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问题与对策王
玲
(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贵阳551400)
[摘要]教学理念与模式的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涌现,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古已有之却又极具新时代特性的新
兴教学方式,因其对学生深化所学的显著优势在近年来受到了青睐。较之于机械地纯理论学习,研学旅行务求学生在实践体验之中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然而,这却高度依赖科学的课程设计。目前,高校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使得该教学方式的成效受到了一定影响。在分析研学旅行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当前横亘在研学旅行长远发展面前的课程设计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裨益研学旅行教学效果的提升。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设计;问题;对策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21)23-0196-02
[中图分类号]G712
一、研学旅行的意义(一)拓宽学生视野
教育源自生活,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研学旅行拓展了传统室内理论教学的外延,学生由此走出校门,步入生活世界,在一系列的实践探索过程中实现对世界的体悟,丰富自身见闻,进而实现自身视野的拓宽。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需要仔决问题,这对于其自身感知社会具有鲜明的意义。
(二)提升实践能力
研学旅行尤为注重实践,务求在实践中加深体验,在实践中深化所学,即所谓“知行合一”。在研学旅行相关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反思来促进自身相关素养的沉淀,不论是研学旅行的准备环节,还是实施环节,学生都需要自己动手去完成相应的工作,在不断地实践尝试中,学生完全能够达到对自身同周遭世界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实践能力亦得到强化。
(三)促进全面发展
研学旅行课程内容涉及十分广泛,这就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了一个高效的途径。根据选定主题的不同,研学旅行活动开展会对相应的学生素质产生作用,如历史文化古迹主题的研学旅行,会加深学生对历史进程的思考,形成其较为科学的历史观,能够做到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评价;民俗风情主题的研学旅行,则会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文化多样性的宝贵与魅力所在,科技主题的研学旅行无疑拉近了学生与科技之间的距离,在学生的心中埋下创新思维的种子。
(四)深化学生课堂所学
一直以来,教育领域存在着“纸上得来终觉浅”的问题,原因在于理论知识学习同实践体悟二者之间的割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存在着较大的难度。研学旅行及其相关活动的
开展,为学生深化课堂所学知识寻找到了切实有效的途径,从课堂走向课外,传统教学模式的空间桎梏被打破,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需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对知识的运用无疑将使其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并进一步激发其深度探索所学知识的兴趣,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状态。
(五)丰富学生考评内涵
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步入全面深化的阶段,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评亦不再局限于应试成绩方面,更多的综合素质要素纳入学生学习成果考评体系中。研学旅行作为实践属性极为浓厚的教学方式,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考评体系,能够对以往应试考评的弊端予以弥补,过去所忽视的要素均能在研学旅行课程考评体系中得到反映,对学生的评价更为准确深入。
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问题分析
(一)课程设计系统性匮乏,实施过程较为随意
研学旅行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其鲜明的实践属性,作为一门实践导向性强的课程,课程设计应秉持系统性原则,能够立足学生需求以及学科特点,合理地设置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内容,并使之高效衔接。然而,在高校实际开展研学旅行的过程中,设计相关课程时往往缺乏统筹思维,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个阶段内容的衔接性,具体表现为课前准备不足、课中实施较为随意、课后反馈总结缺失等;另一方面,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缺乏教育学视角的坚实支撑,很多学校的研学旅行丧失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游玩的属性盖过了深化学习的属性,演变成“游大于学”“只游不学”等情形。此外,针对研学旅行的整体规划亦缺乏系统性,应急方案、风险评估、基本保障等方面的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存在许多问题。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晰,被动接受情况频现
引导学生进行所学知识的内化进而形成对社会事物的深入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细观察事物,遇到相应问题时还要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尝试解
作者简介:王玲(员怨愿愿—),女,侗族,贵州铜仁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旅游管理。
-196-
教学◆课程◆教法
思考能力,是研学旅行的主旨所在。这一根本目的的实现在于确保学生在研学旅行中处于主体地位,能够充分地表达自身的诉求,可以进行动态的自主探究。然而,相关主管教师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时,大多按照自身的专长进行内容的编排,对学生兴趣、年龄特点等重要因素则予以忽视;再者,研学旅行课程内容的设计依旧没有摆脱传统理论教学思维的影响,教师过于强调自身在研学旅行课程中的主导地位,许多研学旅行的实施沦为户外形式的理论讲授,教师对既定内容进行讲解,学生依然是被动地听讲、做好记录,实践型课程所需要的自主参与得不到保障;另外,部分教师还会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大包大揽,安排学生的一切活动,使研学旅行流于形式化开展,更遑论深化学生的思考了。
(三)课程评价体系不健全,成效难以准确衡量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离不开总结反思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中,课程评价体系无疑是重中之重。需要注意的是,研学旅行课程不同于其他校内进行的常规课程,缘于这一课程并不存在标准答案,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因而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成为关键所在。审视高校进行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现状可以发现,忽视课后反思及评价的情况时常出现,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其一,课程评价主体过于单一,通常是由学生的班主任或组织研学
旅行的教师来统一进行评价,而学生自评、研学基地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却并未涉及,这使得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全面性受到影响;其二,课程评价指标选取不够合理,许多高校所选择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指标多是知识习得方面的内容,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所展现出来的综合素养以及培育的实践技能则鲜有涉及,这又使得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缺乏准确性。
三、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对策探析(一)科学制定课程目标并注重程序化实施
课程目标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核心所在,它会对课程所涉及的相关资源组织以及课程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校方在制定研学旅行课程目标时应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同时还应契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现实需要,科学合理地制定研学旅行课程的总目标。另外,应秉持层次性的原则制定阶段性目标,把研学旅行课程开展所涉及的每个阶段应达成的目标予以明晰,让学生的研学旅行活动能够按照目标导向有序进行。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设计的灵魂在于实施,故而实施方案的制定亦需细致,换言之,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务求细化,确保各环节的不同活动开展始终能够围绕主题,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当然,程序化实施并不意味着灵活性的缺失,研学旅行课程实施方案在制定之初即应预留一定的空间,以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探索,强化其活动参与的自主性。
(二)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导向强化互动参与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必须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导向,研学旅行
课程
若要彰显其成效,依赖于学生这一主体的高度参与,这种参与不仅体现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课程设计阶段。在课程设计之初,校方即应准确地把握好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为学生进行自主发现、探索活动预留充足的表现空间,同时要对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调查,以为研学路线以及内容的确定提供可靠的依据。除此之外,研学旅行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对其探索活动从旁引导,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学会在实践过程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建立兼具多元性与综合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首先,应实现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单一的课任教师评价要转变为研学导师、课任教师、跟团导游、研学基地、学生等多元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对应着其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所负责的阶段,如此学生研学旅行全过程的表现便可得到较为全面的记录;其次,评价手段务求实现多样化,研学成果只是课程评价内容体系中的一个部分,研学过程中的态度、活动参与度、实践能力、思考能力、服务能力等均应纳入考评之中,通过多个维度的课程评价来保障结果的综合性;最后,实现传统结果评价模式向过程评价模式的转变,同时不应偏废评价模式的激励性与学生发展驱动属性。此外,教师还可采取极具创新性的成果展示作为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形式,如报告会、图片集锦、征文等,将研学旅行的成果巩固下来。
四、结语
开展研学旅行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其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深化所学,形成对周遭环境的准确认知,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务求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解决好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做到科学制定课程目标并注重程序化实施,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导向,强化互动参与,建立兼具多元性与综合性的课程评价体系。让研学旅行这一教学方式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裨益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加深对世界事物的体悟。
参考文献:
[1]万田户.高校研学旅行产品:现状、问题及其服务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2):54-56.
[2]阮晨红,姜涵琪,陈雅琪,等.基于栅格分析法探析研学旅行背景下文博场馆的遗产活化路径: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2):110-113.
[3]朱海峰.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研学旅行服务的供给与创新[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1,39(1):69-73.
[4]张潞潞,方晴雯,姜斌华.基于学科融合理念的研学旅行实践探索:以“书香大陈”研学为例[J].地理教育,2021(1):56-59.
因编辑
-郭197小琴
-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