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交互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陈雪娇,钟连君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 要:在分析研究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交互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共同体和交互学习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F1ash遮罩层教授为例.采用在有限课时内开展合作交互的方式,最终使知识在共同体中通过个人与群体间的互 动、转化而进行有效建构。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交互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0)06—0027-02 这个组织中的成员,确定交互主题、制定交互规则是能够防止 1学习共同体 1.1学习共同体理论 偏离共同内容框架,发生“漂移”的关键。因此,该组织中的教师 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起点恰当的设计主题,建立学习框架 和边界,防止内容偏离学习目标“]。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彼此 之间经常在学习的过程中愿意进行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 定的学习任务。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发展彼此的知识和特 长。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 学习共同体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 辅导者等)基于共同的愿景,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 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 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的人际联系。学习共同体的特点有:学习共同体成员拥有一个 2交互学习系统 2.1交互 共同的关注点,共同致力于解决一个或一组问题,共同进步;立 足于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和社会协商,为参与者提供一个相互 支持、交流、竞争的平台;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异质性,学习共同 体成员在共同追求的领域中通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促进 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发展_2]。 1.2学习共同体内涵 1.2.1 学习共同体是和谐民主交互的学习环境 2.1.1交互学习理论 交互一词在远程教育理论中极为常见,社会学中的交互就 是人际交往、相互作用和活动。互动是学习环境.尤其是网络学 习环境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研究者认为,互动是信息化学习环 境的特质。互动是两个对象间的沟通行为,而信息化学习环境 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生 命的成长与心智模式的完善。为了共同的关注点.学习者自愿 组成学习团队,在团队里,不同的社区成员拥有分布式专长,不 同的学习者所知晓的内容领域各不相同,每个学习者都会有 自己的专长。学习者联系自己先前知识和教材完成对知识的 是由人与信息所组成的。因此,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对象包含 人、信息和学习共同体三者 。 2.1.2交互类型 (1)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的互动。学习者利用各种网络 资源来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 个体性建构:接着,团队交流,学习者将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达 出来,与学习同伴、助学者对话,在沟通中修正和完善知识建 构;然后,通过协作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默会性知识 得共享交流。彼此相互欣赏,互相鼓励,互相信赖,互相尊重,增 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平和的心态全身心投入学习和实践之 中,平等交流,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1.2.2学习共同体是树立有共同学习远景的学习组织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以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组织。在 收稿日期:2010—04—26 求,适用于学习者个体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2)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指多个学习者之间借助同 步、异步通讯工具的方式进行的互动学习活动.有利于交流、协作 学习,凝聚集体智慧,适用于主题、问题研讨或协作、合作学习。、 (3)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 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常适用于个别辅导,后者适 用于讲授式教学,并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 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达成共识 ]。 作者简介:陈"g't ̄1-(1985-),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学训练系统设计;钟连君(1984一),男,山东潍坊 人,渤海大学教育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多媒体与网络教育。 2010年第6期(下半月I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71 2.2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并重的多重交互的交互结构 习共同体。组建具有较高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团队,让学习者以自 (1)教师和学生之问是双向强交互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 愿的方式,3-5人组成学习团队,自行推荐组长,改变独立学习为 活动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 小组协作学习,改变个体竞争为团队竞争,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者、促进者和伙伴,同时也是学习过程的监控者;学生是自主学 为原则,在友好、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团队成员齐心协力.为实 习的主体,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者。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 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发挥最大的整体学习效能。 的指导下,在自主探究学习或协作探究中完成的。师生之间存 (2)教师在了解社区成员的认知结构、认知起点、学习风格 在充分的交互活动,学生可以随时对教师提供信息和反馈,请 学习习惯等基础上,组织并监控学习社区,防止主题漂移现象 教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实时或非实时解答学生所提问 的发生,保证学习社区有条不紊地运作。 题,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 。 3.3.2交互协作学习 (2)学生与内容的双向交互关系。学生可以利用各种信息 交互协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区内的成员间的交互学 化学习资源获取大量的信息;同时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筛选、 习;另一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师生交互。社区内交互是 加工和创造新的学习资源,组织与学习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源。 指社区成员各司其责,各有分工,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积 极与其他成员沟通协商,利用分布式的认知,使学生摆脱自我 3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交互学习的教学设计 中心的思维倾向。当相互对立的问题出现时,通过交流协商,激 与传统教学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交互学习具有不受时 发灵感,擦出智慧的火花,最终形成学习制品。师生交互是指社 空限制的优点,使学习者和他人之问的动态性社会交互变得 区内成员针对某一问题交流,这一形式不影响其他学生进行学 更方便。为促进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的沟通与合作, 习,可以有效解决学习者的疑难问题,可称为个别式辅导。在师 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在信息化学习环 生交互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监督,防止 境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过程就是交互学习的过程,学习共同 主题漂移,保证最终学习成果的形成 。 3-3_3提交作品 体也是影响交互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环节,各社区将制品展示于全体学习者之前,各子 (1)信息技术化交互学习和构建学习共同体的价值都在于 人与人之间交互关系的提升和所有成员的共同进步。要增强 社区间相互评阅社区作品,最后由教师汇集总结。首先,各社区 首领将各自的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同时每位学习者要密切关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有效启动和维持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学 注与自己社区内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形成更加全面的产品体 习者在交互过程中获得认知和情感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构建 系。教师要参加,汇总共性问题,补充学习疏漏,点拨制作不足, 学习共同体。 梳理知识体系,让分布的知识体系得以整体建构。 (2)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假设是社会建构主义和分布式认知, 3_3.4成果评价 强调知识的社会性特征,学习共同体是知识建构的必要形式, 分为共同体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共同体问的评价是通 而交互是知识建构和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本质。在网络交互学习 过对于制品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教师评价是老师检查学生作 过程中,学习者同具有共同目标的参与者(如学习者、教师、 业,教师提供作品评价量表,通过广播系统对各小组的作品作 专家、伙伴等)交流协作,而这些具有分布式专长的参与者 适当点评,利用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鼓励各小组组长将作品上 在交流中根据看到的不同信息和理解问题的不同角度,进一 步反思自己的想法,重组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在不断“反 传到学习社区的交流中,以供大家欣赏、交流、评价。 3.3.5课后反思 思~行动一再反思一再行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建构,实现协 学生在教学之后订正作业,进行高阶知识迁移。对于作业不 作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交互实 完善的社区给予订正的机会,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各栏目 现知识建构的过程,反映了社会建构主义和分布式认知的学习 得分、评阅标准和评语,修正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订正并上交 教学观[ 。 作业,再由教师批阅,指导。之后不断巩固学习内容,具有趣味性 3.1教师开展教学 和挑战性的拓展题和自选课题对所获得的知识重新组织。解决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对遮罩图层使用制作进行讲解,展示学 实际的问题,实现知识创新。教师在教学过后,教师机通过汇总 习范例.引起大家兴趣,提供学习资源,以备学生学习。 学生的作品,总结分析常见重点难点问题,指导下次教学l6]。 3.2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教师事先公布与知识点和教学难点相关的课前 4结束语 预习题,并且高效地汇总相关学习资源,比如利用教师提供的 电子教案、课件和相关学习资源的网址链接等等,这就在一定 “学习共同体”的引入,增进了师生、生生间学习交流的机 程度上减少了信息迷航的问题,使学生不至于面对浩瀚的信息 会。在和谐、公平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由被动变主动,减少掉队 环境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学生。学生依托群体的力量,互相鼓励,在交流讨论中加速知识 3.3师生共同参与 的内化,提高学习自信心;在互相评阅中养成了自我完善、团队 3.3.1社区建设 协作的好习惯:在协作完成任务中又实现了自我体验、自我超 (1)学生自愿根据自己及他人的风格围绕学习主题,组成学 越,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者的认知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 -28 2010年第6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食物的变质》教学设计 李华清 (寰阳区双沟镇中心小学,湖北襄樊441000)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分析《食物的变质》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一般特征,用学生喜欢的动 画故事,声情并茂的多媒体(CAI)课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对相关教学过程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小学生;课程整合;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0)06—0029—03 每一个科学问题的探究。虽然学生的个性差异较大,学生对事 1教学设计理念 (1)科学是一门知识,但学生乐于接受有趣的知识、必要的 知识 因此本课采取了故事引入的方式意在让学生感受到科 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它同样可以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 感受到科学与语言美的和谐统一。 (2)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 物的认知水平不同,但他们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勇于提出自己 的见解,并且喜欢动手操作。由于学生对身边常见的事物关注 不够.把他们的关注对象转到平时常见的食物上来。对于培养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从很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是很 有益处的 3教学内容分析 《食物的变质》是鄂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七课,本课分为 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变质的食物,安排了观察面包、苹果与 腐坏的鱼、发馊的西瓜,除了运用眼睛以外,需要调动学生们的 式。”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要南简单到复杂、由扶到放、由模仿到 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3)本课是以观察比较活动为主线而展开探究活动.围绕 科学概念的建立来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自始至终都强 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学 习活动中,并尽可能地运用自己的感官与认识对象相互作用。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发现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能 鼻子、舌头、手等感官共同参与,以获得全方位的感性认识。第 二部分是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了解食物变质的原因,以储存 馒头为例,让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们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收集信 息,了解储存食物的各种方法。能对储存食物的方法作出科学 的解释,并能设计储存食物的方法。 对观察到的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 识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综合。使他们体验到探究 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 4教学目标 (1)}人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 (2)知道一些生活中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 研究活动。 [3] 岳丽娜,李玉斌.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连续性f-I题研究[J].DE 探索,2008(8):l9—22. 2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对学科学有着很高的热情,愿意积极参与 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4]钟志贤.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与互动概念的理解[J].电化教育 研究,20o5(11):2O一29. (1]邵洁.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建构——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 课程为例[J].远程教育技术,2009(8):120—124. [5] 张立国.虚拟学习社区交互结构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9:120—127. [2] 郑晓薇,任艳波.基于学习共同体的网络交互学习系统设计[J]. DE探索,2008(1):33—34. 收稿日期:2010—05—10 (责任编辑:徐丽娟) 作者简介:李华清(1968一),男,襄樊省襄阳区双沟镇小学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科学教学等。 2010年第6期(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