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和实施策略研究

2023-06-17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大学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和实施策略研究
大学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和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科技。大学服务乡村振兴的任务集中在解决农业原始创新不足,农业产业竞争力不强和绿色发展水平不高三方面。大学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集成示范一批重大项目、创新基地、产业样板、县域创新、科技扶贫和科技服务等工作,形成示范、带动辐射效应,助力乡村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大学,乡村振兴,科技,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国计划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治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构想。大学作为知识、成果的发源地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导作用。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及核心问题

乡村振兴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又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文明进步,是一个全面振兴的综合概念。其中,极为关键的是产业兴旺,产业发展依靠的是科学技术的支撑。拭目发达国家的乡村振兴,如建立在科学技术作为支撑的荷兰花卉,依靠品种创新、设施栽培技术突破、现代产业模式创新等,逐步走向高科技、高技术发展之路,形成具有核心技术的世界性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乡村振兴要形成世界性、全局性的农业产业,也要在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和人才支撑的基础上进行乡村振兴。

目前,制约我国乡村振兴的最大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原始创新不足。我国科学研究能够领跑世界的技术占19%,并跑世界科技前沿的技术占17%,跟跑世界科技前沿的技术占64%,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科技的原始创新力仍处于跟踪世界的是水平。因此,大学在乡村振兴实施的过程中,要将科学研究力量重点集中在乡村振兴的重大问题,以突破原始创新的“瓶颈”问题为目标,解决乡村振兴与农业转型发展的“卡脖子问题”,支撑乡村产业的突破和社会治理结构的创新。二是农业竞争力不强。2016年,我国农林牧渔土地产出率为4.89万元/公顷,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明显倒挂,农产品进口压力空前加大。我国的大豆、棉花、蔗糖等重要农产品对外依存度较高,大豆对外依存度超过85%。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的1/8、第三产业的1/4左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约为世界平均值的47%、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2%、美国的1%。三是绿色发展水平不高。化肥农药污染严重,环境承载力达到极限。在化肥农药污染方面,我国拥有全球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是全球总量的35%。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在环境承载力方面,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化学需氧量接近全国一半,氨氮占到全国32%,已经成为环境治理的重点领域。

因此,大学应集中在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绿色发展水平提高和农业发展重大基础创新问题开展科学研究与创新。一是在原始创新研发能力的提高和集成上支撑乡村振兴,二是在研究重大突破性理论和方法支撑乡村振兴,三是在关键技术与战略性产品研发上支持乡村振兴,四是在形成高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性成果上支撑乡村振兴。

二、大学支撑乡村振兴的方向

乡村振兴是一个全方位振兴的问题。从乡村整体发展来看,包括生产、生态和生活的提高和改善,也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与进步。乡村产业发展要走质量兴农之路,要形成新型农业主体,要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向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在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方面,要走绿色发展之路,改善农村的居住条件和提升乡村文明,在宜居与环境优美方面进行提升,将农村建设成为最适宜居住和康养的乐园。在乡风文明方面,深挖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让乡村美丽田园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生态的集聚地,成为人人向往的乐土;在治理有效方面,探索我国乡村的治理之路,提高乡村治理水平,走乡村善治和德治之路,建设美丽和谐乡村,让乡村成为人民的美好家园;在生活富裕方面,逐步提升乡村生活水平,拓展农民多元化致富途径,实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实现村富民强。

总而言之,大学要国绕解决制约乡村振兴的理论创新和解决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等注入乡村发展中,示范推广并形成一批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示范村(镇),培育壮大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制度政策,满足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品种、新装备、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模式等科技成果有效供给的需求。通过大学对乡村发展各方面的科技支撑,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整体实力进入世界前列,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乡村振兴的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全面发展和振兴目标。 三、大学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实施策略

在大学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实施原则方面,一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理念着力解决制约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推动建立先进农业生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农民美好生活需求相匹配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二是要坚持目标引领。围绕乡村振兴对科技的迫切需求,聚焦产业技术供给、绿色投入品供给、优质农产品供给等主要目标,强化技术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形成乡村振兴科技供给新体系。三是坚持联合协作。大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协调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民等主体进行产业和机制创新。通过知识创新统筹协调好各种社会发展资源和各类科技创新力量,发挥合作社等各类农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市场创新积极性,共同发力推进乡村振兴。

大学在支撑乡村振兴的农业发展战略方向上,主要通过聚焦生物种业、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农业装备、食品加工、乡村宜居六个方面的基础研究突破支撑乡村振兴。一是重点围绕基因编辑,合成生物等方面开展研究,形成科技领跑的优势,并对基础突破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技术方面的技术集成。二是在形成战略产品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围绕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节水小麦等开展技术攻关。按照藏粮于技、藏粮于地的发展思路,攻克粮食生产、园艺产品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提升我国农业战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做好科技产品的有效供给。主要是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集成,县域创新驱动发展技术集成,科技精准脱贫和农业农村科技服务等方面的工作。

在大学支撑乡村振兴创新驱动方面,主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在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方面集成示范一批重大项目、创新基地、产业样板、县域创新、科技扶贫和科技服务等工作,形成示范引领和带动辐射,引导乡村的整体发展。一是围绕一批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突破,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为乡村抢占未来农业产业发展制高点提供技术示范基地

和产业发展样板,着力在基因组学、合成生物学、智慧农业、农业物联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从原始创新能力突破和农业科技源头创新出发,形成依托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的产业样板。二是依托大学的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突破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全局性重大瓶颈问题进行技术集成。重点在作物改良、病虫害防控、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农艺融合和农业大数据等关键领域。三是大学集成一批科技成果和技术模式。发挥大学农业推广和政府农业推广队伍的科技优势能力,在坚持市场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原则下,形成依托大学重大科技成果开展科技成果集成熟化、示范推广和转化应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重点转化一批经济性状突出、发展潜力大的粮、棉、油等重大新品种,在适宜地区推广一批蔬菜、果树、烟草、茶叶以及畜禽水产重要新品种;转化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新肥料、新兽药、新疫苗、新农药以及农业机械等重大新产品(装备),推广一批绿色高效的重要农作物畜禽水产种养殖、重大病虫害绿色防控、畜禽水产重大疫病防治、农机农艺结合、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水土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收储与高值利用、投入品减量高效施用等关键技术和模式,形成强有力大学科技支撑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农民增收模式。 四、参考文献

1.蔡保松 研究型大学大学助力乡村振兴[D]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上海·徐汇 2019年 2.邓曲恒 岳希明 乡村振兴与扶贫攻坚[J],经济学动态. 2019,6:92-99

3.林聚任 村落发展与乡村振兴[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4:20

4.刘彦随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 2018,4:637-650 5.张建山 乔国强等 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启示[J],学习与研究. 2019,7:47-51 6.张军 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 2018,1:2-10

作者简介:沈晓华(1971-),男,汉族,浙江嘉兴人,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人民政府工作,中共新塍镇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与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吕中祥(1974-),男,汉族,浙江嘉兴人,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人民政府工作,新塍镇人民政府副镇长,主要从事农业农村工作与乡村振兴探索与实践。彭勇政(1973-),男,汉族,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人,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工作,实验师,园艺。郝庆钦(1985-),男,汉族,浙江嘉兴人,嘉兴市秀洲区日月米业有限公司工作,技术员,农学。蔡保松(1971-),男,汉族,河南人,上海交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工作,副院长副教授,专业:农学,研究方向:乡村振兴,设施园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