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坚持用人文精神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构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国家科学发展战略新布局。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全力推进。十堰市委、市政府在准确把握国家政策走向、深入研判十堰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提出了“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广大民众、建设过程靠人人参与、文明成果惠及每个人。因此,必须完整把握“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科学内涵和辩证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支撑,用人文精神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到内外兼修、同频共振,进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要求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需要全民积极参与、自觉行动。只有把生态文明理念内化为每位社会成员的一种人文修养,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生态文明建设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和不竭动力。因此,要把提升全民人文素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工作来抓。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促使社会整体文明素养、道德水平、生态文明意识大提升。要广泛开展全民读书活动,使多读书、读好书成为每位公民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努力提高全民文化素养。要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合力,大力宣传、正面引导、积极践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喻户晓、融入人心,不断凝聚正能量,提升道德水准;深入持久开展十星级文明系列创建,不断创新形式,丰富载体,
推陈出新,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善的社会风尚。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和生态环保意识,从节水、节电做起,从节能减排、节约资源抓起,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实现绿色发展。
高度重视人文关怀,科学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人文关怀思想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这一思想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把人文关怀思想贯穿于全过程、体现在每一个环节。体现人文关怀,就要改善人们的生存状况,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城市及乡村绿地,使人们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坚持不懈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敢于向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叫停,使人民群众的生活远离雾霾、呼吸上新鲜空气、看得见青山绿水。要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在农村饮水安全、交通出行、文化娱乐、入学就医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要大力实施以沼气、太阳能、秸秆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生态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高度关注弱势群体,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程,使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平等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积极改善人文环境,努力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人文环境是人类通过社会活动创造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是并列存在着的,两种环境是否能相融共生直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生态文明建设依赖于社会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因此必须积极改善人文环境,修好“内功”,在社会舆论、社会氛围、人文熏陶等方面积极作为,为生态文明建设凝聚人气、凝聚智慧。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引导新闻媒体进行正面报道,传播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要持续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紧紧抓住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放松,提升党政公信力、密切党群鱼水情,形成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要不遗余力推动民风好转,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友善的社会氛围。要重视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和各种教育基地的教育熏陶作用,使饱含文化知识、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的人文思想融入到人们的心灵,转化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要大力实施生态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建设景美、人和、民富的生产生活环境,留下赖以寄托乡愁的青山绿水,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福音真正回响在老百姓的心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