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嘉I文 -^ 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作茧自 缚”,说的是春蚕吐丝为茧,将自己 裹缚其中。在某一个瞬间,笔者突然 认知盈余时代的信息焦虑 觉得这好像在说自己,也在说淹没在 汹涌的碎片化信息浪潮中的我们。 如今,一个典型的场景是有事没 你有没有类似的困惑,移动互 事我们总喜欢摸出手机在上面打发时 联网时代让信息流通、知识传播比以 间,一不小心就是几十分钟甚至一两 往任伺一个时代都便利,然而我们却 个小时。耍知道,我们每天的工作时 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聪明或者博学, 间也不过8个小时。原因非常简单. 甚至在很多情形下,我们读得越多却 手机实在太有趣了。仔细想想,这“有 陷得越深、懂得越少。为此,笔者不 趣”主耍源自几点: 得不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互联网 一是多。打开手机,罩面装满了 究竟让我们变得更开放还是更封闭? 形形色色的信息:有总也刷不完的朋 更丰富还是更单凋?更深刻还是更浅 友圈,有总也读不完的新闻推送,有 薄? 总也看不完的长短视频,还有总也不 世界如此喧嚣,我们无处可逃。 会停的各种直播……只要有网络,我 们的手机就在帮我们收集似乎没有尽 头的信息与知识。 二是杂。从文字、图片到声音、 画面,从小清新到重口味,从学习、 工作到生活、娱乐,移动互联网似乎 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每时每刻,并在尽 可能地以无限多的形式、内容以及场 景为我们提供服务。 三是碎。无论是等电梯、挤公交、 乘地铁,或者是上班开会、下课放学, 无论是桌上、车上、床上还是马桶上, 我们越来越习惯带着手机,见缝插针、 无时无刻地互动一会儿。 四是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信息 服务让机器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我们 存消费信息的时候也在不断向后台发 送我们的偏好信息,于是会有更多符 合我们兴趣的信息推送过来,一波接 一波,永无止境。 多、杂、碎、配,除了这四个字, 现代信息传播还有速度快、范围广、 易遗忘这些特点。 2011年,互联网研究学者克 莱・含基提出了“认知盈余”的概念, 讲清楚了现有信息环境形成的原因。 “认知盈余”的核心观点是:人们的 自由时间除了仅仅用于内容消费,还 应更多地用于内容分享和创造,分享 和创造的价值远大于消费。于是,全 世界的自由时间不断累积、认知盈余 不断聚集,从而产生了全新资源—— 信息矿产。 然而,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的 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信息过载、 过滤失效带来的信息焦虑,i上明代人 痛井陕乐地享受着、煎熬着。不知从 -产经评论 IIII 某种习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待存 一起。所以,我们接到的大部分信息 其实都是自己想要接收或者预设立场 与偏见的,它们不断迎合着我们。 按照吴伯凡老师的说法,那就 是当没有人知道你真正軎好的时候, 你获取信息和产品的取值范围是比较 宽的,但是当一个所谓的贴身秘书出 现的时候,你的兴趣会变得越来越狭 窄,这个时候你的内心变得不是更加 开放,而是更加封闭。 所以说,从主观来看,“拉黑” 了别人,一定会封闭了自己;从一个 更宏观的视野来看,正是网络的开放 性造成了群体多样化以及分极化。 更聪明还是更愚笨 伺时起。信息焦虑开始深深地影响我 们,它变成一种非常容易产生的消极 更开放还是更封闭 关于互联网让人更加聪明还是愚 情绪,而对海量、杂乱、碎片化以及 笨,大概有两种观点:一个观点是, 形式多样、包装精致的信息,我们几 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2016》 互联网让我们能以前所未有的便利接 乎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跨年演讲中提到了潘石屹讲过的一句 触吸收到海量信息,当然会使人变得 面对这种情况通常有两种做法, 话——“可以拉黑”。这句无比朴素 聪明。另一个观点是,互联网使知识 一是保持“在线模式”,默默承担 的话却印证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的习得过程大大压缩,违背了知识获 信息过载带来的种种便利和负担; 人们通常都倾向于选择自己喜欢的、 取的规律,人会变得愚蠢和懒惰。 二是开启“离线模式”,强行将自 愿意相信的内容。 人们总是认为被网络变得愚笨的总 己置入一个无法接收信息的环境。 笔者的脑海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画 是“那些其他人”。我们中的大部分人 选择前者,代表让自己陷入汪洋大 面,我们把自己关在一个密闭的房间 都觉得,通过使用搜索引擎,互联网使 海,用几乎无穷大的时间换有限的 里,房间的四面墙壁、天花板以及地 我们更D口聪明了——只耍轻轻点击,我 所得;选择后者,代表让自己闭目 面都是镜子,你会看到无数个“自己”, 们就可以知道得更多,使得我们更善于 塞听,用独立对抗这世界的信息洪 那都是我们的镜像。 探索一个话题,更善于寻找那些能够解 流。 其实,这正是我们现存身处的信 释并说明我们所不了解冉勺观点。 其宴无论怎么选,你会发现面 息环境,我们的朋友吲都是和自己认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面对越来越 对强大的、复杂的、轰轰作响的社 炽或者“志趣相投”的朋友,我们的 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我们似乎丧失了 交网络,你几乎毫无还手之力,永 APP里推送的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信 某种深入思考的能力,习惯了速威的、远无法抵挡喷薄汹涌且源源不断的 息,我们的微博上关注的都是自己想 实用的、即搜即得的检索方法,甚至 信息洪流。 耍follow的人。人类似乎天生具有 提一个真正的问题都成了困难。 4 中圈电慵业 CHINA T ̄ELECOMMUNICATloNS TRADE 大脑的作用如出一辙。 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随时、随 地、随意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只需 蜻蜒点水般地在搜索框内敲入我们的 问题,不用几秒钟一切答案都在眼前。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甚至 连提问的过程都省略了,机器会推送 你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在工业主义、 效率至上的逻辑下,互联网正在和我 们一起进行“基因改造”,或者说互 联网正在改造我们。 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我们的注 人们好像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 也是生活中一刷手机就“根本停不下 意力就会迅速沦陷在那块屏幕里,我 认知过程和习惯因网络发生了重大改 来”的主要原因,我们的心智带宽几 们越来越不耐烦,总是被标题吸引然 变,我们的好奇心仅需一次次的点击 乎被互联网独占了。就能被满足或者激发,这显然并非是 后游弋在一个个超链接中,网络上的 事实是,越来越多的人根本无法 热点换着花样来考验我们,但不外乎 更好的方向。网络弱化了我们对信息 忍耐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日子,想 性、荫言和各种八卦,电子资源倒是 进行“深加工”的能力,而这种能力 想看身边有多少这样的人:边吃饭边 越攒越多,只是从不使用只管囤积, 正是支撑我们专注地获取知识、归纳 看手机、边开会边看手机、边聚会边 误将硬盘当作大脑。推理、批判思考、想象以及沉思的关 看手机、边带娃边看手机、边看电视 我们对着一个俗气的娱乐节目哈 键。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 边看手机、边聊天边看手机…… 哈大笑,却用一张木脸面对同事;我 的各种信息过程中,我们也正在牺牲 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尽管在强调内容、强调体验的今 们对网络中的陌生人倾诉心声,却很 天,互联网的内容和形式都极大地丰富 难对朋友敞开心扉;我们在微信群里 了.然而载体却局限在一块块小屏幕上, 聊得火热,却在真正的聚会中玩着手 我们的大部分注意力也贡献给了这一块 机;我们对娱乐明星大肆追捧,却缺 更丰富还是更单调 网上曾经流行过这样一个段子: 块小屏幕.这算不算是某种单调呢? 乏精神世界的基本审美……我们已经 抛弃了孤独宁静、一心一意、全神贯 注的智力系统。把心智命运交到了那 拔掉网线,关上电脑,读几页自己喜 欢的书,出门去在阳光里走走,要么 更深刻还是更浅薄 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曾 些标题党、娱乐党的手上。 可不可以说,我们像是一群浅薄 时代的难民? 骑自行车,或者约几个好久不见的朋 友找个地方喝点酒、聊聊天,随便做 经写过一本书,名叫《浅薄》,这本 如果说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里,我 些什么,一天下来,你就会发现,还 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互联网如何毒 们像是知识的主人,那么在高度发达 是上网有意思。 化了我们的大脑”。这句话听上去的 的网络社会里,我们似乎已经成为信 息的奴隶。 皿 笑归笑,难道这不正是我们现实 确有些危言耸听,但是这本书中提到 生活的写照吗? 的一个观点却值得我们深思——互联 人类的心智带宽是有限的,然而 网作为一种媒介,正在使我们的大脑 互联网上的内容却几乎是无限的。这 变得浅薄。这种改变机制,与毒品对 作者单位 中国移动贵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