猫分成两个房子?熊猫们很担心,不知道怎么分。分布有几种。请告诉孩子们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帮助自己的小动物来分房子。

(1)、幼儿观察自己的学具,说说自己分是什么小动物,点数小动物的数量(6只)

(2)、幼儿将6只小动物分在两座房子里,每分一次将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2.请小朋友到前面,谈谈自己的积分结果。老师把孩子们的分数记录在记录纸上。

3、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6”的5种分法。 4、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 3、4和2、5和1。

(2)、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5、幼儿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尝试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游戏《找朋友》

幼儿每人挑选一个数字卡(1—5)戴上,伴随找朋友的音乐找到和自己的数字和在一起是“6”的幼儿做朋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设计根据新《纲要》精神,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

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2—5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孩子们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我尝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以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活动的设计思路来源最近我们学的《树的名片》、《树妈妈写信》两首诗歌,孩子们知道秋天到了,树妈妈忙着写着信,树妈妈告诉小动物们要做好过冬的准备,结合诗歌的内容,本次活动以尝试为小动物分房子,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 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活动围绕着给小动物分房子进行,每个幼儿都分到6只小动物,小动物各不相同,有的是6只小狗、有的是6只小猫、还有的是6只犀牛、6只大象、6只狮子等。每个幼儿还一张画有两座房子的图。形象可爱的教具,再加上幼儿乐于帮助小动物分房子的喜悦心情,充分调动了幼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在第一次给小动物分房子并记录的过程中,幼儿通过操作、探索,找出了“6”的五种分法,在展示幼儿分房记录时,有的孩子没有找出了“6”的五种分法,还有的分出的一组数字合起来不是“6”,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记录,对没有掌握好的在下一个环节中我会多给予关注。接下来引导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教师并演示给6只熊猫分房子,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两座房子里小动物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幼儿在第二次为小动物分房子时,掌握了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记录每次分房的结果。活动在游戏《找朋友》的欢快气氛中结束,幼儿通过探索、操

作、交流、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最优化的结合。

4、大班数学活动教案:7的分解与组成教案(附教学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幼儿学习了数字2—6的分解,知道数字如何分解,但是对其内在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也存在个别学生不会对数字进行分解,不会动手操作的现象。而且幼儿对分解数字这一活动好像不是很感兴趣。电视频道一直在播放《喜羊羊与灰太郎》,幼儿在平时都会谈论这部动画片的剧情。在他们为此争得不可开交时,我突然有个想法,为什么不按他们喜欢的羊羊不同,把他们分成不同的羊羊队呢?看看究竟是哪只羊羊最棒?通过比赛的方式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字分解的兴趣。这样,在活动中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也有利于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合作交流学习7的分解与组成,感知数的分和的有序性。

2.让孩子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共同学习发展,充分体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快乐。 3.培养孩子的比较判断能力。

4.培养孩子的尝试精神,发展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和逻辑性。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西瓜、桃子的图片若干,不同种类的拼插玩具和废旧材料。

2、音乐磁带:《我的朋友在哪里》 3、颜色或图案不同的数字1—6的卡片。 4、7的分和式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

1、拍手游戏:教师采用问答的方式与幼儿一起复习6的组成。

师: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 孩子:嘿嘿,你的1球碰了5球。

2.各组组长自己报,老师给各组贴相应的羊贴。

3、师:我们每只羊羊队的小朋友都很好,今天老师还特别为你们请来了一个朋友(出示数字7),让数字7作裁判,评判出究竟是哪只羊羊队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羊羊大战

1.七号。裁判为我们每个孩子准备了七个项目。(展示西瓜、桃子、拼布玩具和一些废料),但数字7可以给你一个请求:

(1)请每组幼儿拿到7件物品后不要乱动,先观察这些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再把这些物品分成俩份,并说出你分的依据是什么?转动脑筋,看看哪组分得方法多? (2)评分结束后,在记录单上填写你的评分结果。

2.孩子们分组合作分解记录,老师巡视,个别指导。 喜羊羊队材料:桃子图片; 美羊羊队材料:西瓜图片; 沸羊羊队材料:金鱼图片; 懒羊羊队材料:拼插玩具; 暖羊羊队材料:奶盒和奶瓶;

慢羊羊队材料:各种纸盒子(牙膏盒、药盒、烟盒)。等待 3、幼儿汇报

美羊羊队:老师,我们组按西瓜的大小把7分成了1和6. 喜羊羊队:我们组按桃子的种类把7分成了2和5. 暖羊羊队:我门组的材料都是关于奶的饮料,按盒子的和瓶子的把7分成了3和4; 4、教师小结。

引导幼儿归纳7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 5、7号评委颁发优胜奖并给予鼓励。 三、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老师给每个孩子一张数字卡。 2、找朋友。

音乐《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手拿数字卡片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

3.孩子们互相检查,找到合适的朋友。 4、汇报。

我是草莓3,我是草莓4,我们合起来是数字7,我们俩是好朋友。(俩个好朋友互相抱抱) 四、延伸

我们学习了数字2—7的分解,也知道他们的分解方法有多种,请幼儿回家自己探索8的分解方法有多少种,你能找到怎样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教师从幼儿感兴趣的动画片入手,根据幼儿喜好把本班幼儿分成了六组。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在活动中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不但有利于大班幼儿合作意识、协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可以萌发幼儿的竞争意识。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很高,每一位幼儿都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说的说,分的分,写的写,真正做到了让幼儿“玩中学,学中玩”。游戏也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活动。通过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幼儿手拿数字卡片边唱边找自己的好朋友,让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字7的合成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