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2020-10-2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说来惭愧,身为一个师范生,虽然学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学》,而且那年的期末考试还得了个83的高分(因为当年心理学老师批改试卷比较严,大家得分都比较低,基本上都

0、70分),可是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发现自己竟然连一个心理学名词都说不上来。究其原因,当然不排除当时学得不认真的可能性,但主要应该还是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而且学的都是一些纯理论的东西,在大学校园里很少有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的机会,所以印象不深,很容易就忘记了。现在,作为一名渴望成为好教师的有志青年,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去学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正好在这个时候,合肥新东方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得以从早已习惯的快节奏生活中停下来,收拾好心情,坐在窗前,泡上一杯茶,静静地翻开这本《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去品味心理学的博大精深。

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的零零散散的时间,我终于把这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了。看完之后,我只想说,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值得每一个在职教师或是未来有志于走上教师这一行的人士好好品味学习。这本书的作者唐全腾是台湾的一名一线教师,教国中理化十二三年之后,重新回去读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其他的一些深奥枯燥的心理学著作不同,他结合自己十几年的一线教学经历,选择了校园中最常见的事情来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原理,总结了从众、单纯曝光效果、模仿等23种教育心理现象,结合教学场景进行了分析,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给了我们读者很多包括个体的学习、班级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及方法。

作者从学习、关系和决定三个方面,用具体真实的事例讲解了原本很深奥难懂的23个心理学知识,其中“习得无助”这部分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对于学习中 “习得无助”这一概念,作者是从两个场景的描述开始的。场景一是以一个学生的口吻展开描述的。这个A同学因为对上课这件事提不起劲,只好在上课的时候趴在课桌上,其他同学写纸条传纸条,聊天,偷听MP3,更有甚者,好像在和老师玩躲猫猫一样,通过做一些动作来吸引老师的注意,从而达到整老师的目的。对于考试这件事,学生们

1 / 4

也是毫不在意,觉得了不起就是零分,没什么大不了的。作者没有立刻就场景一呈现的情况展开讨论,而是紧接着给出了另一个场景,这个场景是站在A同学老师的角度展开的。这位B老师想到要上班这回事,就让自己疲惫得下不了床,所以早上在按掉闹钟之后,还赖着不肯离开。不能说他不是个认真的老师,他按照学校排给他的课表在班上认认真真的上课,可是学生们一点都不配合他,还总是在课堂上制造各种状况来整他,他尝试过向上级反映,可是反映的结果还是要自己解决,还要遭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到最后B老师只好放弃了,“算了,就这样子吧!反正也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教师,准备混吃等退休就好。”在描述完上述两个场景后,作者用专业的语言透彻地分析了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刻的心理学知识。他先简单介绍了心理学上发现“习得无助”这个现象的过程,指出,当个体认知自己的能力无法解决困难,对目前的环境变化无法控制,或是对未来发生的事情无法预测时,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延续,个体将会丧失斗志,进而陷入绝望的心理困境,这样一种现象就叫做“习得无助”。概念提出之后,作者又介绍了另一个实验,说明了“成功经验”与“失败经验”会如何影响个体日后遭遇困难后的表现。最后,作者带着我们回到一开始的案例,指出“习得无助”可以解释上述现象。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身心的不成熟,自我控制和约束能力想读较弱,如果总是经历失败,那么对事情的兴趣就会大大下降,尤其是像学习这种需要付出长期努力的活动。而对学习一旦失去了信心,学习就很难进行下午了,当然也就不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了。所以,对于孩子,一定要更多的给予鼓励,让他们品尝到更多的成功,体验更多的成功后带来的喜悦。这样孩子才回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变成内在的动机。只有有了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学习才会变得轻松。同时,在体验了更多的成功之后,孩子才会更有信心,也才会更愿意去尝试困难,面对挑战,战胜自我,才会出现良性的循环和不断的进步。作者还指出,会感到“习得无助”的人绝对不是只有学生,当教师不断地重复教学动作,却怎么教都教不会的时候,教师也会有习得无助的感觉。但是,作为老师,要有坚定的心信念,要主动地可服困难,面对暂时的困难要积极的应对,树立信心,绝对不能走进自己的精神误区,要相信有些感觉是暂时的,只要努力了,结果总是会很明朗的,一定会与孩子们一起度过最无奈最煎熬的日子。

还有关系部分的“自我实现预言”,给我的感触也很深。个人对他人(或自己)所形成的想法,会影响他人(或自己)的行为,最后导致他人(或自己)的表现,符合一开始预期的态度及行为,就好像

2 / 4

印证了他人(或自己)的预言一般,这样的现象就称为自我实现预言。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实现预言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家长看老师,老师看家长,比如主任对老师们的看法,学生对老师们的看法,特别需要提到这个现象发生在老师对学生的时候。很多学生在转到一个新的学校或新的班级的时候,一份记录着以往表现及成绩的档案总是也会同时到达新的班主任手上,大部分的班主任也会在第一时间打开这个档案来了解这个学生过去的背景,然后在脑中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而且除了少数是因为家长的工作因素而转学,大多数的转学生通常都是因为在之前的学校或班级存在行为适应的问题,造成他不得不转学或转班来重新开始。这时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在档案上的负面记录,是不是会让老师对学生做出负面预期,从而成为学生不能从头开始的阻力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档案制度到底好不好,也值得大家去好好研究。

书中有很多观点,都能让读者开始对我们的教育方式进行反思。确实,不管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都要靠“人”来实现。所以,教育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问题,就要解决人的问题。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人物,要提高教育质量,就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地位,可是教师的专业地位是不是就仅仅是学科知识呢?作者觉得,教师的专业地位更加体现在教师对心理教育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提升,更要加强教育心理知识的钻研。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这本书里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可是有很多富有哲理的话,值得每一个渴望投身教育行业的有志之士反省深思,因此,我想把这些话摘录下来,以备在以后的教育道路上慢慢品味:

不懂心理学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其实,不管教育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不是要考“人”来把他实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的问题,当然要从“人”的角度切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 我觉得这几年教师的社会地位会逐年下降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总是把教育专业摆在分数追逐的

3 / 4

后面。如果学校还一直在钻“分数追逐”的死胡同,老师们也就只好继续忧郁下去了。

大多数的迷宫都可以在入口处看到终点,这样才能让我们在心底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可以依循,但是如果直直的往终点前进,我几乎可以保证一定走不到终点。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这多数人自然地发挥它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想要跟随。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

我觉得还是让我们回归教育的本质吧!

我们都听过一句话:“如果不能改变环境,就应该试着去接受它。”然而,我们会不会太容易就承认环境是无法改变而委屈自己接受呢?

某种程度来说,运用睡眠效果好像是在说谎骗人似的,其实换个角度来思考,让同学们来相信自己很优秀又有什么不好呢?只要不是睁着眼睛说瞎话,硬是要让乌龟相信他是可以跑赢兔子。适度的提供自信,绝对有助于发挥潜能。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要求老师们超级优秀,优秀到虽然教育体制乱搞也能拯救被放弃的学生。真正应该要求的是体制,希望有一个健全的体制,可以让多数的老师都能够很简单地做好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我觉得做事真的不能只是贪图眼前的方便,更应该思考我们的一举一动,长期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当老师的人就像是这个有着豪情壮志的人,带着满腔的热情闯进“教育”的丛林里。教书数年之后,或许你会感到迷茫,或许你会感到灰心,或许你会感到气愤,但是一直困在这个情绪之中是无济于事的,不如想办法让自己回到原点,重新再出发。

大家都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个“重要的人”,这是很积极而正面的想法,但是若是需要牺牲掉别人才能成全自己的成就感,这份成就感就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荣耀了。

4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