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教材和《指导意见》为蓝本,教学内容
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材是知识方法的载体,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的掌握和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才能在课堂上运筹帷幄,得心应手.由于课程改革在不断地完善、深入,作为教师必须要结合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并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灵活合理的重组教材内容,使得课堂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波的图象》这节教学中要比较分析“波的图象”和“振动图象”所反映的信息,在“振动图象”里一个完整的正弦曲线表示一个振动周期,学生会问,在“波的图象”里一个完整的正弦曲线表示什么呢?教师完全可以把后面一节中波长的概念提上来,虽然不用具体讲解波长的具体定义,但提出来会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教师不但要整合章节间的内容,而且也要把教材中的“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漫步”等融入到教学中来,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添砖加瓦”.
2.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过程
2.1分析学生认知水平,把握教学切入点
“教学”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不是看课上得多么精彩,板书写得多么漂亮,衡量一堂课的成败应该看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多少.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不但要熟知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而且应该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正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接受、吸收,比如在《电场强度》的教学中,由于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场”的概念,如果在本节教学中教师直截了当的提出“电场”这个概念,学生就会觉得突然,一时无法接受,更不用说理解.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比如学生对重力较为熟悉,那就可以先借助“重力”的相关内容,引入“重力场”的概念,让学生对“场”有一个直观的概念,然后再引申到“电场”,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同时对后面的“复合场”教学打下基础.
2.2研究学生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不但需要教师是一名教学家,更需要是一名心理学家.因为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但可以为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之所以畏惧物理这门学科,一方面是由于物理这门学科的自身特点所造成的.但这并非主要因素,主要原因还是学生觉得物理太抽象,课堂教学太枯燥乏味,对学习物理没有兴趣.一旦学生对学习物理失去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而在物理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主要就是实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光的干涉》的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学,学生会觉得内容很空洞,抽象,提不起学习兴趣,但如果教师拿一支激光笔照射双缝,让所成的图样呈现在墙上,当学生看到干涉图样时,一方面会引起很大的兴趣,另一方面会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同样在《光的偏振》一节中我们安排了让学生自己去找偏振片为计算器上的显示器,效果也很好.
3.以教研组为后盾,优化教学方法
3.1组织听课评课,共同提高
3.2优化练习设计,实现轻负担高质量
4.总结
有效物理教学平台的构建,要从教材,学生,教师等各个方面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轻松的学习环境,为教师营造一个完善自我的空间,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不断提高,以适应不但深入的新课程改革,而且使得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