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校通识教育探析

2023-09-13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高校通识教育探析

[摘要]“双一流”建设需要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教育成果。本文从美国通识的发展历程、通识课程的类型、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三方面介绍和分析了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美国高校教育历经一个半世纪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指定选修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其通识课程的类型包括经典名著课程、概论课程、探究课程、指定选修课程,指定选修课是使用最广泛的通识课程类型。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包括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意识、公民意识、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广泛的学术兴趣和就业能力。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关键词]美国;高校;通识教育

引言

在西方,自由教育也称文雅教育、博雅教育、文科教育、人文教育等[1]。20世纪50年代,“通识教育”取代了“自由教育”一词,变得广为人们所接受[2]。1945年哈佛委员会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InAFreeSociety,中译本《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是美国教育史的一部经典文献。该书指出,广义地说,教育可以分为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和专业教育(specialeducation)。“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的教育。该书指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不是两种割裂的教育,而是一个人应该接受的教育的两个方面,两者共同构成高等教育的目的[3],两者分离就会给彼此带来损害和削弱。该思想被国际高等教育界普遍接受,并成为20世纪后半叶大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美国高校开设通识教育类必修课程,是基于对高等教育基本使命的认识,不仅要培养掌握现代学科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才,而且要使学生成为社会人和道德人,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各个主要领域中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形成判断不同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宗教信仰以及自己言行合理性的价值标准,从而为将来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做准备[4]。。原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DerekBok)以领导哈佛大学的通识课程修订和学术机构改革而著称于世。他写的《回归大学之道》(OurUnderachievingcolleges)一书旨在重塑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及其实现之道。该书从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通识课程的类型、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等方面对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的概况进行了分析。

一、美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17世纪创建的殖民地学院深受英国古典大学的影响,认为自由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院以古典教育为核心,致力于心智培养和品格塑造。18世纪美国的文理学院和古典课程已经建立得比较完善,本科教育实质是博雅教育。19世纪初,美国的古典教育虽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但主导地位仍未被撼动[6]。南北战争之前,美国的课程都是统一必修的,课程包括数学、逻辑、英语、古典语言,重视学习古典名著。教育旨在训练智力和塑造品格,不在于传输某种实用的知识[7]。南北战争之后,美国随着《莫雷尔赠地法案》的颁布,面对美国社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美国大学将自然科学纳入学科体系,传统的古典课程逐渐让位于新兴的实用课程,开设了商务、工程学等职业课程。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CharlesEliot)推行完全自由选修制,要求取消所有必修课程,让学生完全根据兴趣选修课程。康奈尔大学校长安德鲁·怀特(AndrewWhite)也指出,培养心智不能强硬灌输知识,学生只有充满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心智的效果才更好。之后哈佛大学校长A·劳伦斯·洛威尔(A.LawrenceLowell)扭转了学生只选修一系列入门课程的局面,要求学生选择一门专业进行深入学习,使课程体系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于一体。课程的“深度+广度”的模式逐渐形成。二战时期,多数公立学校提供大量的职业性课程,保留了一些文理专业,要求学生参加指定的选修课程。多数顶尖私立学校抵制职业性强的专业,要求每个学生参加专门设置的概论课程和名著课程。二战之后,美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本科生人数迅速增长,学生群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学生对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加感兴趣,不愿接受通识教育,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职业课程,但基本的课程模式仍是“专业课+指定选修课”模式。指定选修课是通识课程的一个类型,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三大领域中各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以确保学生知识的广博性。大学也开发了一些跨学科课程,推出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如荣誉课程、研究实习项目、新生讨论课等。纵观美国高校本科教育发展的一个半世纪,发展方向可大致分为发挥博雅教育培养心智的功能、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和培养科研探究的能力,逐渐形成“专业+指定选修课”的模式。美国多数高校的通识教育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培养融会贯通、见识广博的人才。绝大部分高校要求学生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各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美国高校的通识课程比例约占学生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自由选修课约占四分之一,而专业课程占学生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8]。

二、美国高校通识课程的类型

根据原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对通识课的分类,美国高校通识课程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经典名著课程,学生研读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典的著作。第二种类型是概论课程,内容包括西方文明、科学技术等。第三种类型是探究课程,传授科学家和学者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第四种类型是指定选修课程,一般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领域中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9]。

1.经典名著课程

经典名著课程主要由各大领域的经典名著组成。该类课程可以启迪学生思考人之存在、社会组织、物质世界的根本性问题。该课程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心灵自由、气质高雅、具有推理能力的人才,能带给学生更深刻的心智体验。该类课程的优点在于其教育价值,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缺点。名著课程需要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授课教师,适合小规模的讨论课形式的教学,而非传统的大班讲座授课制。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没时间顾及这类通识课程,因而抵制经典名著课程。学生也抵制繁重陈旧的、与现实关系不大的课程,实施经典名著课程的院校面临生源减少、财政负担加重的问题。

2.概论课程

概论课程由一系列导论性课程组成,涵盖各大领域,可全景式向学生展现人类文明的进程。概论课程旨在增进学生广博的知识。概论课程的问题是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泛泛而谈,深入剖析不足。小班授课制的问题是师资短缺,而讲座授课制由于班级规模大,枯燥乏味,不受学生欢迎。所以学校在通识教育中很少大规模采用概论课程。

3.探究课程

探究课程传授学者和科学家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旨在“授人以渔”,以不变的探究科学的方法来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知识更新。探究课程与经典名著课程相比,能够涵盖各大领域和学科探究知识的方法。与指定选修课程相比,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但探究课程仅靠有限的课程来学习掌握科研方法并非易事。该类课程重视方法的训练,但忽视研究方法之外其他品质的培养,忽视学习经典著作或重要的社会思想的研究。4.指定选修课程指定选修课程要求学生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各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修满一定的学分。有些学校将三大领域细化分为更具体的选课范围,要求在学生自由选课的基础上在指定范围内选修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选课,既考虑了学生的选修兴趣,又能够保证学生在指定分配的各大领域中学到重要的知识。

三、美国高校通识教育培养目标

通识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它旨在突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时代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课程被要求加入通识课程中,高校有责任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优良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教育对培养目标缺乏足够的认识,就无法在实践中保证教育质量;如果缺乏令人信服的、统一的培养目标,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会逐渐演变为由选修课堆积而成的“自助餐”,学科之间互为割裂,难以培养融会贯通的、知识广博的人才。德雷克·博克指出,高校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多方面的,不应太过宽泛而缺乏实际意义,也不应太过偏狭而把目标仅仅局限于智力发展领域。他从多样化的美国高校体制提炼出高校本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思维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意识、公民意识、多元文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广泛的学术兴趣、就业能力。从评估考核来看,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是美国高校开展价值观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据2009年美国哈特研究协会调查显示,77%的被调查高校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位居所有通识能力之首,69%的被调查高校注重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位居第4位[10]。伦理价值规范教育更加凸显培养学生对自身及自身所处其中的各种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伦理价值规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成为维护社会公德、尊重伦理价值共识的好人。该类课程强调运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掌握、探讨具体道德争论与伦理争议,进行独立道德判断与伦理评估的能力[11]。通识教育的这些教育目标是相互作用、相互重叠的,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够相互促进,特定课程和活动也可以同时实现多个目标。如:道德推理课探讨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写作课程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美国通识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方法及其他实现途径见表1)。职业性强的专业(如工程学)的课程设计的指导方针,与其他专业一样,不能牺牲其他本科教育的目标,全部开设职业训练方面的课程,学校不能只专注于技能的传授,应向学生提供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多方面的通识课程。美国国家工程院(NationalAcademyofEngineering)要求工程师们接受更广博的教育,时刻以全球公民的标准要求自己[12]。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于2000年重新修订了行业标准,强调从业人员综合能力的发展,如交流能力、道德责任意识、合作能力、文化意识以及对社会政治环境的理解能力等[13]。麻省理工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项目”主任罗莎琳·威廉(RosalindWilliams)指出,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二者应携手并进,这已是深入人心且不可逆转的趋势。学生应该学会为今后生活做准备,学会在这个由技术、科学、人文、社会问题交织而成的现实世界中生活,否则他们将很难学会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本领[14]。

四、结语

美国精神和共同价值观塑造是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主线。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借鉴美国高校通识课程改革的发展经验,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当今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在当今社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不仅能提高每门课程及其他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使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我国人才培养目标[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