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国庆阅兵仪式的结构及其象征意义
作者:张 芹 李 琨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08期
摘要: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引发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本文以仪式学为理论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庆阅兵的仪式体系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解读国庆阅兵的仪式文化。
关键词:国庆阅兵 仪式 结构 象征
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庆典是继2008年奥运会之后,我国的重大国家性、集体性事件之一,引发了全球各大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仅2009年10月1日一天,全球约有4500名各大媒体的新闻工作者云集北京天安门广场,对这一特大庆典活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全程覆盖式报道。中国的国庆阅兵之所以这么引人注目,与其独特的仪式文化分不开。为此,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庆阅兵的仪式体系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分析,希望能更好地解读国庆阅兵的仪式文化。
国庆阅兵仪式的结构
仪式一直是人类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表演”:而加拿大著名的仪式学家格兰姆斯从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仪式行为的起源,认为仪式的根源来自生物和自然的现象,仪式肇始于仪式化,并将仪式分为六种类型:仪式化、仪式、典礼、巫术、礼拜、庆典。借鉴这些定义,我们可以认为:国庆阅兵仪式是一套与国庆有关的、标准化的、重复的、非功利的并被普遍认可的程式。
据此,国庆阅兵仪式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受阅部队、检阅首长、观阅群众等的仪式化行为,这是从个体角度来看仪式化行动;其次是阅兵仪式中的固定仪式。如礼炮鸣放、升国旗等,这是从集体角度来看程序化仪式行动;再次是将国庆阅兵本身当做一种仪式性事件,每一年一次规模较小的“再现仪式”,每十年一次大规模的“再现仪式”,这是从民族国家角度来看的仪式性国庆阅兵的整体结构。这三层仪式结构的关系是依次由低到高递进的。其中,个体行动者仪式化行动是基础,这三个结构支撑起整个国庆阅兵仪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庆阅兵仪式盼象征意义
维克多·特纳认为:和动物的仪式化相比。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具有组合和重组的类似语言能力。所以,仪式对于仪式主体来说,因为有了意义才行动,但仪式的意义不是日常实用性的意义,而是精神领域的意义。在整个仪式过程中,表演活动和场景、实物都是表达或表现意义的手段。
阅兵历来被认为是展国威、扬军威的最佳方式,更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全国政协的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庆大典的一项重要内容。从1949年开国大典至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中国每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庆阅兵,前后共举行了11次。国庆阅兵可以展示我军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展示军队维护祖国安全与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信心,更是向全世界展现巾国力量和民族凝聚力的窗口。国庆阅兵仪式作为一种程序性的仪式结构,不仅其本身的结构特征蕴涵着固定的象征意义,而且各个程序与步骤也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与展示目的。
个体行动者仪式化行动结构的象征意义。这个层次的象征符号表现在三个方面:1、受阅部队;2、检阅首长;3、参阅群众的语言、动作、服饰等。如:女民兵方队由北京民兵组成。她们亮丽的着装、矫健的身姿、整齐划一的行进步伐,展示出新时期我国的女民兵风采,充分显示出新时期我国广泛的民兵基础和我国女性在新时期的崭新形象与崭新的精神风貌。又如: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身着挺阔庄重的中山装检阅三军就有传承民族革命精神的象征意义。中山装参照西服的结构和中国
传统服装紧领宽腰的特点,糅合了中国民族意识,在原来的立领上加上一个小翻领;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在前胸设计了上下4个明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门襟为5粒纽扣;又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有3粒扣子等;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毛泽东同志一生喜欢中山装,从井冈山时期起,他就一坚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式制服”。周恩来同志穿着中山装参加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当时中山装被视作中国革命的象征。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也总在正式场合穿着中山装,显得格外庄重、坦荡和从容大度。由此可见,中山装承载和担当了一种革命精神,它凝聚了中华民族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不懈抗争,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慷慨悲歌的奋斗历程,彰显了中华民族勤劳、创新、严谨、自信、威严的伟大品格。正因为如此。在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10年大庆时毛泽东穿中山装阅兵;1984年,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大庆时邓小平穿中山装阅兵;1999年,在50周年大庆时江泽民穿中山装阅兵:胡锦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阅兵式上同样穿中山装,这显然承载着一种民族文化,是历史的传承,也是革命精神的传承。
程序化仪式结构的象征意义。这一层次的象征符号主要是:鸣礼炮和升国旗。国庆庆典开始,第一项是“鸣礼炮”,56门礼炮分为两组,在4分20秒内交替鸣放60响、象征56个民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每组28门礼炮同时鸣放为1响。当第一响礼炮鸣响,国旗护卫队就开始从人民英雄纪念碑下出发,绕行孙中山像,正步行进169步,最后1响礼炮结束时,国旗护卫队恰好抵达国旗旗杆基座,并完成收枪和立正动作。升国旗时,护卫队官兵行举枪礼,国旗升起后,护卫队站立直到庆典活动结束。历年国庆阅兵的天安门升国旗仪式都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庄严仪式,这也是历年阅兵仪式的一个固定流程。在今天以民族、国家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国旗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标志,显示着民族的个性和尊严。在不同的场合,国旗有不同的意义。在战争中,国旗就是战旗,两军对垒,斩将夺旗,是战场的常态。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和象征,是代表全体人民意志的民族之旗、团结之旗、胜利之旗、希望之旗、吉祥之旗。升国旗的仪式,加深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的理解、认同和敬重,从而凝聚人心,动员国民。
仪式化等值的整体结构的象征意义。从仪式性国庆阅兵的整体结构层次上来看,此时的仪式主体是民族国家。受阅个体与集体是代表民族国家来参加阅兵仪式,并且阅兵仪式的举办者也是以民族国家的身份进行的。十年一届的阅兵庆典,不仅是观众和受阅个体与集体等在一个特定区域的聚会,也是整个民族的盛会,更是整个民族在精神领域的一次庆典与狂欢。
媒体对国庆阅兵仪式象征意义的再建构
在对国庆阅兵仪式的报道中,不同媒体根据其媒介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分别从不同的报道角度、报道方向、报道策略。对阅兵仪式的象征意义进行了再建构。
国内主流媒体报道。中央电视台是中国唯一一家全程直播国庆阅兵庆典的电视媒体。2009年10月1日国庆60州年庆典举行之时,央视9个中文频道及4个外语频道同时并机直播,务求最大限度地向中国亿万观众及海外观众实时展示庆典盛况。转播过程中,央视运用多机位拍摄、全程空中航拍等拍摄手法,第一次使用专业低空拍摄设备,并首次使用高清电视设备进行全程直播,对阅兵庆典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覆盖报道,由此展示出此次阅兵的盛大场面,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除进行规模宏大、全方位、多角度的覆盖式报道之外,央视还首次对此次庆典活动进行了从准备阶段到阅兵结束的全程跟踪报道。早在阅兵庆典前1周,央视便开办《探访阅兵村》等节目,每天对阅兵村内受阅部队的训练、生活情况进行全程跟踪报道,着重报道了受阅部队与参加游行庆典活动群众在日常训练中,不怕困难、吃苦耐劳、一丝不苟的良好精神面貌与他们的高昂的热情,报道中注重从小处人手,重点体现作为受阅集体中的普通一员在国庆庆典活动的大背景下的日常生活、精神面貌与内心活动,从而拉近了国家盛世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在普通老百姓与国庆庆典之间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契合点,由小见大地展示出全国群众对国庆阅兵庆典的热情支持与满怀期待。庆典活动结束后的当天,央视又运用新闻通讯等手法对受阅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后续报道,通过报道一个个发生在阅兵期间真实的小故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描写出受阅人员在阅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与精神状态,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央视着重从人文角度对受阅集体的单个成员进行报道,也成为此次阅兵报道中的亮点之一。
国际媒介的报道。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国外媒体主要从军事装备、科技、文化、居民生活水平、民族问题、我国民主化进程等多个角度进行报道,更加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了新中国的发展进程。如:德国《世界报》高度关注中国国庆阅兵展示的武器,尤其是关注中国参加检阅的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的武器,认为根据这些武器可以分析出,当代中国究竟确立了何种国防战略,是全球进取型国防战略还是仍然是国土防御型国防战略。英国《泰晤士报》则认为此次阅兵属于“中国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综合国力的展现”,为此,该报在国庆当日的报道中。以图片配发长篇新闻分析和评论的形式报道国庆阅兵,报道重点是:当代中国作为国际性有影响力的大国,要相应地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比如在朝鲜核问题与缅甸问题上,中国便需要发挥其积极作用,积极促进问题的和平解决。在综合报道方面,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官方网站在我国国庆期间,开辟“中国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庆典”专栏,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短片等多种形式,对阅兵庆典进行全面报道。在报道阅兵的盛大场面时,除了运用直观的视频播放外,还同时运用文字,生动细致地描写阅兵当天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着装特点、动作、讲话等细节,并与60年前开国大典中毛泽东主席的言语、动作细节相比较,展现中国60年社会发展的进程。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着重报道国庆阅兵盛况的同时,还从国庆期间北京地区的安保工作、交通状况、居民日常生活情况以及全国各地人民庆祝国庆情况、国内出游情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深入报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出国庆期间北京地区以及祖国各地人民的生活情况与心理状态。从国外媒体对此次阅兵庆典活动的报道中可以看出,国外媒体报道角度的最大变化在于:国外媒体的报道中,中国威胁论与相关的负面报道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中国奇迹、大国崛起、民族复兴、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重要地位与责任的相关报道明显增多。此外,从2008年奥运会到2009年国庆阅兵仪式,国外各大媒体都趋向于用更加客观的角度来报道中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反映出近些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与声誉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的交往日益频繁,世界人民正以一种更加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发展变化。 结语
国庆阅兵仪式举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其象征意义的展现。在阅兵仪式中,个人、集体和民族国家共同在场。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仪式结构的象征意义。而媒介报道角度、报道方向、报道策略,也是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对国庆阅兵仪式的象征意义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再构建。展现出一个立体的、全面的、全方位的国庆阅兵仪式。其中,我们看到:不同媒介特点、不同意识形态的媒体,对于我国国庆阅兵仪式象征意义的解读也有着差别。国外媒体集中对我国的武器装备展示、民族问题、人权问题、国际经济形势之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等问题表示关注,对我国阅兵仪式的展示目的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深刻分析;而国内媒体则更多侧重于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过报道阅兵盛况,展现新时期我国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民族团结等。这些象征意义解读上的分歧,说明了国际媒体对我国新时期的发展情况还未充分了解,因此,今后我国媒体应该更加注重国际范围内的传播。加强国际沟通,使我国新时期的国际形象有着更加良好的体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