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的特点
2基于支架式教学的物理教学过程设计
2.1搭建“脚手架”
搭建“脚手架”要围绕学生当前的学习任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支架,旨为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新知识的学习.物理教学中搭建支架的方法有多种:概念支架、问题支架、实验支架等.首先,搭建问题支架.教师所提的问题一定要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面临的未知状态.本节静摩擦力,教师提问“当一个物体跟另一个物体有相对滑动时,在它们接触面上产生的摩擦力叫做滑动摩擦力,那如果没有相对滑动而只是欲滑未滑的状态时,在它们的接触面上有力吗?如果有,它是什么力呢?”,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静摩擦力.然后,搭建概念支架.对于静摩擦力,学生初中时已初步学习过研究力的基本方法、摩擦力和二力平衡,在本节之前也深入地研究了滑动摩擦力,已具备进一步探究静摩擦力的知识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回顾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二力平衡、力的三要素这3个基本的知识点,为学生顺利完成静摩擦力的学习奠定基础.最后,搭建实验支架.本节课的探究实验———静摩擦力的大小以及最大静摩擦力,既有与上节课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有相似的地方,又有不同.这就要求师生在做本节课的实验时要在明确上节实验装置、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本节内容灵活选取实验装置、合理设计并进行实验.
2.2创设情境
;情境二:学生推讲桌,虽然用力了,讲桌却没有被推动时,讲桌和地面保持相对静止,根据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的知识,这时一定有一个力与推力平衡,此时这个力就是桌腿与地面之间的静摩擦力,学生可以从中体验静摩擦力的存在;
2.3独立探究
独立探究阶段是学生从有人指导才能解决问题的水平向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过渡,此阶段,教师要逐步的“放手”,只做必要的指导辅助,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地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建构.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作用点这3个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研究滑动摩擦力的方法,结合静摩擦力的概念和身边随手可得的静摩擦力的实例,例如,走路、手推桌子等,完全可以自己独立探究总结出结论.
2.4协作学习
;拿取砝码的注意事项;怎样拉动弹簧测力计才能保证拉力的大小就是静摩擦力的大小;至少要记录几次数据才能得出实验结论;怎样测出最大静摩擦力等,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利用提问、全班讨论、交流、练习等不同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得出f静=F外(F外≤f静max)的实验结论,并且能够通过实验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静摩擦力的理解,初步掌握转换法的实验方法,并从中体会到团队力量的强大.(本文来自于《物理通报》杂志。《物理通报》杂志简介详见。)
2.5效果评价
本节课的评价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学习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后,教师给出相应的反馈练习,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此知识点.课后练习:课本76页家庭作业与活动第2题和第3题,并思考探究实验:测量最大静摩擦力的方法是否可以改进.这节课将静摩擦力分为:从滑动摩擦力过渡到静摩擦力—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生活中的静摩擦力—独自探究静摩擦力产生条件、作用点、方向—合作探究静摩擦力的大小及最大静摩擦力,这4部分内容环环相扣,使学生对于静摩擦力的理解从初级的认知水平向高级的认知水平逐步过渡,最终实现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3总结
综上所述,支架式教学能够给予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探究并与小组合作探究,最终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师灌输知识的局面.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一定要“有帮有放”,才能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杨晓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