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词部分背诵整理(1)

2022-01-16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诗词部分背诵整理(1)
《静女》

1.《静女》这首诗出自哪部作品?请对该部作品作简要介绍。

《诗经 邶风》,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2.“自牧归荑,洵美且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双关修辞手法。该诗句以初生荑草美丽奇异的特点,象征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3.本诗塑造的男女人物的性格特点分别是什么?

静女:天真活泼和顽皮;男孩:憨厚、纯朴和痴情。

杜甫《旅夜书怀》

1.简介作者,并说说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主要反映唐的社会现实,所以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首联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孤寂之情。颔联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先表达出凄苦之情。(寓情于景的写法)

2.分析首联中“细草”和“独夜舟”两个意象的作用及颔联中的“垂”、“涌”好在何处?

“细草”和“孤舟”这两个意象写旅夜的环境和感受,表现了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涌”“垂”极富个性化,把平原星夜和江流朗月,表现极为鲜活而又逼真。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

3.诗歌的颔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写雄浑辽远、气象博大的景物,是为了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

4.如何理解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运用反语,言外之意是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迫辞官,委婉地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结合诗句阐释尾联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

6.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细草、微风、桅杆和小舟。这些景物满蕴着浓厚的飘摇感和孤独感。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诗人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

7.诗歌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有什么含义?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沙鸥”是诗人自喻,诗人的化身。这只孤独地在高大天地之间自由来去的鸟儿身上,寄托着诗人漂泊无着的失意感、落拓感,也体现着诗人离开官场远走高飞的自在感、解脱感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景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上阕主要写了大江、浊浪、乱石、惊涛、雪浪等景物。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些景物具有雄浑阔大的特点。

2.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对于“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有人认为是积极的,有人认为是消极的。联系词人的生平经历,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这首词体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壮丽的江山、英雄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了“人间如梦”的感慨。这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我宽慰和开解的言辞中,荡漾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第 1 页 共 6 页

3.说说“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上片中主要写了大江、浊浪、乱石、惊涛、雪浪等景物。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用惊天地、泣鬼神之笔墨,极尽描摹之能事。“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浩大,展示了一副雄伟阔大的雪浪图,这些景物都具有雄浑阔大的特点。 4.简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在词中的作用。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感慨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1.诗人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田园风光?这些景物所构成的画面有什么特点?

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等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这些景色宁静和谐、纯朴自然。

2.陶渊明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根据诗句作简要分析。

态度是厌倦(厌恶)。作者以“羁鸟”“池鱼”自比,把仕途比作“尘网”“樊笼”,凸显束缚之感;“误”写出了诗人对误入仕途的沉痛悔恨;“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诗人为什么要“归园田”?请结合诗句进行简析。

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揭示了诗人自由的心性和世俗的本性彼此难以调和,“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写诗人多年陷身官场身心疲敝、痛苦不堪,于是决心弃官归隐。

4.诗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绘“村居图”的? 比喻、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纵横交错。 5、说说诗歌最后一句中“自然”的含义。

“自然”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清新可人的大自然,另一方面是指自然而然的生存方式。 6.“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比喻、对偶,表现了厌恶仕途,对自由田园生活的向往。

《八声甘州》

1.词的上阕是写景,这些景物有些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衰败、凄清。描写衰残之景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作者的愁绪。 2.下阕写了哪几个画面,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游子登楼远眺,忧思百端;设想对方思念自己之景;自己对佳人的思念。手法:虚实结合。

3.从全词来看,词人“不忍”的原因有哪些?

思故乡、、苦羁旅、怀亲人的愁情。(或羁旅悲秋,相思愁恨。) 4.“是处红衰翠减”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借代。 5. 分析“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中领字的作用。 用“对”字领起全词,以登高望远展示暮雨潇潇的江上清秋。

6.分析下阕“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三句在全词中的作用。并说说“不忍”一词的妙处。

作用:(1)承接上阕,点明上阕所写景物是登高远望时所见;(2)点出思乡的主题;(3)总写心情,以“不忍”“归思难收”等语笼统言之,引出下文的细述深讲。 妙处:将思乡之情表达得更曲折而有情致。 7.结合本词说说其艺术特色。

(1)动静相生的表现手法。如上阕的“是处”与“惟有”两句动静结合。(2)细腻的白描,委婉地抒情。“潇潇暮雨”“霜风凄惨”衬托出思归的凄苦。(3)虚实结合,富于变化。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4)首尾呼应。上阕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下阕“依栏杆处”再点登楼,首尾呼应。(5)全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以上几点答对其中四点即给全分)

第 2 页 共 6 页

8.“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佳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虚写,由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后的懊丧。

《雨霖铃》

1.词的上阕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何种情感?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上阕实写长亭别离之景,抒发离别时的难舍之情。

2.下阕“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意象:酒、杨柳、(晓)风、(残)月。“酒”传达的是伤感、忧愁之情;“杨柳”传达的是惜别怀远之情;“风”传达的是凄凉悲哀之情;“月”传达的是别后思念之情。(正确写出任意两个意象传达的情感,即可得满分;所写意象传达的情感,如词义相近也可得分)

《青玉案 元夕》

1.试分析词中“那人”形象,以及作者使用的手法。

“那人”是一个满腹忧愁、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诗人运用反衬法加以塑造。上片渲染元宵节的热闹非凡,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愈显得“那人”的孤高。下片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不同流俗。(以上四点大意对即可)

2.本词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词,然而别有寄托。这首词创作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南,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作者,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词人假借一位不肯随波逐流、自甘寂寞、孤高淡泊的女子的寻求,含蓄地表达了他矢志不移,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和情怀。(大意对即可)

《虞美人》

1.请写出本词作者,并概括本词主旨。

作者李煜;主旨:这首词抒发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其中既有为失去曾经拥有的王国、权力、荣华富贵、享乐生活而发的痛苦哀叹,也包含了对 故国山河的思恋和对自己逸乐亡国的悔恨。

2.写出这首词前六句的词眼,并说明理由。

词眼为“改”。理由:前六句,词人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和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

3.最后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比喻,显示出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不舍昼夜,无穷无尽,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运行联系在一起,将一己之悲化为人类的悲情,以有形的水喻无形的愁,写出了愁情之多之深之重之长,使“愁”具体形象可感。

4.“春花秋月何时了”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中的“月”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写“月”有何用意?

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以乐景写哀情,表达思乡,怀念故国和亲人之情。

5.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词眼”是愁,以水喻愁,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体现了作者的愁之浓之深。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作者在上阕写了哪两个历史人物?这两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孙权和刘裕(刘寄奴)。他们都是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辉煌业绩都是从京口起步的。

2.作者把回忆扬州一带的战火和眼前佛狸祠的红火两个场景放在一起,是用了什么手法?意图是什么?

第 3 页 共 6 页

对比手法,一方面作者牢记民族灾难,一方面看到受 异族统治下的人们安于现状,这就突出表明,人们已经忘记了国耻,苟且偷安,已无心收复中原;也强烈地抒发出作者对个人命运,特别是国家前途的深沉的悲哀、忧虑,对南宋王朝腐败无能的不满。 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句,写百姓在金人统治下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一片太平喜庆的景象。和前面的画面构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词人无比沉痛的心情。 4.词尾写廉颇有何用意?

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山居秋暝》 1.简介本诗作者。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画家,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 2.诗人是怎样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静”“空”之美的?

诗人采取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显空的艺术手法。作者将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结合起来写,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使自然界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音响有机配合、水乳交融;我们不仅可以见到松枝疏影间泻下的如水月光,还能听到从竹林里传来浣女的喧笑和清泉在石上淙淙流淌的音韵。山中明明有人的活动,但诗人偏偏说是“空山”,将视觉不能感受得到的形象通过听觉表现出来。明月照、清泉流、浣女喧、渔舟动等,都是移动的景物,作者正是选取了这些山中特有的动景来表现山居的寂静的。 3.尾联中的“王孙”指谁?化用了什么典故?此联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王孙”指诗人自己,诗人来自官场,曾属“王孙”。尾联化用了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其意而用之,意为任它春芳歇尽,王孙也可就留。诗人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尾联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4.诗歌的中间两句是写景,内容上各有什么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芳物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互为补充,所有意象都表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和理想境界。

《琵琶行》音乐描写部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句环境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 侧面描写琵琶女的弹奏效果;烘托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2.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同情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同病相怜,感情相通,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琵琶女的命运激起了诗人的感情共鸣,表现了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和自己谪居生活的无限感慨。

3.本段音乐的描写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各句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用比喻来描述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写出了声音的粗重急促;“小弦窃窃如私语”表现了声音的轻柔缠绵;“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声音的浊重清脆;“间关莺语花底滑”表现了乐曲声音的悠扬流畅。“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写出了声音的低沉冷涩。音乐由“冷涩”到“凝绝”出现了一个“声暂歇”的过程。“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则进入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突然爆发出一阵强音,如“银瓶乍破”“水浆迸裂”,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全曲推向高潮,随即收拨一划,琵琶声发出如撕裂布帛般的声响,戛然而止。

4.作者通过声音变化的描写传递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欢乐:“轻拢慢捻抹复挑……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沉思:“幽咽泉流冰下难……此时无声胜有声。”

悲愤:“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5.在段落中找出描写音乐高潮的句子,并指出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 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

《沁园春 长沙》

第 4 页 共 6 页

1.在这首的上下两阕中分别用哪两个动词了领起下文哪些内容?(在文中划出)上阕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上阕结尾作者提出的问题,在下阕中得到巧妙回答,这个回答的内容是什么?全词凸现了诗人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金黄的稻束》

1.“金黄的稻束”象征着什么?

“金黄的稻束”,是收获的象征,是金秋的田野里表现出的成熟的美丽。由此向前延伸,诗人又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是对劳动的母亲的赞美。 2.为什么说“结在那儿”的“稻束”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站在那儿的稻束是静穆的,但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3.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将“诗”和“思”结合起来的。

诗人以“金黄的稻束”为起点,将收割后的疲倦和静默、母亲和人类历史活动的意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一种更为感人的力量。在具体写法上,诗人并没有在字面上将“金黄的稻束”直接比为“母亲”,或是直接比为“雕像”,而是在这两者之间来回闪动,展开联想和沉思。它们在诗中同时存在,相映成辉。读后,黄昏收割过的田野里“金黄的稻束”这一意象像静默的雕像一样令人难忘,而母亲的疲倦、母亲的无言的坚忍和美丽又激起我们对历史和生命的无尽的沉思。值得称道的还有这首诗的语言,它们不仅很美,而且富有雕塑的质感和深长的意味。

《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

1.阅读全诗,简述诗中“太阳”的含义。

象征手法。太阳不仅是自然界中的一个星体,更重要的是它象征着一个崭新的富有生机的世界,象征着希望、光明、爱等生命中一切崇高美好,是生命不息追求的东西,是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源泉。

2.诗中几次出现“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种复沓手法使得作品的主题不断提升,情绪不断高扬,突出了主题。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4.诗歌①②所运用的意象有哪些?说说他们的表达效果。

太阳、原野、群山、大海、峡谷。营造出一种宏伟阔大的气势,使诗人的豪情尽显纸上,张扬出诗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 5.作者宣称自己的“歌声”“无人媲美”的原因是什么?

诗人歌唱的是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来自苦难,是战胜苦难才来之不易的理想,因此他的“歌声”“无人媲美”。

《寻梦者》

1.请概述这首诗的写作内容。

重点放在寻求“无价的珍宝”的精神历程,由金色的贝之所在,到逢到金色的贝的艰苦,由对金色的贝的丰美与价值的赞颂,再引向桃色的珠的艰苦生成,最后写人生获得无价的珍宝之后的快乐与幸福。

2.概括这首诗的艺术构思和艺术特点。

构思: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的贝”的民间故事里,一虚一实,巧妙地交织成一体。

特点:将类似民歌的夸饰、复沓与意象朦胧的现代象征手法,不露痕迹地结合为一体;用亲切的日常口语说话的调子,将复杂化、精微化的现代人的感受含蓄地表达出来。

3.《寻梦者》由美丽的象征意象唱出了美丽的寻梦者灵魂的歌,这首美丽的歌告诉了我们什么人生道理?

告诉我们一个人生的真谛:任何美好理想的实现,任何事业成功的获得,必须付出人的一生追求的艰苦代价。或:你的梦“开出娇妍的花来”的时候,正是“在你已衰老了的时候”。

第 5 页 共 6 页

4.诗中的“寻梦者”指谁?这首诗以什么为线索?抒情脉络是什么?(3分)

“寻梦者”是作者自喻;以“寻梦”为线索;抒情脉络是“做梦——寻梦——再次入梦”。

5.意象“云雨声”“风涛声” 、“娇妍的花”“青色的大海”“冰山、瀚海”这些意象的含义。

“云雨声”“风涛声”象征着贝的丰美和价值,描绘了一个令人心醉的美好世界。 “娇妍的花”象征梦的美好绚丽,让人产生无限遐想,充满对梦的向往。

“青色的大海”象征梦的清澈高远,暗示金色的贝不能轻易获得,为下文作铺垫。 “冰山、瀚海”象征寻贝的艰难,隐喻人生历程中的种种艰苦与磨难。 6.诗中写到“它在一个暗夜里开绽了”,如何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暗指梦的生成的不经意性和不可预知性。 7.分析各诗节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及作用。

这首诗每节三行,在每一小节的三行中,前两行采用叠句的形式唱出,先起后承,并用重复递进的句式推出,加深了对诗的内在情绪及韵律的渲染和强化,第三句则做一升华,形成了全诗中每节“起势——蓄势——升华”的诗格形式,具有一种重叠复沓、一唱三叹的美感,富于音乐美。

8.该首诗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诗歌中象征的本体、中介物、喻体分别是什么?诗人在象征物身上寄寓了什么?

象征本体:诗人自己;象征中介物:能开出“娇妍的花”的美丽的梦;喻体:“金色的贝”吐出的“桃色的珠”;在象征物上寄托了人生追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 9.诗人在寻梦过程中,写了四个“九年”,有何用意? 突出了寻贝、养贝(寻梦)是艰难而漫长的历程。

10.该首诗唱出了诗人和他那一代知识分子怎样的心路历程? 寻求理想、憧憬光明、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采石工》

1.分析采石工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形象的。

与寂寞苦斗,与苦难苦斗,具有坚忍不拔精神的劳动群体形象。(2分)通过劳动环境描写,例如“矿脉的断裂处”“山连山的沉默”;动作描写,“搓了搓手掌,便在山的前面弯下腰来”;劳动场面描写,“凿子在一寸一寸地推进”“锤声震响”。

2.诗中写道“当他们再一次弯下腰去/我想起了/那些拔地而起的纪念碑”,联系全诗内容,说说“纪念碑”的含义。

采石工手中的石头凿成了纪念碑;采石工那坚忍不拔,与困难苦斗的精神犹如耸立在群山之上的纪念碑,对后人有昭示作用。 3.阅读全诗,归纳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通过采石工劳动环境和劳动场面的描写,赞扬了采石工与寂寞,困难苦斗、不畏艰难、坚忍不拔的硬汉精神,充满了对这一劳动群体的崇敬和赞美,歌颂了劳动和劳动者的伟大,蕴含着诗人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诗的作者是谁?请简要介绍。

亚历山大·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父”。(国籍、时代,地位)代表作品有政治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诗《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等。 2.“忧郁的日子”为什么“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坚信这一切一定会过去的。同时,诗人要告诉人们,人生的经历与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每一种经历与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而逆境中的磨砺更为宝贵,更能锻炼生活的勇气,更能铸造精彩的人生。 3.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人的告诫是什么?

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诗人告诫人们要正确、乐观地对待它,要镇静,要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