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部编)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二)

2021-07-13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2019部编)语文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二)
(2019部编)新人教版中考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二)

初一至初三中考文言文

《三峡》《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

(一)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自( )三峡七百里中 略无阙( )处 ..自( )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 )陵 ..沿溯阻绝( ) 或( )王命急宣 ..虽( )乘奔( )御风 不以( )疾也 ...则素湍( )绿潭 绝( )巘多生怪柏 .清( )荣( )峻( )茂( ) ....

良( )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 )旦 ..属( )引( )凄异 空谷传响( ) ...哀转久绝( ) 故( )渔者歌曰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写出了三峡春冬季节的景物特点。

B、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C、文章描写三峡壮丽景色,写出了三峡独特美,表达了作者的欣赏之情。 D、本文语音多用对偶句,又兼用散句,使文章很有节奏感,表现力强。 四、下列对原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文字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峻,中间狭窄,绵延长远。

B.第二段写夏季三峡水势之大,并且运用比较的手法,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和前面对山势的描写形成对照。

C.第三段写了三峡在水势较小的季节,仍然充满活力。全段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尤其出了对“怪柏”顽强生命力的褒扬。

D.最后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既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又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五.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C、第三段中“清荣峻茂”四字状物,表现了“水之清澈,树之繁密,山高高峻,草之茂盛”,体现了本文语言简约凝练的特点。

D、文章第四段中作者引用渔歌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七、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三峡的山的特征,再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水的特点,布局自然。

2

B.文章第三段以“春冬之时”领起,时易则景异,先扬后抑,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C.文章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如“清荣峻茂”,以极为凝练的语言状写了四种各具特色的景物。

D、文章采用了对偶句式,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等。 八、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九、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第一段介绍三峡的地形地貌特点,先突出其两岸高山连绵,再写其高耸峻峭。 B.第二、三、四段写三峡不同季节的景致,依次突出其奔放美、凄婉美和肃杀美。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十、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突出其水势大。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记。

B.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C.文章描写抒情结合,由景生情,情景融合,动人至深。句式多用对偶,而兼用散句,使文章富于节奏感。

D.本文“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在描写水势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文也都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二)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解衣欲( )睡 月色入户( ) 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 ...

3

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 )竹柏影也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2、翻译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庭下如积水空明”虽是一种错觉,却以巧妙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出奇幻的月夜景象。 C、全文记述一次夜游的全过程,记述了所见所闻所感,既歌颂了患难之中的真挚友情,又抒发了赏月的欣喜,还道出了“境由心生”的哲理。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让人心醉神迷。

B、文章前三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B、作者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

4

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虚实相生,一正一侧,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D、文章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三)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风烟俱( )净( ) 天山共( )色 ...从( )流飘荡 任意东西( ) ...

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 天下独绝( ) ...急湍甚( )箭 猛浪若奔( ) 皆生寒树( ) ...负( )势竞上( ) 互相轩邈( ) ....好( )鸟相鸣 蝉则千转( )不穷( ) ...猿则百叫无绝( ) 鸢飞戾( )天者 ..望峰息( )心 经纶( )世务者 ...窥谷忘反( ) 横柯上( )蔽 ..2、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5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句从大处着笔,勾勒出富春江这幅山水画卷的整体气象。 B、文中写水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都是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表现富春江水之湍急。

C、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表现出富春江山水巨大的魅力,令人陶醉其中,流连不已。

D、文章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吴均用骈体形式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的节录,多为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偶现行间,整齐之中又错落有致,是一篇清新自然的写景散文。

B、本文首段先总起,后两段先后对“奇山”“异水”再予以分说,并且又全扣在“天下独绝”四字之上,层次井然有序。

C、 江水之“异”,“异”在水色之清,水流之急。山之“奇”,“奇”在山之势、山之声、山之色。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动与静、声与色、明与暗巧妙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充满旺盛生命活力的大自然图景。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C、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文章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使人如同身临其境。

(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

6

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舜发( )于畎亩( )之中 傅说举 ( )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故( )天将降( )大任( )于( )是( )人也 .....必先苦( )其心志 劳 ( )其筋骨 ..饿( )其体肤 空乏 ( )其身 ...行拂( )乱( ) 其所为 动( )心忍( )性 ....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 )过( ) ....然后( )能改 困于心( ) ...衡( )于虑 而后作( ) ..征( )于色( )于声 .. 发.

而后喻( ) 国恒亡( )( ) ...入 ( )则无法家( )拂 ( )士 ....出 ( )则无敌 ( )国外患者 ..2.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7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B.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指出要想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动上经受磨难。

C.“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 D.孟子也重视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体现在文中是“动心忍性”。 2.下列对文章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短文一开始就连用六个排比,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为事实论据,论证了“生于忧患”。

B.第二段中,作者从正反两面论证了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论述磨炼对个人产生的积极作用,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

C.文章在论证的思路上,先国家后个人,层次十分清晰。

D.标题是文章的眉目,本文以论点为题,文章眉目分明,主旨显豁。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采用了对比论证,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B.在人才如何造就的问题上,作者既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磨砺作用,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

C.本文大量使用排比和对比,极大地渲染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

D.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读完本文,我们会明白只要能经受住一番艰苦的磨难,便能成就一番事业。

(五)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

8

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 .....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 )七百里 年且( )九十 ..

面山而居( ) 惩( )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 )也 聚( )室而谋( ) ...吾与汝毕( )力平险( ) ..指( )通豫南 杂然相许( ) ..其妻献疑( ) 曰 以君之力( ) ..且( )焉( )置( )土石 ...

杂曰( ) 遂( )率( )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 )石垦壤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始( )龀 寒暑易( )节 ..始( )一反( )焉 甚( )矣 ...汝之不惠(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 ..北山愚公长息( )曰 汝心之固( ) ..固不可彻 ( ) 曾不若( )孀妻弱子 ..虽 ( )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 )也 ...何苦( )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 )以应 ..操蛇之神闻( )之 惧( )其不已 ( )也 ...帝感其诚( ) 命夸娥氏二子负( )二山 ..一厝( )朔东 无陇( )断( )焉 ...2.重点句子翻译。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9

(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6)甚矣,汝之不惠!

(7)以残年遗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8)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9)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说明愚公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是可以完成的。

B.作者交代愚公“年且九十”是有用意的,旨在突出移山并非易事,衬托出愚公信念之坚。

C.作者遣词造句非常具有表现力,从“跳往助之”的“跳”便可看出京城氏之子是真诚高兴地前往帮助的,“笑而止之”的“笑”展现了智叟的讥讽与挖苦。 D.“面山而居”四个字看似无用,实则写出了愚公移山的原因。 2.下列对文章写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非常善于借助人物说话的措辞和语气来表现人物,如“以君之力”和“以残年遗力”表面虽相似,但前者是关心而后者是嘲笑。

B.本文首段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下文移山、负山等情节做铺垫。

10

C.二山高大、置石头往返远而久、人非老即幼,移山如此困难,衬托出了愚公不自量力、不知悔改。

D.本文可谓寓言中的名篇,既有生动的故事情节,更带有神话色彩。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寓言故事完整而生动,先介绍了太行、王屋二山做背景,再详细叙写了商量移山、移山、负山。

B.以借助神的力量实现移山,虽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企图改造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但作者最终还是力图告诉我们想单凭人去改造自然是不可能的。

C.本文详写移山前的商议和辩论,可以看出移山并非一时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D.愚公的“愚”可以理解为“大智若愚”,它代表了在困难面前信念坚定、坚持不懈的 精神。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愚公有远大的抱负,力图造福大众和子孙,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 B.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其实都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目的在于侧面写出愚公移山信念的坚定。

C.妻子的“献疑”引起了全家人对运土问题的讨论,是移山行动的开始。 D.愚公年老还亲自上山“叩石垦壤”,说明对移山充满了信心。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即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众人的拥护,也是为了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加强了讽刺的艺术效果。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答案

(一)三峡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1

自(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同“缺”,空隙、..缺口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 如果 )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升到高处 )陵,沿溯阻绝( 断 )。或(有时 )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 即使 )乘奔(飞奔的马 )..御风,不以(这样 )疾也。 .

春冬之时,则素湍( 急流 )绿潭,回清倒影。绝(极 )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 清澈 )荣(茂盛 )峻( 高 )茂(茂盛 ),...良(甚,很 )多趣味。每至晴初霜(下霜 )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 )引(延长 )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故( 因此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2、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经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3、A 4、C. 5. B 6、D 7、B. 8、A 9、B. 10、A.

12

(三)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想要 )睡,月色入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念(考虑,想到。 )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 )至(到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 ),....盖( 大概是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罢了 )。 .2、翻译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从门户射进来,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C 4、D 5、B、

(四)与朱元思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风烟俱(全,都 )净(消散净 ),天山共(共,一样 )色。从....(顺,随 )流飘荡,任意东西(向东向西 )。自(从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表约数 )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 )。 ..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胜过,超过 )箭,猛.浪若奔(飞奔的骏马。 )。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 凭借 )势竞上( 向上 ),互相轩邈(向....高处远处伸展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 美丽的 ).

13

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通“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 )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停止 )。鸢飞戾( 至 )天者,望峰息(使……平息 )心;...经纶(筹划、治理 )世务者,窥谷忘反( 通“返”,返回 )。横柯上( 在....上面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4)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鸢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平息那追逐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B 4、B 5、B

(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舜发( 被任用 )于畎亩( 田地 )之中 ...

傅说举 ( 选拔、任用 )于版筑之间 .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 百里奚举于市( 集市 ) ..

故( 所以 )天将降( 下达 )大任( 使命、责任 )于( 在 )....是( 这 )人也 .

必先苦( 使……受苦 )其心志 劳 ( 使……劳累 )其筋骨 ..饿( 使……饥饿 )其体肤 空乏 ( 使……物资缺乏 )其身 ...行拂( 违背 )乱( 扰乱 ) 其所为 动(使……震撼 )心忍( 使……坚....

14

忍 )性 曾益( 增加 )其所不能 人恒(常常 )过( 犯错误 ) ....然后(这样以后 )能改 困于心( 困苦 ) ...衡( 同“横”,梗塞、不顺 )于虑 而后作(有所作为) ..征( 征验、表现 )于色(脸色 )..而后喻( 了解、明白) .

发( 显露、流露)于声 .

入 ( 指在国内)则无法家( 守法度的大臣 )拂 ( 同“弼”,辅佐)士 ....出 (指在国外 )则无敌 ( 匹敌、相当 )国外患者 ..国恒亡( 往往 )(灭亡) ..

2.重点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能力。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国内假若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若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5)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绪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D(体现在文中的是“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C(先个人后国家。)

3、D(只有经受艰苦磨难,才可能成就一番大业。) (五)愚公移山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方( 方圆,古代计量面积用语)七百里 年且( 将近 )九十 ..面山而居( 面对) 惩(苦于)山北之塞( 阻塞 ) ...出入之迂( 曲折、绕远)也 聚( 集合)室(全家)而谋( 商量 ) ....吾与汝毕( 尽、全 )力平险( 险峻的大山 ) ..

15

指( 直 )通豫南 杂然相许( 答应 ) ..其妻献疑( 提出 ) 曰 以君之力( 凭 ) ..且( 况且 )焉( 哪里 )置( 放置 )土石 ...杂曰( 纷纷) 遂(于是 )率( 带领)子孙荷(肩负、扛)担者三夫 ....叩( 敲、打 )石垦壤 箕畚( 用箕畚装土石 )运于渤海之尾 ...始( 才、刚 )龀 寒暑易( 更替 )节 ..始( 才 )一反(同“返”,返回 ) 焉甚(严重 )矣 ....汝之不惠( 同“返”,聪明 )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指草木 ) ..北山愚公长息( 叹息 )曰 汝心之固( 顽固 ) ..固不可彻 ( 改变 ) 曾不若( 比 )孀妻弱子 ..虽 ( 即使 )我之死 子子孙孙无穷匮( 穷尽 )也 ...何苦( 愁苦,这里指担心 )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 没有)以应 ..操蛇之神闻( 听说)之 惧( 害怕)其不已 ( 停止 )也 ...帝感其诚( 被…..感动 ) 命夸娥氏二子负( 背 )二山 ..一厝( 放置、安放 )朔东 无陇(同“垄”,高地 )断( 隔绝 )焉 ...2.重点句子翻译。

(1)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他)苦于山的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远。 (2)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这两座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3)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上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6)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7)以残年遗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不能铲除,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8)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的地步,连寡妇小孩都比不上 (9)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二、综合分析选择题

1、D(实则是引出下文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

16

2、C(移山难度大愚公还坚持要移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表现了愚公的雄心壮志,目光长远。)

3、B(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是不可能的。)

4、C(不是移山行动的开始,只是引起讨论,移山行动开始是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C(妻子没有反对,只是担心愚公能力不足,提出了她的疑惑。)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