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茶叶质量安全40年

2022-03-23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中国茶叶质量安全40年
·专题·综述CHINATEA2019.12改革开放40年茶产业发展回顾

中国茶叶质量安全40年

刘新,陈红平,王国庆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

农业农村部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310008

摘要: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重要进程以及技术研究主要进展,分析了茶叶质量安全现存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为茶叶质量安全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叶;质量安全;研究进展;发展方向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茶叶质量安全越来越被老百姓所关注。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制不断完善,逐步禁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替换茶汤中易浸出农药,建立了茶叶质量安全研究平台,持续开展国内外茶叶标准的比对与预警、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等研究;检测技术由传统化学分析方法向光谱法、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进步,茶树病虫害防控采用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和绿色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新的学科建立,茶叶也开启了从环境到茶杯全链质量安全的基础应用研究。政府部门定期抽检茶叶产品的安全要素,近5年的茶叶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检测技术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风险评估不断深入,为茶叶质量安全发挥了保障作用。

安全法》实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明确定义,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1]。茶叶既是种植业产品又是初级加工农产品,属该法管理。201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茶叶属食品中的饮料类产品,纳入食品安全法管理。茶叶从环境到茶杯整个过程,由两部法律同时监管。

茶叶质量安全研究的主要污染源有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生物污染[2]。长期以来,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子是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最受关注,其次是重金属。

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茶叶也对高毒高残留农药实施严格管理,早在1972年,茶园禁止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1984年我国停止生产、销售、使用六六六和滴滴涕[3],开启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禁用。20世纪90年代,根据茶叶出口和质量安全提升的需要,在茶叶上禁止使用的农药多达20种。进入21世

一、科学管理推进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

1.部门协同,依法监管茶叶全链环节200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19)、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CAAS-ASTIP-2018TRICAAS)。

作者简介:刘新,男,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质量安全研究,E-mail:liuxin@tricaas.com。

·1·

·专题·综述CHINATEA2019.12纪,农业农村部先后发布了12个公告(表1),至2020年1月,我国将禁止或限制59种(类)农药和化学品在茶叶中使用[4]。这些行政命令的发布和实施,有效阻止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在茶叶上的使用。

根据法律职责分工,农业农村部负责加工前和初级加工的茶叶质量安全管理,国家工商管理局负责从加工厂到茶杯的管理,政府部门协同合作,实现茶叶全程监管。农业农村部和国家市场管理局建立了监管体系,并长期对农业投入品以及茶叶产品实施抽检,提升了地方政府和企业法人的质量安全意识和责任担当,有效地推进茶叶质量安全稳定在高合格率水平。

2.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安全限量要求不断提高我国已建立了国家、行业、地方、协会和企业5级标准制度。现已制定、发布茶叶国家标准168项,行业标准154项,形成了国家、行业、地方、协会和企业标准互补的势态,构成了我国的茶叶标准体系框架[5]。基础性标准逐步完善,有茶

树种苗、茶叶分类和安全限量等标准,有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等产品标准,茶叶产地环境、标准茶园建设、茶叶生产技术、机械化采茶、茶叶加工技术等规程,以及众多的检测方法标准、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标准不断向全产业链延伸,如茶制品、茶粉等新产品标准。我国还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订工作,ISO/TC34/SC8农业食品技术委员会茶叶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国,近年来正在制定绿茶、乌龙茶、白茶的ISO标准[6]。

国家制订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2005年食品安全标准正式发布,与茶叶相关的标准主要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残留最大限量》(GB2763)[7]。茶叶作为饮料,遵从以上食品安全标准,但目前尚未对茶叶产品提出真菌毒素限量要求。2005年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GB2763中,涉及茶叶的农药残留限量9项,

表1我国茶叶禁限用农药及化学物质名单

禁限用农药及化学物质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

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八氯二丙醚氟虫腈

甲拌磷、甲基异柳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氯唑磷、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

治螟磷、蝇毒磷、特丁硫磷、硫线磷、磷化锌、磷化镁、甲基硫环磷、磷化钙、地虫硫磷、苯线磷、灭多威百草枯水剂

氯磺隆、胺苯磺隆、甲磺隆、福美胂、福美甲胂氯化苦

乙酰甲胺磷、乐果、丁硫克百威(2019年8月1日起禁用),溴甲烷、硫丹氟虫胺(2020年1月1日起禁用)

公告

农业部公告第199号

发布时间2002年6月5日

农业部公告第274号、322号农业部公告第747号农业部公告第1157号农农发[2010]2号农业部公告第1586号农业部公告第1745号农业部公告第2032号农业部公告第2289号农业部公告第2552号农业农村部公告第148号

2003年4月30日、

2003年12月30日2006年11月20日2009年2月25日2010年4月15日2011年6月15日2012年4月24日2013年12月9日2015年8月22日2017年7月14日2019年3月22日

·2·

·专题·综述CHINATEA2019.12GB2762中涉及污染物限量2项,随着对食品质量安全要求的提高,这些标准修订的频率越来越高。农药残留限量经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和2019年5次修订,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限量从开始的9项分别增加到25项、28项、48项、50项和65项[8](表2)。我国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已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产茶

国印度只制定了35项农药残留限量。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了茶叶农药最大残留限量26项,其中我国国家标准和CAC标准共有的农药残留限量有21项(表3),我国标准中噻嗪酮等6个农残限量严于CAC标准,硫丹等9项与CAC标准一致,甲氰菊酯等6项比CAC标准宽松。从标准的项目数和标准的最大限量值来看,我国茶叶农

表2GB2763—2019茶叶农药残留最大限量

序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

农药百草枯百菌清苯醚甲环唑吡虫啉吡蚜酮吡唑醚菌酯丙溴磷草铵膦草甘膦虫螨腈除虫脲哒螨灵敌百虫丁醚脲啶虫脒毒死蜱多菌灵呋虫胺氟虫脲

氟氯氰菊酯和高效氟氯氰菊酯

氟氰戊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甲胺磷甲拌磷甲基对硫磷甲基硫环磷甲萘威甲氰菊酯克百威喹螨醚联苯菊酯硫丹六六六

MRL0.210100.52100.50.512020525102520201200.50.050.010.020.03550.05155100.2

序号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

农药硫环磷

氯氟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

氯菊酯

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

氯噻啉氯唑磷醚菊酯灭多威灭线磷内吸磷

氰戊菊酯和S-氰戊菊酯

噻虫胺噻虫啉噻虫嗪噻螨酮噻嗪酮三氯杀螨醇杀螟丹杀螟硫磷水胺硫磷特丁硫磷西玛津辛硫磷溴氰菊酯氧乐果乙螨唑乙酰甲胺磷印楝素茚虫威莠去津唑虫酰胺滴滴涕

MRL0.0315202030.01500.20.050.050.110101015100.2200.50.050.010.050.2100.05150.1150.1500.2

mg/kg

·3·

·专题·综述CHINATEA2019.12表3中国标准与CAC标准共有农药残留限量比较

农药噻嗪酮吡虫啉三氯杀螨醇虫螨腈噻虫嗪联苯菊酯硫丹噻螨酮氯菊酯茚虫威毒死蜱乙螨唑丙溴磷氟虫脲百草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吡唑醚菌酯唑虫酰胺噻虫胺

中国标准限量

100.50.22010510152052150.5200.251020105010

CAC标准限量

30504060203010152052150.5200.235156300.7

宽松一致严格

mg/kg

中国标准与CAC标准比较

残限量标准比CAC标准更严格。GB2762茶叶中的污染物限量铅和稀土2项从2005年一直保持到2017年,其中稀土的限量设置不合理,经国家食品风险评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等单位的评估表明,茶叶中的稀土对人体健康的风险极小,2017年修订污染物限量标准时,取消了茶叶中稀土的限量。由此可见,我国茶叶安全标准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领先地位。

3.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提升企业软、硬件水平,“三品一标”推进茶叶管理规范化

2005年茶叶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重点对4个方面进行管理[9]。一是对茶叶生产实施许可证管理,二是对产品出厂实施强制检验管理,三是包装上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管理,四是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日常监

·4·

督管理。对准入企业提出了厂房、加工设备、实验室、仓库等硬件的要求,同时对企业管理、品质检验等软件也提出要求。这一制度的实施,显著改善了企业经营环境,优化了企业管理体制,提高了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把食品生产的理念应用于茶叶生产,改变了茶叶生产企业厂房简陋、设备老化、管理无序的局面[10]。茶叶生产责任主体明确,产品质量安全能够制约,市场流通可以追溯,茶叶质量安全处于能查可控状态。这一制度的推出,全国基本形成以食品市场准入为主导、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为辅,以国际通行的GAP、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等质量体系认证互为补充的认证体系[11],这些制度的建立和认证的实施,提升了茶叶企业的管理水平。

·专题·综述CHINATEA2019.12农业农村部主导的“三品一标”认证,引导产品优质化、管理规范化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其主要目的是让认证产品能够达到国外标准[12]。1997年绿色食品茶叶采用了欧盟标准,以期发挥我国茶叶出口优势。随后,有机生产方式引入我国,其种植过程全面杜绝化学投入品的使用,1991年我国第一个有机茶产品在浙江临安诞生,至2018年我国有机茶园面积(含转换期)11.1万hm2,有机茶园面积(不含转换期)占全国茶园面积的2.4%。2018年我国有机茶(干茶)占全国茶叶产量的1.1%[13]。进入21世纪的元年,我国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茶叶成为首批纳入该计划的产品,无公害茶叶标准成为我国市场准入的门槛。经过10多年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的推动,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占全国茶园面积的主导地位。此外,农业农村部、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先后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全国大批有生产历史的产品先后获得认证,如龙井茶获得欧盟的互认。茶叶产品认证工作按程序化运行,按照标准生产和检验,对过程和管理进行监督,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三品一标”成为农业农村部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消费者信赖的安全和优质产品[14]。

杂,容易对农药产生干扰,因此,液相色谱法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应用甚少。自进入21世纪以来,色谱-质谱串联技术在茶叶农药残留检测中得到飞速发展,成为茶叶农药残留监测、残留行为与风险评估研究的主要手段,使得茶叶农药残留检测迈向多农残、高精准的发展阶段。茶叶农药残留高通量检测技术得益于质谱技术飞跃发展,尤其是四级杆串联质谱(MS/MS)和高分辨质谱(HR)在灵敏度和选择性上取得的新突破。MS/MS通过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和选择反应监测模式(SRM),监测有机化合物特征母离子和子离子,排除非目标物的干扰,提高选择性;MRM和SRM能有效降低背景信号,提高信噪比,从而提高检测方法灵敏度。另外,MS/MS监测器的扫描速度不断提升,大大提高了仪器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并满足了一针进样多种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陈宗懋院士课题组建立了茶叶中653种农药残留GC-MS和HPLC-MS/MS检测方法,并系统分析了前处理条件、仪器参数和方法适用性[17]。高分辨质谱通过飞行时间(TOF-MS)分离器或静电场轨道离子肼(OrbitrapHRMS)分离技术,获得离子碎片精确质量数,排除背景干扰,降低背景噪音的响应,从而提高TOF-MS和Orbi-trap-HRMS的选择性和灵敏度。Chen等[18]采用Or-bitrap-HRMS建立了茶叶中117种农药残留精准定量分析技术。Delaporte等[19]建立了茶叶中食品污染物(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物)非靶向筛查技术。现阶段,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相对完善,国家标准GB23200.13和GB23200.113[20]提供了茶叶中656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基本满足茶叶农药残留检测要求。当前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由实验室方法转向现场快速检测。国内外茶叶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起步较晚,速测参数少,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等关键指标还有待于提高,尚难以满足茶叶农药残留监测与控制要求。目前,茶叶中农药残留速测技术主要包

·5·

二、茶叶质量安全科学研究不断深入

1.农药残留由单项检测向高通量分析方向发展我国茶叶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陈宗懋院士开启了我国茶叶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研究。薄层层析法是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发展的起点技术,用于分析亚胺硫磷、乐果等有机磷农药[15]。上世纪80年代,气相色谱法(GC)和液相色谱法是农药残留分析的主流技术,主要用于检测茶园中广泛使用的有机氯农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尽管液相色谱法曾用于茶叶中新烟碱农药残留检测[16],但由于茶叶基质复

·专题·综述CHINATEA2019.12括ELISA法、基于量子点横向流动免疫分析法[21]、离子迁移谱法[22]、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23]等。

2.茶叶元素分析由原子吸收光谱法向联用质谱法发展

茶叶中元素分析技术起步较晚,在起始阶段就将原子光谱仪器分析手段应用到茶叶元素检测中。1986年率先开发了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测定茶叶中多种元素(磷、钾、钙、镁、铁、铅等14种)。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适用于茶叶重金属痕量检测,上世纪90年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逐渐应用于茶叶中Al等元素的检测[24]。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具有快速灵敏,且顺序测定多种元素等特点,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在茶叶中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仪(ICP-MS)提供了极其广泛的元素检测范围和线性范围,满足茶叶中多种元素同时定性定量检测,成为当前我国茶叶元素分析的主要手段。国家标准GB/T22290—2008规定了茶叶中16种稀土元素的测定方法[25]。随着重金属形态与价态毒理学研究深入,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茶叶重金属分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利用固相萃取(SPE)与固液滴微萃取(SFODME)前处理技术净化茶叶基质,采用电化学热导蒸发ICP-MS分析,测定茶树鲜叶、茶叶与茶汤中不同价态的砷。

元素特征分布是茶叶产地标识性成分,因此,基于ICP-MS、稳定同位素质谱(IRMS)茶叶元素分析技术在产地溯源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ICP-MS分析洞庭碧螺春中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对元素含量进行聚类分析,建立了洞庭碧螺春产地溯源技术[26]。IRMS在西湖龙井[27-28]、铁观音[29]、祁门红茶[30]、茶饮料[31]等茶叶及茶产品产地溯源中具有高准确判定特点,成为当前茶叶产地溯源的有效利器。

·6·

3.茶园病虫害防控趋向于更安全、可靠、绿色方向发展

我国茶区辽阔,地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新、老茶区交替分布。茶树病虫区系复杂,种类繁多,害虫、害螨300多种,病害100余种[32]。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使茶叶产量下降,而且茶叶品质也受到严重影响。长期以来,病虫害的防治是茶叶学科与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在不同阶段采用防治手段存在显著差异。在改革开放之前或初期,茶园病虫害防治主要侧重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目标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六六六、滴滴涕、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在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广泛使用,片面地追求病虫害防治药效,忽视了农药残留对人体、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茶叶农药残留纳入茶园病虫害防治重要评价指标,一些对人体具有高毒的农药禁止或限制在茶园中使用。进入21世纪后,茶园生态环境亦被纳入茶树病虫害防治的考量体系,对蜜蜂、土壤微生物等生态系统具有严重危害的农药相继被禁用或替代。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茶园病虫害管理目标和理念发生改变,防治目标从单一药效靶向转变为农药残留与药效兼顾[33],防治理念从化学防治迈向绿色防治。改革开放以来,茶树病虫害科研取得重要突破,包括化学农药在茶叶生产链中残留行为规律研究、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应用[34]、绿色防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生物防治[35]利用自然或经过改造的生物、基因或基因产物来减少有害生物的影响,使其有利于有益生物、树木、动物和微生物等。

4.风险评估稳定产业根基,制定标准发挥作用2003年,我国引进、消化、吸收和转化国外风险分析系统和风险评估方法,提出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概念、定义、做法和目的[3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风

·专题·综述CHINATEA2019.12险评估作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性、基础性工作。农业部2012年开始建设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体系,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2012年正式成立,随后组织了全国18家农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试验站相继对茶叶中农药残留、植物生长调节剂、铅、铬、镉、汞、砷、氟、稀土和高氯酸盐等项目的风险评估,基本摸清了我国茶叶农药残留的现状以及消长规律,禁限用农药、水溶性农药下降的趋势,茶叶农药残留的风险商均小于0.01,足以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利用风险评估数据,应对了一些突发性的茶叶质量安全事件,如回应绿色和平组织2012年和2016年发表的《茶叶农药残留报告》质疑,解读了报告中关于茶叶农残值的限量标准,消除了消费者的担忧。实验室还调查了茶叶膳食消费量,获得我国9省(市)茶叶消费量以及西藏、青海和内蒙古的砖茶消费数据,为顺利完成茶叶中的稀土风险评估打下了基础。利用风险评估数据,修改了茶叶中的茚虫威、硫丹等国际标准,建议了茶叶中禁限用农药的限量标准;为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安全例行监督参数的制定提供依据,有效地保障了茶叶的安全,并消除了一些安全隐患。

和销售等过程,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及生物污染在茶叶生产全过程都会发生,面对点多、面广、线长的局面,有效监管质量安全十分困难,安全隐患仍然存在。

2.检测技术仍存在瓶颈

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前处理技术自动化程度低,高通量样品前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茶叶农药残留及其代谢产物精准识别与定量分析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分辨质谱数据尚需开发,缺乏茶叶农药残留完整的色谱-质谱分析平台。茶叶中农药残留现场、快速检测技术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准确、可靠、高灵敏的快速检测技术,影响对不合格原料或产品作出判断,难以支撑消费者对产品安全的认知。

3.有害物质控制技术缺乏

农药残留控制缺少方法。尽管茶叶中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禁用或替代技术等手段得到有效控制,然而,茶叶及其制品中农药残留降解技术研究有限,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去除(或降低)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技术。

元素调控技术发挥作用有限。茶树是多年生作物,茶叶产品以各种不同嫩梢加工而成,元素积累水平不同,当前对各种元素的分布规律研究不透彻,特别是对元素的抑制机理不清,调控技术无处下手。

4.标准多而不系统

我国茶叶标准数量远超过任何产茶国,但呈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制定部门多,重复制订多,同时也呈现滥象,如农业行业发布茶叶包装、运输和贮藏通则后,供销部门随后发布茶叶包装通则和茶叶贮存通则,随后又发布茶叶贮存国家标准。尽管标准数量多,真正的使用频率都不高,除产品标准、环境标准外,其他规程类标准很少被生产者使用,而且标准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复,甚至有些技术指标不一致。

·7·

三、茶叶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茶叶生产模式是监管难题

我国茶叶种植模式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体,茶叶加工企业都是小微企业。2010年在浙江省调查显示,全省茶叶加工企业有6000多家,没有一家大型企业,以农户为主导的作坊式生产占比最高[37]。此外,茶树主要种植在贫困山区,参与茶叶生产的人员又以老年人为主,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受教育程度都较低,质量安全意识不强,标准认知度低,滥用投入品、不规范操作等现象普遍[38],导致少数产品不符合要求。加之茶叶生产链条较长,涉及生产、加工、包装、贮藏、运输

·专题·综述CHINATEA2019.12四、未来质量安全研究的方向

1.建立监测体系,探索植保模式

茶叶质量安全涵盖产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全过程。首先需建立完善的茶叶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建成覆盖全国重点产区的茶叶质量安全监测平台,构建区域分布合理、功能齐全、互补性强的茶叶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符合当前生产实际的茶叶质量安全追溯制度,逐步或全面实现从田间生产、加工、贮藏到销售的全程追溯。其次要建立适宜的植保防控体系。除继续发挥公司+农户的生产方式外,还要探索重点产区统防统治的持续发展模式[39],以绿色防控技术取代化学防控,用机器换人的生产方式解决劳动力缺乏的问题。确保茶叶质量安全,赢得国内和国外市场的认可。

2.加强快速、高通量检测技术的研究茶叶农药残留高通量精准定量分析技术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40],大型质谱分析化学农药母体和分解产物的定性定量技术、高分辨质谱技术在茶叶未知物筛查、代谢产物或降解产物识别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高分辨质谱数据库的构建、代谢产物与降解产物结构解析等仍是研究的重点。快速检测技术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应积极探寻适用于复杂基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快速检测的新技术,为满足社会对现场检测的需要。

重金属分析将一些仪器作为分离器,ICP-MS作为检测器进行联用,提高复杂基体元素超痕量分析、同位素比值及形态研究、环境领域中分析污染物成因、迁移规律,以及对人体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3.完善标准体系与风险评估方法

加强标准系统性研究,完善我国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应围绕质量安全和产品质量展开,通过风险评估科学地制定茶叶的农药残留和污染物限量标准,保障消费安全。科学划分茶叶类别,对产品标准进行梳理和归并,对新产品进行标准化

·8·

规范,完善茶叶产品标准;围绕区位优势、产品功能,研究不同区域和不同产品的生产、加工和贮存技术规程,完善标准体系。

制定国际通行的安全限量和品质指标。继续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共同推动茶叶国际标准化进程,提高中国茶叶产业在国际标准化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一些造成我国茶叶出口影响较大的安全因子进行风险评估,向国际组织提交评估报告,制订符合贸易规则的限量标准;同时对国内产品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和分析,提出满足消费者的品质标准。

采用概率评估,将浸出规律作为暴露量计算的茶叶特色评估方法将是今后茶叶风险评估技术的发展方向[41]。茶叶中多环芳烃、邻苯二甲酸酯等新型污染物,以及茶叶中多农残和多重金属的累积风险评估将是研究的重点。参考文献

[1]钱永忠,金芬,郑床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技术发展

趋势[J].农学学报,2018,8(1):203-206.

[2]刘新,张颖彬,潘蓉,等.我国茶叶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问题

及对策[J].食品科学技术学报,2014,32(2):16-19.[3]陈宗懋,韩华琼,万海滨,等.茶叶中六六六、DDT污染源

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1986,6(3):278-285.

[4]周利.茶叶中禁限用农药和化学品名单[J].中国茶叶,2019,

41(4):51.

[5]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9—2010茶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

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5.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茶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

技术出版社,2010.

[7]汪庆华,王晨,刘新.我国茶叶标准不断完善[J].茶叶,

2018,44(2):61-64.

[8]汪庆华,王晨,刘新.我国茶叶标准的新变化[J].中国茶叶,

2018,40(5):27-30.

[9]蔡志良,陆德彪.茶叶企业实施市场准入的途径探讨[J].中国

茶叶,2006,28(4):16-18.

[10]陈富桥,姜爱芹,孙业良.QS认证制度的实施效果、问题及

对策建议——基于对浙江省杭州市69家茶叶企业的调查[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58-59.

[11]李庆江,廖超子,刘建华,等.绿色生产视角下的“三品一

标”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

·专题·综述CHINATEA2019.12135-138.

[12]吴文良,乔玉辉,孟凡乔.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打破绿色技术

壁垒[C]//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中国科协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2:227-233.

[13]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有机产品认证与

有机产业发展(2019)[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19:171.

[14]马爱国.“十三五”期间我国“三品一标”发展目标任务[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2):3-6.

[15]周振惠,李文谷,陈宗懋.有机磷杀虫剂亚胺硫磷在茶叶上

的残留量研究[J].昆虫学报,1973,16(2):127-132.[16]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水果、蔬菜及茶叶中吡虫啉残留的

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23379—2009[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安全国家

标准茶叶中448种农药及相关化学品残留量的测定液相色谱-质谱法:GB23200.13—201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18]ChenHP,GaoGW,ChaiYF,etal.Multiresiduemethodforthe

rapiddeterminationofpesticideresiduesinteausingultra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orbitraphighresolutionmassspec-trometryandin-syringedispersivesolidphaseextraction[J].ACSOmega,2017,2(9):5917-5927.

[19]DelaporteG,CladiereM,BouveresseDJR,etal.Untargeted

food

contaminant

detection

using

UHPLC-HRMS

com-binedwithmultivariateanalysis:Feasibilitystudyontea[J].FoodChemistry,2019,277:54-62.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食品安全国家

标准植物源性食品中208种农药及其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B23200.113—201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8.

[21]WangSJ,LiuY,JiaoSS,etal.Quantum-dot-basedlateralflowim-munoassayfordetectionofneonicotinoidresiduesintealea-ves[J].JournalofAgriculturalandFoodChemistry,2017,65(46):10107-10114.

[22]王瑾香,高晓光,贾建,等.固相微萃取-离子迁移率谱快速

检测茶饮料中痕量敌敌畏[J].分析化学,2015,43(8):1193-1197.

[23]ZhangJH,ZhaoZM.Amethodfordeterminationofthiamethox-aminteainfusionbywavelettransformofself-enhancedabsorp-tionspectrum[J].FoodAnalyticalMethods,2017,10(3):659-665.[24]王韵,鲁长豪,肖志芳.食物中铝含量的分析[J].食品科

学,1992(3):50-51.

[25]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中稀土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

离子体质谱法:GB/T22290—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6]MaGC,ZhangYB,ZhangJY.Determiningthegeographicalori-ginofChinesegreenteaby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oftracemetalsandrareearthelements:TakingDongtingBi-luochunasanexample[J].FoodControl,2016,59:714-720.[27]LiuZ,YuanYW,ZhangYZ,etal.GeographicaltraceabilityofChi-nesegreenteausingstableisotopeandmulti-elementchemomet-rics[J].RapidCommunicationsinMassSpectrometry,2019,33(8):778-788.

[28]NiK,WangJ,ZhangQF,etal.Multi-elementcompositionandiso-topicsignaturesforthegeographicalorigindiscrimina-tionofgreenteainChina:AcasestudyofXihuLongjing[J].Jour-nalofFoodCompositionandAnalysis,2018,67:104-109.[29]ZhouP,LiZY,OuyangLQ,etal.,Amulti-elementstableiso-topeapproachcoupledwithchemometricsforthedetermina-tionofTieguanyinteageographicaloriginandharvestsea-son[J].AnalyticalMethods,2019,11(3):346-352.

[30]PengCY,ZhangYL,SongW,etal.Usingstableisotopesigna-turestodelineatethegeographicpoint-of-originofKee-munblacktea[J].JournaloftheScienceofFoodandAgriculture,2019,99(5):2596-2601.

[31]DingB,ZengGF,WangZY,etal.Authenticitydeterminationof

teadrinksintheChinesemarketbyliquidchromatographycou-pledtoisotoperatiomassspectrometry[J].MicrochemicalJournal,2019,144:139-143.

[32]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论文集[M].北京:中国

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3]陈宗懋.我国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茶

叶,2001,23(1):3-4.

[34]王定锋,李慧玲,黎健龙,等.几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大灰象

甲的室内药效试验[J].茶叶科学技术,2014(4):40-42.[35]孙晓玲,董文霞,蔡晓明,等.外用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诱

导的茶树挥发物的种类和时序变化[J].应用昆虫学报,2016,53(3):499-506.

[36]金发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的体系构建及运行管

理[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3):3-11.

[37]胡林英,杜佩,陈富桥,等.茶农绿色防控技术采用行为影

响因素实证研究[J].茶叶科学,2017,37(3):308-314.[38]陈富桥,胡林英,姜爱芹,等.城市居民茶叶质量安全风险

认知与处理策略调查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5):1914-1919.

[39]肖强.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与专业化防治模式[J].中国

茶叶,2012,34(5):20-21,23.

[40]王朝云,许文婷,王传芬.农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

展[J].农业与技术,2017,37(6):56,58.

[41]张星联,杨桂玲,陈晨,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研

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5):3-7.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