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1)

2023-09-10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1)
2024年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解析(1)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印证了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猪 犬 马 牛 A. 土地制度 B. 农耕生活 C. 分封制度 D. 天文历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中的文字“猪、牛、犬、马”都是家里饲养的动物,与人们农耕生活有关,B项正确;题干内容与土地制度没有关系,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内容无法反映天文历法方面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2. 十六国时期,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皇帝苻坚“行礼于辟雍,祀先师孔子”,前秦政权形成“英儒毕集”局面。苻坚这一举措( ) A. 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 B. 体现“无为而治” C. 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 D. 有利于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说明氐族贵族深受汉族文明影响。前秦政权也吸收汉族儒生参政。这中措施显然有利于民族交融,D项正确;材料中举措不是改革了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是有为而治,排除B项;重用汉族人,不是完善了儒家思想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3. 一位初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三则材料。这些材料体现了( ) “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谚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史记货殖列传》 A. 南宋时期南方手工业兴盛 B. 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繁荣 C. 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南宋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当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说明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南宋手工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宋时期南方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与唐代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4. 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察知驻藏大臣办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 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D. 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元朝设置宣政院,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排除A;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的说法错误,排除C;西藏地处西南边疆,排除D。故选B。

5. 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这种现象反映了 A. 民主共和观念流行 B.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官僚资本不断膨胀 D. 社会主要矛盾改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有学者研究,现代意义上的‘资本家’一词直至20世纪初仍极少使用,但该词在1919年前后的《新青年》190多篇文章中出现使用高峰,与对应的‘劳动者’一词使用频率基本一致。”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现象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B符合题意;A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B。

6. 1943年春,在延安劳动竞赛中,中央警卫团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毛主席接见他时说:“你的功劳很大,一天开荒六亩多地,称得起劳动英雄。大家都叫你‘气死牛’,我看你还是气死人,气死蒋介石。”这反映了( )

A. 国民政府封锁解放区失败 B. 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 C. 陕甘宁边区自然灾荒严重 D. 减租减息政策激发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43年春,中央警卫团的战士杜林森在一次开荒比赛中,创造了一天开荒6.3亩的好成绩”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组织的大生产运动是根据地人民自力更生坚持抗战的表现,有利于打破敌人的封锁,B项正确;此时处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排除A项;C项通过材料无法证实,排除C项; 减租减息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轻农民的地租和高利贷剥削,但又不改变地主对土地所有权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7. 1962年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纸币上,出现了一位女拖拉机手的形象,她的原型是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一元纸币正面场景反映了当时( )

A. 人们参与恢复国民经济的热情 B. 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 C. 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D. “双百”方针对文人画的深刻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结合发行时间“1962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正处于十年探索时期,民众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图片中的女拖拉机手梁军,情绪饱满,面容坚毅,表现出了献身祖国建设的高昂精神,C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排除A项;妇女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主力军的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双百”方针对文人画的深刻影响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20世纪末,香港和澳门先后回归祖国,中央政府在港澳地区设立特别行政区。上述两类地区最大的区别是( )

A. 法律体系和对外关系不同 B. 享有的自治权限不同

C. 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 D. 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经济特区在大陆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因此,上述两类地区最大的区别是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D项正确;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在外交中均服从中央政府,排除A项;特别行政区有一定自治权,经济特区没有自治权,排除B项;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是重要区别,不是最大区别,排除C项。故选D项。

9. 家庭小账本记录时代大变化。以下示意图是根据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制作,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 生活方式的变化 C.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D. 城市化进程加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根据材料“上海一个普通家庭的账本”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77年到2006年,这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使这一变迁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收入的增加,而这得益于改革开放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A项正确;生活方式的变化只是现象,并不是材料信息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消费结构变化并不是“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经济水平的提高才是一切的前提,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活的变迁,并没有涉及城市化进程是否加速,排除D项。故选A项。

10. 11世纪以来,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工商业城市兴起,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原稿的发现,引起法学家们的普遍关注。博洛尼亚大学率先开展研究并进行注释,由此形成注释法学派,他们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这( ) A.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 B. 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 C. 推动了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D. 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1世纪以来,伴随着意大利北部威尼斯、佛罗伦萨工商业城市起”和“博洛尼亚大学致力于使罗马法与城市法规、封建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的社会生活服务”信息可知,罗马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欧城市法规的制定,推动了城市自治的发展,D项正确;14世纪中叶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项;14-17世纪,欧洲兴起文艺复兴运动,传播人文主义,排除B项;2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罗马法学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1. 研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历史一种重要方法。下图《列强在亚洲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反映的时间大致是( )

A. 15-16世纪 B. 17-18世纪 C. 19世纪末20世纪初 D. 20世纪50、60年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观察图示部分可知,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占据大部分,结合所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由此可以判断,该图反映的时间大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C项正确;15-16世纪美国还未建立,排除A项;17-18世纪日本还没有殖民地,排除B项;20世纪50、60年代殖民体系已经基本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12. 法国的启蒙先驱笛卡尔既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又是哲学家;伏尔泰不仅对牛顿推崇备至,还亲自做了大量科学实验;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由此可见启蒙运动( )

A. 推动了科学观念的普及 B.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C. 摆脱了神学思想的束缚 D. 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启蒙运动中的启蒙思想家对科学推崇备至,并且亲自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著述,体现了运用科学精神和方法即理性思考的精神,B项正确;A选项“普及”一词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启蒙运动运用了科学精神和方法,无法体现摆脱了神学思想的束缚,排除C项;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启蒙运动之前,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 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C. 欧洲因一战失去国际政治话语权 D. 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欧洲国家实力下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开始改变,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项正确;一战后资本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排除A项;一战后,欧洲实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但话语权没有失去,排除C项;美国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俄国在一战中损失巨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93年7月,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了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设想。同年9月,德国政府提出“新亚洲政策”,积极进军亚洲。在此之前,澳大利亚政府已提出“面向亚洲”的新方案。这说明( ) A. 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 B.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滞胀 C. 亚洲经济政治影响力扩大 D.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亚洲政策”“太平洋共同体”“面向亚洲”表明亚洲经济政治影响力扩大,C项正确;世界形势和平与动荡并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1993年欧盟成立,其GDP就达到6.76万亿美元,能与美国一较高下,是中国的15.2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滞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发生在1991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5. 科技的发明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对如图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工业革命的四个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 随着蒸汽驱动机械制造设备的出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 随着基于劳动分工的、电子驱动大规模生产的出现 第三次工业革命 用电子和IT实现制造流程的进一步自动化 1784年,第一架纺纱机 1870年,第一条生产线 1969年,第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第四次工业革命 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18世纪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20世纪70年代 现在 A.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C. 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D. 信息化贯穿全过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的是四次工业革命中分别是因为蒸汽机的发明与运用导致机械制造的发展、电力推动导致的大规模生产的实现、电子和IT导致的制造业进一步自动化和由于信息物理融合所导致的现在的生产模式。据此可知,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人们生产方式的变化,A项正确;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科技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没有涉及劳动者的劳动强度,排除C项;信息化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开始出现的,信息化贯穿全过程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二、辨析改错(8分)

16. 回顾历史瞬间,感悟世事变迁。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的括号内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错误”,并加以改正。 (1)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2)中国共产党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

(4)从日内瓦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答案】(1)错误;将“《齐民要术》”改为“《天工开物》”。 (2)错误;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改为“内蒙古自治区”。 (3)正确。 (4)错误;将“日内瓦会议”改为“万隆会议”。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是《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齐民要术》是贾思勰所著,所以本题表述错误,应将“《齐民要术》”改为“《天工开物》”。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1955年10月1日成立,所以本题表述错误,应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改为“内蒙古自治区”。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本题表述正确。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5年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所以本题表述错误,应将“日内瓦会议”改为“万隆会议”。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印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宋朝政府把出版书籍看作是振兴文教和巩固统治、宣扬国力的一项措施。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刊印书籍质量精良,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收墨工本费。宋朝还有大量民间书坊和书店,出版的书籍种类多,数量大,但因节约成本,质量不如政府所印。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等

(1)根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能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A”;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B”;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0”。

①活字印刷技术出现在宋朝。__________ ②宋朝政府重视书籍的印刷和出版。__________

③活字印刷成为宋朝印制书籍的主要方式。__________ ④宋朝民间刻印的书籍质量好于政府印制。__________

材料二 1900-1911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翻译书籍总数的两倍。晚清时期翻译西方各类书籍比例如下: 时间 1860-1899年 1902-1904年 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法学等) 22.1% 61.02% 自然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 29.19% 21.09% 应用科学(医学、机器制造等) 40.54% 10.55% 其他 8.11% 7.34% (2)根据材料二,说出1900年后中国翻译西方书籍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分别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近年来,随着网络在线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流行,传统阅读方式正在受到挑战。网络媒体带来大量信息,搜索更加方便;数字化阅读以文字、音像、视频满足着人们的多元阅读需求,但以快餐式、碎片化、跳跃式为特征的“浅阅读”可能减弱阅读者深入思考和科学思辨的能力,造成读写、表达能力的下降,引起人们的担忧。

——摘编自刘艳妮《数字化阅读对传统阅读的影响研究》等

(3)根据材料三,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对阅读方式变化的看法。 【答案】(1) ① A ②. A ③. O ④. B

(2)翻译西方书籍数量快速增长;翻译的种类由以应用科学为主转变为以社会科学为主。更多的人认识到学习西方才能救国;戊戌变法运动传播新思想,促使人们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

(3)阅读方式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要一分为二的来看等这一变化,同时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应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现代人的阅读要求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根据材料“宋朝印刷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雕版印刷技术进一步提高,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联系所学可知,活字印刷技术出现在宋朝,能直接从材料得出,所以①填A。

②根据材料“宋朝政府把出版书籍看作是振兴文教和巩固统治、宣扬国力的一项措施。”可知,宋朝政府重视书籍的印刷和出版,能直接从材料得出,所以②填A。

③活字印刷成为宋朝印制书籍的主要方式材料没有涉及,故③填0。 ④根据材料“宋朝还有大量民间书坊和书店,出版的书籍种类多,数量大,但因节约成本,质量不如政府所印。”可知,④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故填B。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二“1900-1911年,中国翻译西方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翻译书籍总数的两倍”以及表格中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数量的变化可知,1900年后中国翻译西方书籍发生的变化是翻译西方书籍数量快速增长;翻译的种类由以应用科学为主转变为以社会科学为主。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发生变化的原因是更多的人认识到学习西方才能救国;戊戌变法运动传播新思想,促使人们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

【小问3详解】

看法: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分析可知,对阅读方式变化的看法是阅读方式变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要一分为二的来看等这一变化,同时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应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现代人的阅读要求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上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年代尺,哪一历史事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材料中选择一则史实来说明团结协作如何推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材料二 反抗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是20世纪的最强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掀起了空前高涨的民族民主运动。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截止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

——摘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根据材料二,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形势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答案】(1)九一八事变。示例:《联合国家宣言》签署: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相约互相支援,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学生选择诺曼底登陆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等言之有理亦可。

(2)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许多国家取得独立。20世纪以来的民族解放运动,坚定了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二战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广大亚非拉国家人民经过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广大亚非拉地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亚非拉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方殖民帝国调整统治政策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历史事件: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证明:①《联合国家宣言》签署,面对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相约互相支援,协同作战,最终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②诺曼底登陆:1944年,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③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9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言之有理即可。

【小问2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亚非拉地区许多国家独立;

原因:根据材料“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向纵深发展,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锐减,广大亚非拉国家人民经过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洗礼,追求民族独立的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对国家经济政治的控制力逐渐增强,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区的统治逐渐减弱,使得亚非拉民族国家解放运动发展迅速,逐渐走向独立。

四、活动与探究(12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阶段 第一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 第二寒冷期(公元初年-公元600年) 第三寒冷期(公元1000年-公元1200年) 第四寒冷期(公元1400年-公元1900年) 历史现象 北方的少数民族向南迁徙到达关中地区,出现了“南夷与北戎交”的局面。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①。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出现五族内迁局面,继而有孝文帝改革。 北方少数民族契丹、②、女真、蒙古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1279年,元统一全国。 1636年,皇太极继皇帝位,国号“大清”。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清帝国。 ——摘编自张利《气候变化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 (1)表格中①②两处分别应填写__________(地名)和__________(少数名族名)。

(2)从表格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1) ①. 洛邑 ②. 党项 (2)示例:

观点:气候变迁对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论述:每当寒冷期到来,会造成北方少数民族生存困难,从而进攻中原,加速经济重心南移。如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同时中原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综上所述,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西周末年,戎狄攻破镐京,周朝迁都洛邑;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女真、蒙古和党项挥戈南下,建立政权与两宋长期对峙。 【小问2详解】

观点:根据所学知识,根据图表可知,第一寒冷期至第四寒冷期分别为西周末年、魏晋时期、北宋时期及明末清初,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或入主中原,故可从“气候或者自然环境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气候环境影响王朝兴衰”等角度结合历代王朝更替的史实进行论述;也可从“气候变迁与经济重心南移”的角度进行立论;

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少数民族在北方难以生存,会通过战争等手段进攻中原地区,以夺取生存空间;结合题干信息,在第二寒冷期,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入侵,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人口向南迁移,为南方带去大量劳动力与先进生产技术,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在第三寒冷期,女真族南下,北民南迁,该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综上所述,气候变迁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