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
白杨礼赞 矛盾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二、解题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创作了《林家铺子》《子夜》《春蚕》《秋收》《残冬》等小说。在这篇散文里,茅盾把视线投向了白杨这种在西北高原极为常见的树。“礼”是敬礼、致
敬,“白杨礼赞”是宾语前置,实际上是“礼赞白杨”,意即带着敬意赞美白杨树。那么,茅盾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他又是怎样赞美白杨树的呢? 三、品读文本
1.细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提示: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齐读直接礼赞白杨的句子、段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极力赞美白杨树?
提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3.作者仅仅是在赞美白杨树吗?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提示:不是。
第7段:“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那种精神和意志?”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第二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白杨
树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白杨树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4.反复朗读文章第7段,思考: (1)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提示:反问、排比,即“难道你就只觉得??那种精神和意志?” (2)将四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朗读并体会两组句子的不同效果。
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你应该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四个反问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气势恢宏,语气更加肯定、强烈,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提示:使文章显得含蓄隽永,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广大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粉碎日寇“扫荡”的战绩。茅盾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 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6.学习象征的写作手法。
(1)在文章中找出集中描写白杨树的段落,说一说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第5段先总述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外形特征,然后分别通过对干、
枝、叶、皮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其“力争上游”的特征,最后概括出白杨树的内在品质与北方抗日军民“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等性格特点的相似之处。
(2)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试举几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1)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可以使人联想到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2)梅花,不畏严寒,独自开放,可以使人联想到坚强不屈的精神,因此梅花是品质高洁的象征。 四、合作探究
(一)文章要赞美白杨树,第二段却没提白杨树,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删掉这一段可不可以?
提示:这一段描绘了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因此不能删掉。
(二)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提示: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 (三)结尾处为什么提楠木?
提示: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四)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提示:不矛盾。“极普通”是单纯从树的生物角度而言,因为这种树在西北很多很常见。“不平凡”是从树的象征意义角度讲的,因为它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 五、阅读迁移
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提示:可以用律诗、绝句或者对联等方式(与茅盾的格律诗对比)。
1941年《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格律诗:“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六、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白杨礼赞》的姐妹篇《风景谈》,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生长环境
不平凡外部形态象征 象征意义 欲扬先抑
篇二:白杨礼赞教案 《白杨礼赞》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领会欲扬先抑、铺垫、对比的手法。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二)、教学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示标: 一.导入新课
1、茅盾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白杨的文章。板书:白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3、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板书: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明确: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二、读课文并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初步感知课文。 (一)、给下列红字注音:
大毡子 ( ) 开垦() 倦怠() 婆娑() 晕圈() 主宰()锤炼() 坦荡如砥() 恹恹()潜滋暗长() 刹那() 虬枝()无边无垠( )秀颀() 楠木()
(二)、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1、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厚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2、锤炼:反复推敲加以提炼。
3、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细的磨刀石。 4、潜滋暗长:潜伏地生长,暗暗地生长。滋:生长
5、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原是逃的意思。 6、无边无垠:没有边际,辽阔无边。垠:地域的界限。 7、恹恹:困倦的样子,精神不好。 8、颀:高
9、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10、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11、傲然挺立:坚强不屈的挺立。 12、伟岸:魁梧、高大。 13、朴质:纯真朴实,不矫饰 (三)、解释加点的字
坦荡如砥 潜滋暗长 旁逸斜出 无边无垠 秀颀 ..... 细的磨刀石。生长 原是逃 地域的界限。高 (四)、多音字注音组词 壳 折晕 强曲刹 长 4三、补充课文的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理清全文的思路(方法指导,利用过渡句,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壮美的景象
第三部分(5---6)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精神,再次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7---8)由揭示白杨树的的精神到点明它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9) 照应开头,再次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六、教学小结:
第一课时要让学生认真读书,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找到散
文的线索。初步理解象征的写作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基础知识 二.研读课文。
1.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 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 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 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一个学生读第5段,概括第5段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白杨树的外形的?
本段中哪几个词最能概括白杨树的精神气质?(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外部形态:参天耸立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力争上游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外形、内在气质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
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用“虽----却-----哪怕-----却----”两个句式,将恶劣
环境与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对比,突出白杨树的坚强不屈的战斗精神,为下文由写树——写 人,点明象征意义作铺垫。
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 什么手法和修辞手法?
答:(1)---(4)句,用拟人方法,把白杨树与其它相比,用七个褒义词揭示白杨树内在精神,
抒发赞美崇敬之情。(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白杨树除了具有这样的精神品质以外,它还象征什么?齐读
第二层(5---8)句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
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
树 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
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北方农民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点明白杨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哨兵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中华民族第四句:从 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反问、排比由浅----深外----内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问:七节采用什么写作方法 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借物 抒情 白杨树北方农民 外形相似 精神相似
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8节的内容:直接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5、读课文第2段思考:
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作者要赞美白杨树,为什么还要写高原风光?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作者笔下的高原是什么样的? 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 色彩——“黄绿错综”; 辽阔——“无边无垠”; 地势——“坦荡如砥”。
(2)、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作者描写高原风光对白杨树起到衬托作用
1、正面衬托,景美树更美,不平凡的环境孕育不平凡的树 2、反面衬托,景虽美,但离开白杨树便显得有点单调,因而白杨树更美。
明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暗写抗日根据地 9.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
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四、《白杨礼赞》教学反思
课后,我觉得对学生放得还不够,还可以更相信学生,给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发挥,比如,介绍文章写作背景的时候,可以放手让学生课前查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介绍,这样也许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课堂气氛会活跃,我想,以后,我会在教学中,更加注意这一点,一定让学生有更多展示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真正还语文课的本色。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外形:干枝叶皮 白杨树
精神:倔强挺立
白杨礼赞 不折不挠茅盾力争上游坚强、斗争精神 篇三: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授课人:常庄镇中学*** 教学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
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 2.作者简介
(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强调记忆)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
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 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
3.手脑并用: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小结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作者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作业
1.给一幅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要求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分析会徽的象征意义。
2.掌握“字词积累”及课件所显示的词语。 板书设计 白 环境之美 杨 不平凡 树
形神之美 象征之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