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在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科学自主合作、互动探究学习”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呼唤,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处于课程改革的新时期,小学科学教学要领悟改革的真谛,顺应改革的思路,以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标》的精神为指导,确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探寻一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科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
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参与、互助、民主、合群、合作、竞争、交往等道德观念和现代意识。要使学生对科学学习有兴趣,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而在这里的互动中,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不会参与,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忽略了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
6、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小学科学小组自主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小学科学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科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科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科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科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科学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实验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
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方法
(一)该课题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其它方法如: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二)研究策略
1、激活性策略:要学生始终保持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激情,教师首先要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营造民主、自由、安全的学习气氛,建立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向学生渗透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此外教师本人要作出民主、创新的表率。
2、弹性结构的策略:模式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性质、课堂类型对操作流程作适当调整,或省略或合并调换或分解。
3、分合策略: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本模式的主要形式。独立学习后须进行合作学习,使人人都独立思考,人人都发表意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可通过师生讨论规定几条小组合作规则。
4、教师角色“淡化”策略: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拨:为避免学生探索的盲目性,在知识疑难之外、学习受阻之时作引导点拨、精讲释疑,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系力和创造力;二是激活:为保持学生学习热情、避免部分学生对集体产生依赖心理,
及时进行激励、评价。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归纳、答题后,不作或迟作评判、讲解,尽量让学生发表意见;学习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
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实验教师以自己所教班级的五、六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
六、课题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月~2016年3月) 1、建立健全课题组。
2、分析自主合作、互动探究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6年4月~2016年6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6年9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七、预期成果
1、建构“自主合作、互动探研”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探索“自主合作、互动探研”的教学规律。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探寻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本文通过对合作互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得以提高,对小学科学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合作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对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的多向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在近几年的科学教学中,针对小学科学课的特点,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从领悟自主学习开始探究 1.观察质疑,激发探究欲望
要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意愿,必须引起他们的兴趣。把他们的欲望提起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如在学习《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一大一小的木块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之后又让学生观察相同的木块在另一中液体中的结果,通过观察,学生在脑海中就自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同样的木块在不同的液体中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带着疑问上课,从而能主动地去学习、探究。
2.运用目标激励,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欲望
每当学习新的内容课时,我除了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目标外,然后指导学生针对自己的认知能力自我设计学习标准,让学生对知识有一颗探究的心,树立起学生对自己的标准——“我要弄懂”“我想知道”“我须明白”,他们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了起来,就能自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探究中的团队氛围
1.组建更适合学习的探究团队
以前的探究学习小组都是前后位的学生组成,虽方便,但学习效果不佳。因此,我重新划分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点等进行组合,使之学习小组更加合理、公平,也更好地实现互补和互帮互助,更好地实现小组协作。
2.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在探究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动手操作,启发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形成或温馨、或激烈、或竞争、或团结的学习讨论气氛,这样让每个学生在团队的合作中受到鼓舞,思维会更加发散、活跃、开阔。
3.培养竞争的团队精神
小组中的合作互动,既体现团队的智慧又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的品质,促进学生合作互动能力的提升,同时还让学生学会了相互信任,团结互助,自我竞争,共同进步。
三、自主探究过程的体验 1.探究从问题开始
“科学始于问题”。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问题开始经历过程。如在学习《四季星空》时,让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让我们感到有些古怪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梳理这些问题,选定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2.带着疑问,大胆猜测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这时他们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为此,针对学生的一个个为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假想,积极探究。特别是要求学生在小组这个集体中,敢于提问,虚心听取,大胆发言,明确答案。
3.大胆设计、自主探究,体验成功的喜悦
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指导他们不断尝试,允许他们失败,从失败中寻找动力,从失败中寻找方法,从失败中得到经验。这样,科学实验教学由“我知道”走向“我体验”“我创造”,实现了知识的深度学习,实现了知识从书本走向生活。从而,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总之,在“合作互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究过程中,我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研究中,还会继续探究,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当前,以文本为例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篇篇文本皆例子,课课均有训练点。很多老师拿到教材后,都是一篇一篇地备课,一篇一篇地教,一课一课地练。当一个学期结束后,回顾课堂,就会发现学生的感悟是碎片式呈现的,翻开学生的练笔本也会发现有很多训练点是重复的,没有质的提升。所以,我们应该以课标为依据,纵观教材,整体规划,从单元目标入手,与单元习作链接,实现一课一个突破,一个单元一次提升的预想。
一、以主题单元为引领,拟定单元目标
人教版语文教材以主题编排的形式,将学生带入一个个不同的天地。每个单元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凸显了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可遵循课标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以课标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依据,从整册教材入手,立足单元主题,加强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1、读单元导语,明目标
单元导语是一个单元的开篇之作,编者独具匠心,精心设计,遵循“导”的原则,引领教师教学的方向。它基本上包含三块内容:一是选用与主题相关的插图创设主题意境;二是介绍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三是明确本单元要学习的读写方法。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单元导语以一幅双手捧起爱心的温馨画面作背景,导语的第一段就让我们知道本单元的课文是以“人与人相互关爱”为主题的。第二段则告诉我们“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教学一个单元之前,就应让学生做好单元预习工作:通读“单元导语”和整组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想一想它们与课文有何联系。在预习充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课文的主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读单元课文,找异同
教师如何使用教材,解读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所以,在备课阶段,教师要纵观全局,走进文本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并从“写作”的角度审视文本,以单元目标为导向,比较文章的异同点,从而寻求写作目标的突破。还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四篇课文以“爱”为主题,谱出了一首首心灵之歌,唱出了人间真情,这内容上的相同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不同的是写作方法的使用,《穷人》是一篇短篇小说,环境描写有力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则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也让主人公的形象更加丰盈、立体。《别饿坏了那匹马》题目别有新意,就是文章中“善意的谎言”。文章围绕这句话将善意谎言的出现、谎言给“我”带来的帮助以及谎言揭穿后“我”的感动写得感人肺腑。《唯一的听众》从父亲和妹妹对“我”的否定入手,讲到老妇人的出现,从而一一展现了“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这期间的心理描写不像《穷人》出现的直白式的心理呈现,而是一两个词:如“沮丧”“抱歉”“羞愧”等。《用心灵去倾听》语言朴素自然,读来真实可信。“我”与苏珊的几次对话呈独立成段的方式呈现,更妙的是“前后照应”的手法,让故事充满了美感。这样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就好像“拨开云雾见青天”,眼前“豁然开朗”,享受到了“一花一世界”的意境。
3、读习作要求,寻突破
教材中习作的编写,有明确的指导和要求。而习作的要求往往和单元主题一脉相承,遥相呼应。
当读完习作要求,老师们就能胸有成竹了,读教材不就是为习作服务吗?课文写法的不同能引导孩子练就不同的本领,但却可以为一篇习作服务,这样环环相扣,步步为营,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以生成为基础,鼓励创作与表达
回首一个单元的学习,从读文本到定目标,从每篇文章突破口的选定到教学方法的确定,从课堂练笔的生成到评价形式的多样,形成了一个立体化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单元习作的创作不是简单地照搬、套用,而是内化的运用、展现。如何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服务于习作?我想及时总结,适时放手便可。
1、反思选材,重取素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正所谓“教育不是灌满,而是点燃”。孩子们的写作愿望的唤醒,写作的热情的迸发是我们语文老师实实在在要做的事。而写作知识的传授和写作技巧的训练应从儿童的心理出发,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让学生乐于接受。
这样的指导“开放式”的,没有教师生硬的写作技巧的灌输,也没有一篇选材上的雷同。所有的写作资源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他们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好,更易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正如管建刚老师所说:“作文教学不在学生写作之前作要求,还学生自由自在的表达。只有当学生起笔时觉得没有什么条条框框束缚着他,他才会觉得写作不可怕,是一件可以接受、甚至可以享受的事。
2、立足全篇,大胆创作
课标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由此可见,我们要重视作文的开放性。
本单元中每篇课文练笔的突破,无非就是帮助学生“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通过“观”“操”的读写实践,读写生成,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言语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了语言,领悟语言规律。此时,让他们在解决了“写什么”的基础上,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写吧。“放手”就是让他们将吸纳、内化的知识或是初步形成的能力,迁移到习作中,体现出“创造性”和“个性”,从而达成有创意的表达的目的。
如此看来,以“主题”带动单元,以“主题”建构写作体验,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用“主题”串联起那些散乱的“珍珠”;能将“听、说、读、写”训练与人文性知识整合起来,立足于语言之根本,在实践过程开展,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相融,从而形成教学的立体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