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

2021-04-09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
初一语文文言文复习(三)

<《梦溪笔谈》二则>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其喙( )有钳 (2)岁以大穰( ) (3)梵( )天寺木塔 (4)贻( )以金钗 (5)六幕相联如胠箧( )( ) (6)人履( )其板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千万蔽地 蔽: (2)岁以大穰 岁:

(3)患其塔动 患: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故: (5)贻以金钗 贻: (6)人履其板 履: 3.解释下列加粗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其: (2)岁以大穰 以: (3)以钳搏之 以: (4)乃以瓦布之 乃: (5)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而: (6)盖钉板上下弥束 盖: 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C.其虫旧曾有之 D.问塔动之因

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1)代词,代物:

(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 5.译述下列句子。(8分)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8.填空。(4分)

《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综合题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阅读练习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狗蝎( ) ②其喙有钳( ) 3.解释字词。

①蔽( )②悉( )③旬日( )④穰( )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 )

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粗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 ) ②方两三级( ) ③但逐层布板讫( ) ④人履其板( )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患其塔动( ) ②故如此( ) ③未布瓦( ) ④贻以金钗( )

⑤匠师如其言( ) ⑥盖钉板上下弥束( )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 ②乃以瓦布之( ) ③贻以金钗( ) ④但逐层布板讫( ) ⑤问塔动之因( )

5.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 )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③匠师如其言( ) ④此易耳( ) 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患其塔动 ( ) (2)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 ..(3)六幕相持 ( ) (4)人皆伏其精练 ( ) ..2、下列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贻以金钗 B、 匠师如其言 ..

岁以大穰 果如鹤唳云端 ..C、 盖一癞蛤蟆也 D、 故渔者歌曰 ..

盖钉板上下弥束 故如此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4、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5、本文如何表现建筑师喻皓的高超技术的?试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

(五)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选自《吕氏春秋》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范氏之亡也 ②欲负而走 ..③以椎毁之 ④遽掩其耳 ..

2.下列各项中“而”的用法与例句“恐人闻之而夺已也”相同的是【 】 A 至之市,而忘操之。 B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C 拔山倒树而来。 D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出自这篇文言文的成语是 ,从这则寓言中你读出什么道理?

(六)

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选自《聊斋志异〃牧竖》)

【注释】①牧竖:牧童。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令嗥 B.目似瞑,意暇甚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跑号如前状 D.相去数十步 一狼径去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

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

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4.(1)B、E、F(2)A、D(3)C

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 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沈括科学 政治 科学

综合题

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第一问能说清其现实意义;第二问,能说清反衬和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 良:第一问,对其现实意义说得清楚;第二问,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 中:第一问,尚能说出其现实意义;第二问,尚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但语言不够简洁、通顺。

下:说不清两问的内容,语言也不通顺。

(一)1.《梦溪笔谈》沈括 存中 北宋 2.①xiē ②huì 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 ③十天 ④庄稼丰收 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 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 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7.①子方皆尽 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2.①jù ②fāng ③qì ④lǚ 3.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⑥因为。 4.①在 ②用 ③拿 ④只 ⑤的 5.①塔 ②匠师 ③喻皓 ④指固塔这件事 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14、略 15、D 16、略

17、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2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2分)

18、先写匠师对塔动无可奈何,反衬喻皓,然后从正面描写,作者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方法和原因。“人皆伏其精练”结尾,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超才能。

18.逃跑 背着或驮着 用 立即或马上 (每个0.5分,共2分) 19.D(2分)

20.掩耳盗铃(1分) 道理: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方设法地掩盖,自欺欺人,其结果一定是弄巧成拙,自食苦果。(意到即可)(1分)

11 B

1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②牧童从树上下来一看,大狼已经断气了。

13.D

14.开放题:更赞同甲文中屠户的做法,是因为屠户面对的是恶狼,被迫自卫,除恶务尽,杀狼是正当的;而乙文中牧竖“杀狼”则出于一种无聊的残忍,张扬的是人性中恶的一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