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庄子》作者归属考辨

2021-08-04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庄子》作者归属考辨
2010年第3期 No.3.2010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Fuya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总第135期 Sum No.135 口“三子"(老子、庄子、管子)研究 《庄子》作者归属考辨 王虹 (安徽毫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安徽蒙城233500) 摘要:从《庄子》一书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和篇章结构四个方面对《庄子》内、外、杂篇做一个横向的 联系和比较,深入考辨《庄子》一书内、外、杂篇之间的不同与联系以及作者归属问题。 关键词:庄子;艺术形象;作者归属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0)03—0014—04 《庄子》一书的作者,学术界一直争论很多。国 内近当代考辨情况大略如下: 三十年代初,张默生先生曾做系统叙述,论述 了学术界疑《庄子》之伪的大略,限于篇幅,此处略 而不提。从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对《庄子》书之真 伪进行考辨的,主要有以下几家:罗根泽《庄子外杂 篇探源》;关锋《庄子外杂篇初探》;任继愈《庄子探 源》及其续篇;张恒寿《庄子新探》;13本学者武内义 雄所著《老子与庄子》,为国内学者引证。近年刘笑 敢在《<庄子>成书年代考》、《(庄子)内篇早于外 杂篇之新证》等文章中,也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见 解。 《庄子》一书中最为重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圣人、 神人、至人和真人。他们不仅是庄子所塑造的最为 灵动的人物形象,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最重要载 体。如果细致地考察《庄子》一书中这类人物形象 所承载的哲学内涵的变化,就可以在文本的内部考 辨其篇目的作者归属问题。 在内篇中有几十处分别提到“圣人”、“至人”和 其实,到目前为止,还无法找到考证《庄子》内、 外、杂篇作者归属问题的直接材料,此前诸家的论 述更多都是建立在间接材料的分析推论上。在无 法找到直接论证材料时,运用间接材料进行分析推 论,也不失为考辨的一种方法。但是,笔者认为,从 文本内部的形象、手法、结构、语言的统一性方面寻 绎文章的作者归属,可能更具有可靠性。如果从这 些方面人手,考辨《庄子》内、外、杂篇的作者归属问 题,那么,笔者更加坚定地认为,内篇基本为庄子所 作,只有少数段落可能出自后学之手;而外、杂篇则 基本出自后学之手,只有少数段落可能出自庄周之 手。试考辨如下: 《庄子》创造的艺术形象——圣人 一“真人”,摘其要者征引如下: 《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 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非龙,而游乎四 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 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 辩。”“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 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 骑13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 之端乎!” 《人间世》:“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名实者, 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天下有道,圣人成 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德充符》:“仲尼日:‘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 、而未往耳。丘将以为师。”“‘故圣人有所游,而知为 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圣人不谋,恶用知? ・收稿日期:2010—01—14 基金项目:2010年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科研资助项目“道家文化关照下的皖北新农村建设之人文方略研究” (2010SK581zd)。 作者简介:王虹(1968一),女,安徽蒙城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讲师,文学硕士,亳文化研究中心中华道学 与养生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老庄文化研究、英美文学研究和小学英语教学法研究等。 ・14. 不斫,恶用胶?无丧,恶用德?不货,恶用商?” 已经失去了内篇当中形象的统一性与稳定性。 如果仅从文本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考察,由上文 《大宗师》:“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 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 的论述,我们可以作如下推论:(1)内篇中的圣人与 食不甘,其息深深。”“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 真人、至人、神人在所承载的哲学内涵以及形象特 点上具有稳定性和统一性,必然出自一人之手。 死。” 《应帝王》:“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 (2)在外、杂篇中,所创造的圣人形象所承载的哲学 行,确乎能其事而已矣。”“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 内涵完全相反的两类文章,必非出自一人之手。 (3)凡在外、杂篇出现的圣人形象,如果所承载的哲 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通观以上引文可以看出,内篇中“圣人”与“神 学内涵与内篇一致,那么必然与内篇的作者一致; 人”、“真人”、“至人”的形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与稳 《马蹄》、《肱箧》、《在宥》大部分篇幅因为所塑造的 定性。也就是说,圣人和真人、神人、至人在所承载 的哲学内涵上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即在内篇的各 篇章之中,圣人与后三种形象都是庄子理想中的可 以悟道,可以真正做到逍遥、无为、无待的人物形 象;圣人和真人、神人、至人所表现的形象特点具有 统一l生和稳定性,即在内篇的各篇章之中,圣人与 后三种形象都具有外物不可伤,外害不可侵,外事 不可累,达到了一种可与天地并生,与万物齐一的 崇高精神境界的特点。他们同是美好的化身,都是 庄子精神的物质外化。 而在外、杂篇当中,这种圣人、真人、至人、神人 的形象已经起了一定的变化,圣人的形象不仅与真 人、至人、神人在内涵上不再统一,其形象的内涵也 发生了转移和变化,甚至成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形 象。比如在外篇中的《骈拇》、《马蹄》、《肱箧》、《在 宥》四篇中共提到圣人至少八处,除了在《骈拇》篇 中只提到一次圣人以外,其他各篇都有较多提及, 数《马蹄》篇最多。《骈拇》篇中的“圣人则以身殉天 下”,这句勉强还算与内篇“圣人”形象比较统一,但 在后三篇中所提到的“圣人”就可以说与内篇所提 “圣人”之形象大相径庭了,甚至成了被批驳讽刺的 对象,也就是说,这里的“圣人”已经是指儒家之“圣 人”,而不是内篇里的那个与真人、神人、至人内涵 统一的圣人了。比如: 《马蹄》:“及至圣人,蹩躞为仁,踬蹊为义,而天 下始疑矣。”“毁道德以为仁,圣人之过也。”“及至圣 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急功于利,不可止 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肱箧》:“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圣 人不死,大盗不止,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 跖也。”“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 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 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圣人已死, 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在宥》:“故绝圣去智,大盗乃止。” 总而言之,在外、杂篇当中,圣人的形象很乱, 圣人形象与内篇大相径庭,不可能与内篇同出自一 个作者之手。 另外,内篇中的个别段落也未必出自庄子手 笔,个别地方也有他后学的补笔。比如《逍遥游》后 两段,“惠子谓庄子日:‘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和“惠 子谓庄子日:‘吾有大树”’;《德充符》最后一段, “惠子谓庄子日:‘人故无情乎?”’等,可能就不是出 自庄子之手。据查《辞海》可知,“子”是中国古代对 男人的美称,也是学生对老师的称呼,一般谦称都 是直呼己名。按照中国古代这一文化习惯,文中直 称“庄子”,不可能是庄子自称,而是后学所称,所 以,我认为这两段为庄子后学加进去的,而非庄子 手笔。凡在其他篇章中称“庄子”的,也都可以作如 此判断。至于外、杂篇,凡与内篇形象的内涵没有 较大冲突的,比如圣人、真人、神人、至人等形象与 内篇比较统一的篇章,同时庄子的自我形象又是以 “庄周”称呼出现的,都可以看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庄 子亲笔。所以外、杂篇中肯定有庄子的手笔,只不 过有相当一部分是庄子后学对庄子言行的实录,有 些则过多地加上了自己的发挥和创造。 二、从《庄子》的写作手法和文章结构看 仔细地考察,内篇诸篇的结构十分完整,文章 的论题也十分鲜明突出。也就是说,全篇主旨突 出,作者对运用的所有材料都是经过仔细构思和巧 妙安排,使之有机地组合,有效地为中心论题服务。 比如《逍遥游》,就是用许多个寓言、卮言以及 重言来说明一个论点,等到这个论点说出来以后, 又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再次使用许多寓言、卮言或 重言来进一步进行说理,直到把一个问题说清楚, 把一个论点阐述殆尽。所以全文在繁复迷离的叙 论之中又显得结构完整、论点突出。 《齐物论》尽管和《逍遥游》的写法不一致,但也 有同样的特点,那就是结构完整,论述充分,所有的 子论点都是有机地组合在主论点的周围,为主论点 有效地服务,依然给人一种印象,那就是这个论点 的分量很重,而且宏观、气派。如前文所述,我们可 以把《逍遥游》的结构比喻成“轮”式结构,即围绕一 个命题,组织许多寓言相结合在一起的结构方式, 奇手法运用的组合。文章中间镜头的转换可以说 一那就是寓言套寓言,寓言连寓言。寓言套寓言,组 是突然而来,突然而去,镜头与镜头中间有的时候 成了一个“轮”式结构,轮中心的孔就是命题;而 点联系都没有,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看都是离得很 “辐”和“圈”,就是寓言群。寓言连寓言是一个 远,简直是天上、地下,云端、水中,无处不可以触 “链”式结构,它是由“轮”式结构相连接而形成的, 及,给人一种无边无涯的想像空间,让人眼前呈现 它是为了表达由一个寓意向另外一个寓意的转换、 出一种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所有的这些片段最 发展、前进而设造的。前面的寓言套寓言、寓言连 终又被组合在一起,为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而服务。 寓言,甚至是寓言加卮言、卮言加重言,最后得到了 对于这些片段的驾驭,则要求作者有一种统观全 个论点,那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 局、居高临下的眼光,庄子就是这方面的高手。《逍 名”。然后又补上几则故事,即便把最后的两个怀 遥游》中的镜头切换是有目共睹的,其他篇且中也 一疑是后学补录的段落去掉,我们也可以看见庄子为 了说明这个论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就像是前 边那几个大轮子后边又加上了两个小轮子,使整篇 文章如一辆马车,平稳和谐,缓慢向前。《齐物论》 尽管使用的不是小故事,而是许多段落的小论段, 但也可以看作是围绕一个轴心所设置的轮辐,一圈 又一圈,同样构成了一个轮式结构,比较完整,比较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清宣颖云:《庄子》之文“喻后 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 人及得。”(宣颖《南华经解・庄解小言》,(半亩园丛 书),清同治中新建吴氏皖城刊本) 宣颖的赞语同样还适用于《庄子》以寓言明理 的特点。在外、杂篇里,你就很难发现这么复杂而 有机的结构,外、杂诸篇一个特点是论题细小化,好 像是内篇诸篇的“论余”,也就是补足说明的一些东 西,无论是故事,还是议论,都有补录的特点。而且 论述的段落显得纷杂而无序,你就很难用“轮式结 构”来形容它们,它们倒像是散装的零件,附属于内 篇的各个论点。 至于类似于“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在内篇也是 比较突出,几乎篇篇都有,而且运用得比较精细且 又科学,可是在外、杂篇中却显得仓促而有失完整 和协调。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意为 “构成”、“装配”,是电影艺术的一种主要表现手段。 所谓“蒙太奇”手法也就是指一部电影由许多不同 的镜头“组合”而成,这些镜头是分别拍摄完成,然 后再按照作者的整体构思进行有效的组装、结构、 布局,使其通过连续不断的形象之间相辅相成的关 系,产生连贯、呼应、悬念、对比、暗示、联想等作用, 从而组成各个有组织的片段、场面,甚至一部完整 的影片。运用这一技法来处理镜头的联结和段落 的转换,可使全片达到结构严整,条理通畅,展现生 动,节奏鲜明的要求,有助于充分揭示画面的内在 含义,增强剧作的艺术感染力。后来被小说家自觉 地运用在文学表现手法之中。而《庄子》一书所使 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和技巧,与蒙太奇手法有异曲同 工之妙。几乎整个《庄子》一书都可以看作是蒙太 ・16・ 随处可见。就拿《养生主》来看,先是作者的一番议 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而随无涯,殆 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然后就出现了“庖丁 解牛”的场面,场面之壮观,之真切,如现眼前;突然 又出现了公文轩见右师的场面,正进行间,镜头切 换到了一只“泽雉”身上,这只鸡,“十步一啄,百步 一饮”,潇洒自在,场面优美;然后紧接着写了老聃 死的场面,由一个平静轻松的场面一下子转换到了 一个压抑悲哀的场景。最后一个镜头则是“薪尽火 传”。如此一篇短文,就有了不下于五个镜头的切 换。整本《庄子》,使读者一路看去,犹入九曲迷宫, 眼花缭乱而应接不暇。古代有评论家认为,历代无 首无尾的神妙奇文,惟庄骚二家。刘熙载论道:“文 之神妙,莫过于能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 而去,殆得飞之机者”(刘熙载《艺概・文概》卷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闻一多则称赞其为“古 今独步的文笔”(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序》,三联书 店,1982年)。这是形成《庄子》奇异风格的又一个 重要因素。所以庄子不仅仅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大 师,还是一个伟大的文学艺术手法的创造者,后人 有意无意间运用了很多庄子创造的手法,“蒙太奇” 手法应该只算其中一种,其他手法还有很多,有待 于进一步挖掘和发现。在《庄子》内篇中使用了蒙 太奇手法,在外篇和杂篇中凡使用蒙太奇手法的都 可以看作庄子的作品。因为一种文学手法的使用 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应该有一定的稳定性。 总而言之,从篇章结构和文章的写作手法来 看,内篇显得较为完整,看重论点,并且论点大而 重;结构多变,但都自成一体,比较严谨;手法多变, 但都是为论述服务,运用比较认真和精心,主要是 想象、比喻、“蒙太奇”共用。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设一个中心论点,采用多元叙论的方法,繁复而又 有效地论述其中心论点。这种特点在外、杂篇中就 很少看到了,没有精心安排的结构,没有精心使用 的手法,好像更多了几分随意性,各自的论点好像 漫不经意,率意而为。 三、从《庄子》语言风格看 内篇语言风格比较一致,充满想象和奇幻的色 形式陈述了五条确凿的理由,由此可以看出他眼光 彩,语言既质朴又不失清丽,即使语言带有讽刺却 又比较婉转,不直诋对方。而外、杂篇中有一部分 和内篇风格较为一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则不一 致。有些篇章不仅语句粗糙,而且用词激烈而又直 接,和内篇里的委婉、含蓄有一定的差别。这涉及 到庄子的文风问题。由于历来就有专人论述此点, 此处盖不多议,惟转录一二,再次说明问题: 清人胡文英论《天道》首段:“此段亦有议论精 绝处,而太觉平妥,绝无腾挪撇脱之势,又无离奇夭 之锐利,但他对于外篇乃至杂篇的看法又有一些失 之偏颇。 正如上文所论,《庄子》内篇为庄子所著,其中 有些篇章在末尾处加入了庄子后学的补录,但为数 不多。比如《逍遥游》的后面两个部分和《德充符》 的最后一个部分就应该是这一类。外、杂篇中相当 部分是庄子后学手笔,如外篇的《骈拇》、《马蹄》, 《肱箧》、《在宥》有可能真是庄子后学左派的作品; 《天地》、《天道》、《天运》有可能是庄子后学右派的 一矫之句,赝作也。”论《天运》“孔子见老聘而语仁义” 段:“此段杂乱无意,必赝手所窜”;“强欲以艰深文 其浅陋,似巧而拙,似是而非,赝手无疑也”。论《刻 意》又谓:“漆园文字固不拘一体,然如此排比,而绝 无变化者无有。识者疑之为伪,理不诬也。”论《秋 水》“孔子游于匡”段谓:“笔力柔弱,似《家语》《孔 丛》光景。”论《田子方》谓:“论文须看笔力,如此篇 之平近无奇,洵属赝手窜人。”他说《盗跖》和《渔父》 的一些描写,“是小说杂记点缀体”,“此种形容,便 开唐人小说矣”。认为《让王》以下四篇“笔力庸弱, 词句浅率,其为赝手所托无疑”(胡文英《庄子独 见》,清乾隆十七年聚文堂刊本)。文风的差别当然 可以认知,而研究者往往又可以从文风的不同为切 人点,把外、杂篇的一些篇目和内篇区别开来。 清王夫之关于内、外、杂篇的评论,更有典型意 义: 外篇非庄子之书,盖为庄子之学者,欲引申之, 而见之弗逮,求肖而不能也。以内篇参观之,则灼 然辨矣。内篇虽参差旁引,而意皆连属;外篇则蝽 驳而不续。内篇虽洋溢无方,而指归则约;外篇则 言穷意尽,徒为繁说而神理不絷。内篇虽极意形 容,而自说自扫,无所粘滞;外篇则固执粗说,能死 而不能活。内篇虽轻尧舜,抑孔子,而格外相求,不 党邪以丑正;外篇则忿戾诅诽,徒为轻薄以快其喙 呜。内篇虽与老子相近,而别为一宗,以脱卸其矫 激权诈之失;外篇但多为老子作训诂,而不能探化 理于玄微。故其可与内篇相发明者,十之二三,而 浅薄虚嚣之说,杂出而厌观,盖非出一人之手,乃学 庄者杂辑以成书(王夫之《庄子解》,同治四年湘乡 曾国荃金陵刊本)。 正是通过文风的分析,王夫之认为,内篇为庄 周自著,外、杂篇断非庄周所作,他以内、外对照的 作品;从《刻意》到《知北游》有两种可能:一种完全 为庄子所作,一种为庄子后学中老子派和庄子派作 品,其中肯定有庄子自己的作品,比如《秋水》和《知 北游》等,理由之一是文章结构、人物形象、语言特 点、写作手法和内篇有相当大的一致性,特别是庄 子自称“庄周”的段落可以完全看成是庄子手笔。 我们只能说在外篇中,庄子后学记录庄子言论的占 大部分,后学窜入的占一部分,庄子自己手笔占一 部分。在杂篇中,则多数是庄子后学记录的庄子言 行,但有一部分是后代窜人作品。限于篇幅,此处 没有详细地诸章划分庄子亲笔、后学补录庄子言 行、后学自己的作品等。在以后的研究中,我相信 对于《庄子》一书会做一次真正的划分,也就是区别 与郭象的三十二篇内、外、杂篇划分的又一严谨的 划分,那就是“庄子亲笔、后学补录、后学手笔”。 参考文献: [1]宣颖.南华经解[M].半亩园丛书,清同治中新建 吴氏皖城刊本. [2](清)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3]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北京:三联书店,1982. [4](清)胡文英.庄子独见[M].清乾隆十七年聚文堂 刊本 [5]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M]饮冰室合集104 卷,j匕京:中华书局,1936. [6](清)王夫之.庄子解[M].同治四年湘乡曾国荃金 陵刊本. [7]《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庄子研究[c]。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8]谢祥皓.庄子导读[M].成都:巴蜀书社,1988. [9]《哲学研究》编辑部.庄子哲学讨论集[c].北京:中 华书局,19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