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2期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No.2 2014 第1 3卷(总第7 1期)JOURNALOF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LECTRONICS&INFORMATION TECHNOLOGY General No.7 1 Vo1.1 3 [文章编号]1671—802X(2014)02—0078—03 数字化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 李琳琳, 朱丹, 刘伟 沈阳 110168) (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 辽宁[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语言文化的多元融合使多元读写能力成为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热点。 本文首先对多元读写能力进行了文献综述,对其必要性进行了论述,然后提出了数字化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 读写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案,最后揭示了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数字化;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学界对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研究的 多样化和教学情境虚拟化等多功能,起到了扩充教 学内容和开放教学环境的作用。综上分析,多模态多 深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读写能力培养模式 已经难以适应社会对全方面发展人才的需求,人们 元化教学的实施即意义表达的整合性和多重性需要 以数字化技术为依托以获取多种渠道的符号资源并 实现数字化技术的多功能性。本文拟在数字化环境 逐渐认识到依靠语言文字表达意义的传统做法应该 与视觉、听觉、手势、图像和动作等其他表意方式相 结合。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新要求最终促使语篇由 单模态向多模态转变,并对学习者的读写能力提出 更高的要求。新伦敦小组成员提出培养学生的多元 读写能力的要求,使其向更多符号系统(如图像、音 效和动画等)组成的多元读写方向发展,即对学生读 写能力的培养应该逐步扩展为多元读写能力或多模 下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讨如何发展大学生多 元多模态英语读写能力。 一、多元读写能力的相关研究 多元读写能力的概念最初是1994由英国、美国 和澳大利亚1 1名语言学家组成的新伦敦小组成员【 l 提出的。他们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和 态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全新的多模态表达形式共同 完成语言意义的建构。这种转变给大学英语教学的 内容和方法带来了重大影响,同时也把高校如何培 养学生的英语多模态读写能力的议题提上了日程。 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融合了全新 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 语言的多样化日益突出,人们每天接受和传递多种 形式的知识成为常态。他们以构建意义为教学理念, 以社会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多元识 读教学法,即学校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 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读写多模态意 义的能力。他们通过接触、改造和设计多模态语篇等 方式给学生创设多模态的语言学习环境,目的在于 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读写能力。其理论框架包含可资 利用的设计、设计过程和重新设计。此后多元读写能 超文本化即数字化等方面。数字化是指在教学模式 上大量使用先进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 的英语教学。数字化环境兼备多媒体集成、教学信 息扩展、教育过程交互、学生地位主体性、教学方法 力研究在国际上引起人们极大的学术兴趣,从多角 ★[收稿日期]2014—02—28 [作者简介]李琳琳(1980一),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E-mail:berrylinlin@163.con. [基金项目]沈阳建筑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模式研究(2013213) 囝囝囝目 李琳琳六朱丹★刘伟——数字化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 第2期 度展开了研究。 Spiliotopoulos认为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意识 ;Baron分 析了数字环境下产生的新语类和话语习惯嘲; Cameron研究了全球化对语言教学的种种影响 。国 内对于多模态与外语教学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胡壮麟探讨了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并把 多模态读写能力分为9个层次嘲;朱永生论述了多 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随后在2008 年讨论了西方国家多元读写的一个实例及其对我国 教学改革的启示同;张德禄 对多模态话语研究动态 进行了简单述评并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尝试建 立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框架,在2010年提出了外 语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以及对模态系统的调用问题圈, 2012年在探讨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学习模式及学习 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元读写能力的教学培养 框架 。另外一些一线教师对多模态与多元读写能力 培养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有一些教师探讨了多模态 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性。 二、多元读写能力研究的必要性 在数字化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读写能力符 合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充分理解语篇的需要。 其一,全球化信息时代要求人们及时掌握最新 的科技信息、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动向的最好的办 法就是通过互联网等多种方式阅读这些英语文献资 料来获取想获得的信息。计算机界面本身是多模态 的,网络数字化超文本也是多模态的。同时世界文 化多元化、人类经历多样化、意义表达方式多样化和 思维方式多样化等客观现实使得学生学习面临前所 未有的多重挑战。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阅读模式忽 视了大多数非语言模态,难以满足当今信息数字化 与文化多元化的需要,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新一代的 文盲。在人类社会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 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因此, 英语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如何阅读多模态语篇即应 培养学生的多模态读写能力以帮助学生在不久的将 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急剧的社会变化,迎接社会、 经济、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其二,读者阅读语篇是为理解语篇,从语篇中获 得所需信息。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选择就是意义, 形式是意义的体现。语篇作者不局限于使用语言这 种单一传统的表达手段,而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模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来创作多模态语 篇,通过多模态形式呈现其要表达的意义。另外语篇 作者使用多模态的目的在于一种模态不足以表达清 楚交际者的意义,从而利用另一种模态进行强化、补 充、调节、协同,以更加充分或者尽量充分地表达意 义,让听话者理解话语。此外胡壮麟总结的多模态读 写能力的9个层次也使学习者具备更多自主学习能 力和批判思辨能力,它包括(1)参与者能够在信息环 境中适当地工作,解决网络环境下出现的常见问题; (2)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参与者能够检索所寻找的 材料,完成与信息技术有关的各项任务,利用技术工 具进行阅读和写作各种信息的共生形式(如打印物、 图片、照片、录像、音响效果、音乐等),因为这些模态 都是在计算机屏幕上用数字方法表达的,而不是传 统的纸张;(3)批判性地和战略地管理和汇总来自各 种数字网络材料库的知识;(4)参与者有责任心,受 人尊敬,思想开放,能在电子世界中发挥作用,因而 能很快并智慧地适应新环境下产生的各种社会问 题;(5)为特定问题而成立的灵活的在线队伍能利用 他们的专业技术互相协作;(6)对一个话题能表达综 合的知识,采用技术工具、信息性的和劝诱的方法; (7)参与者能够对所处社会中信息技术环境(硬件、 软件、教育等)如何起重要作用发表自己的意见;(8) 多模态识读能力包括非语篇写作,如新的学习方法, 学习者能掌握生产技术,不同的技术形式可成为学 习过程的工具;(9)参与者不仅能识读语篇信息,也 有能力解释符号和图像,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技术工 具如互联网,所有这些使我们能构建意义、学习和与 他人互动。综上所述,本研究尝试培养的数字化环境 下学生多模态读写能力正是实现了以上所述的重要 意义。 三、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方案 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多元 化、生动化及立体化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不是 2014.4-20■■ 百互 石 囝目囝目 李琳琳★朱丹六刘伟——数字化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的培养 第2期 照本宣科、灌输课本知识、讲授大纲内容,而是采用 任务教学法、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凸显课文中的文化 内涵展开教学,除教师需要在熟练掌握语言的前提 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敏感性外,主要采用 了如下方法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读写能力: 第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利用网 络资源的意识。顾日国㈣发现,人类的长期记忆力跟 获取信息的媒体与模态确实有关系。因此,除有意 识地利用自己的立体化形象f如身势、手势、语调、 眼神、表情等)教学外,教师还充分利用语言实验 室、picq ̄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图像、音响、音调、字体、 布局等进行多种模态的复合式教学。 第二,围绕教材中的某一文化主题,在教师的指 导下,让学生走出教室,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媒 体资源,查资料、读文献、做访谈、写调查报告、制作 PPT。回到课堂上时,让学生利用图片、幻灯片、电 影、电视等视听直观教具,陈述自己的成果。尤其是 多模态PPrr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 模态于一体,具有信息容量大、趣味|』生强等特点,对 于培养学生多模态意义的识读和建构能力有极大的 促进作用。通过任务的分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教 学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于目的 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言语行为等的理解,增强了学生 的多元文化意识。 第三,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将课文或课外相关 文章改编为对话、戏剧等进行表演,或就某一话题进 行辩论、讨论、总结等,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 和文化,提醒学生注意其中有意义的文化细节,提高 学生文化敏感性。 第四,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渠道阅读各种 模态的文学作品和报纸、杂志,促使学生在阅读或观 看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习俗、社会关系等 方面的知识,了解、学习与目的语文化有关的非言语 交际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多模态文化信息读 取能力。 第四,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目的语国家文化背景 知识的专题讨论活动,并在讨论中结合中国相应的 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对比分析。通过介绍、讨论、对比、 萄 - 2014.4.20 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目的语文化的特 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目的语文化。 四、启示 大学英语作为中国高校里覆盖面最广,影响最 为广泛的学科之一,探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的重 要性不言而喻。以上研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 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重点加强中国特色的大学英语多元读写 能力培养研究和实践。多元读写能力培养作为全球 性的教育趋向具有普适性的价值,但由于各国教育 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个命题同时也带有鲜 明的民族和文化特色,亟待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教育 管理部门和大学英语教师要真正重视对学生多元读 写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把该能力的培养提高到国 家战略和国家利益的高度,全力推动大学英语多元 读写能力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自觉转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教 学模式。要提高学生的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必须 进行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积极转向,即 传统单一的以教语言为主的读写教学模式要向多模 态的多元教学模式靠拢。大学英语教师要在大学英 语课堂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自觉遵循多元读写能 力培养的理念。 第三,积极做好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的 配套措施改革。首先,教育管理层需要积极采取措施 为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提供宏观支持;还要组 织专家加强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多元读写能力培训, 提高其多元读写能力,为指导学生做好前期准备;教 师加强指导和培养学生通过多模态媒介主动获取有 效知识的能力。 鉴于多元读写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单靠大学 英语教师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与其他课程的任课 教师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eies:Designing social futures【J1.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96,66(2): 66—92. (下转第90页) 目囝囝目 陶志沽★税盛军——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第2期 1.培养学生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的习惯。在每节 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答案的,那么学生就容 易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动力和创新性。 2.适时进行检测,重视形成性评价。英语教师在 平时就要结合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难 易适中的各种形式的检测。这些测试既要考虑基础 课学习前,给学生布置预习的作业,养成学生运用音 标拼读、记忆新单词的习惯,借助于生词表预习对话 或课文,记录预习中的疑难单词、词组和句型等问 题,在问题的引领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将 英语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求知,同时也培养了他们 的自学能力。在每节课学习后,要求学生回顾知识 点,养成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的好习惯。 2.听课及作业方法的指导。英语课堂上教师应 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充 分理解并熟练运用所学到的英语语言内容,养成及 知识的训练,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鼓励学生的 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信心。 总之,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的英语课程的教学目 标是一致的,但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要求 和层次有所差别,中小学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存 在一定差异。英语教学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科 学地安排好小学和初中的衔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使其自然过渡,衔接合理,承 前启后;应该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帮 时记笔记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使每节课的教学 达到最高效。 (五)做好评价衔接 测试是教师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学生发现 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调整教学 计划以及学生弥补学习上不足的依据。课程标准要 助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做好学生学习策 略的衔接。可以深信,经过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基 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衔接工作会日趋完善,会更有 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 [2】乔国栋.新课程标准下对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调研与思 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求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 式,以促进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1.教师要精心设计测试的内容,激励学生的成 就感。测试内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积累、运用与 实践,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试要把学生引向用 所学知识来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如果测试的 内容基本上是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很多学生会对 【3]李晓燕.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困难与对策[J】.教学与管 理,2004,(16). 考试产生厌倦的情绪;如果测试的内容大部分是学 (责任编辑:卓如) (上接第80页) [2】Spiliotopoulos V.Developing multiliteracies in adult ESL learners using on—line forums【j】.Intenatr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2005,f1):1291—1304. 究,2007,(1):1-10. 【6】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1.外 语研究,2008,(41:10—14. [7]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J.中国外语, 2009,(1):24-30. 【3】Baron N.Why email looks like speech:Proofreading pedagogy and public face【A].In Aitcheson J.&Lewis D.M. (eds).New Media Language[C].London Routledge,2003. [4]Cameron D.Globaliz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communi— [8]张德禄.多模态外语教学的设计与模态调用初探[J】.中国 外语,2010,(3):50—55. 【9】张德禄.论多模态话语设计叨.山东外语教学,2012,(1):9-15. 【10]顾日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 (4):3-12. cation skills”【钏.In Block D.&Cameron D.(eds).Globali- zation and Language Teaching【C].London Routledge,2002. 【5】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 豆 1■ 2014.4.20 (责任编辑: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