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理测验技能第⼀节智⼒测验
智⼒测验是⼀种重要的⼼理测验技术,它不仅能够对⼈的智⼒⽔平的⾼低作出怦估,⽽且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与病⼈有关的其他精神病理状况。因此,智⼒测验是⼼理测验中应⽤最⼴、影响较⼤的⼯具和技术。智⼒结构理论
智⼒究竟是由⼏种因素构成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主张单因素,有⼈主张⼆因素,也有⼈主张多因素,形成各种不同的智⼒结构理论。分析智⼒构成的因素,有助于了解智⼒的本质,从⽽使智⼒测验设计的更合理。⼀、斯⽪尔曼的⼆因素论
第⼀个提出智⼒结构理论的是因素分析之⽗英国⼼理学家斯⽪尔曼,他在对⼼理测验材料进⾏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于1904年⾸创智⼒的⼆因素理论。
斯⽪尔曼认为,智⼒主要是⼀种普遍⽽概括的能⼒,他称这种因素为G因素(普通因素)。⼈的所有智⼒活动,如掌握知识、制定计划、完成作业等,都依赖于g因素。即每⼀项智⼒活动中都蕴含着这种普通因素。谁的g因素数量⾼,他就聪明;如果⼀个⼈的G因素极少,那他肯定愚笨。⼼理学家若想界定⼀个⼈的智⼒⾼低,则需想⽅设法测出他的G 因素数量。
斯⽪尔曼还认为,在G因素之外.⼈的智⼒活动中还存在着S因素(即特殊因素)的作⽤,它代表个⼈的特殊能⼒,只是在某些特殊⽅⾯表现出来。他发现有五类特殊因素:①⼝头能⼒,②算数能⼒,③机械能⼒,④注意⼒,⑤想象⼒。他认为可能还有第六种因素,即智⼒速度。如果说G因素参与所有智⼒活动的话,那么S因素则以⼀定的形式、程度不同地参与到不同的智⼒活动中。智⼒的⼆因素论是根据统计学的相关原理推论出来的。图1显⽰了测验之间相关的基础。图中v代表词汇测验,A代表算术测验,两套测验结果出现正相关,因为两种测验中有普通因素(图中斜线部分)。但它们⼜不是完全相关,因为每种测验中包含特殊因素(图中S1、S2)。斯⽪尔曼认为普通因素和特殊因素互相联系着,其中普通因素是智⼒的关键和基础。智⼒测验的⽬的就是通过⼴泛取样以求得普通因素。
⼆、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与上述强调智⼒⼀般因素的⼆因素论相反,美国⼼理学家瑟斯顿提出智⼒的群因素论。
他认为,智⼒是由⼀群彼此⽆关的原始能⼒构成的,各种智⼒活动可以分成不同的组群,每⼀群中有⼀个基本因素是共同的。瑟斯顿对56种测验结果进⾏了统计分析,把智⼒归纳为7种基本的⼼理能⼒。1.语词理解能⼒(V):阅读时对⽂章的理解能⼒,由词汇测验测量。2.⾔语流畅性(W):语词联想速度和正确的能⼒。3.数字计算能⼒(N):数字运算的速度和正确性。4.推理能⼒(R):根据已知条件进⾏推理判断的能⼒。
5.机械记忆能⼒(M):机械记忆,包括强记单词、数字、字母的能⼒。
6.空间知觉能⼒(S):运⽤感官及知觉经验以正确判断空间⽅向及空间关系的能⼒。7.知觉速度(P):迅速⽽正确地观察和辨别事物的能⼒。
瑟斯顿的智⼒结构理论可⽤图2表⽰。
图上的椭圆形V1、V2、V3、V4代表4种⾔语能⼒测验,椭圆形民。椭圆形S1、S2、S3、S4代表4种空间能⼒测验。从图上可以看出,各种⾔语测验和各种空间测验都有相当⾼的相关,图上的V和S分别代表⾔语能⼒和空间能⼒。
瑟斯顿曾根据上述7种基本⼼理能⼒编制了著名的基本⼼理能⼒测验,但测验结果和他的设想相反,各种能⼒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尤其在年幼⼉童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样看来,⼆因素论和群因素论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后来,瑟斯顿本⼈也承认可能有⼀种总的智⼒,但他继续强调分析各⾃的因⼦对智⼒的决定性作⽤。三、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
美国⼼理学家吉尔福特关于智⼒结构的研究是⾮常著名的,他认为,智⼒结构应从内容、操作和产品三个维度去考虑,并⽤三个维度的⽴体模型来描述智⼒的结构(见图3)。
所谓内容,系指引起⼼智活动的各种刺激,亦即智⼒测验所包括的各类题⽬,包括4种因素。1.图形(F):形状、⼤⼩、颜⾊、位置或实际物体,是⼈们通过感官得到的具体信息。2.符号(S):字母、单词、数字或任何代码符号。3.语义(M):表达⼀定意义的词、句⼦或观点。4.⾏为(B):本⼈和他⼈⾏为的解释,即社会性智⼒。
所谓操作,系指由各种刺激引起的⼼智活动⽅式,亦即解决问题的⼼理过程,包括5种因素。1.认知(C):对刺激物的发现、了解和识别的能⼒以及发明的能⼒。2.记忆(M):保持信息的能⼒。
3.发散思维(D):对刺激物作出的多样性的反应,或者说以不同的思维⽅式求得新的答案,它反应了⼈的创造能⼒。
4.聚敛思维(N):⽤惟⼀的或“最好的”答案时刺激物作出反应,即得出⼀个正确答案的能⼒。
5.评价(E):依据已有标准对信息作出判断,或者说是批评、鉴赏能⼒。
所谓产品,系指⼼智活动的产物,亦即运⽤各种⼼智活动对各类问题处理的结果,包括6种因素:1.单元(U):可以按单位计算的产物,如⼀个单词、数字或概念。2.类别(C):对事物作出的分类,由⼀系列有关单元组成。3.关系(C):单元与类别之间的关系。4.系统(S):⽤逻辑⽅法组成的概念。
5.转换(T):某种改变,包括对安排、组织和意义的修改。6.蕴涵(I):从已知信息推测⾔外之意,包括了解寓意。
吉尔福特设想,每⼀个内容都可以运⽤不同的操作⽽产⽣不同的产品。因此,可以得到120种单独的智⼒因素。例如,⼀个词汇测验反映的是⼀种⾔语理解能⼒,在这个三维结构模型中属于“认知—语义—单元”这⼀⽅块所代表的特殊能⼒;⽽对⼀个数字复述测验则反映了模型中“记忆—符号—单元”这⼀⽅块所代表的特殊智⼒。经过吉尔福特与同事的长期研究,到1971年已经确认了98种智⼒因素,他们相信最终将发现120种智⼒因素。四、卡特尔的流体智⼒与晶体智⼒理论
关国⼼理学家卡特尔等⼈主张智⼒由两种成分构成。⼀种是流体智⼒,另⼀种是晶体智⼒。他认为液体智⼒是⼈的⼀种潜在智⼒,主要和神经⽣理的结构和功能有关,很少受社会教育影响,它与个体通过遗传获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有联系。例如,瞬时记忆、思维敏捷性、反应速度、知觉的整合能⼒等。神经系统损伤时,液体智⼒就会发⽣变化。这种智⼒⼏乎可以转换到⼀切要求智⼒练习的活动中,所以称为流体智⼒。
晶体智⼒则主要是后天获得的,受⽂化背景影响很⼤,与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关,是流体智⼒运⽤在不同⽂化环境中的产物。例如,知识,词汇,计算等⽅⾯的能⼒,它包括⼤量的知识和技能,与学习能⼒密切联系着。这种智⼒表现为来⾃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
⼀些研究表明:流体智⼒与晶体智⼒的发展是不同的,流体智⼒随⽣理成长曲线⽽变化,到⼗四五岁时达到⾼峰,⽽后逐渐下降;晶体智⼒不仅能够继续保持,⽽且还会有所增长,可能要缓慢上升⾄25或30岁以后,⼀直到60岁才逐渐衰退(见图4)。
从个体差异上看,流体智⼒⽔平的差异要⽐晶体智⼒的差异⼤。五、斯坦伯格的认知成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认知科学兴起。此后,由于它的影响⼒和渗透⼒,越来越多的⼼理学家开始在信息加⼯的理论框架下,试图探讨⼈类智⼒的内部信息加⼯机制与过程。在这⼀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当属美国⼼理学家斯坦伯格(1985)提出的智⼒认知成分理论。
斯坦伯格认为智⼒结构由“成分”组成。所谓成分,就是对物体或符号的内部表征进⾏操作的基本信息加⼯过程。据成分的概括⽔平或功能可对其进⾏不同分类:1.据成分概括⽔平分类
可分为⼀般成分、类成分和特殊成分。⼀般成分指所有智⼒任务操作所必需的成分,类成分指⾄少两种任务必需的解决某类任务的成分,特殊成分只是单⼀任务操作所需的成分。斯坦伯格以⼀个等级结构来说明这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但并未对每类成分的具体内容作进⼀步的诠释。2.据成分功能分类
可分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元成分是指问题解决过程中使⽤计划、监
控和决策的⾼级执⾏过程,其功能包括:审阅问题;选择信息加⼯成分;选择信息的⼀种或多种表征;选择信息加⼯成分的组合策略;决定注意资源的分配;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及结果的检验和评价。操作成分是智⼒任务完成过程中实际施⾏的加⼯过程,其中最普遍存在的信息加⼯成分有:编码、关系推断、相关推理、应⽤、⽐较、证实、反应。知识获得成分是指⽤于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包括学习成分、保持成分和迁移成分。三种主要功能成分相互作⽤,彼此激活或给予反馈(直接或间接),处于⼀种动态结构之中。
应该指出的是,智⼒结构理论在发展智⼒测验⽅⾯起着重要的作⽤,但并⾮所有的智⼒测验都是依据某个特定的智⼒理论编制的。
第⼀单元韦⽒成⼈智⼒测验(WAIS—RC)⼀、学习⽬标
掌握韦⽒成⼈智⼒测验的实施、记分及结果解释⽅法。⼆、⼯作程序(⼀)测验的实施1.测验材料
韦⽒成⼈智⼒测验⾸先由韦克斯勒于1955年所编制,以后于1981年和1997年⼜经过两次修订。这⾥我们选⽤的是龚耀先教授1981年修订的中⽂版本(WAIS—RC)。本测验的全套材料包括:(1)⼿册⼀本
(2)记录表格⼀份(分城市和农村⽤两种)(3)词汇卡⼀张(分城市和农村⽤两种)
(4)填图测验图卡和⽊块图测验图案,共⼀本(分城市和农村⽤两种)(5)图⽚排列测验图卡⼀本(分城市和农村⽤两种)(6)红⽩两⾊⽴⽅体⼀盒(9块)(7)图形拼凑碎⽚四盒
(8)图形拼凑碎⽚摆放位置卡⼀张(同时做摆放碎⽚时遮住被试者视线的屏风⽤)(9)数字符号记分键⼀张2.适⽤范围
本测验适⽤于16岁以上的被试者,分农村和城市⽤两式。凡较长期⽣活、学习或⼯作在县属集镇以上的⼈⼝,称之为城镇⼈
⼝,采⽤城市式;长期⽣活、学习或⼯作于农村的称农村⼈⼝,采⽤农村式。3.施测步骤
⾸先填写好被试者的⼀般情况、测验时间、地点和主测⼈,然后按测验的标准程序进⾏测验。
在进⾏成⼈测验时,⼀般按先⾔语测验后操作测验的顺序进⾏,但在特殊情况下可适当改变,如遇⾔语障碍或情绪紧张、怕失⾯⼦的被试者,不妨先做⼀两个操作测验,或从⽐较容易做好的项⽬开始。测验通常都是⼀次做完,对于容易疲劳或动作缓慢的被试者也可分次完成。下⾯是各分测验的具体实施⽅法:
(1)知识:包括29个⼀般性知识的题⽬,要求被试者⽤⼏句话或⼏个数字回答,问题按由易到难排列。⼀般从第5题开始施测,如果5和6项均失败便回头做1⼀4项。被试者连续5题失败则不再继续下去。例:⼀年中哪个季节⽩天最长?⼀天中什么时候影⼦最短?
(2)领悟:包括14个按难易程度排列的问题,要求被试者回答在某⼀情景下最佳的⽣活⽅式和对⽇常成语的解释,或对某⼀事件说明为什么。⼀般从第三题开始,如果3、4或5项中任何⼀项失败,便回头做1、2项,连续4题失败则不再继续下去。例:城市⾥为什么要有交通警察?种庄稼为什么要按季节?
(3)算术:包括14个算术题,依难度排列。被试者只能⽤⼼算来解答,不得使⽤纸和笔。⼀般从第3题开始,如果3和4题均得0分,便进⾏1和2题,连续4道题失败则停⽌该测验。例:拿⼀元去买六⾓钱的糖。还可找回多少?6⾓钱⼀尺布,3元6⾓钱可买⼏尺?
(4)相似性:包括13对名词,每对词表⽰的事物都有共同性,要求被试者概括出两者在什么地⽅相似。题⽬按难度排列,被试者均从第⼀项开始,连续4题失败时停⽌该项测验。例:你看斧头和锯⼦有什么相似?现在你看狗和狮⼦有什么相似?
(5)数字⼴度:包括顺背和倒背两个部分,顺背最多由12位数字组成,倒背最多由10位数字组成,每⼀部分由易到难排列。任何⼀项1试背得正确,便继续进⾏下⼀项,如果有错误便进⾏同项的2试,两式均失败停⽌该部分测验。两部分念出数⽬的速度均按每⼀秒钟⼀个数字,也不得将长数⽬分组念出,因为分组容易记忆。
(6)词汇:包括40个词汇,按难度排列,要求被试者解释词意。⾔语能⼒较差的被试者从第1题开始做,⼀般被试者从第4题开始,如果4⼀8项内有⼀个得0分,便回头测1—3词。被试者若连续5个词解释不出则不再继续进⾏。
例:修理是什么意思?疲劳是什么意思?
(7)数字符号:1—9诸数各有⼀规定符号,要求被试者按照这种对应⽅式,迅速在每个数字下空格内以从左到右的顺序填上相应的符号(见图3⼀1),不得跳格,被试者从练习项⽬开始,正式测验限时90秒。
(8)图画填充:由21张卡⽚组成,每张卡⽚上的图画有⼀处缺笔,要求被试者在20秒内能指出这个部位及名称(见图34),其中第1、2项失败应指出缺失的部位及名称,从第三项开始不再给予这样的帮助。
(9)⽊块图:主试者呈现10张⼏何图案卡⽚,令被试者⽤4个或9个红⽩两⾊的⽴⽅体积⽊照样摆出来(见图3—3),在连续三项失败后停⽌此分测验,其中图案1或图案2两次试验均失败才算失败。连续3个0分停⽌该测验。
(10)图⽚排列:测验材料为8组随机排列的图⽚,每组图⽚的内容有内在联系。要求被试者在规定的时间内排列成⼀个有意义的故事(见图3—4),其中第⼀项告之是“乌巢”的故事,从第⼆项开始便不告之是何故事。如果第⼀、⼆项演⽰后仍失败,便停⽌此分测验,否则应完成全部测验。
(11)图形拼凑:共有4套切割成若⼲块的图形板,主试者将零乱的拼板呈现给被试者,要求他们拼出⼀个完整的图形(见图35)。
(⼆)测验的记分1.原始分的获得
在每个分测验中,题⽬都是按难度顺序排列的。算术、图⽚排列、⽊块图案、物体拼凑、数字符号和图画填充有时间限制,另⼀些测验不限制时间,应让被试者有适当时间来表明回答。对于有时间限制的项⽬,以反应的速度和正确性作为评分的依据,超过规定时间即使通过也记0分,提前完成的按提前时间的长短记奖励分。不限时间的项⽬,则按反应的质量给予不同的分数,有的项⽬通过时1分,未通0分,如知识测验;有的项⽬按回答的质量分别记0分,1分或2分,如领悟、相似性和词汇测验。
在测验指导⼿册中对每⼀个分测验的评分都有详细说明。有些分测验记分很客观,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容易记分。但有些⾔语测验如“理解”、“相似性”、“词汇”三个分测验和“知识”分测验的部分测题,有各种各样的回答,有些回答没有列在指导⼿册提供的“标准答案举例”之内,这就要求主试根据评分原则作出主观判断,2.原始分换算量表分
⼀个分测验中的各项⽬得分相加,称分测验的原始分(或称粗分)。缺⼀项分测验时,要计算加权分。
原始分按⼿册上相应⽤表可转化成平均数为10,标准差为3的量表分。分别将⾔语测验和操作测验的量表分相加,便可得到⾔语量表分和操作量表分。再将⼆者相加,便可得到全量表分。
最后,根据相应⽤表换算成⾔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由于测验成绩随年龄变化,各年龄组的智商是根据标准化样本单独计算的,查被试者的智商⼀定要查相应的年龄组。同时要将城市和农村的分清,不能⽤错表。表3⼀:是⼀个男22岁被试者测验的得分情况:
另外,在W AIS—RC的⼿册中,还附有各分测验的粗分转换成年龄量表分的表格,年龄量表分也是以10为平均数,以3为标准差的量表分,但它不是与被试总体⽐较,⽽是按年龄组的成绩分别计算的。年龄量表分主要⽤于临床诊断,其意义与前⾯所讲
的⽤于计算智商的量表分有所不同。例如,某⼀城市60岁被试者数字⼴度的粗分为11分,查得量表分为9,年龄量表分为11。这表明,这⼀被试者在这⼀测验上的成绩低于被试总体的平均值,⽽⾼于同年龄组的平均成绩。(三)结果的解释
按照智商的⾼低,智⼒⽔平可分为如下若⼲等级,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见表3—2、表3—3)
三、相关知识
(⼀)关于韦⽒智⼒测验
韦⽒智⼒量表由美国⼼理学家韦克斯勒所编制,是继⽐内—西蒙智⼒量表之后为国际通⽤的另⼀套智⼒量表。
韦克斯勒长期从事⼼理测验的编制和研究⼯作,为发展国际知名的智⼒量表做出了极⼤的贡献。1939年他⾸先编制成韦克斯勒⼀贝勒维量表(W—B),可⽤于成⼈及⼉童。随后⼜编制出平⾏本,称w⼀BⅡ,因此称前者为w⼀BⅠ。1949年将w⼀BⅡ发展和修改成韦⽒⼉童智⼒量表(WAIS),成为继⽐内测验之后⼜⼀个应⽤最⼴的⼉童智⼒量表。1955年将w⼀BⅠ修订成韦⽒成⼈智⼒量表,使之与W AIS相衔接。1967年⼜编制了韦⽒学龄前及幼⼉智⼒量表(WPPSI),⾄此⼀套从4岁幼⼉到成⼈(74岁)的三个著名智⼒量表编制成功。70年代初,韦⽒着⼿修订他⾃⼰编制的智⼒量表,1974年出版了韦⽒⼉童智⼒量表修订本(WISC—R),1981年出版了韦⽒成⼈智⼒量表修订本(W AIS—R),1989年出版了韦⽒学龄前及幼⼉智⼒量表修订本(WPPPSI—R)。此外,1991年出版了韦⽒⼉童智⼒量表第三版(WISC—Ⅲ),1997年出版了韦⽒成⼈智⼒量表第三版(WAIS—Ⅲ)。
韦⽒智⼒量表主要指W AIS—R、WISC—R、WPPSI这三个量表,三者均包括相同的分测验,因年龄关系,有⼀些在形式上作了⼀些变更,还有少数量表中的分测验有增减(见表3⼀4)。
1979—1981年问,在龚耀先主持下完成基于W AlS的修订⼯作,称中国修订韦⽒成⼈智⼒量表(W AlS—RC)。考虑到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现实情况,WAlS—RC分别制定了城市和农村两个版本。城市和农村两式的测验项⽬相同,记分标准也⼀样,但各分测验项⽬的难易排列顺序和计算量表分与智商的标准不同。
两式各包括11个分测验,其中⾔语部分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度、词汇6个分测验,操作部分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块图、图⽚排列、物体拼凑5个分测验。(⼆)WAlS—RC各分测验的主要功能
1.知识:韦克斯勒认为,智商越⾼的⼈,兴趣越⼴泛,好奇⼼越强,所以获得的知识就越多。故此测验主要测量⼈的知识⼴度,⼀般的学习及接受能⼒,对材料的记忆及对⽇常事物的认识能⼒。
2.领悟:此测验主要测量判断能⼒、运⽤实际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以及⼀般知识。该测验对智⼒的G因素负荷较⼤,与知识测验相⽐,受⽂化教育影响⼩,但记分难以掌握。
3.算术:此测验主要测量数学计算的推理能⼒及主动注意的能⼒。该能⼒随年龄⽽发展,故能考察智⼒的发展,同时对预测⼀个⼈未来⼼智能⼒很有价值。
4.相似性:此测验设计⽤来测量逻辑思维能⼒、抽象思维能⼒与概括能⼒,是G因素的很好测量指标。
5.数字⼴度:此测验主要测量⼈的注意⼒和短时记忆能⼒。临床研究表明,数字⼴度测验对智⼒较低者测的是短时记忆能⼒,但对智⼒较⾼者实际测量的是注意⼒,且得分未必会⾼。
6.词汇:本测验主要测量⼈的⾔语理解能⼒,与抽象概括能⼒有关,同时能在⼀定程度上了解其知识范围和⽂化背景,研究表明,它是测量智⼒G因素的最佳指标,可靠性很⾼。但其记分较⿇烦,评分标准难掌握,实施时间也较长。
7.数字符号:该测验主要测量⼀般的学习能⼒、知觉辨别能⼒及灵活性,以及动机强度等。该测验与⼯种、性别、性格和个⼈缺陷有关,不能很好地测量智⼒的G因素,但具有记分快、不受⽂化影响的特点。
8.图画填充:此测验主要测量⼈的视觉辨认能⼒,以及视觉记忆与视觉理解能⼒。填图测验有趣味性,能测量智⼒的G因素,但它易受个⼈经验、性别、⽣长环境的影响。
9.⽊块图:该测验主要测量辨认空间关系的能⼒。视觉结构的分析和综合能⼒,以及视觉—运动协调能⼒等。在临床上,该测验对于诊断知觉障碍,注意障碍、⽼年衰退具有很⾼的效度。
10.图⽚排列:此测验主要测量被试者的分析综合能⼒、观察因果关系的能⼒、社会计划性、预期⼒和幽默感等。它也可以测量智⼒的G因素,可作为跨⽂化的测验。但此测验易受视觉敏锐性的影响。
11.图形拼凑:此测验主要测量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能⼒。概括思维能⼒、知觉组织能⼒以及辨别能⼒。在临床上,此测验可了解被试的知觉类型,他对尝试错误⽅法所依赖的程度,以及对错误反应的应对⽅法。此测验与其他分测验相关较低,并对被试的鉴别⼒不甚⾼。(三)对韦⽒智⼒量表的评价
韦⽒从实践出发所编制的WSs系列,不仅受到临床⼼理学家和教育家的关注,也⼴泛应⽤于其他专业,成为当今最通⽤的个体智⼒测验。它与SB量表相⽐,具有以下⼀些优点:
1.韦⽒智⼒量表具有复杂的结构,不但有⾔语分测验,还有操作分测验,可同时提供三个智商分数和多个分测验分数,能较好地反映⼀个⼈智⼒的全貌和测量各种智⼒因素。整个韦⽒智⼒量表的三套量表互相衔接,适⽤的范围可从幼⼉直⾄成年,是⼀套⽐较完整的智⼒量表。
2.韦⽒智⼒量表⽤离差智商代替⽐率智商,既克服了计算成⼈智商的困难,⼜解决了在智商变异上长期困扰⼈们的问题。当然,离差智商的概念并不是韦克斯勒发明的,如奥蒂斯测验、宾特纳⼀般能⼒测验中也曾⽤过离差智商,但⾃韦克斯勒之后,离差智商这⼀概念才在智⼒测验中⼴为应⽤。
3.韦⽒智⼒量表临床应⽤的多,积累了⼤量的资料,已成为临床测验中的重要⼯具。除可测量智⼒外,还可研究⼈格,⽽且可以作为神经⼼理学的主要测量量表。韦克斯勒报道,如数字⼴度、数字符号,⽊块图案等分测验的成绩随年龄增⾼⽽降低,这些测验与另⼀类不受年龄影响的分测验(词汇、知识和图⽚排列等)成绩的⽐值,即“退化指数”,可作为脑功能退化的商数。韦⽒智⼒量表的主要缺点是:
1.韦⽒智⼒量表的三个独⽴本的衔接⽋佳,表现在同⼀被试者⽤两个相邻量表测验如WAlS和WISC时,其智商⽔平在W AlS的系统性⾼于WISC。
2.测验的起点偏难,有的分测验(如相似性测验)⽅法对低智⼒者难以说明,故不便测量低智⼒者。
3.有的分测验项⽬过多(如词汇测验),增加测验时间;有的相反,项⽬过少(如物体拼凑测验),难以调整项⽬难度,且不便作分半相关信度检验。
为了克服测验程序复杂费时这⼀缺点,韦⽒三个智⼒量表均有简式版本,如⼆合⼀、三合⼀⾄五合⼀(或六合⼀)简式。Satt1e(1982)认为使⽤词汇和⽊块图案来估计智商为最理想的⼆合⼀简式组合,⽽四合⼀的简式组合通常选⽤词汇、算术、图⽚排列和⽊块图案四个分测验。龚耀先(1983)计算了WAlS—RC各分测验与⾔语量表、操作量表和全量表得分的相关,结果⾔语部分以知识、相似性和词汇分测验为代表测验,操作部分以图画填充、⽊块图案和图⽚排列三个分测验为代表测验,这六个分测验可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合⼀⾄六合⼀简式。但使⽤简式量表要慎重,因其效度和信度⽐全量表为低。尽管韦⽒智⼒量表有某些不⾜,到⽬前为⽌还是被⼴泛⽤作智⼒诊断的⼯具。⾄1981年,有关韦⽒智⼒量表的资料已在各种出版物上刊登了三千多次,⾜见其影响之⼤。四、注意事项
(⼀)在操作修订韦⽒量表时,⼀定要按本量表的标准程序进⾏。这些程序在⼿册中均有规定,所以采⽤此量表的⼈员,⼀定要阅读⼿册。除⾮在临床应⽤时,因某些特殊情况,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进⾏适当变动。
(⼆)主试者必须受过进⾏个别和团体测验的训练,掌握本量表的测量技术——提问技术、⿎励回答的技巧、书写回答格式、记分⽅法、记分标准、原始分(粗分)换算标准分(量表分)的⽅法,计算智商的⽅法、对结果作解释等。
(三〕测验材料有组织,以⽅便测验时取⽤,能得⼼应⼿,不致紊乱,不影响进⾏时间。主试者井井有条,被试者操作⾃由;主试者忙乱不堪,对被试的操作带来不良影响。
(四)测验时间要选择恰当,这是与被试者建⽴良好协调关系所必需的,被试者应在精⼒充沛、⾝体舒适,没有急事的时候来接受测验。
(五)主试者应努⼒取得被试者的合作,尽量使他们保持对测验的兴趣,⽤如下⼀些⿎励语⾔往往是有效的。如:“好”,“这不花你许多时间吧”,“这⾥还有另⼀些不同⽅式的测试”或“我想你⼀定会感兴趣”。但不说“对”,“不错”或“再来试试看”等。(六)有些项⽬⽆时限,但不是让被试者任意延长。如果肯定被试已经⽆回答了,再延长时间也没有意义,这时便进⾏下⼀项⽬。⼀般来说有10秒或15秒钟可以考虑好回答。
(七)每⼀个测验均有指导语。主试者即使很有经验,在测验时也要经常阅读指导语,不然,会不照原语句讲,或者会改变原意,这是不允许的。
(⼋)被试者对每⼀项⽬的回答均按原话记录,并将其分数全部记录在该项⽬后⾯。有些分测验开头⼏项免做,但要记上应有分数。
第⼆单元联合型瑞⽂测验(CRT)⼀、学习⽬标
掌握联合型瑞⽂测验的实施、记分及结果解释⽅法。⼆、⼯作程序
(⼀)测验的实施1.测验材料
本测验为⾮⽂字智⼒测验,由李丹、王栋等(1989)根据原瑞⽂的渐进矩阵测验的标准型与彩⾊型联合⽽成。测验材料是72幅图案构成的72个测题的图册,内分六个单元(A、Ab、B、C、D、E),每单元12题,前三单元为彩⾊图案,后三单元为⿊⽩图案。2.适⽤范围
5⾄75岁以内的幼⼉、⼉童、成年、⽼年皆可借此测验粗评智⼒等级。幼⼉以及智⼒低下者和不能⾃⾏书写的⽼年⼈宜个别施测,⼀般可团体进⾏。此测验可⽤于有⾔语障碍的智⼒测量,亦可为不同民族、不同语种间的跨⽂化研究⼯具。3.施测步骤
测验开始时先发给记录纸,要求被试填好姓名、性别、年龄等项,并于出⽣年⽉⽇处⽤阿拉伯数字填上出⽣年、⽉、⽇,然后发下测验图册。
本测验施测很简单,每个被试发⼀本题册和⼀张答卷纸即可。测验时,只需主试者⽤例题作⼀下⽰范被试就能明⽩测验规则,接着被试者会⾃⼰进⾏下去。每个题⽬由⼀幅缺少⼀⼩部分的⼤图案和作为选项的6⾄8张⼩图案组成,测验中根据隐藏在⼀系列抽象符号和图案中的规律,选择某个⼩图案放⼊到⼤图案中缺失的位置中(见图3⼀6)。
下⾯是本测验实施的⼀些具体要求:
(1)⼀般正常三年级以上的⼉童与65岁以下成⼈均可团体施测,幼⼉、智⼒低下者和不能⾃⾏书写的⽼年⼈则可个别施测。(2)测验开始时先发给记录纸,要求填好姓名、性别、年龄等项。然后发下测验图册,请被试者打开第⼀页(A1)说:“看上⾯⼀张图,图下⾓缺⼀块,清你从下列的6块图⽚中选⼀块最合适的补上去。你找找看,哪⼀块补上去最好”。先让被试者尝试⼀下,最后将正确答案“4”号告诉⼤家,并请他们将数码“4”写在记录纸上与A1对应的空格⾥。个别施测者,由被试者指点出他确认的图形,由主试在记录纸上记录相应的号码。
(3)在被试都掌握了⽅法后,接着翻到下⼀页(A2),并告诉⼤家以下每图都有缺少的⼀⾓,要求从下⾯的⼏个⼩块图中找到⼀个最合适的补上去,并把它的号码写到记录纸相应的空格内。“注意,A2的答案应是‘5’。⼤家对⼀下有⽆选错,写错,错了可以改正”。稍停,“好,现在开始⼀页⼀页做下去。注意不要翻过了页,不要跳过去做,要对好题号写,不要写错位置”。(4)“本测验限在40分钟内交卷,能做多少做多少。”说完,开始记时。测验进⾏到20分钟及30分钟时各报⼀次时间,请⼤家在刚完成的答案下划⼀记号“——”,测验时间满40分钟时,不管是否做完,⼀律交卷。
(5)幼⼉及弱智者在个别施测中,当进⾏到C,D,E三单元时,每单元如连续3题不通过,则该单元不再往下测,未测项⽬都按不通过计,但A,Ab,B三单元不管做对多少都必须做完。(⼆)测验的记分
本测验题⼀律为⼆级评分,即答对给1分,答错为0分。被试在这个测验上的总得分就是他通过的题数,即测验的原始分数。本测验的量表分数是先将被试的原始分数换算为相应的百分等级,再将百分等级转化为IQ分数。例如⼀个16岁城市⼉童测得原始总分为55分,先查百分等级常模表得55分相应的百分等级为70,再查智商常模表得70百分等级的IQ为108。
(三)结果的解释
联合型瑞⽂测验也是采⽤离差智商的计算法,但应测题形式不同于韦⽒智⼒量表,故智商的分级标准也不同于韦⽒智商(见表3⼀5)。
三、相关知识(⼀)关于瑞⽂测验
瑞⽂测验,⼜称瑞⽂渐进测验,是由英国⼼理学家瑞⽂于1938年设计的⼀种⾮⽂字智⼒测验,因其使⽤⽅便,⾄今仍为国际⼼理学界、教育界和医学界所使⽤。该测验是以智⼒的⼆因素理论为基础,主要测量了⼀般因素(G因素)中的推断性能⼒,即个体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它较少受到本⼈知识⽔平或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努⼒做到公平,故⼼理学家们尤其喜欢采⽤这个测验作为跨⽂化研究的⼯具。
瑞⽂测验共包括标准型、彩⾊型和⾼级渐进⽅阵三套测验。标准型(SPM)是瑞⽂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适⽤于6岁到成⼈的被试者,它有5个⿊⽩系列,共计60个项⽬组成;彩⾊型(CPM)编制于1947年,适⽤于5.5岁到11.5岁的⼉童及智⼒落后的成⼈,分为三个系列,共计36个测验项⽬组成;⾼级型(.APM)包括渐进矩阵Ⅰ型(12题)及Ⅱ型(36题),类似于瑞⽂标准渐进测验,但难度更⼤,可对在标准型测验上得分⾼于55分的被试者进⾏更精细的区分评价。
瑞⽂测验在许多国家都有其修订本。我国1986年由张厚灿及全国17个单位组成的协作组完成了对瑞⽂标准型测验的修订,出版了瑞⽂标准型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1989年,李丹、王栋等完成了彩⾊型和标准型合并本联合型瑞⽂测验(CRT)中国修订版的成⼈、城市和农村⼉童三个常模的制定⼯作。(⼆)瑞⽂测验的理论基础
瑞⽂曾同斯⽪尔曼⼯作,并受到斯⽪尔曼的影响。斯⽪尔曼认为任何活动都包含⼀般和特殊两种因素(即“G’和“S”因素),通常个体的智⼒可以⽤G因素解释。
但是,瑞⽂(1927)认为笼统地⽤智⼒⼀词还不⾜以描绘⼈的多种认识能⼒,指出存在着两种既对⽴⼜有内在联系的⾏为,即再⽣性能⼒和推断性能⼒。所谓再⽣性能⼒是指个体当前所具备的回忆已获得信息并进⾏⾔语交流的能⼒,表明个体通过教育所达到的⽔平,同学校的教育内容有着密切联系;所谓推断性能⼒是指个体作出理性判断的能⼒,是智能活动的能量,较少受到本⼈知识⽔平或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对于个体适应社会⽣活具有重要意义,瑞⽂⽤编制的⼀套词语量表评估再⽣性能⼒,⽤他⾃⼰创制的另⼀套全部由图⽚组成的⾮⾔语测验测量推断性能⼒,这就是著名的瑞⽂测验。四、注意事项
(⼀)主试者逐字照读指导语,对被试者提问可以重复指导语,不应擅⾃补充或更改。(⼆)团体施测时特别要防⽌相互抄袭或交谈,有条件的地⽅最好将座位分开。并注意绝对不要让被试者直接在图册上写数字或涂画任何痕迹,因为图册是准备多次使⽤的。
(三)团体施测对象如超过30⼈,除主试者外应增加主试助理1—2⼈。每次施测团体应以不超过50⼈为限。
(四)主试者与主试助理在被试进⾏前5题时,应进⾏巡视,对不能理解解题⽅式或前5题不能正确回答者,单独重复指导语。
第三单元中国⽐内测验
⼀、学习⽬标
掌握中国⽐内测验的实施、记分与结果解释⽅法。⼆、⼯作程序(⼀)测验的实施1.测验材料
⽐内测验⾸先由⽐内和西蒙于1905年编制⽽成,是世界上第⼀个正式的⼼理测验。我们这⾥选⽤的是吴天敏教授1982年完成的中⽂版第三次修订本,称《中国⽐内测验》。
本测验共包括51个试题,从易到难排列,均印在测验指导⼿册上,并准备下列必备的测验材料:(1)两个1⼨半×2⼨半的长⽅形(最好⽤卡⽚纸),把其中⼀个剪成两个三⾓形。(2)⿊(或灰⾊)钮扣13个
(3)三张卡⽚分别写上桌⼦、饼、⽼⿏,汽车、⼯⼈、河、妈妈、⽼师、我。(4)3⼨见⽅⽩纸若⼲张(每⼈⽤⼀张)。
(5)五张卡⽚分别写上爱、残暴、光荣、狡猾、隆重。(6)剪⼑⼀把。(7)铅笔两⽀。(8)橡⽪⼀块。(9)⼩草稿纸若⼲张。(10)跑表⼀只。
(11)记录纸若⼲份(每⼈⼀份)。
为了节省时间,编制者在《中国⽐内测验》的基础上还制订了⼀份《中国⽐内测验简编》由8个项⽬组成,可⽤于对⼉童智商的粗略估计。2.适⽤范围
本测验适⽤于2—18岁被试者,农村和城市被试共⽤⼀套试题。3.施测步骤
(1)测验开始之前,主试让被试者或替被试者填明记录纸上的简历,并签上⾃⼰的姓名。请主试签名是为了⽇后遇有情况不清之处,好请主试协助解决。
(2)施测时,先根据被试者的年龄从测验指导书的附表中查到开始的试题,如2—5岁⼉童从第⼀题开始作答,6—7岁⼉童从第7题开始作答,等等,然后按指导书的实施⽅法进⾏测验。
(3)对照记录纸,逐题熟读指导语,要求能在指导被试做每个试题时,⾃然⽽准确他说出,⾄少能在边读边说的情况下,不⾄张⼝结⾆或⾃⾏编造。
(4)被试者连续有5个题不通过时,停⽌测验,并对他说:“好了,就到这⼉吧。谢谢你”。(⼆)测验的记分
1.通过1题记1分。各试题附带的答案,有的是惟⼀正确答案,是不能牵强附会的;有的则只是代表性答案,凡符合该答案涵义的答案,即使语句与它不同,也是可以通过的。
2.将被试者答对若⼲试题的分数,加上承认他能通过的试题的分数,即“补加分数”,便得到测验的总分。
3.根据被试者的实⾜年龄和总分,从指导书的智商表中即可查到相应的智商。在这⾥,实⾜年龄的计算是⽤测验的年、⽉、⽇减去出⽣的年、⽉、⽇,结果计年和⽉份,凡超过15天或整15天的⽇数按⼀⽉计,不⾜15天的⼀律不计。(三)结果的解释
中国⽐内测验现在也是采⽤离差智商的计算法,但因其智商的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故智商的分级标准也不同于韦⽒智商(见表3⼀6)
另外,智⼒缺陷⼜可分为愚鲁(IQ为50—69),痴愚(IQ为25—49)和⽩痴(IQ为25以下)三个等级。三、相关知识
(⼀)⽐内⼀西蒙量表的发展
该量表的最早版本是由法国⼼理学家⽐内和咨询师西蒙于1905年编制⽽成,称⽐内—西蒙量表,1905年的量表有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项⽬,可⽤来测量各种各样的能⼒,特别侧重于判断、理解、推理能⼒,亦即⽐内所谓智⼒的基本组成部分。1908年,⽐内发表修订后的⽐内—西蒙量表,删掉了1905年量表中不合适的测验项⽬,增加了⼀些新的测验项⽬,使总数达到59个。此外,在此次修订本中他将测验成绩⽤“智⼒年龄”表⽰,并建⽴了常模,这是⼼理测验史上的⼀个创新。⽐内—西蒙量表的第三次修订本于⽐内不幸去世的1911年发表。这次修订没有重⼤变化,只是改变了⼏种年龄⽔平分组,并扩展到成⼈组。⾃⽐内—西蒙量表发表以后,尤其是1908年量表发表之⽇起,⽐内—西蒙量表就吸引了全世界⼼理学家的注意,各种⽂字的翻译本和修订本相继出现。1908年⾸先由⼽达德把它翻译成英语并加以应⽤,之后有明尼苏达⼤学的库尔曼的修订本,其中以斯坦福⼤学推孟教授于1916年修订的斯坦福—⽐内量表最负盛名,史称1916年量表。此量表对⽐内—西蒙量表作了许多修改,增加了近1/3的新题,修改了部分原有题⽬和部分测题的年龄⽔平。并在1916年的量表中,⾸次引⼊了⽐率智商的概念,以此作为⽐较⼈聪明程度的相对指标。
20年后,推蒙和助⼿梅⾥尔于1937年第⼀次对斯坦福—⽐内量表进⾏修订,修订后由L和M型两个等值量表构成。1937年量表⽐1916年量表所测年龄范围扩⼤,1916年量表范围为3—13岁,1937年量表为2—18岁。并且,此次修订重新选择样本的代表性使量表信度和效度符合编写要求。⽐内
⽐内(l857⼀1911)法国实验⼼理学家、智⼒测验的创始⼈。1857年7⽉8⽇⽣于尼斯,1911年10⽉18⽇卒于巴黎。他是其所处时代最杰出的法国⼼理学家。⽐内年轻时从
医,后对⼼理学感兴趣。1889年他与H〃博尼在巴黎⼤学创⽴法国第⼀所⼼理学实验室,1892年—1911年任该室主任。1895年在他和同事V〃亨利州倡导下,在法国出版了第⼀种⼼理学杂志《理学年报》。他最初对⼼理变态现象发⽣兴趣,并以易受暗⽰性的研究⽽闻名。后来,他的兴趣渐次转到试图发展⼀种测量推理能⼒和其他⾼级⼼理过程的实验技术,其中他的更重要的贡献是与西蒙⼀同创造了测量智⼒的⽅法。1904年秋,⽐内因法国公共教育部长的邀请组织了⼀个专门的委员会,研究智⼒落后⼉童的教育问题,1905年,同T〃西蒙在⼀份报告中强调,为执⾏专门委员会的的建议,必须诊断⼉童的智⼒,把智⼒落后⼉童与正常⼉童区分开来。为此,他们编成了《⽐内—西蒙量表》,亦称《1905年量表》,这是世界上第⼀个正式的⼼理测验。在该量表中,内有30个难度不同的试题,⽤以区分判断、理解和推理的能⼒。1908年发表了这个量表的修订本,这个修订本不但增加了试题,⽽且使试题的难度随年龄的增加⽽上升,量表的应⽤年龄是3⼀16岁,最主要的改变是以“智⼒年龄”来表⽰测验结果。1911年⼜发表了这个量表的第⼆次修订本,把应⽤年龄改为3⼀18岁。不幸的是,⽐内在这次修订本出版之前逝世,不久,⽐内—西蒙的智⼒量表就被移植到许多国家,其中在美国著名的是推孟所修订的斯但福⽐内—西蒙智⼒量表。⽐内著述也很多,其《智⼒的实验研究》(1902)、《语句的记忆》(1895)、《推理⼼理学》(1886)等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960年,推蒙和梅⾥尔再度合作,将1937年量表L型和M型中的最佳项⽬合并成单⼀的量表,称L⼀M型。此次修订除对样本的代表性较1937年时更⼴泛外,重⼤的改⾰是采⽤了韦⽒量表的离差智商替代⽐率智商,其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1972年,推蒙和梅⾥尔对斯坦福—⽐内量表⼜作了⼀次修订,测验本⾝⽆修订,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制定了新的常模,其修订本于1973年出版。
1985年桑代克、哈根和沙特勒等⼈对斯坦福—⽐内量表进⾏了重⼤修改,称斯坦福—⽐内量表第四版(S—B4),这次修订的版本与以往各次修订的版本相⽐有很⼤的不同,从智⼒模型,实施测验,记分与结果解释,都作了很⼤改变。
斯坦福⼀⽐内第四版简介(S—B4)1.S—B4的理论模型
S—B4的编制者⽤⼀个三层次的认知能⼒结构模型作为编制量表的框架。这⼀模型的最⾼层是⼀般智⼒G因⼦;第⼆层采⽤了改良过的卡特尔的流体智⼒与晶体智⼒,在此之外⼜增加了短时记忆能⼒。其中晶体智⼒之下⼜分为语⾔推理和数量推理两种能⼒,流体智⼒⼜称为抽象/视觉推理能⼒。在这⾥我们可以看出,S—B4⽐其他任何总体智⼒测验更为强调记忆能⼒,第三层为15个分测验。2.S—B4的分测验
S—B4由15个分测验组成,其中9个测验来源于第三版,另外6个是新添项⽬,这是S—B4第⼀次使⽤分测验的形式。这15个分测验是对四个认知区域的评估,它们分别是:(1)语⾔推理,包括词汇、理解、谬误和语词关系四个分测验;(2)数量推理,包括数量、数列关系和建⽴等式三个分测验;(3)抽象/视觉推理,包括图形分析、仿造、矩阵和折纸剪纸四个分测验;(4)短时记忆,包括珠⼦记忆、数字记忆、语句记忆和物品记忆四个分测验(见下图)。
对每个被试者不⼀定都要实施全部的15个分测验,有些测验只限于⼀定的年龄范围。例如,语词关系和建⽴等式对年幼⼉童来说太难了,通常只施测于8岁及8岁以上的被试者;⽽找错和复制分测验对年长被试来说过于容易,所以⼀般⽤于10岁以下的被试。⼀个全套的测验⼀般包括8⼀13个分测验。实际的测验数量由被试者的年龄来决定。有时为了特殊的⽬的或由于特殊的原因,也可以采⽤简式。简式⼤约包括4⼀8个分测验。3.S—B4的实施与记分
在S—B4的实施中,词汇测验总是为第⼀个分测验,它的功能是作为唤起测验,根据词汇分测验的分数和实际年龄,施测者就能决定被试者在其余分测验上从哪⼀个⽔平进⾏测验。施测其他分测验时,主试需为每个分测验决定基准⽔平和最⾼⽔平。基准⽔平就是在S —B4的分测验中,低于此⽔平被试基本都能正确回答的项⽬⽔平;⽽最⾼⽔平,就是在此以上,被试⼏乎不能正确回答的项⽬⽔平。确定了基准⽔平和最⾼⽔平,测验也就终⽌了。 S—B4和L—M型⼀样,也是采⽤离差智商记分法。⾸先把各分测验的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年龄分(SAS),SAS以50为均值,8为标准差,其计算公式如下:SAS=50⼗8(X-X)/SD
式中,SAS为标准年龄分数;X为原始分;X为原始分均数;SD为标准差。
其次,将每个认知区域所含分测验的标准分相加,分别得到⾔语推理、数量推理、抽象/视觉推理和短时记忆四个区域分。最后,各认知区域分相加转换为合成标准年龄分,按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6的公式计算。
S—B4标准化样本是按1980年美国⼈⼝调查结果进⾏的分层抽样,总体样本为5013个被试,产⽣了2岁0个⽉到23岁11个⽉的常模。由于S—B4适⽤于任何年龄被试者,因此产⽣24岁及以上年龄个体的常模仅是⼀个时间问题。⾃从⽐内—西蒙测验在世界上⼴为传播以来,我国⼼理学家就试图把智⼒测验移植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