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考查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弊在睁秦(lud)思豚先祖父(ju6) 抱新救火(xin) B. 曇霜露(bao)如弃草^(jie)胜负之鑿(shii)
C. 薇赵之君(yan)泪牧以谗诛(ji)値与秦相较(tflng) D. 为国者(w6i)革灭殆尽(dai)日削月割(xue)
2.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不赂者纠赂者丧 B. 奉乙弥繁,侵之愈急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秦纠攻取之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乙效也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惜其用武顾不能终 3. A.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取事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与战胜而得者,臬实百倍 D.洎牧以谡诛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以事秦之心,孔天下之奇才
A. 盖失强援,不能独齐 B. 能守其土,支不赂秦
C.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D. 目削月割,以趋于亡
5.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二、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纠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蚩。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 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 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 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乙。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失强援,不能独齐 完:保全
B.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贞厌:通“庵”,满足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有如此之势,而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兵:士兵 D. 六国互丧,率唸秦耶? 率:全都,一概
7. 下列各组句手中加点的虚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 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当与秦相较,取未易量 C. 此言得乙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乙际,可谓智力孤危 D. 不赂者纠赂者丧
洎牧纠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 市。 B. 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 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C. 后来秦国第二次攻打赵国,李牧连连退却。
D. 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9.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译文: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迂枣,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 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鑿,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 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 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继五国迂炙 迁灭:灭亡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 C. 徂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洎:等到
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劫:胁迫,挟持 11. 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2. 对上述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 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 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 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四、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
报燕王书
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很燕王曰:“'苗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 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今王使使者寥之罪,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其功多者赏之;不以官随其爱,其能当者处之。故 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窃观之,先王之 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而以身得察于燕。先正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使臣 为亚卿。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曰:'夫齐, 霸国之遗教而骤胜之遗事也,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举天下而图之,莫径结于赵矣。约楚、赵、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 '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 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自五伯以来,功未 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 臣不佞,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醉。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蓄积,及至弃群臣之日,遗令诏后嗣之 馀义。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 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鹘夷而浮之江。故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 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 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 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 选自《古文观止•报燕王书》)
1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诸君(即乐毅)乃使人献书很燕王曰报:回复
B. 今王使使者鑿之罪数:数落,列举 C. 不以官随其爱爱:喜欢 D. 故受命而弗醉辞:拒绝
14. 下列句子全部用来说明乐毅“敢以书对”原因的一组是() 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 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 吴王不寐先论之可以立功 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 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 又不白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5.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毅怕惠王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臣下的道理,就写了这封信,书信词 真情切,富有感染力。
B. 乐毅认为圣明国君是“功立而不废”,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含蓄表达对 贤圣之君及“蚤知之士”的景仰,实则含蓄批评燕惠王。
C. 乐毅得燕昭王之恩遇,但却不为燕惠王所赏识。惠王取代其兵权,还有加害责难 之意,故乐毅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
D. 本文铺张排比,气势不凡,同时也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阐释了君臣正道、用 人原则、功名俸禄等原则问题,可谓遣辞精当婉曲,柔中带刚。
16.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娴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
(2)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
《六国论》历年高考名句默写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2004北京卷)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厥先祖父, ___ , ,以有尺寸之地。(2006浙江卷)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厥先祖父, _______ , ,以有尺寸之地。(2007上海卷)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008山东卷) 5.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2008上海卷) 6. _______________ 呜呼! _______,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
洵《六国论》)(2011四川卷)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如此之势, ___ , ,以趋于亡。(2013年浙江卷) &《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_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 \" , _____________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
,
答案
(1)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2)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 得对啊。
解析:选C。爱:喜欢的人。
解析:选D。②是说帮燕王击齐,⑤是说齐王失败,两句都不是给燕王写信的原因。 解析:选C。“愤而奔赵,欲说赵伐燕”错,原文是说“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 义之所不敢岀也”,借此表明不会说赵伐燕。
答案:(1)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各国 的力量来对付它。
(2)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 离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
参考译文:
望诸君乐毅于是派人向燕惠王献上自己的书信,信中道:“我不才,没有铭记先王的 教诲,来顺从您左右人的意愿;又深恐回燕会获得杀身之罪,以至损害先王的明鉴和您 的仁义名声,所以逃奔到赵国。如今您派使者数说我的过失,我怕您左右的人不能明察 先王为什么要厚爱、任用我的缘由,同时也怕您不明白我为什么要事奉先王的用心,所 以大胆写信回答您。
我听说过,贤明圣哲的君主,不把爵禄私自赐给亲近的人,而只把它赐给功劳多的 人;不拿官职赐给所爱的人,只把它给予足以胜任的人。所以,能够在考察后,认为对 方确有才能,才授予官职,这样的君主,才是在事业上能取得成功的君主;考量对方的 德行,认为可以结交然后才和他结交,这样的士,才算是能够树立名声的士。我就自己 所学的来观察,先王的行为措施,有高出当时一般君主的理想,所以我在持魏节岀使燕 国时,能被燕国察知、了解。先王对我过分抬举,把我从众宾客之中提拔起来,让我担 任亚卿。先王命令我说:'我对齐国有蓄积得很久很深的仇恨,我没有度量力量的轻微薄 弱,想找齐国报仇。‘我回答道:'齐国有争夺霸业的经验和争战屡胜的优势,影响至今, 不可轻视。同时,齐国将士熟悉兵法,擅长战事。您如果要攻打齐国,就必须汇合诸侯 各国的力量来对付它。而汇合天下诸侯各国来对付它,没有比直接联络赵国更好的了。 会约楚、赵、宋三国戮力同心,四国一起攻打它,齐国一定会大败的。’先王以为这个意 见对,就交给我符节,叫我往南出使到赵国。到完成使命回来报告后,便起兵同诸侯各 国一起攻打齐国,取得大胜。而且轻装精锐的士卒,直捣齐国的国都。齐渭王逃遁到莒 地,仅仅保全住自己的一条命。珠玉、财宝、兵车、铠甲以及珍贵的器物都收到燕国来 To自从五霸以来,功业没有赶得上先王的了。先王以为志愿得到了满足,认为我没有 辜负使命,所以割地而封赏我,使我能得到相当于小国诸侯一样的地位。我不才,自认 为接受先王的指令教诲,可以侥幸而无罪过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辞让。
我听说贤明圣哲的君王,建立起的功业不会废弃,所以把它记载于史书,有先见之 明的人,成就了盛名而不会败坏,所以能被后世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耻,平服具有 万乘兵车的强国,得到齐国八百年累积的财富,到了去世之时,他的遗教没有衰歇,上 述种种功勋,都可教育后世,作为后代的榜样。我又听说,善于创始的不一定善于完成, 有好的开头的不一定有好的结局。以往伍子胥的意见被阖闾采纳,所以阖闾能远征郢都;
夫差却不是这样,相反他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革囊里,抛到江中。吴王夫差没有觉悟到 子胥劝他灭越的意见具有先见之明,可以建立大的功业,所以把子胥的尸体抛到江中而 不知道后悔;伍子胥呢,没有早早看到阖闾和夫差二王胸怀度量不同,所以被抛到江里 还不知改变。
免于杀身之祸,保全过去的功劳,以表明先王知人善用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遭 受诋毁、侮辱性的诽谤,致使先王明鉴之名毁坏,这是我最为不安的;面临无法预料的 重罪,又想侥幸助赵伐燕以自利,这种不义的事,我是决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和朋友绝交,也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 开自己的国家,不需洗刷自己的名声。我虽不才,却多次承受过君子们的教诲。恐怕您 听信左右人的话,而不明察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所以大胆写信答复您,希望您仔细想 想吧!”
答案:(1)高校:高校招生应注重考生的综合素质,不应只盯奥赛金牌。(2)家长: 尊重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全面发展(或“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o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