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试题卷

2020-12-17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试题卷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

(新课标Ⅰ卷地区适用)(创新·重组)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乃含蓄之美。我们常说中华民族的特性中有这样的特征,说话委婉,强调含忍,说白了,说明了,就不美。而现代的审美观念,是外露的、张扬的、包装的。曲解的广告、张扬的建筑、直露的喊话等等,使我感到现在阐释含蓄的内在意蕴多么不合时宜,我似乎在说一个古老的梦幻、那个曾经存在过的审美事实。

在美学中,曲标示一种美感、一种美学情趣。从造型心理学角度看,横线能使人产生稳实感,竖线有力量感,而曲线则最富优美感、运动感。在中国美学的谱系中,曲线具有和西方不同的意韵。曲线所关心的是那悠远的纵深、那层层推进的妙处,那深藏于有形之象背后的有意味的世界。当然,隐不等于晦,必须要处理好隐和露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味讳莫如深,欣赏者一头雾水,便如坠五里云中。我们说,隐而不露,藏而不显。隐是为了更好的露,藏是为了更好的显。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宛曲是中国诗中的高妙境界。卢照邻《曲池荷》:“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香味袅袅,荷影绰绰,曲岸风荷响,其韵传出遥远。影的舞动、味的轻扬和婉曲的小径、澹荡的清池,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它的境界是流动的、清幽的、绵长的、内蕴的。曲是中国园林的至上原则之一,在一定程度上,造园就是造曲的艺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记北京城东有曲水园,园中的漏云透月轩、掩山楼、宜雨亭、住秋阁,都在曲,含蓄蕴藉,一个唤起你更多想象的引子。园林的曲景在云墙和回廊的设置上体现最为充分,如拙政园的回廊,婉曲回转,极尽优柔。

中国书法史上有永字八法之说,这是以“永”字的八笔来说明中国书法运笔的方法。在我理解,永字八法透露出中国美学的含蓄蕴藉:笔笔藏,笔笔收,不直截,不显露,外表平静如无风的水面,但在其深处暗藏机锋。书道之妙在于藏,这是中国含蓄的美学传统所决定的,在书法中叫做蓄势。反对直露,认为直露一览无余便没有韵味。如颜真卿的藏头护尾,颜体可以说是藏的典范。起笔裹锋,没有裹锋,平平地写,那就太露;落笔回锋,没有回锌,一笔送出,就没有意思。无往不复,无垂不缩,点必隐锋,波必三折。书法无往不复的道理,是《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体现,没有送出的一笔是不回的,一如《周易》所说没有绝对的去,也没有绝对的来,衰败之处就是生命的起点,灿烂之处也可能就是没落的开始。书法、园林、绘画等都是空间艺术,但中国美学强调,这一空间是“回荡的空间”,充满音乐的节秦。

雾里看花,乃是中国美学的又一种境界。它通过述离忧惚产生独特的美感,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朦胧美,它具有独特的哲学思想内涵。论画中国古代有三远之说,北宋绘画理论家韩拙在《山水纯全集》有言:“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此三者统之于远而归之于心,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在韩拙这里,迷远被视为一种山水境界而予以推出;阔远,弥望的是无边的山色;幽远更是“微茫飘渺”,也具有迷远的审美特征。韩氏三远观使中国画的朦胧处理从技法而走向理论自觉。唐宋山水画颇多迷远之境,米芾及米友仁父子更是将迷远之境推向极致,他们创造的“云山墨戏”,以迷离漫滤之景出胸中之盘郁,使人能看到宇宙初开之象,在其朦胧恍惚的传达中看出鸿蒙的意味。在园林艺术中亦如此,园中点点皆实景,你不能在园中起一丝云烟,不能在山前着一片梦幻,但中国很多园林创造恰恰就是为飘渺的云,为迷离的雨,为那山前的梦幻设计的,看看他们为园景的命名就知道其用意。“浮翠阁”、“香影廊”、“养云精舍”、“月到风来”等等,景皆实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 第 1 页 共 7 页

但起意皆虚,实景虚意,妙出玲珑。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子路的冒进,夫子颇不以为然;颜回的忍辱,被夫子许以大气象。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摘编自朱良志《曲院风荷:中国艺术论十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造园几乎可以说是造曲的艺术,北京城东曲水园在曲中增添了含蓄,园内造景取名可唤起众人的想象力。

B.书法“无往不复”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一笔一划间表现出转折与回旋。

C.西方美学的朦胧美与雾里看花同中有异,具有独特的思想哲学内涵,雾里看花则借助迷离恍惚展示美感。

D.北宋韩拙提出的“阔远”“迷远”“幽远”,总体反映出宋人山水的境界追求,他突出了“迷远”的地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与露、藏与显是两组辩证关系,隐与藏的度要适中,过度则会让欣赏者如坠雾中,影响观瞻。

B.卢照邻“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中,若“曲岸”改为“直岸”会破坏诗句内蕴和谐的意境。

C.园林命名不仅要点出实景,更要提高其格调虚意构思,才能让园林给予人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D.选文用总分总论证结构阐释核心观点,覆盖园林、绘画、书法、音乐、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墨客安坐于潺潺流波曲水旁,取杯酒饮之而赋诗,“流觞曲水”流传成为一种独特的诗酒文化印记。

B.苏州留园“华步小筑”一角,用砖砌地穴门洞,分隔成狭长的小径,步入便得“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趣。 C.《红楼梦》第十七回中,众人对桥上亭拟名,“翼然”不够准确,“泄玉”太粗陋太“实”,宝玉所提“沁芳”更为雅致。

D.李结有词云“花圃萦回曲径通,小亭风卷绣帘重,秋千闲倚画桥东”,内容虽简,但对自然景物描写极尽委曲之致。

4.“含蓄”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内涵丰且影响远,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5.人文科学的研究,既要求真也要求新:“真”在于研究材料的真实性、研究方法的合理性等;“新”在于研究者的立场和情怀,关联现实获得新价值等。请分析本文的求真与求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通渭人家 贾平凹

①通渭是甘肃的一个县,我去的时候正是五月,途经关中平原,到处是麦浪滚滚,成批成批的麦客蝗虫一般从东往西撵场子,他们背着铺盖,拿着镰刀,涌聚在车站、镇街的屋檐下和地头,与雇主谈条件,讲价钱,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环境的污染,交通的混乱,让人急迫而烦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 第 2 页 共 7 页

躁,却也感到收获的紧张和兴奋。一进入陇东高原,渐渐就清寂了,尤其过了会宁,车沿着苦水河在千万个峁塬沟岭间弯来拐去,路上没有麦客,田里也没有麦子,甚至连一点绿的颜色都没有,看来,这个地区又是一个大旱年,颗粒无收了。太阳还是红彤彤地照着,风也像刚从火炉里喷出来,透过车窗玻璃向外看,满世界摇曳的是丝丝缕缕的白雾,搞不清是太阳下注的光线,还是从地上蒸腾的气焰,一切都变形了,开始是山,是路,是路边卷了叶子的树,再后来是蹴在路边崖棱上发痴的人和人正看着的不远处铁道上疾驶而过的火车。火车一吼长笛,然后是轰然的哐哐声。司机说:你听你听,火车都在说,甘肃——穷,穷,穷,穷……!

②我就是这样到了通渭。

③通渭缺水,这在我来之前就听说的,来到通渭,其严重的缺水程度令我瞠目结舌。我住的宾馆里没有水,服务员关照了,提了一桶水放在房间供我洗脸和冲马桶,而别的住客则跑下楼去上旱厕。小小的县城正改造着一条老街,干燥的浮土像面粉一样,脚踩下去噗噗地就钻一鞋壳。小巷里一群人拥挤在一个水龙头下接水,似乎是有人插队,引起众怒,铝盆被踢出来咣当咣当在道路上滚。

④这天晚上,我见到了通渭县的县长,他的后脖是酱红颜色,有着几道皱纹,脖子伸长了,皱纹就成白的。县长是天黑才从乡下检查蓄水节溉工程回来,听说我来了就又赶到宾馆。我们一见如故。自然就聊起今年的旱情,聊起通渭的状况,他几乎一直在说通渭的好话,比如,干旱和交通的不便使通渭成为整个甘肃最贫困的县,但通渭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能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

⑤“是吗?”我有些不以为然地冲着他笑,“孟子可是说过:衣食足,知礼仪。” ⑥“孟子是不知道通渭的!”

⑦“我也是到过许多农村,如果哪个地方民风淳厚,那个地方往往是和愚昧落后连在一起的……”

⑧“可通渭恰恰是甘肃文化普及程度最高的县!”县长几乎有些生气了,他说明日他还要去乡下,让我跟着他去亲眼看看。

⑨我真的跟着县长去乡下了,转了一天,又转了一天。我出身于乡下,这几十年里也不知走过了多少村庄,但我从未见过像通渭人的农舍收拾得这么整洁,他们的房子有砖墙瓦顶的,更多的还是泥抹的土屋,但农具放的是地方,柴草放的是地方,连揳在墙上的木橛也似乎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越是缺水,越是喜欢花草树木。我经过一个卧在半山窝的小村庄时,一抬头,看到一堵土院墙内高高地长着一株牡丹,虽不是花开的季节,枝叶隆起却如一个笸篮那么大。山沟人家能栽牡丹,牡丹竟长得这般高大,我惊得大呼小叫,说:这家肯定生养了漂亮女人!敲门进去,果然女主人长得明眸皓齿,正翻来覆去在一些盆里倒换着水,我不明白这是干啥,她笑着说穷折腾哩,这个盆里是洗过脸洗过手的水,那个盆里是涮过锅净过碗的水,这么过滤后,清亮的水用来喂牲口和洗衣服,洗过衣服了再浇牡丹。水要这么合理利用,使我感慨不已,对着县长说:瞧呀,鞋都摆得这么整齐!台阶上是有着七八双鞋,差不多都破得有了补丁,却大小分开摆成一溜儿。女主人倒有些不好意思了,说:图个心里干净嘛!

⑩正是心里干净,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穿破旧的衣裳,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我到过一些家境富裕的农民家,正房里、厦屋里每面墙上都悬挂了装裱得极好的书法作品;也去过那些日子苦焦的人家,什么家当都没有,墙上仍挂着字。仔细看了,有些是明清时一些大家的作品,相当有价值,而更多的则是通渭县现当代书家所写。我在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见到了其中三家挂有于右任和左宗棠的字,而一家的主人并不认字,墙上的对联竟是“玉楼宴罢醉和春,千杯饮后娇伺夜”。

⑪在一个村里,县长领我去见一位老者,说老者虽不是村长,但威望很高。六月的天是晒丝绸的,村人没有丝绸,晒的却是字画,这位老者院子里晒的字画最多,惹得好多大人都去看,他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 第 3 页 共 7 页

家老少出来脸面犹如盆子大。我对老者说,你在村里能主持公道,是不是因为藏字画最多?他说:连字画都没有,谁还听你说话呀?县长就来劲儿了,叫嚷着他也为村人写几幅字,立即笔墨纸砚就摆开了,县长的字写得还真好,他写的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写毕,问道:怎么样?我说:好!他说:是字好还是内容好?我说字好内容好通渭好。

⑫这天下午,一场雨就哗哗地降临了。村人欢乐得如过年节,我却躺在一面土炕上睡着了,醒来,县长还在旁边鼾声如雷。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麦客“争吵,咒骂,甚或大打出手”,与通渭淳朴的民风形成鲜明对比,衬托了通渭人家精神的高贵。

B.通渭人家将简朴的屋舍整理得极为有序和整洁,说明这里虽物质短缺,却有着一种不同凡俗的生活态度。

C.本文叙事注重点面结合,如写老者家晒字画是“点”,写“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是“面”。

D.本文和《秦腔》都呈现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既有对民俗风情的浅层描摹,也有对文化意蕴的深层观照。

7.文中与通渭县长相关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县长和“我”关于“民风”的争论,既为行文带来波折,也引出了下文对通渭人家精神世界的刻画。

B.对县长“后脖”的细节描写,既侧面体现了通渭炎热干旱的气候特征,也暗示了其勤政为民的精神品质。

C.县长在文中起到了线索作用,正是由于县长带“我”游通渭,才形成了文中“我”在通渭的所见所感。

D.县长的题字体现其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深受当地文化影响,与后文“鼾声如雷”相映成趣,丰富了人物形象。

8.第⑩段中作者连续使用三个“你”,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9.贾平凹说,他写散文,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小、巧、甜腻”的文风,这种创作主张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 第 4 页 共 7 页

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践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陛下A取其B壮健C以道D御之E足以F无敌G于H天下I何必J多取细弱K以增L虚数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酋,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甲申日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二十一天。 B.署敕,唐时,皇帝命令,须经宰相签署,政事堂会议通过,在敕字之下,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再送尚书省执行。 C.交中“召而让之”的“让”与《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的“让”含义相同。 D.海内,称国境之内,古代常用“海内、六合、八荒”泛指天下。与《过秦论》“并吞八荒之心”的“八荒”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征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 C.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后他才扣头以示谢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 (2)荀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14.“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送韩将军还边

李益

白马羽林儿,扬鞭薄暮时。独将轻骑出,暗与伏兵期。

雨雪移军远,旌旗上垄迟。圣心戎寄重,未许让恩私。

【注】①戎寄:指所交托的军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一反送别的伤感,既写出韩将军被皇帝委以重任,也暗含作者对他的羡慕与激刷之意。

B.首联点明时间,照应标题,以简练之笔展现出羽林将士意气风发之姿。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 第 5 页 共 7 页

C.颔联暗用典故,借李广率少量骑兵智退匈奴的典故来刻画韩将军的形象。

D.“旌旗上垄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还边军队人数之多和行军的迟缓。

16.孙武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你认为诗人笔下的韩将军具备“将者”的哪

几个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自道奇异的生辰,暗示他不同

凡响。

(2)《列子·汤问》中的“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极写音乐之美妙,与李贺《李凭箜篌引》

中“ ”和苏轼《赤壁赋》中“ ”有异曲同工之妙。

(3)古代诗歌中往往用不同季节来表现时序更替、光阴流逝,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词语是造句成文的基础。词语的选择,不仅讲究用“对”,也追求用“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古人早就有“炼字”一说,作诗时需( ),常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代作家在文学创作时也非常注重遣词造句。从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手稿上,我们便可见一斑:文章的第二段共272字,鲁迅手稿上却有多达19处修改。例如: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原稿:背脊),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原稿:后身)喷出一阵(原稿:一股)烟雾。 从文章的修改可见先生运笔之细致,遣词之严谨,可以说是用“好”词的典范。要用“好”词,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把握其用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如何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呢? 我们可借助汉字结构,厘清词义演变的线索,从而把握多个词义之间的关联。以“班”为例,“班”是个多义词, ① :一是“为了工作或学习等目的而编成的组织”,如“班级”;二是“指一天之内规定的工作或执勤时间”,如“上班”;三是“用于定时开行的交通运输工具”,是量词,如“最后一班飞机”。 今天来看,这几个意义之间的关联已不甚清楚,此时借助“班”字的结构,则能够追本溯源, ② 。“班”是个会意字,金文写作,两块玉中间一把刀,表示用刀把玉分成两块。“班”的本义就是“分玉”,引申为“分开”之义。在古代,玉还是身份的象征,所以“班”不是简单的分玉,在分玉(给臣下)的同时还暗含着 ③ 。如“班序”就是指“按官爵排列的次序”。而“上班”最初表示“到你应该到的位置上去”,也就是“各就各位”。后来,“上班”就发展为“每天按规定时间到工作地点去”之义。“班级”的“班”也是由“排列”之义产生而来的,把一群人分开,一定的次序排列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 18.请结合文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手稿的修改,任选两处简要分析鲁迅在遣词上的准确。(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7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 第 6 页 共 7 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他出神地凝视着车窗外的黑暗。列车摇晃着,黑暗中的树林、山冈和大地都在玻璃外面成了流动的黑色。原来列车也是一条河,在横贯陇海又猛折向北的河道上奔流,亮着灯光,鸣着号角,掀起着轰隆隆的巨响。列车上的人呢,就是河里的水和浪。 那次也是这样:车厢里挤满了学生,他坐在地上有一块冲出防滑钉的铁踏板的连接两节车厢的冷飕飕的过道。 那是你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投进一条汹涌的河。那时你在这块灰蒙蒙的玻璃里只看见一张娃娃脸,看见一双明亮的闪闪的眼睛。那时你没有和红脸后生交朋友的本事。你只是揣着一颗小兔子般活泼的心,在大千世界的风雨面前坐卧不宁。后来你穿州过府,风尘仆仆地和社会、和政治、和大自然、和那么多复杂的人往来比试。你敢在人头攒动的会场上大声疾呼,敢在空旷恐怖的荒山里大唱大喊地走夜路。你从马背上栽下来,翻滚的马从你稚嫩的身子上压过去。你不相信道路,用指北针计算着,倔犟地朝挡路的大山攀登。 2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2.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在其著作《书谱》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段论述,不仅揭示了学书的道理,而且还说可从中看出一些人生哲理。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综合考点检测卷(一) 第 7 页 共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