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2020-10-10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阅卷人 一、积累(18分)

得分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qīng 侧了来,正fù 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xù 散尽了!

2.古诗文名句填空。

情,因其深挚与悠远,常常为古今文人所吟诵。

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以月载情,吟唱

“ , ”,寄寓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和关怀。这是亘古不变的朋友之情。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提到颜回的安贫乐道,说他在困苦的境遇里,也始终保持自己的愉悦心境,吟哦“ , ”,这是老师对弟子的无限欣赏之情。

孔子在《论语˙子罕》中吟咏“ , ”,这是对时光易逝的感叹之情。

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触景生情,吟诵“ , ”,这是他无尽的思乡之情。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⑴相委而去 .⑴思而不学则殆 .⑴好之着不如乐之者 .⑴次北固山下 .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谦辞在有些成语中也有体现,如: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见解。

B.敬辞中“高”用以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

C.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D.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艾叶等习俗。

1 / 18

阅卷人 二、阅读(48分) 得分 5.下列对《朝花夕拾》有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写出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B.《狗·猫·鼠》一文既有对童年时一只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的生动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C.《琐记》中,鲁迅回忆了与衍太太有关的一些往事以及自己出国留学的原因,文中的衍太太对隔壁的孩子很好,文中饱含了作者对衍太太的感激之情。

D.《阿长与〈山海经〉》中描写了长妈妈的迷信、唠叨,表达了“我”对她的不满之情;对长妈妈为自己购买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6.阅读下面这个片段,回答问题。

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他时常这样说。

片段中的“他”是 ,他为什么“时常这样说”?

7.《朝花夕拾》是鲁迅晚年所作,它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请结合篇目举例分析。

现代文阅读 巢

①每天早上,我都在鸟鸣中醒来。

②当初它们选择在这儿安居,是因为小院里种了一棵枇杷树。树长得很快,六七年光景已是枝繁叶茂,像一个大大的鸟巢。冬日里开出一簇簇淡黄色的花儿,春天到了,果实满树。雀儿们如至乐园,由原先的几只变成了一群,它们喜欢在树上玩耍,啁啾不已。我们进进出出,或坐在树下,它们不再害怕,顶多偏头看两眼。也有胆大的,飞到摇椅上,边轻晃,边侧着耳朵听我们聊天儿,听不懂,便觉无趣,嗖地一下飞上树了。

③某日,我坐在树下看书,忽然听到头上叽叽有声。抬头看,一只小雀儿站在低枝上,正认真地往下看。我不由地笑了,索性闭上眼,听小雀儿继续“读书”,享受这段难得的美好时光。到了五月,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

2 / 18

④后来,家里总是不顺,有人说枇杷树不宜种在院内,阴气太重。父亲便买了砍刀,第一刀下去,雀儿们惊吓得一哄而散。他愣怔了好一会儿,叹口气,只砍掉不少枝条。树瘦了一大圈儿,雀儿们仍旧在上面飞来跑去,只是看见我们,眼神有些怯生生的。

⑤枇杷树最终在母亲重病后被砍掉了,请人砍的。沉沉的夜幕中,那人一刀一刀斜劈下去。树重重地仆倒在地时,我想起了屋顶的雀儿们,它们一定听到了巨响,惊恐地躲在巢里,大气也不敢出!我的心似乎也被狠狠地劈了一刀,生疼!

⑥第二天,我早早地听见屋顶上的雀儿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仿佛在指证犯罪现场。我走出去,小院里空荡荡的。没有了往日繁枝上热烈的阳光和鸟鸣,只有一个圆圆的树桩,瞪着我。我拿来个木桶,罩在树桩上。罩住了一束目光,屋顶上却有许多束目光掉下来,砸在身上,浑身发烫。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

⑦树没了,鸟儿要飞走了吧!没想到它们居然留下来,仍旧住在屋顶上。邻居们多次建议上去毁了鸟巢,我决不答应。它们恋旧窝,也恋旧情,用善良包容了我的自私和残忍。没有迁居别处,是对我的再一次信任,这个世上唯有信任不可辜负。

⑧雀儿们住在上面小小的巢里,我住在下面大大的巢里。白天,我和雀儿们一起出去,黄昏时疲惫而归。晚上睡在宽大的床上,却常常夜不能寐,脑海里挤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琐琐碎碎的事,冷暖,悲喜,得失,纠缠在一起,心绪难宁。即使入睡了,那些梦也是白天生活的延续,纷繁而杂乱。我们只是把身体关进了巢里,心还在现实生活里浪迹。

⑨越来越多的土地上盖起了高楼,世界却越来越拥挤。到处都是蜂巢般的楼房,以及高高矗立的房产广告牌。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人们都在奋力打拼。我们甚至热衷于换巢,巢越换越高,窗外就是灰色的天和霾尘飞扬的空气;巢越换越大,大到各自空间独立,彼此隔离。

⑩我们白天在一个巢里出入,晚上又回到另一个巢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电脑或手机,密切关注物价、股市和楼市的起落。我们住在巢里依然焦虑不安,似乎被卷入一个巨大的漩涡,无论你躲在何处,都无法逃离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

⑪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

⑫雀儿们的巢也越来越高。晚上,它们躲进熟悉的梦里,梦到干净的阳光,饱满的田野,肥胖的青虫,成熟的稻谷,芳香的果实。我也想躲进一个熟悉的梦里:轻轻地靠近树杈上的鸟巢,温热的阳光钻过树叶的缝隙,偷吻着几枚青色的鸟蛋儿。

⑬那个小巢很暖,很暖……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说“每天都在鸟鸣中醒来”,结尾又在梦境中入睡,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

3 / 18

B.第⑥段写“我不敢抬头看,飞也似的转身回屋,像一个慌乱的逃逸者” 表现了我此时内心的恐慌不安,表达了我对雀儿们的愧疚之情。

C.第⑨段说“为了买一个巢或更多的巢,人们都在奋力打拼”,意在赞美现代人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

D.从全文看,鸟儿赖于生存的那棵枇杷树的确给我家带来诸多不顺,所以必砍无疑。 9.试着从语言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到了五月,明灿灿的阳光照在黄澄澄的枇杷果上,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欢叫的声音里都是果香味儿!

10.文章第⑪段写道:“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这句话前后表述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11.文章的结尾耐人寻味,内蕴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4 / 18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12.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13.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① “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14.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古诗阅读

【甲】峨眉山月歌 唐 李白 【乙】客发苕溪 清 叶燮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5 / 18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15.【乙】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变化的是哪两个字? 16.两位诗人都是乘船疾行,心情是否一样?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诏:皇帝的命令。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 .为魏郡太守 .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

1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文字断句。(限断2处) 琼 大 惊 即 以 其 言 应 诏 而 深 奇 爱 之。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20.谢道韫和黄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卷人 三、写作(50分)

得分 21.一个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是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期间,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

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生活的风风雨雨,或者曾经的迷茫、沮丧与顿悟等,无不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让我们从懵懂慢慢走向成熟……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就这样慢慢长大”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含考生个人真实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6 / 18

7 / 18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倾;覆;绪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识记。“ qīng侧 ”写作“ 倾 ”;“ fù盖 ”写作“ 覆 ”;“ 心xù ”写作

“ 绪 ”

故答案为:倾; 覆; 绪

【点评】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答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析】【分析】诗文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不能写错别字。此题

中容易写错的字有:“ 郎 、 堪 、 逝 ”

故答案为: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君直到夜郎西 ; 人不堪其忧 , 回也不改其乐 ; 逝者如斯夫 , 逝者如斯夫 ;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不仅要做好对于古诗文、名言名句的背诵,更要注重这些语句的默写,特别关注文句中容易写错的字,从而做到准确、工整的完成作答。

3.【答案】舍弃;疑惑;以……为快乐;停宿

【解析】【分析】 ①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抛弃,舍弃;

②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殆,迷惑;

③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为乐趣; ④句意: (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次,停泊。

故答案为: 舍弃 ; 疑惑 ; 以……为快乐 ; 停宿

【点评】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4.【答案】D

【解析】【分析】 ABC.表述正确;

D.表述有误,“插艾叶”是端午节习俗,并非重阳节习俗。

8 / 18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5.【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

ABD.正确;

C.有误,“衍太太对隔壁的孩子很好,文中饱含了作者对衍太太的感激之情”有误,衍太太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 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还鼓励小孩子吃冰,打旋,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市侩形象。作者对她持批判与反感的态度。 故答案为:C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6.【答案】范爱农; 他在逆境中却对朋友充满信赖,对生活尚有热切期望。

【解析】【分析】 这段文字所描写的是范爱农。他性格不好,“大家讨厌他”,和“我”还有些话说,所

以有“是鲁迅来叫我的”的这样的语言。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范爱农》

故答案为:范爱农; 他在逆境中却对朋友充满信赖,对生活尚有热切期望。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7.【答案】温馨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五猖

会》中孩子们买“吹嘟嘟”,吡吡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无常》一文中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就放他儿子还阳片刻。

理性的批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让孩子们背一些枯燥乏味的书;《五猖会》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理解。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

较多,温馨的场景是一些体现童真的地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

9 / 18

雪地.上捕鸟的情景。理性批判的是一些不合理的存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故答案为:温馨的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五猖会》中孩子们买“吹嘟嘟”,吡吡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无常》一文中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就放他儿子还阳片刻。

理性的批判:《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老师让孩子们背一些枯燥乏味的书;《五猖会》中去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无常》一文中,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8.B

9.“明灿灿”、“黄澄澄”运用叠词,突出阳光明亮,枇杷果鲜黄,写出雀儿的生活环境优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雀儿的欢快,表现了我和悦温暖的心境。

10.这句话并不矛盾,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指的是住在大房子里只是我们的身体,“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则指因为挣不脱物质的牵绊,我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一直焦虑不安。物质再丰盈,仍觉得灵魂没有归宿。

11.雀来我家屋顶筑巢,我闭眼听雀儿读书,这样的情景让人心生温暖。而人们在拥有了丰盈的物质享受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灵魂没有归宿,靠近温暖的鸟巢,从琐碎人事中摆脱出来,放下得失,心绪安宁,内心温暖,表达作者希望人们能摆脱物质牵绊,找到心灵家园的愿望。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

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⑴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⑴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解答句子理解的试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情感分析、区位分析、主旨分析、修辞分析。作答时学生可自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即可。

⑴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8.本题考查材料理解分析。

10 / 18

A.有误,文章没有充满诗情画意; B.正确;

C.有误,文章表现作者希望人们能摆脱物质的牵绊,找到心灵的家园,选项“意在赞美现代人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奋斗”理解错误;

D.有误,“鸟J L赖于生存的那棵枇杷树的确给我家带来诸多不顺”错误。 故答案为:B.

9.本题考查品味加点的词语。“明灿灿”“黄澄澄”是叠词,写出了阳光明亮、环境优美;从“雀.儿们呼朋引伴,大快朵颐”可知,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雀儿的欢快,表现了“我”温暖的心境。

故答案为: “明灿灿”、“黄澄澄”运用叠词,突出阳光明亮,枇杷果鲜黄,写出雀儿的生活环境优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雀儿的欢快,表现了我和悦温暖的心境。

10.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首先回答:不矛盾,然后分析原因。此题需要从表层义和深层义两方面来作答。从表层义看,“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是指“我们”都有家,都能够住在大房子里,能够有一个地方遮风挡雨;从深层义看,这个大房子里面住的只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内心还是空虚的,虽然在物质方面,“我们”是充实的,但是在精神方面“我们”是空虚的。所以是不矛盾的。 故答案为: 这句话并不矛盾,我们住着大大的房子指的是住在大房子里只是我们的身体,“却像无家可归的孩子”则指因为挣不脱物质的牵绊,我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一直焦虑不安。物质再丰盈,仍觉得灵魂没有归宿。

11.本题考查对结尾段落的理解。从表层义看,是在写小鸟们筑的巢很温暖,“我” 闭眼听雀) L读书,这样的情景让人心生温暖;从深层义看,“我”向往像小鸟那样的巢,虽然“我”现在也有房子住,但是“我”被现实生活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我”渴望获得心灵的慰藉,哪怕是片刻安息。 故答案为: 雀来我家屋顶筑巢,我闭眼听雀儿读书,这样的情景让人心生温暖。而人们在拥有了丰盈的物质享受的同时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灵魂没有归宿,靠近温暖的鸟巢,从琐碎人事中摆脱出来,放下得失,心绪安宁,内心温暖,表达作者希望人们能摆脱物质牵绊,找到心灵家园的愿望。

【答案】12.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

口,站着看我远去。

13.①示例:“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不能表现母亲的爱意深沉。②示例: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

11 / 18

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

14.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

(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⑴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⑴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根据文章内容以及主旨思想作答。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本文是按时间顺序,以倒叙的方式写作,第②件事是: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第③件事是: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故答案为: 去年秋天,母亲在医院病房的窗口望着我在雨中离开;这个周末,母亲跟我来到路口,站着看我远去。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①解答时讲明“才”的表达效果,进行删与不删的比较即可。“才”说明母亲目送我离去的时间很长,这样能真切地表现母亲对我的不舍。

②“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意思是说,雨天里我被淋湿了,但是比淋湿更难受的是母亲,因为她会为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而自责。作者用这种看似不合理的说明,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深。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分析,突 出母爱即可。

故答案为: ①示例:“才”字细致表明母亲是在一直目送“我”走下楼梯,直到看不见“我”的身影才返家关门,如果把它删除,则不够具体细致,不能表现母亲的爱意深沉。②示例:这是用特殊的说法来表达特别的感情,心被“淋湿”,看似不合常理,却能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怜惜,表明她对“我”的被淋感同身受,心疼不已。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解答此题要结合我两次流泪的语境,答出“我” 对母亲的两种情感,并分别进行简单地分析。结合语境来看,这两次流泪的原因相同,都是为知晓母亲对自己的不舍而流泪,为母亲的孤单而流泪,也为母亲对自己的理解、关爱而感动。

故答案为: 这些泪水中蕴含着“我”复杂多样的思想感情,既有知晓母亲的殷切凝视之后,为母亲的孤独失落而心酸难过的心情,也有感受到爱的目光在身后追随,为母爱的细致深沉而感怀激动的心情。

【答案】15.愁、讶

12 / 18

16.不一样。甲诗通过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乙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

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由于作者沉浸喜悦之中,无暇顾及船外景色的变化。诗的后两句写猛然间听到外面有说家乡话的声音,伸头一看,才发现那挂在船头的已经是故乡的明月了。用“忽讶”二字,不仅显示出了船行迅速,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了作者得以归家的愉快心情。“忽讶”,突然听到乡音吴语,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通过听、视两个情景表现心情: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竟不敢相信已到家乡,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恍悟确已到家。表现了诗人船到家乡那一瞬间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 愁、讶

1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甲诗写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感情。乙诗写诗人听到家乡话顿感无比亲切,精神为之一振,只觉得故乡的明月已挂在船头,人已到达家门口似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故答案为: 不一样。甲诗通过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乙诗通过两个情景表现这种感受:先是突然听到乡音吴语,接着抬头望故山明月,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17.急;相比;担任,做,是;思考、想

18.琼 大 惊∕ 即 以 其 言 应 诏 ∕而 深 奇 爱 之。 19.①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飘舞。 ②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

20.共同点:机智过人 理解:《咏雪》谢道韫聪明智慧,才华出众;《黄琬巧对》开动脑筋,放开思维,多角度看问题。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

13 / 18

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⑴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⑴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17.①句意: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 ②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③句意: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为:担任;

④句意: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思:思考。 故答案为: 急 ; 相比 ; 担任,做,是 ; 思考、想

18.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 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故答案为: 琼 大 惊∕ 即 以 其 言 应 诏 ∕而 深 奇 爱 之。

19.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 未若,不如。因,趁,乘。 何,为什么。言,说。如,像。

故答案为: ①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飘舞。

②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及人物形象理解。根据甲.文“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柳絮凭乘风飞舞)”可知,谢道韫将雪花的轻盈之姿与形似柳絮的特点,生动形象的表现了雪花随风飘扬的姿态,有冬去春来之感,赋予雪花生机与活力,表现了谢道韫才华过人,细心而又想象力丰富;根据乙文“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可知,黄琬将日食后太阳的样子说成新月,如实而生动的展现了日食的样子,表现了黄琬观察细致,想象丰富,聪明机智。据此回答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共同点:机智过人 理解:《咏雪》谢道韫聪明智慧,才华出众;《黄琬巧对》开动脑筋,放开思维,多角度看问题。

21.【答案】就这样慢慢长大

14 / 18

长大的我们,是羽毛渐丰的雏鹰,可以去追逐美丽的朝阳;长大的我们,是逐渐成长的乳虎,可以去登上雄伟的高山;长大的我们,是活力四射的鱼儿,可以去跳过理想的龙门。 ——题记

笔直的街道上,络绎不绝的行人在行走,各式各样的店铺映入眼帘。但是,你还是可以很容易地就发现他--在街上到处闲逛。他的着装亦是那么与众不同,没有人见过这样的服饰,奇特而少见。奇特的服饰使他那么地吸引人,街上行人的目光几乎聚集到他的身上。这一刻,他第一次感到做人的快乐。

失魂落魄的他,不愿再回到那个家,那个破碎的家。什么家是幸福的港湾,他全都不在乎。孤独的他,只能在这无情的街头混。深夜,仅有一轮与其同样孤独而寒冷的明月相伴,一切皆是那么地让人心寒。

直到那个不争的事实改变了他,使他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从此,寒冷的月少了一个伴儿,无情的街头难以发现他的踪影,而真正的他在一家普通的水果店的深处,做着一个普普通通水果店员工的职业。这虽普通,但他已不是昔日在街上闲逛的他,过去的他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死去,现在的他仅是一名不起眼的水果店员工,虽平凡,但他不再会感到惭愧,因为如今他的生活完全是靠他自己所争取的,付出后得到的一切,使他倍加珍惜。

从此,他慢慢地开始了自己另一个不同的灿烂人生,也慢慢地有所理想,有所追求。羽毛渐丰的他,决定去追逐他梦中美丽的朝阳;活力四射的他,决定去跳过理想的龙门;慢慢长大的他,决定去攀登那看似遥不可及的高山。 他,就这样慢慢长大。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是“长大“,题目有提示——心灵成长和心智成熟,这里的成长要写心智

或是感情的成长与成熟。另外题目中的“慢慢“描述也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行文中要体现出成长的过程或是转变。写作本题,可以先以题记的形式或是第一段开篇点题,然后选择一个自己的故事或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来自然的呈现成长的主题。最后一段点明文章主旨,同时点题,与第一段相呼应,使文章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本题宜写成记叙文。初中阶段因为受限于学生的文字功底和认识水平,不建议写出议论文或是散文。表现人物的成长,一定要有细节描写,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句话语等等。切记:只有细节才有感动人心的力量!

【点评】考查命题作文的写作。弄清题目的要求后,就要认真回忆、选择与这个题目有关的材料,哪些事是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新意的,确定好中心来选取、组织材料;在文体的选择上也要扬长避短。如果写记叙文就要写好情节,写出精彩的细节;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观点鲜明,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平时要多积累写作素材,多写随笔,考场才能做到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

15 / 18

试题分析部分

1、试卷总体分布分析

总分:116分 客观题(占比) 17.0(14.7%) 分值分布 主观题(占比) 99.0(85.3%) 客观题(占比) 4(19.0%) 题量分布 主观题(占比) 8(38.1%) 2、试卷题量分布分析

大题题型 题目量(占比) 分值(占比) 积累(18分) 4(19.0%) 18.0(15.5%) 阅读(48分) 7(33.3%) 48.0(41.4%) 写作(50分) 1(4.8%) 50.0(43.1%) 3、试卷难度结构分析

序号 难易度 占比 1 普通 (33.3%) 2 容易 (19.0%) 3 困难 (4.8%) 4、试卷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认知水平) 分值(占比) 对应题号 1 文章结尾及其作用 10.0(8.6%) 8,9,10,11 / 18

162 作品的人物形象 3.0(2.6%) 6 3 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10.0(8.6%) 8,9,10,11 4 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13.0(11.2%) 17,18,19,20 5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0.0(8.6%) 8,9,10,11 6 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3.0(2.6%) 1 7 作品的经典情节 3.0(2.6%) 7 8 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0(3.4%) 15,16 9 理解性默写 8.0(6.9%) 2 10 把握诗歌内容 4.0(3.4%) 15,16 11 作品的基本内容 3.0(2.6%) 5 12 礼俗 3.0(2.6%) 4 13 对作品的体验感受 3.0(2.6%) 7 14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2.0(10.3%) 12,13,14 15 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12.0(10.3%) 12,13,14 16 全命题作文 50.0(43.1%) 21 17 文言文翻译 13.0(11.2%) 17,18,19,20 18 常用文言实词 17.0(14.7%) 3,17,18,19,20 19 《朝花夕拾》 6.0(5.2%) 5,7

/ 18

17

8,9,10,11,12,13,14 20 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22.0(19.0%) 21 文言文断句 13.0(11.2%) 17,18,19,20

18 /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