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种安全监测及预报手段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2021-01-03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多种安全监测及预报手段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2003年第6期 探 矿 工 程59

多种安全监测及预报手段在隧道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于 宁,朱合华

(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

摘 要:在隧道建设中利用常规的安全监测来指导施工已是必不可少,而地质超前预报作为一种地质因素定性分析方法在地下洞室的建造中也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两者在实际应用中往往相互脱节。鉴于此,结合相关的实际工程,阐述了多种安全监测手段在公路隧道建设中的综合应用,分析了隧道的/信息化0设计与施工所具有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隧道监测;安全监测;超前预报;TSP203;探地雷达

中图分类号:U4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3746(2003)06-0059-06

公路隧道的特点是断面大、隧道长、地质条件复杂,隧道掘进面前方和洞口的不良地层条件极易引起隧道塌方、涌水等灾害的发生。鉴于隧道地下工程围岩地层的复杂性和不可见性,为了尽量避免意外情况的出现,在有勘探地质资料和理论分析作为参考依据的情况下,有必要采用超前探查地质预报等措施结合常规围岩变形监测等多种手段,对隧道进行时空变形的预测和预报分析,并对隧道的衬砌状态进行评价,为施工设计提供指导性依据,以达到安全施工和优化设计目的。笔者在查阅一定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云南元磨高速公路在建的数条隧道,阐述了多种方法在隧道安全监测预报中的应用,以期为今后长大隧道的施工提供参考和帮助。1 常规围岩变形监控量测

在采用与围岩紧密结合的锚喷支护、按新奥法原则修建隧道的情况下,/荷载)结构物0模型显然不能正确地描述围岩和支护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践证明,工程施工期间位移、应变、应力、压力等围岩变形物理信息的应用,在反映工程实际状态及围岩稳定性评价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1.1 常规围岩的监测简述

(1)围岩位移监测。常规位移监测包括收敛位移监测和场位监测。在工程实践中采集的位移量信息通常都是测点之间的相对位移量。

(2)围岩应力监测。围岩应力信息可分为扰动应力和接触应力信息2类。扰动应力是由洞室开挖

收稿日期:2002-11-22;改回日期:2003-03-25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岩土工程)资助项目

引起的围岩应力的变化量;接触应力是喷层或初砌结构在与地层共同经受变形过程中在接触表面上发生的应力。

(3)围岩应变监测。由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变可分为表面应变和域内应变。

1.2 围岩变形监测信息在围岩变形评价预测中的应用

1.2.1 在确保隧道安全方面的应用

隧道的常规监控量测在确定隧道的安全度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云南元江1号隧道位于山字形构造次级大断裂,围岩主要为紫红色、灰绿色泥岩和泥质粉砂岩、砂岩、千枚岩及片麻岩,岩性为Ò和Ó类围岩,岩层相当破碎,该隧道采用上、下行分离的双洞单向行车双车道半圆拱曲墙断面,上、下行线两相邻隧道最小净距为36~44m,隧道净跨为10.90m,净高为7.2m,分别在上、下行线隧道中间部位设置一处加宽段,加宽段净宽为13.40m,并在两加宽段间设置一处斜向行车横洞。

在例行的观测时发现隧道的加宽段有宽度不等的裂缝产生,并且从所测得的数据来看,除上行线隧道加宽段附近K213+230量测断面右边墙部位二衬压力和K213+305量测断面右边墙部位二衬压力明显偏大外,其它各量测断面二衬压力均较小,最大压力值均小于110kPa。为此,根据二次衬砌压力实测值,对隧道K213+230量测断面二次衬砌结构强度进行校核。通过/同济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分析软件0)))GeoFBA2D的计算发现:

作者简介:于宁(1975-),北京人,同济大学博士在读,结构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及地下工程的设计理论,上海市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博士信箱,(021)65982385、65985142,bondsning@sohu.com。

60探 矿 工 程 2003年第6期

二次衬砌右边墙部位即压力最大量测断面,受大于二次衬砌横截面剪力设计值但小于极限值的剪力作用,二次衬砌安全系数较低,这与该断面二次衬砌右边墙部位产生细小裂缝的现场观察结果基本一致。分析认为,其产生原因主要为:上行线隧道加宽段及行车横洞处于围岩相当破碎且分布有两处断层的Ò类围岩中。由于整个隧道的实际净距为36~44m,因此可能使先施工完的上行线隧道加宽段及其附近受下行线隧道施工而造成上行线隧道二次扰动;加宽段及其附近二次衬砌施工与隧道初衬施工时间相差过长。因此建议施工方应及时对初衬支护强度不够的部位进行加固,适时地改善施工方法,调节施工进度,调整和修正支护结构参数,避免隧道建成后的大面积返修。

1.2.2 在确定二次支护时间方面的应用

监控量测不但用来监测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的安全性,还用于决定二次衬砌施工的最佳时期,从变形观测结果可以得知,上台阶开挖支护后,围岩应力重新分布,支撑体系受围岩压力发生变形,而后达到稳定状态,下台阶开挖后,围岩应力再次重新分布,支撑体系随之变形,而后逐渐收敛,达到稳定状态,在此条件下,围岩已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可进行二次混凝土衬砌。通过监控量测求得的二次衬砌混凝土最佳施作时间,使二次衬砌混凝土避免受到围岩在收敛期产生的应力而导致的裂缝,进一步增强了二次衬砌混凝土的防水能力。

结合大风垭口隧道的实际监测数据,可以看出位移与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其共同规律是:位移在前期随时间增长而迅速加大,位移速率逐渐减低。当到达一定时间后,位移趋向稳定。变形稳定时间基本按V-IV-III类围岩的次序递增,这是因为围岩越稳定,位移稳定时间就越快。到缓慢增长变形阶段,变形释放程度已达90%以上,基本趋于稳定状态。可以看出,二次支护的最佳时间为开挖后50~80天。

1.2.3 在确定合理支护参数方面的应用

监控量测另一项重要的作用是在选择适合各种地质条件下的支护参数。由于围岩的复杂多变,前方待开挖地段的支护参数必须随之而进行调整,监控量测则作为变更的反分析资料,根据前方围岩的TSP203超前预报的波形图及频谱图与已开挖的地段相类似的地方相对照,同时,在已开挖地段的收敛变形数值达到设计规定的预留变形量的最佳值时,该地段的支护方式被认为是最合理的支护方式,则前方围岩的支护方式与该地段的支护采用同一支护形式。

1.2.4 利用量测数据进行隧道的反分析

实现量测信息对隧道设计和施工的反馈的另一条途径,是利用力学计算作为媒介。运用反分析技术,我们有可能根据对试验段或试验洞进行现场量测所得到的数据(例如围岩表面某些测点上的位移值或在某一基线上的净空变化值)推算表征围岩性态及其地质背景的初参数,作为对该隧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对支护系统进行设计计算时的输入信息。

云南大风垭口隧道位于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南延地区。该隧道区岩性相对比较复杂,硬质岩有板岩,含炭质板岩、弱变质灰岩,软质岩有砂岩、泥岩。该隧道为分离式特长隧道。隧道单洞长分别为3343、3337m。上、下行线隧道两侧中线间距离为:元江口约为52m,磨黑口约为44m。隧道最大埋深上行线约为309m,下行线约为331m。隧道设计净跨为10.9m,净高为7.2m。上、下行线均设置5处紧急停车带及相应5条行车横洞。

利用开挖隧洞所测得的洞室围岩地若干个多点位移计的位移值进行反算,求出洞室所在地层的初始地应力与地层弹性模量的关系,从而确定出弹性模量的大小。多点位移计布置见图1。按照有关有限元基本原理编制程序进行计算,有限元网格采用八结点等参元。岩石断面计算时,计入衬砌的因素,衬砌厚度为0.5m,衬砌模量Ei=2.6@103MPa,衬砌泊松比Li=0.25。经过反算得出的岩体平均弹性模量为ER砂岩=5.2@10MPa。

3

图1 大风垭口隧道K254+530的多点位移计布置图

砂岩的经验弹性模量为ER砂岩=(1~34.8)@103MPa,而该地区所做的大量室内试验以及现场试验结果为:ER砂岩=(5.7~43.1)@103MPa。与经验值和试验结果相比,砂岩地弹性模量值反而低于试验结果,接近试验的下限。其原因是由于室內或原位试验受尺寸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其规模较小,影响范围不大,故所得的结果值偏高。而位移反分析 2003年第6期 探 矿 工 程61

法是根据岩体的实际位移进行反算,故计算结果作为设计值还是比较可靠的。

1.2.5 利用量测数据进行隧道的时效分析

在岩体特别是在软弱岩体中修建隧道时,因岩体材料的流变性,使得施工期间面临很多困难,且随着时间的发展,由于岩体流变对隧道衬砌产生的压力,会导致衬砌的开裂,造成已经建成的隧道内产生掉渣、漏水、漏气等弊害。因此在做衬砌的施工时间以及衬砌的设计时,要仔细考虑围岩的流变特性。云南墨江隧道位于云贵高原西部,横断山脉南延地区,线路主要位于墨江盆地,盆地内地形平坦。该隧道区岩性为志留系粉砂岩,细砂岩加泥岩,隧道区属软弱岩组,地下水对围岩地浸润,能降低围岩地力学强度,特别是泥岩及泥质粉砂岩遇水会软化。隧道的进口和出口有2条北东向的断层通过,其中一条为顺坡断裂,对隧道是个潜在的威胁。

隧道的上行线桩号为K269+920~K270+400,全长为480m,最大埋深为129m。隧道的设计净跨为11.5m,净高为7.25m地半圆拱曲墙断面。隧道施工采用钻爆法。

墨江隧道上行线于2001年10月初开挖完毕,在10月下旬对隧道进行肉眼观测时发现里程为K269+961左右处,隧道的侧壁初衬上有隆起、鼓出现象,其两榀钢拱架也有鼓出。经过对施工人员的询问得知在隧道开挖后近6周的时间内没有做二衬。随即埋设了收敛测点,进行收敛量测。在原有收敛位移数据的基础上并结合后续数据对该隧道进行了时效分析。瞬时支护相比,延迟支护情况下6周的位移增加了113%,稳定时位移值为0.01399m,地层应力也达3.43MPa。从现场来看钢拱架也因洞壁的变形较大以及钢拱架接头的不良焊接(有脱焊现象),而发生鼓出破坏。根据现场的位移收敛点测得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在几周之后围岩的位移趋于稳定。

1.2.6 在围岩分类、围岩松动圈分区方面的应用

围岩变形位移显现的过程反映了围岩经过应力调整建立新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时间的长短及变形值大小,反映了围岩的稳定程度和稳定状态的差别。一般说来,时间愈短,则稳定性愈好;变形值越小,则围岩类别越高(隧道围岩分类标准)。1.2.7 在大变形预测方面的应用

大变形是地下工程开挖后表现出的断面缩小、基脚下沉、拱顶上抬、拱腰开裂、基底鼓起等现象。根据国内外隧道施工实践,在挤压性围岩的挤压变形、膨胀性围岩的膨压变形、断层破裂带的松弛变形、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弱围岩的大变形等条件下,施工过程中发生大变形工程现象是必然的、正常的。

在原设计为大变形的墨江隧道K270+140处的监测显示,安装后第一天测得0.2m测杆与3.5m测杆间相对位移为4.5mm,第二天则无明显变化。监测资料进一步证明原设计大变形段无大变形迹象,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信息,为施工、支护减少了很多困难并节省了资金。2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

2.1 TSP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中的应用

TSP(Tunne1SeismicPrediction)即隧道地震波超前预报是根据引爆微型炸药,通过接受并分析反射回来的地震波评估隧道掌子面前方与周围的地层状况。该技术于1995年由瑞士Amberg测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发,并向社会推广应用,是目前隧道超前预报无损探测领域中的最新技术。推出的产品TSP202已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日本、瑞士等十多个国家的多条隧道的地质超前预报中得以应用。Nishimatsu将TSP用于日本的多条隧道,并且开发了C-TSP(ContinuousTSP)系统,该系统利用隧道开挖时的每一次爆破,对前方地质情况进行分析探测的最长距离为150m。1996年我国铁道部隧道工程局首次引进TSP202,应用于深圳中东部供水水源隧道、梅坎铁路松南隧道、内昆线闸上隧道、朱嘎隧道等。

2.2 TSP203超前地质预报在大风垭口隧道中的应用

2000年云南元磨高速公路指挥部从瑞士Am-berg公司购买了新一代产品TSP203,并初步应用于元磨高速公路部分隧道,是目前我国从国外购进该最新技术的第一个单位。云南航天高新技术有限公司在元磨高速公路大风垭口隧道首次应用了该设备。

2.2.1 TSP203的使用

(1)孔位的布设。共计布设24个爆破孔及1个探测孔,第一个爆破孔距掌子面2m左右,以后的23个爆破孔相互之间的孔距为1.5m,探测孔距最后一个爆破孔的距离为15m。各种孔位须布置在一条直线上。爆破孔孔径38mm,孔深1.5m,孔位向下倾斜10b~20b;探测孔孔径42mm,孔深2.0m,孔位向上倾斜5b~10b,以便于接收爆破产生的地震波。62探 矿 工 程 2003年第6期

(2)操作程序。首先用环氧树脂将探测器固定在探测孔里,并分别对距探测孔最近的5个爆破孔中的每个孔装100g炸药和一个电雷管,之后再将爆破孔用水灌满,最后对这5个爆破孔从与探测孔最近的一个孔开始依次用起爆器起爆,从爆破震动波接收的效果来决定下面5个孔的装药量是增大(每个孔增加25g左右),还是减少(每个孔减少25g左右),依此类推,将所有的爆破孔都依次起爆完成,这就完成了TSP203的一次探测工作。(3)接收数据的分析。TSP203采集到的数据,通过TSPwin软件进行处理,获得P波、SH波、SV波的时间剖面、深度偏移剖面和反射层提取以及岩石物性参数等成果。在提取的波形图中,以P波为主对岩层进行划分,结合横波资料对地质现象遵循以下准则进行解释:¹正反射振幅表明硬岩层,负反射振幅表明软岩层;º若S波反射较P波强,则表明岩层饱含水;»Vp/Vs增加或D突然增大,常常由于流体的存在而引起的;¼若Vp下降,则表明裂隙或孔隙度增加。遵循以上原则,可对前方150m以上的岩层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前方围岩的软硬情况、节理发育情况及水文情况,通过对以上地质资料的掌握,就能据此指导施工,在软弱段采用加强支护,在节理发育地段采用增设小管棚,在富水区采用注浆堵水或增设排水管将水引出等做法,从而将地质灾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降至最小。

(4)TSP203地质预报的特点。TSP203超前地质预报是一种采用小药量爆破,通过采集地震波在围岩中的传播速度来分析前方围岩类别、裂隙发育情况、含水情况、软弱岩层的分布情况及是否有无断层等地质情况,其特点是操作复杂,要求精度高,做一次TSP虽只要2~3h,但要求隧道内停止一切施工,因为TSP203接收仪器对环境要求严格,杂音过大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但由于其对软硬岩石的界面、节理发育、水文情况等分析的准确性,还可以初步测出岩石的弹性模量、密度、泊松比等指标作为预测的参考值,所预报的长度可达到150m以上,TSP203地质预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TSP203并结合现场对掌子面岩性观察的情况,在大风垭口的施工中采取多种形式的开挖作业方式,如采用中导洞排水法、侧壁导坑法、核心土支撑法及六步流水作业法等,充分利用围岩的自稳时间,做到初期支护与围岩的自稳性相适应,追求零塌方。图2为利用TSP在大风垭口隧道K255+839~779段的探测结果。图2

TSP探测结果岩性图

2.2.2 TSP超前地质预报目前存在的问题

从国内外的应用情况看,TSP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1)得到地震波图像的识别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而且图形并不直观,如何提高图形的识别技术,达至智能化是国外也想解决的技术;

(2)从大风垭口隧道掌子面开挖的情况来看,TSP超前预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其对软硬地层界面的定位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但对含水量的判断误差较大;

(3)TSP通过波速确定围岩的弹性模量及泊松比等岩石力学参数,但地震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并非一个定值,就是对同一类型的岩石,由于岩石的破碎程度及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波速也会不同,因此仅靠波速得到的岩石力学参数有较大误差;

(4)假设波传介质为均质,震波行进路线为直线,波速维持定值,这些与实际情况肯定不符合,如何从理论上修正是一个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5)由于岩体介质分布的复杂,震波能量的耗散,高频率的衰减,距离远,解析度差,因此利用TSP系统预报距离的影响因素、预报精度等都有待进一步明确。

3 GPR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3.1 GPR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简述

国外在隧道超前预报领域采用较多的是地质雷达(GPR)和地震波探测仪(TSP)。地质雷达采用电磁波反射原理,判断地层中的结构、空洞等。我国已将地质雷达应用于隧道地层内有空洞、岩石结构预测等。应用表明地质雷达主要可应用于隧道地层内有空洞、明显的不连续带以及硬岩体情况下的探测问题。另外,由于隧道岩体中的磁场干扰和对波的衰减强度,使得地质雷达在应用于超前预报时只能在短距离内可行,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长距离超前预报。

3.2 GPR地质雷达超前地质预报在大风垭口隧道中的应用

GPR地质雷达利用波形图在软硬岩石的界面两端雷达波传波速度不一样的预测原理,通过分析 2003年第6期 探 矿 工 程63

比较波在距掌子面5m的传播速度与后面15m的传播速度,加上对掌子面岩性的观察情况,就可得到前方20m左右围岩的地质情况。使用时首先将雷达探测器与接收器相连接,然后将探测器紧贴围岩,通过沿着事先布设好的测线移动探测器,就可以用雷达波对围岩进行探测了。在大风垭口隧道中的应用发现其特点为:地质雷达现场探测速度快,每次只需30min左右,操作简单,但其对较为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的超前预报不是很准确,特别不能在掌子面有水的情况下使用,因此要和其它超前地质预报配合使用。

在云南大风垭口下行线施工中发现在K255+755~605段设计定为Ô类围岩,而GPR结合TSP的探测结果为:围岩类别以Ó类为主,且在施工时要注意软弱岩层的坍塌和涌水,提前采取防范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在上行线K256+221~151段设计定为Ô类围岩,而GPR结合TSP的探测结果为:K256+216前方85m范围内围岩软硬岩层相间分布,为Ò、Ó类围岩,其中以Ó类围岩为主,施工方在施工中及时变更了开挖方式和支护形式,从而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在大风垭口隧道的初期支护中,钢纤维喷射混凝土的厚度检测采用地质雷达来进行,在洞内顺洞轴线方向每隔2m设置一条测线,共设置7条,然后用地质雷达探头顺着测线方向检测混凝土厚度,地质雷达将每隔2cm采集一组数据,因此对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的平均厚度、最大厚度、最小厚度及初期支护的脱空情况、填充情况、富水情况等都能有比较精确的描述,对检测出的质量缺陷,可以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如补喷、灌浆等,以确保初期支护无质量隐患存在。由于二次衬砌混凝土浇筑结束后无回填灌浆的后续工序,二次衬砌混凝土的厚度也采用地质雷达对成型混凝土进行检测。

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检测手段,对已施工的初期支护及二次衬砌进行全面无破损检测,对发现的缺陷部位采取工程措施,使施工的隧道无不合格点,追求隧道营运期零返修率的目标。4 其他方法4.1 地质钻孔

从钻进速度以及对钻出来的岩石颗粒或取出的岩心来对前方围岩进行分析预测。从钻进速度的快慢可以分析得到前方围岩的均质情况及软硬情况;从钻出来的岩石颗粒或取出的岩心进行分析研究,

可得出前方围岩的岩性。对从孔中流出水量的大小可得出前方围岩的水文情况。该方法对穿过地质不良地段或岩性变化频繁的地段极为有效。

在大风垭口隧道上行线K256+810~800段设计定为Ó类围岩,属于上三叠统一碗水组炭质板岩,设计采用S6型支护。从掌子面的情况看,实际开挖的为Ò~Ó类围岩,与设计岩石条件不一致;从钻孔情况来看,在此段钻进时有变化,整体围岩炭质化程度较高。这是由于方解石岩脉的影响,岩体节理发育,岩石破碎,强度低的原因所致。在桩号K256+805段有明显的吃钻现象,岩粉仍为黑色,说明该软弱带的充填物主要为有机质,自稳能力差,并且涌水量加大,可以推测该部位存在不利于开挖的地质构造带,宽约1m左右,其间有泥质夹层,因为有涌水现象,所以开挖时是一个容易塌方的地段,根据以往经验,开挖过程应在控制好药量的同时短钻进,快封闭,行车方向右侧中上部应加密锁固的锚杆。整段宜采用比S6型加强的S4型支护。4.2 水平声波剖面法(HSP)

水平声波剖面法(HSP)是通过分析反射回来的声波特性反映地层状况,具有探测时间短、对施工的干扰小和探测距离基本在50m以内等优点。我国铁道部十二局将其应用于四川达县铁山隧道;台湾省应用于某条隧道的超前地质预报,发现在HSP方法数据处理过程中,如何判断软弱岩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还难以对含水层进行预测。4.3 地电阻影像探测

地电阻影像探测以岩层中介质的电阻率以及导电性进行判断介质的分布。我国台湾省将该项技术应用于坪林隧道,对隧道前方地下水的分布进行了有效探测。然而该技术主要依赖于介质的导电特性,遇到地层内水的含量低、岩层颗粒导电差时难以应用。

5 结论

在云南元磨高速公路的公路隧道建设中,已经在大风垭口隧道的磨黑端以及元江端的施工中用到多种安全监测手段,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仍发生了诸如突泥、涌水、塌方、洞口滑坡等工程事故,对施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影响了施工进度,增加了工程投资。事实上,任何单一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均有其本身的局限性。变形监测技术以及隧道前方的超前预报都无法保证其绝对的成功率。地下工程安全监测中,应将地质超前预报纳64探 矿 工 程 2003年第6期

入整个安全预报范畴,逐步形成系统性方法,并且应充分认识隧道的/信息化0施工,这无疑对未来公路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

[1] 杨林德.岩土工程问题的反演理论与工程实践[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96.

[2] 夏才初.地下工程测试理论与监测技术[M].上海:同济大学出

版社,1999.

[3] 吕康成.隧道工程试验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4] 编委会.岩土工程安全监测手册[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

[5] 姜弘道,等.岩土工程地反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

1998,(增刊).

[6] 李立新,等.岩土工程位移反分析综述[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学报,1996,(3).

[7] 朱合华,等.深基坑工程施工反演分析与变形预报[J].岩土工

程学报1998,(4).

[8] 汪益敏.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其有限元分析[J].煤田地质与勘

探,2000,(3).

[9] 房营光,等.地面超载条件浅埋双圆隧道围岩地粘弹性分析[J]

.世界隧道,1999,(2).

[10] 杨挺青.粘弹塑性本构理论及其应用[J].力学进展,1992,(1).

[11] 克里斯坦森.粘弹性力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2] 周光泉,刘孝敏.粘弹性理论[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

版社,1996.

[13] 柳杨春.HSP地质超前预报技术及其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

1997,9(5).

[14] 谢玉山,徐立平,等.坪林隧道施工地质探查技术之应用[J].

现代隧道技术,2001,38(2).

[15] 祁明松.地质雷达在隧洞内的探测[J].地质科学)))中国地

质大学学报,1993,18(3).

[16] 王连成.地质雷达在探测公路隧道塌方及溶洞中的应用[J].

煤炭工程师,1993,(3).

[17] 王连成.隧道及工程中的快速地质雷达探测方法[J].地下空

间,1999,19(5).

[18] 李大洪.国产KDL-3型防爆地质雷达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J].现代隧道技术,2001,38(2).[19] 隋景峰.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新技术[J].工程勘察,1998,(2).[20] 薛建,曾劭发,等.隧道掘进中掌子面前方岩石结构的超前预

报[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1).

[21] 高才坤,郭世明.采用地质雷达进行隧道掌子面前方地质情况

预报[J].水力发电,2000,(3).

[22] 孙钧.山岭隧道工程的技术进步.西部探矿工程[J].2000,

(1).

[23] Gerd.S,Bernbbard.S.,Felix.A.,Tadenobu.K.Predictinga-headoftheface[J].Tunnels&Tunnelling.1996,(4).[24] Nishimatsu.ReportonJapanSocietyofTunnelandTunnelling

[Z].2000.

[25] 齐传生.TSP202隧道地震波超前地质预报系统的应用[J].世

界隧道,1999,(1).

致谢:感谢大风垭口隧道施工单位中国水电十四局的帮助,特别感谢水电十四局项目经理王栋、总工程师杨元红和技术部陈炳兴部长、蔡剑工程师提供有关施工资料。

河南省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2003年度工程技术学术交流会议0召开

本刊讯 河南省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于2003年10月21~22日在驻马店市召开了/2003年度工程技术学术交流会议0。参加此次会议的代表有68人,分别来自地矿、有色、煤田、化工、黄委会、平煤集团地测处、郑州矿务局等行业及有关单位和厂家。

省探工委主任委员、河南省地矿局副局长郭公民同志到会并作了讲话。郭公民主任委员对与会代表表示慰问,对各委员单位支持探工委学会工作表示感谢,对学会工作及探工委秘书处、学术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并要求全省探矿届科技工作者同心同德、奋力拼搏、与时俱进,努力开拓地质工程工作新局面。

此次会议代表提交会议论文26篇,会上交流了22篇。论文涉及河南省地质工程施工领域的各个方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

性和理论探讨性,反映出了河南省地质工程施工领域的新水平和施工工作方向。有关厂家在会议上对新机具情况进行了新闻发布。

省探工委秘书长杨冠洲同志传达了河南省地质学会关于个人会员重新登记工作的通知、关于征集/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资源与环境保障学术研讨会0论文的通知,对开展河南省地质学会个人会员重新登记工作进行了部署。杨冠洲秘书长还通报了2003年8月27~29日在长春召开的/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0的概况。对2005年省探工委学术会议交流提出要求,要求论文作者争取全部采用/多媒体0进行论文宣讲,请各单位做好技术准备。

(河南省探矿工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杨冠洲 供稿)

2003年城市地下空间岩土工程暨市政管线新技术、新设备交流会在深圳举行

由建设部信息中心主办的/2003年城市地下空间岩土工程暨市政管线新技术、新设备交流会0于11月6~8日在深圳举行。应邀到

会作报告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熙龄研究员(题目:高层建筑与地基共同作用)、浙江省建协地下工程分会会长史佩栋教授(题目:深基础工程特殊技术问题)、深圳市建设局总工程师李荣强博士(题目:深圳地铁一期工程施工技术报告)、深圳市地铁公司总工程师陈湘生博士(题目:冻结法施工中的风险防范)、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原所长白世伟研究员(题目:可视化和地基稳定性研究)、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副主任束昱教授(题目: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及日、法、加拿大等国的有关最新动态)、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

院长朱伟教授(题目:盾构施工在软弱岩地段的应用)、中煤建设集团副总工程师张文教授(题目:1.地层人工冻结层技术的应用;2.岩土

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防范措施与案例剖析)、中国地质大学博士潘宝明(题目:市政管线信息化建设及地下管线探测技术)。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从黑龙江畔到南海之滨,从云贵高原到长江三角洲的有关单位的代表共200余人,大家普遍感到这次会议举办适时,收获很大。代表们还参观了正在紧张施工的深圳地铁盾构工地和暗挖工地。

(据/浙江地工0网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