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适用于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条件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且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羁押期限届满且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目前司法实践中以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作为饮酒与醉酒的分界线
法律分析
醉酒驾车若要追究刑事责任,则需依法处理。但若满足某些条件,当事人可以办理取保候审手续,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不关押的情况下等待开庭审理。
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二、取保候审的条件: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三、相关法律知识:醉驾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目前司法实践中以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作为饮酒与醉酒的分界线。
1、按照刑事案件取证的标准,对于有醉驾嫌疑的司机必须进行抽血取证。查酒驾中的酒精监测仪器数据,仅是交警前期判断醉驾的方法,通过对嫌疑人体内酒精含量的比对,作出具鉴定结论。
2、醉酒与否的标准。目前司法实践中以血液中酒精含量80mg、100ml作为饮酒与醉酒的分界线。
3、吹气检测不纳入醉驾鉴定。
四、醉酒驾车的危害主要如下:
1、触觉能力降低。饮酒后驾车,由于酒精的麻醉作用,人的手、脚的触觉较平时降低,往往无法正常控制油门、刹车及方向盘。
2、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饮酒后,对光、声刺激反应时间延长,本能反射动作的时间也相应延长,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如眼、手、脚之间的配合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无法正确判断距离、速度。
3、视觉障碍。饮酒后可使视力暂时受损,视像不稳,辨色能力下降,因此不能发现和正确领会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同时饮酒后视野大大减小,视像模糊,眼睛只盯着前方目标,对处于视野边缘的危险隐患难以发现,易发生事故。
4、心理变态。在酒精的刺激下,人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
5、疲劳。
对于刑事案件的嫌疑人、被告人而言,其实在案件尚未作出最后的判决之前都是可以委托律师申请取保候审的,因为醉驾本身并不属于很严重的犯罪,从《刑法》规定的量刑标准来看往往也是给予拘役的处罚,此时其实申请取保候审并且获得批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拓展延伸
在醉驾案件中,当事人可能会面临吊销驾驶证、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甚至可能构成犯罪被追究刑事责任。在此背景下,如何申请取保候审成为当事人关心的问题。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取保候审是指在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侦查、取证时,因犯罪嫌疑人身份已确定、案件证据不足以逮捕、但又不能不采取强制措施的情况下,由公安机关采取的对犯罪嫌疑人人身自由的限制措施。
醉驾案件中,当事人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首先,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其次,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必须具有固定的住处或者在住处附近有固定住所。此外,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必须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在醉驾案件中,当事人应尽快向公安机关提出取保候审申请。公安机关在接到取保候审申请后,应在7日内对申请人进行审查。若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公安机关应立即采取取保候审措施,将被取保候审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交由其指定的律师或单位进行辩护。
同时,当事人应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不得干扰案件调查取证工作,否则将影响取保候审的申请。在取保候审期间,当事人应遵守公安机关的规定,不得离开住处或指定地点,不得与案外人接触或通信。
总之,醉驾案件中如何申请取保候审,当事人应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在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的情况下,当事人应尽快向公安机关提出申请,以便案件能够得到顺利处理。
结语
醉酒驾车若要追究刑事责任,则需依法处理。但若满足某些条件,当事人可以办理取保候审手续,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不关押的情况下等待开庭审理。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醉酒驾车的危害主要涉及触觉能力降低、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降低、视觉障碍、心理变态和疲劳等方面。对于刑事案件的嫌疑人、被告人而言,在案件尚未作出最后的判决之前都可以委托律师申请取保候审,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当事人可以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手续。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1-01-26) 第一百四十七条 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可以决定对被告人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或者逮捕。
对被告人采取、撤销或者变更强制措施的,由院长决定;决定继续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可以由合议庭或者独任审判员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21-01-26) 第四百零一条 审理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对被告人的刑罚作出实质不利的改判,并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同案审理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既不得加重上诉人的刑罚,也不得加重其他同案被告人的刑罚;
(二)原判认定的罪名不当的,可以改变罪名,但不得加重刑罚或者对刑罚执行产生不利影响;
(三)原判认定的罪数不当的,可以改变罪数,并调整刑罚,但不得加重决定执行的刑罚或者对刑罚执行产生不利影响;
(四)原判对被告人宣告缓刑的,不得撤销缓刑或者延长缓刑考验期;
(五)原判没有宣告职业禁止、禁止令的,不得增加宣告;原判宣告职业禁止、禁止令的,不得增加内容、延长期限;
(六)原判对被告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没有限制减刑、决定终身监禁的,不得限制减刑、决定终身监禁;
(七)原判判处的刑罚不当、应当适用附加刑而没有适用的,不得直接加重刑罚、适用附加刑。原判判处的刑罚畸轻,必须依法改判的,应当在第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人民检察院抗诉或者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刑事诉讼法》的解释(2012-12-20) 第三百二十五条 审理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提出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并应当执行下列规定:
(一)同案审理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诉的,既不得加重上诉人的刑罚,也不得加重其他同案被告人的刑罚;
(二)原判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只是认定的罪名不当的,可以改变罪名,但不得加重刑罚;
(三)原判对被告人实行数罪并罚的,不得加重决定执行的刑罚,也不得加重数罪中某罪的刑罚;
(四)原判对被告人宣告缓刑的,不得撤销缓刑或者延长缓刑考验期;
(五)原判没有宣告禁止令的,不得增加宣告;原判宣告禁止令的,不得增加内容、延长期限;
(六)原判对被告人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没有限制减刑的,不得限制减刑;
(七)原判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判处的刑罚畸轻、应当适用附加刑而没有适用的,不得直接加重刑罚、适用附加刑,也不得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第一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必须依法改判的,应当在第二审判决、裁定生效后,依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
人民检察院抗诉或者自诉人上诉的案件,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