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5课《大学之道》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2024-08-02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第5课《大学之道》练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迩之事父 ①明烛天南 ..

①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①①①

B.①①①

C.①①①

D.①①①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敏于事而慎于行 敏:勤勉 .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言:一个字为一言 .①天下归仁焉 归:归属,归依 .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安:安逸 .①迩之事父 迩:近 .①君子喻于义 喻:比喻 .

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①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端:萌芽,发端 .A.①①

B.①①

C.①①

D.①①

3.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食无求饱 求:追求 .B.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敏捷 .C.君子喻于义 喻:知晓,明白 .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 .

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①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①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 ①静:心不妄动 ①安:平安 ,静而后能安..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①知:知道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台湾,海外一巨岛,广袤千里,物产之利无所不有。隋大业中,虎贲将陈棱一至澎湖,东向望洋而返。元置巡司于澎湖,明初废之。嘉靖中,海贼林道干遁入台湾,寻为琉.球所逐。天启中,日本逐琉球而踞之。崇祯中,闽地大旱,(郑)芝龙请于巡抚熊文灿,以舶徙饥民数万至台湾,人给三金、一牛,使垦岛荒。鸿荒甫辟土膏坟盈一岁三熟漳州之人赴之如归。荷兰红毛夷遭风泊台湾,乞于日本,以台湾为互市地。市久之,荷兰先筑安平城,旋筑赤嵌城。筑炮台,沈夹板于鹿耳门之港口,置揆一王守之。有荷兰通事何斌者,南安人;为揆一王主会计,负帑二十万。惧发觉,走厦门谒成功曰:“台湾,公家之故土.也;沃野千里,鸡笼(基隆)、淡水硝磺有焉。横绝天海,肆通外国。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成功览其地图,叹曰:\"此亦海外之扶余也!”集僚佐议之不决,惟马信、杨朝栋然之。 初,三月二十七日,成功自澎湖开船,下令曰:“视吾鹚首所向。”四月一日天明,成..功至台湾外沙线,各船络绎至鹿耳门线外。此港甚浅,大船从无出入,故荷兰不防之。成..功焚香祝曰:“成功受先帝眷顾,寸土未得,孤岛危居;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竹篙视之,则加涨丈余。三日,陈泽扎营北线尾,守台湾城揆一王遣头目拔鬼仔率兵数百前来冲击。陈泽迎战,一鼓歼之。四日,杨朝栋招谕赤嵌城酋长,(酋长)猫难实叮以城孤救乏,遂率三百余名出降。令赤嵌酋长招揆一王降,不从。次日,荷兰击鼓吹笛,出兵七鲲身。成功部将杨祥领藤牌手跳舞横冲,荷兰兵大败,退守王城。成功令马信等扎台湾卫固守不攻,候其自降;派各镇分汛地屯垦。改赤嵌为东都,设一府、二县。十二月,守台湾城揆一王降。 (节选自《台湾通纪》)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方框内。 鸿A荒B甫C辟D土E膏F坟G盈H一I岁J三K熟L漳M州N之O人P赴Q之R如S归T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寻,不久,表时间,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相同。 B.走,即逃跑,与《鸿门宴》中“四人持剑盾步走”的“走”意思相同。 C.鹚首,古代指船头,与《荷塘月色》中“鷁首徐回”的“鷁首”意思相同。 D.络绎,指连续不断,与《孔雀东南飞》中“络绎如浮云”的“络绎”意思不相同。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各朝代也对台湾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但在明朝,台湾先后被琉球、日本、荷兰占据。 B.经由原荷兰通事何斌从历史、地理、物产等方面有理有据的鼓动,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集中力量收复台湾。 C.渡海作战要面临复杂的地形和天气,郑成功的焚香祷告增长了军队的士气,又使潮水涨了一丈多,大船得以通行。 D.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既有短兵相接的白刃战,也有技术高超的心理战,这充分展现了郑成功卓越的指挥才能。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耕种可以足食,兴贩铜铁可以足用,霸王之区也。 (2)今冒波涛,辟不服之区。天如佑我,假我潮水,行我舟师。 9.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郑成功“正心”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1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1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

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6.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欲治其国者,私我也 吾妻之美我者..

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D.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至圣”之称,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

B.《礼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和《周礼》《曲礼》并称“三礼”。

C.周朝时期,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叫作“国”;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叫作“家”,也称为“采邑”“封邑”;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D.《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其地位才确立。此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含蓝中家的关于“人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B.《大学之道》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体系。

C.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先王有善良、仁慈之心,所以才会行仁政。如果当下的统治者也能把善心推广到政治上,天下就很容易治理好。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发端。这为儒家的道德标准提供了心理基础。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2)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20.《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两篇课文各有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大学之 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23.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跨者不行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4.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2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2)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1】,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节选自《学记》) 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2】,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3】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注:【1】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2】著作、秘书:官职名。【3】鹿独:疲困不振。

2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君:君主 .B.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滋味美 .C.严师为难 严:尊敬 .D.跟高齿屐 跟:穿着,趿 .

2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此之谓乎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何为其然也 ..C.列器玩于左右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以此观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B.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C.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D.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3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玉要经过雕琢才能成器,人也要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的妙处。 B.学,能了解自己的不足;教,才能明白其中的困难。教与学可相互促进。 C.君主不把臣下当做臣下有两种:一是祭祀之代受祭者,一是老师。 D.教导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辛苦,事倍功半,老师也会因此怨恨学生。 3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2)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

3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则材料中“学之益处”。

三、名著阅读 33.《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思想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选择类

34.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 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礼记》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后与《春秋》《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 D.《大学》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等八条目。

五、非选择类 35.以

不以其道得之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__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介词,_____________ .作《师说》以贻之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微写作

3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段话体现了孔子的贫富观,对此,你如何理解?写出你的观点,不少于200字。 七、小阅读-课内

37.阅读 《礼记·大学》中的句子,分析其含义,概括其内容。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38.“修身”在“八目”中处于核心地位吗?《大学之道》 39.《礼记·大学之道》表达了什么观点?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0.阅读《大学之道》,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41.阅读下列语段,理解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

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4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谈谈你对《礼记》中这段话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

43.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各学派皆有其特色鲜明的吏治主张。其中,儒家提出了“仁政”和“王道”的政治主张。对待吏治,儒家遵循着“伦理学”的思路:择贤人执政,并以德与礼来约束官员。与儒家“伦理学”的思路不同,法家从“人性自利”的观点出发,强调君主运用“法”“术”相结合的手段控制、驾驭百官。在道家观念中,只有“无为而治”,不与民争,才能“无为而无不为”,矫治天下乱象。 九、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语言:“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老师对个人成长、国家兴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 ,人们对老师恭而敬之,对道重而求之。 传统家风家训十分重视尊师重道,从家族祠堂里供奉的牌位“天地君亲师”便可略见一二。天与地指宇宙的自然之法,君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亲是指父母的养育之恩,而师则是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因此,师与天地君亲有着共尊共荣的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只是一种职业关系, 。由于把尊师与孝亲联系在一起,“师父”的称呼也开始流行。老师和学生的这种身份伦理关系经由师礼而确定。拜师礼的行礼者不仅是学生,学生的父母甚至家中长者也会代表族人行跪拜礼,以示对老师的礼请和敬重。 在古代,尊师不仅是寻常百姓家庭的风习风貌,也是皇族、贵族的家法家道。尊师之道与王道息息相关:师道兴,则王道兴;师道尊,则王道盛。帝王之所以要尊师重道是因为帝王是道的践行者,而师则是道的传承者,帝王只有在尊师重道中求师、从师才能领悟道、践行道,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净化器。如果尊师重道的家风普遍盛行,那么不尊重老师甚至是轻蔑老师的社会风气便会失去生存的土壤,整个社会就会形成尊师重道的浓厚氛围。 44.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反复 比喻 借代 C.引用 夸张 拟人 B.引用 对偶 比喻 D.引用 对偶 夸张 45.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天地、君、亲、师分别指宇宙的自然之法,一个国家的象征,父母的养育之恩,天地之道、君亲之道以及人生大道的觉知者和宣扬者。”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十、情景默写 47.大学

(1)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时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节选)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的关系时,认为“________,________。”

(2)《大学》(节选)中指出,通过探究事物原理而获得智慧,并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的句子是:“________。”

(3)《大学》(节选)讲“大学之道”,论述如何成就崇高的品德和人格,怎样成为经国济世的人才。其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C 3.B 4.A

5.DHL 6.D 7.C 8.(1)耕田种地可以足够食用,贩卖铜铁就可以财用富足,是成就霸业(王业)的地方。

(2)现在冒着巨浪的风险,收复拒不服从的地方。上天如果保佑我,借我潮水,让我的水军顺畅通行。 9.①“正心”即端正内心; ①郑成功心怀家国,不忘朝廷,忠君爱国; ①以身报国,收复失地,虽经万难而始终不渝。

10.B 11.D 12.D 13.C 14.B 15.(1)一旦克制自己,使言行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天下的人就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2)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16.C 17.C 18.A 19.(1)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一概都是把修养自身的品德作为根本。

(2)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 20.《大学之道》言简义丰,长短句、整散句交叉使用,句式呈现参差错落之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善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 21.B 22.D 23.D 24.C 25.B 26.(1)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2)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

少!

27.A 28.B 29.D 30.D 31.(1)所以(学做)老师,是用来学习做人君的方法(途径)。因此选择老师不能不慎重。

(2)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主管选拔人才的官员,不再是从前的亲属。 32.①懂得道理(了解道之善)。①了解自身不足,以便更努力地学习。①学可以帮助我们为师、为长、为君。①离乱之时,学可以使人安身立命。 33.【示例】

(1)《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人格的自我修养体系。从我国德育发展的现状来看,其着重强调教师的灌输和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诵记和奉行,而很少给学生提供自我反省、自求自得的机会;而“三纲八目”思想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体系:“三纲”引导学生注重修为目标,“八目”指示人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借助这些思想,采取有效措施,能够帮助我们摆脱当前的德育困境。

(2)领悟《大学》中的“三纲”的内涵,将有助于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大学》中的“三纲”,深刻地论述了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民族、国家的重要性。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对此,我们要认真领悟,并把它贯彻落实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 34.C

35.用 用 把 在 表目的,来 因为

36.孔子不是说富贵对自己没有意义,而是说违背了道义得来的富贵对自己来说毫无价值。也就是说,贫寒并不是一个问题,贫寒而不能践履道义才是个真正的问题;富贵也不是一个问题,以不正当的手段牟取富贵才是真正的问题。在富贵、财利面前执着于道义,是孔子主张的观念。就当今社会来说,人们面对金钱、物质的种种诱惑,只有用内心的“道义”为自己筑起一道防线,才不至于滑向有违道德,甚至有违法治的深渊。那些被绳之以法的“老虎”“苍蝇”,都是贪利忘义者的镜子。俗话说:“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人人都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幸福。

37.文中连用五个“先”,体现逐步推导的过程,将国、家、身、心、意、知几个方面紧密联系起来。

38.观点一 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的“修身”是根本,也是连接前四目与后三目的中间环节。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是实现“内圣”的途径;后三目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功用,是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八目”中。

观点二 不处于核心地位。“八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侧重于个人修养的提升的,从层次上来说,局限于个人。“齐家”是为“治国”服务的,而“平天下”应该在“八目”中处于终极目标的位置,所以应该处于“八目”中的核心地位。

39.强调从个人出发,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修养自身的品性,这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

40.“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是儒学追求的“三纲”。

41.由“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出仁政,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同时,阐释“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42.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枝末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的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就不远了。

43.关键信息:①诸子百家对吏治问题的主张不同:儒家主张遵循“伦理学”择贤执政,以德治官;①法家主张君主以“法”“术”控制百官;①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44.B 45.①都深受尊师重道观念的影响 ①更是一种伦理关系 46.原文在阐释天地、君、亲、师的含义时单独成句,更具针对性,有强调作用,且句式更加活泼。 47. 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