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宝华
学生学习和他们的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我深深感受到,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的状态。学生是有思维、有个性的,他们的学习也是有选择的,对他们喜欢的老师的课,能专心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发言,反之,则昏昏入睡,甚至恶意捣乱。因此,教学中必须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不要因为一些问题而产生亲疏和偏向。 一、 关爱学生,培养求知兴趣
爱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求,对于小学生更是明显。记得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你面对的儿童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心灵,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因此,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关爱学生,特别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如果能得到教师的关爱,就会使他们鼓足勇气,增加信心。在这种关爱的前提下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高度的注意力。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 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心理差异
学生的学习受心理水平的限制,我们总是习惯性强调学生做好,确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心理上存在一定差异,课堂上的表现也自然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信心不足,发言时,因不能确定自己发现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理解是否有意义,担心造成笑柄,自卑感强,自然不敢轻易表述;有的学生性格内向,言行拘谨,不敢在公共场合亮相,即使有深刻的理解,也不可能主动表述;有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无求知需要,根本不乐于参与课堂教学等,这些心理现象严重影
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制约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使他们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意识到“我能行”!信心百倍地参与课堂讨论。千万不能动不动就说学生笨,给他们扣上“差生”、“弱智”的帽子,使学生丧失信心。只有心理上感到安全时,学生才能敢于表现和发展他的发散行思维。当学生要求发言时,教师要真诚地说一声“请”;学生发言时,教师要面带笑容,投以信任的目光,全神贯注地聆听;学生发言正确时要点头赞许,发言精彩时要带头鼓掌,千万不要吝啬“好”、“真不错”一类的赞美词。发言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后进生有表现的机会。不压抑学生的思想和言行,参与学生的活动,缩短师生之间心理上的差距。
三、 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心理形象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个性、能力以及教学风格等,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影响极大。如果教师情绪稳定,态度安详,学生学习也多心平气和;教师意志坚定,则学生遇事也能坚持到底。所以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心理,老师必须先心理健康,应先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身人格,树立坚忍不拔、不灰心、不气馁的形象,做学生的表率。
只有真正建立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才能更准确的把握学生心理进行因材施教,学生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一种愉快的教学情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