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家庭社会工作笔记

2023-08-11 来源:爱站旅游
导读家庭社会工作笔记
第一讲 家庭社会工作导论

家庭社会工作导论

一、婚姻

(一)婚姻的含义。  婚姻乃是经过某种仪式之男女结合,为社会所许可者,此种制度必以社会之许

可为其特征,到处皆然 (二)婚姻的形式

群婚制 血婚制 外婚制 对偶婚制 一夫一妻

(三)婚姻的的社会意义

仪式化和法律化的双重认可 社会继替的制度安排。 二、家庭——家庭社会工作的学科基础  (一)家庭的含义  经济性——社会性 家庭的含义:

 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收养、或感情等作为纽带构成的、以比较持久的共同体生活

以及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共有、共享为主要特征的初级社会生活单位。 (二)家庭的特征

 1.家庭是初级社会群体,角色多面,家庭情感亲密、面对面的日常生活

 2.家庭是一个依靠某种纽带联系在一起的系统。如血缘、婚姻、收养、法律关系,  3.家庭成员间有着比较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经济上具有的某处共有、共享。  4.家庭有足够的韧性和稳定性  5.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 (三)家庭功能

 1.生产和消费功能  2.生育功能

 3. 抚养和赡养功能  4.教育功能  5.情感支持功能

 6.闲暇生活保障功能 (四)家庭的变迁 1.家庭结构变迁

家庭结构的分类标准:

 (1)家庭人口组成结构维度

 丁克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其他家庭形式  (2)维持家庭运转和稳定的机制  权威系统、家庭生活主轴,

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核心家庭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形式,

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轴由纵向的父—子主轴向横向的夫妻关系主轴转变。 家庭日常权威系统也正在渐变。 2. 家庭伦理变迁

孝道文化日渐没落,代际关系呈现出理性化色彩 3.家庭功能变迁

生产功能弱化 , 消费功能强化 4.家庭日常生活的私密化 (三)家庭问题

1.代际关系问题—代际失衡严重 代际关系呈现出单向度倾向

2.家庭结构变迁与家庭的稳定性问题

家庭倒三角形结构导致家庭重心下移,家庭稳定性下降 3.家庭日常生活的空间与时间的区隔化 4.过度政治化的家庭肢解

家庭具有政治的、神圣的意义 的日常渐进。 家庭边缘化

家庭经济理性的侵入

第二讲 家庭社会工作概述

一、家庭社会工作定义

家庭社会工作是以家庭为中心而进行的社会工作介入及所提供的家庭服务;其目的是在与协助家庭解决问题,改善日常家庭生活,提升家庭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及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 二、家庭社会工作内容 (一)一般性内容

1.治疗性的服务:家庭治疗、婚姻 辅导 2.发展性服务:家庭服务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具体内容 1.婚姻咨询 2.家庭生活教育 3.家事管理服务 4.心理卫生服务

美国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婚姻与家庭咨询 —— 咨询性质  家庭生活教育——预防性措施  一般性服务 —— 家庭主妇

 家务服务 ——老弱病残

 家庭社会环境的改善 —— 宏观层面的改善 港台地区家庭社会工作内容 香港:

 婚姻与家庭咨询 ——主要内容  家政服务——有偿服务

 家庭生活教育——认清家庭角色  儿童照顾服务——照看 台湾

 经济协助——辅助困难家庭获取经济资源  心理治疗——角色认知混乱

 社会的服务——寻求资源,加强社会适应  制度配合——社区服务网格化 大陆内地家庭社会工作内容 传统家庭服务

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与培训,家庭救助,家庭心理辅导  专业家庭社会工作  家庭救助——经济

 家庭咨询与治疗——问题  亲职辅导——家长

 家庭服务——综合性、多方面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历史进程 (一) 欧美家庭社会工作

 由慈善作为源头——专业的机构

 法国1663年 慈善女儿社 ,英国1869年 慈善会社  美国于 1877年慈善组织会社 (二)香港

 1951年的妇孺保障法例,成立社会福利办事处,1965年办事处的成立,家庭服务部的

成立,推进了家庭服务的发展。 (三)大陆社会工作发展

 正式机构:妇联、民政、社区

 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离婚高潮  单位制时代 思想工作为主

 计划生育政策 独生子女 政策 ——家庭结构变迁  1990年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

 199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 政策的发展为家庭社会工作的孕育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 高校 1988年,在部分高校试办社会工作专业  民间 春雷行动 总结

欧美国家:

 1869年英国成立慈善会社;1877年美国成立慈善会社。1919年德国成立婚姻与性问题

咨询中心;1930年美国家庭关系协会等;1950年系统性组织性服务机构出现发展,专业家庭治疗职业化。

我国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学开设有家政课程  50年代取消

 政府机构主导家庭工作

 今年家庭治疗形成家庭心理辅导潮流 四、家庭社会工作特征

(一)由个人问题而引出家庭问题

(二)从家庭的整体角度去观察个人、理解个人

(三)家庭社会工作者与家庭建立的关系是平等、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五、家庭社会工作的原则和理念 (一)关注家庭需求原则 (二)家庭介入的情景化原则 (三)优势与增能原则 (四)家庭介入个别化原则 六、家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一)支持者(二)教育者(三)能者(四)咨询者(五)协调者(六)动员者(七)倡导者

七、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视角

(一)家庭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

(二)专业性的家庭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 (三)家庭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 第三讲 家庭社会工作的理论介绍

一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一)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发展历程和代表人物  20世纪30年代 萌芽 希尔和汉森建构基础  20世纪50年代 运用到家庭社会工作研究中

 20世纪60——70年代 兴盛  代表人物:

 希尔, 杜瓦尔,埃多斯, 格里克 ,罗杰斯等, (二)理论假设

 人是行动者,也是反应者

 家庭成员的增加和减少是互动的重要表现

 家人在同一场景中的互动与家人在不同场景的中互动  家庭急速的变动

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八阶段分析(杜瓦尔Evelyn M.Duvall,1957) 1.未有小孩的已婚夫妇阶段,大约2年左右;

2.养育幼儿阶段(第一个小孩未满30个月),约2年半

3.有学龄前儿童的阶段(第一个小孩子年龄在2.5至5岁之间),大约3年半左右; 4.有学龄儿童的阶段(第一个孩子年龄在6--12岁之间),大约7年左右;

5.有青少年子女在家阶段(第一个孩子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大约也是7年左右; 6.子女离家的阶段(第一个孩子离家到幼儿离家),大约8年左右; 7.中年父母阶段(空巢到退休),大约15年左右;

8.老年阶段或鳏寡阶段(自退休到死亡),大约10至15年左右。 (二)五阶段划分法

第一阶段:新婚期(2年左右),从结婚到生育第一个孩子

第二阶段:育儿期(5至6年),从生第一个孩子至最后一个孩子上小学 第三阶段:教育期(15年左右),从孩子入小学至孩子独立 第四阶段:向老期(20年左右),子女相继离家

第五阶段:孤老期(10至15年),夫妻中只剩一人,直至该家庭生命终结 三、家庭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 (一)八阶段的任务

 新婚期(没有孩子)发展相互满足的婚姻生活;怀孕及即将成为父母的适应;适应彼此

的亲戚网络

 育儿期(从第一个子女出生到该子女两岁半)适应新生子女的诞生、成长;发展一个可

以满足的双亲、新生儿的家

 学龄前期(从第一个子女两岁半到该子女六岁) 以激发性、成长方式适应学龄前期子

女的重要需求;充沛的精力适应及因对子女需求,父母因此缺乏隐私  学龄期(从第一个子女六岁到该子女十三岁)有学龄子女的家庭以建设性方法适应社区

的生活;鼓励子女教育上的成就

 青少年时期(从第一个子女十三岁到该子女二十岁) :青少年在自由及责任之间取得

平衡;发展中年父母(子女已成年)的兴趣和工作

 空巢期(从第一个子女到最后一个子女陆续离家) :成年子女离家就业、服兵役、上

大学、另组新家庭等;维护支持性家庭关系

 中年父母期(空巢到退休) :新的婚姻关系重建;维护老的及年幼的亲属关系

 老年家庭成员(退休到双亲死亡) :因对丧偶及独处;亲近家人或适应老年生活;适

应退休生活

(二)五阶段的任务

新婚期:婚姻系统的形成及整合,夫妻角色的认定,姻亲关系

育儿期:父母角色的认定,家庭财政、家务劳动等分工或协作,职业与家庭之间的精力分配

教育期:亲子关系的调整,夫妻情感的深化发展

向老期:接受子女已独立、离家的现实,婚姻关系的再调整

孤老期:面对自己及配偶的衰老与死亡,安排晚年充实的生活,体味人生的意义 四、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解析的局限

 (一)时序结构 (二)关系结构(三)功能结构  (一)理想化的道德性  (二)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 (三)区域的特定性

五、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 (一)评估 ——发展阶段  (二)介入——特殊化原则  (三)处理——资源的针对性 二、 家庭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的基本假设 1 .整体与部分

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聚合性趋势 二者是动态的的稳定与平衡

整体与部分既有脉络特质也有各自特性、 二者是互相影响互为条件

2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的界限——刚性 缺乏弹性

开放系统的界限弹性与柔性可以形成一个回馈圈 (二)家庭系统

 1 .家庭系统的构成

 家庭由系统组成 配偶、亲子 、手足  家庭由个人组成  2 .家庭系统的两种基本机制  改变机制  平衡机制

 3 .家庭系统的运作秩序 (三)社会环境与家庭系统  1.家庭生态系统  社会环境  物质环境

 2.制度与政策对家庭的影响  3 .社会网络

(四)系统理论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边界

家庭与其他家庭或其他外部社会单位的界线 2.沟通方式 3.家庭结构

三、功能主义理论  (一)家庭的功能

 1.成员的社会化  家庭是首属群体,

 先赋性地位的获得

 儿童社会化的核心场所

 2.情感功能的满足  3.性规则的制度化  后代延续的合法性

 子代社会身份的合法来源

(二)功能主义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  1.家庭与整个社会大系统的关系  2.家庭大系统与家庭子系统的关系  3.家庭与人格的关系 功能论视野中的家庭

 1.家庭是平静的、被动的,是社会平衡的一部分

 2.家庭是永恒的生活场所,成员的财富、身份都是代代相传的

第四讲 家庭社会工作理论下

四、社会冲突理论

(一)冲突理论的基本观点

1.家庭中的冲突是自然、不可避免的

2.家庭是作为社会组织蕴含着潜在的和事实上的冲突 3.人们的观念不是教养的,而是差异性的冲突中形成的 (二)冲突理论视角下的家庭内部不平等与冲突 1 .冲突论关于家庭内部不平等的观点 2 .女性主义关于家庭内部不平等的观点 3 .马克思主义关于家庭内部不平等的观点 (三)社会冲突理论对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 1.冲突的安全阀 刘易斯▪科赛 释放紧张能量 加快适应过程

修正不合理的家庭关系

2.控制家庭冲突的强度和冲突烈度 夫妻暴力——家庭解体

血缘暴力——消解家庭对社会的正向功能 家庭暴力后果——人格扭曲 五、家庭危机理论

 (一)家庭危机的概念

 指作为家庭的基本组织形态,家庭现象引起家庭构成组织  的不调和、和家庭功能障碍的现象。固有的功能、家庭成员  责任义务的实行、家庭成员的共同生活目标、家庭内部正常  人际关系的维持衰退,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冲突、对立分化,  人性梳理,异常等 (二)家庭危机的原因

 1.外在因素  政治  经济  社会  文化

 2.内在因素

 家庭成员的身体、生理  家庭成员的人格条件  家庭的经济条件  家庭的社会条件  家庭结构  家庭功能条件

(三)家庭危机理论对于家庭社会工作的启示  1.充分认识家庭内外因素的出现,辩证看待

 2.充分考虑引致家庭危机的因素之间的复合连锁作用  3.重点关注家庭内部因素的变迁 讨论:

 婚姻危机的应对  婚前如何预防危机

第五讲 庭治疗的理论与方法

(一)

一、家庭治疗发展历程:

 (一)创始人及其相关理论基础

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人类学家贝特森教授  儿童精神病学家阿克曼教授, 奠定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

 (1)精神分析治疗范围的扩展,将精神分析的治疗范围扩展到处理全面性的情绪困扰问

题,包括家庭问题;

 (2)一般系统理论的引入,强调部分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交互影响的整体;  (3)家庭动力与精神分裂症之间的关系的探索;鲍恩的共生母子关系  (4)儿童辅导运动的发展;  (5)婚姻辅导的发展;

 (6)团体治疗技术的发展。 (二)家庭治疗理论的发展历程

 1.家庭治疗的探索期 20世纪50年至60年代初  杰克逊——心智治疗中心

 贝尔(John Bell)将家庭治疗分解成一系列阶段  阿克曼——家庭研究所  鲍恩——母子间的共生关系

 1957年,美国精神卫生学家联合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召开家庭治疗议 。  1961年,哈利(JayHaley)与阿克曼共同创办了《家庭过程》

2.家庭治疗发展的黄金期 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 三个经典流派

 1960年代以帕罗▪阿尔托小组创立的沟通模式为代表,代表性书籍是

   

《人类沟通的语言学》、 《联合家庭治疗》 1970年代属于米纽钦他所创建的结构式家庭治疗 《家庭与家庭治疗》Family and Family Therapy)

1980年代的家庭治疗发展则以策略式家庭治疗的发展为代表《改变《问题解决治疗》(《矛盾与反矛盾》)

3. 后现代家庭治疗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  强调心理现象的建构性和心理学知识的相对性。  其次是女性主义对家庭治疗的质疑

二、家庭治疗的概念     

家庭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对象的进行的治疗模式,治疗师通 过与全部或部分家庭家庭成员的治疗性会谈,以及其他专业 技术来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关系,建立良性的家庭互动,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家庭及其个别成员的问题,促进家庭 的良性运转和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

特点:  1.是以家庭而非个人作为治疗单位的。

 2.家庭治疗的目标和焦点在于改变家庭内部不良的互动结构和家庭成员间不了的互动

方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个人以及家庭问题。

 3.家庭治疗注重家庭此时的情景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互动的实际过程,并刻意引导家庭向

积极的方向改变。

 家庭成员间的座位的远近、答话的先后,话题的主导权问题

 4.家庭治疗以心理学、家庭社会学以及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三、家庭治疗的原则  1.中立原则  2.循环提问原则  3.积极赋议原则

四、家庭治疗师的角色和价值规范  1.促进家庭转变的推动者  2.提供咨询和辅导的教导者

 3.链接求助家庭和有关社会机构的协调者  4.广泛发动社会资源求助家庭的组织者  5.对求助家庭表示理解和和支持的联盟者 五、家庭治疗的一般过程  (一)结案

 是指治疗师初次与求助家庭接触。

 与家庭建立的专业的信赖关系,达成工作协议;了解家庭及  其问题的全貌,以决定是否属于家庭治疗的适应范围;进行  初步的介入治疗。 (二)治疗  探索,  诊断,  介入改变。 注意事项:

 治疗师的角色转变

 注意家庭的领悟能力和家庭的承受力  目标导向

 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三)结案 任务:

 一是对整体治疗过程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给家庭和治疗师一个交代;  二是要消除家庭对于治疗师的热心理依赖,推动家庭进入自我该、自我支持阶段。 注意事项:

 其一,要逐渐延长两次会谈之间的间隔时间,  其二,结案时候要坚决果断,  其三,引导家庭有准备的面对将来

 其四,治疗师要及时从这个家庭中饭抽身出来  最后要随访评定

 第六讲 结构式家庭治疗

一、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观点  (一)基本假设

 假设个人问题与家庭的动力个组织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改变家庭动力和家人之间的

交往结构,可以使个别成员的症状好转或者消失,家庭治疗的目标是帮助家庭认清并解除阻挠家庭功能发挥的不良结构,代之以健全的结构。 (二)核心概念

 家庭结构、 家庭次系统、界线

 家庭结构是指一组无形的功能性需求,家庭成员借此建立他们的互动模式,家

庭是一个借由互动模式运作的系统。这些重复出现的互动模式建立了如何、什么时候以及和跟谁相互连接。

 家庭次系统是家庭大系统中根据性别,功能、角色和代际不同而分成的比整体小

的次级系统,兄弟姐妹系统。  界线是指家庭与外界、家庭各个此系统之间以及个别成员之间存在着的边界。次

系统的界线指的是谁能加入以及如何加入的规则。 二、常见的家庭图

三、常见的不良家庭结构与家庭问题  (一)纠缠与疏离  (二)联合对抗  (三)三角缠  (四)倒三角

 (五)越俎代庖  祖孙三代的家庭中  (六)混沌一片

四、结构式家庭的治疗基本过程  (一)加入

 是治疗师用来建立治疗系统和定位自己为领导者的过程和方法,结构式家庭治疗师的两

大任务是:适应和领导  自我调适

 技巧:维护、追查、模仿等。  (二)诊断

目标是收集足够的资料去了解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地方和原因。家庭的基本情况,整个家庭的结构,家庭系统改变的弹性和能力,家庭生活环境,家庭发展的历史和生命周期,家人的表征问题和家庭系统惯用的交往方式的关系。  注意的问题:  结构的互补性,

 结构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 结构与过程的关系  (三)介入  重构家庭  工作目标:

 改变家庭对问题的定义  挑战家庭的结构  挑战家庭的世界观 五、常用的家庭治疗技巧  (一 )维护  顺应技巧  (二)追查  (三)模拟  (四)重构  (五)重演

 (六)平衡与打破平衡  (七)现实化  (八)划分界线  (九)运用症状  (十)指定任务  (十一)集中焦点

 (十二)导致强烈的感受  (十三)似是而非的介入

六、治疗师的角色  近距离的密切参与  中距离的适度参与  远距离的抽离 结论

 结构式治疗是一种行动治疗,而非解释性或者分  析治疗,它注重家庭成员的互动之中的家庭结构的重构。

 第八讲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一、基本理念  人性本善论  以人为本  沟通过程

二、家庭沟通的影响因素            

1.自尊

人对自己的评价、界定和认同 较高的自尊——较高的内在安全感 自尊低——依赖性强 丢自尊具有传染性 2.家庭沟通模式

良性沟通方式——表里一致

能同时顾及自己、其他人和所处情境的沟通方式 三个方面:

我们自己需要表达自己的感受 要友善对待别人的感受

区别不同的情境及其适合的做法

不良沟通方法——表里不一 讨好型 忽略自己 ,欠缺安全感

我的生存取决于别人对我的照顾和保护,我必须取得别人的欢心才能换取这些照顾和保护 指责型 忽略别人 内心缺乏安全感

攻击是最好的防御,我要先攻击被人,免得他们看见我的弱点 超理性型 强调理性和客观分析 忽视感情

我的生存取决于别人佩服我理性分析的能力,情感是多余和危险的我必须用理性来克制自己和别人的感觉。

打岔型 逃避责任 缺乏安全感

3.家庭规则  家庭规则的具体性与原则性  家庭规则的弹性与矛盾性  家庭规则的人性化与非人性化

三、治疗方法与技巧         

1.治疗策略

注重家人的成长而非解决问题

治疗师的角色:妥协的协调员与成长的导引者 注重过程而非内容

即不是家庭发生了什么,而是家庭互动如何助长问题 治疗师需要打破恶性循环

注重让家庭获得新经验而非消除旧经验 注重滋润而非强迫 治疗就是教育

2.治疗过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接触期 获得当事人信任

观察当事人家庭互动方式 对当事人家庭的回馈

第一人称叙述,描述经验,示范沟通,鼓励不同观点表达 第二阶段——蜕变期

醒觉——接受——经验(改变) 醒觉对现状的认识

接受承认现状,不再逃避 连接—重建家庭感情上的联系 引导-说出正面动机 澄清——沟通 对质——反省 沟通游戏

模拟家庭会谈 家庭塑像

家庭压力芭蕾舞 自我循环 家庭重塑等 1.治疗师角色 连接者角色 中介者角色 支持者角色

注重个人由内而外的改变

注重家庭中的沟通过程,不限定解决问题的方式 改变设计多个层面,是完整的改变 基本信念是对人的尊重和信任

注重情绪的疏导,注重经验和人文关怀。

 第九讲 家庭治疗的其他理论流派介绍

3.治疗中的有效模式 四、治疗师与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特色 2.特色 一、德国家庭系统式的家庭治疗  (一)概述

 系统论和控制论为理论基础,将人际互动视为与精神疾病相关。着眼于人际间的信息交

流来建构有建设性的心理和人际现实。家庭是一个可以调节的自稳系统,家庭具有内在解释,即每个成员都有自己认识事务的模式。家庭部分元素发生变化会引致其他部分发生变化。

 围绕症状找出家庭规则中存在的问题系统,加以扰动促成症状消失 (二)系统式家庭治疗技术  1.扰动式提问技术  循环提问

 差异性提问  假设式提问  2.家庭作业技术  悖论

 单双日作业  计秘密红帐  角色互换  水枪射击

(三)系统家庭式治疗特色  1.建立假设  2.循环提问

 3.重视患者及其家庭对病症的及行为的赋义以及治疗师的积极赋义和改释  4.保持中立  5.共情取向

 6.资源取向的立场

二、其他模式介绍  (一)鲍温家庭系统理论  八个核心概念  自我分化  家庭投射过程  数代相传  兄弟姐妹位置  三角关系

 核心家庭情绪系统  情绪割裂  社会倒退

(二)行为主义家庭治疗

 着眼于可观察到的家庭成员间的行为表现, 以家庭为单位建立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和

促进进度。充分运用学习原则,通过给与适当奖赏或者惩罚,促进家庭成员的改变。  行为矫正技术——实证疗法  认知带来行为改变——行为疗法

(三)功能性家庭治疗法 Functional Family Therapy  从家庭功能方面的满足或者缺失及行为所满足的家庭功能方面来理解和解释家庭成员

的问题行为,并依此来选择治疗策略。

(四)策略性家庭治疗 Strategic Approach  强调有计划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变化。其着眼点在于准确评估问题的症结所在,订

立清晰的工作目标策划有层次有次序的有效策略,对症下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 步骤性与策略性  策略包括:  重构问题  重贴标签  直截了当  似是而非

 第十讲 家庭过程

一、择偶

 选择谁做配偶?  温琦—需要互补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 柯尔科霍夫、戴维斯—过滤理论  墨斯登—第三种序列解释  刺激——价值——角色 择偶的基本原则  一是同类性原则  二是对等性原则  三是互补性原则

二、现代人的择偶标准?  眼缘?  利益?  政治?

三、择偶与约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如何在初次约会中约会对方 2.约会的内容如何设计

3.怎样达到对对方的完全了解 4.如何认识性在约会中的作用 1.爱情的萌动 2.试探和表述 3.热恋

4.平和恋爱期

5.进入婚姻或者分手 (一)家庭过程 1.新婚期 2.育儿期

3.有学龄儿童期 4.有青少年子女期 5.空巢期 6.孤老期

(一)老年家庭婚姻 1.老年婚姻

2.老年人婚姻满意度高 3.老年人离婚和再婚率低 (二)老年家庭结构 1.主干家庭 2.核心家庭

分而不离:经济,生活、情感

四、恋爱 五、家庭 六、老年及空巢家庭的辅导              

(三)空巢家庭 1.空巢家庭概念

杜瓦尔提出1977年提出 2.空巢期提前到来 3.空巢家庭问题 (1)生活无助 (2)情感空洞 (3)心理灰色 (4)死难善终 1.老年人的自我照料 老年人的自助互助 2.家庭支持是基础 3.社区服务是现实 居家养老+社区服务

 第十讲 家庭危机及其应对

(四)空巢家庭的辅导 一、婚姻问题及其预防  婚姻问题:

广义:所有影响家庭功能正常发挥的问题。 狭义:仅指影响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问题。

1.不同生命周期的婚姻家庭压力源

2.婚姻冲突与危机                      

婚姻冲突的因素:

内在:夫妻双方自身因素

外在:夫妻双发之外的社会环境因素 城乡婚姻冲突的异同点:

共同点:家务、子女教养、经济,婆媳关系,一方的不良习性 差异:

城市夫妻感情的调试问题。婚姻质量成为婚姻冲突的重点

农村:婚姻基础不牢,感情淡漠,道德品质问题;恶习不改,凑合维持型家庭。 妇女的社会地位不高,缺乏财产支配,如土地等、,房屋等 1.审视双方的性格 2.促进有效沟通 3.学习处理冲突 4.了解婚姻的期望 5.认识夫妻角色及分工 6.性和生育计划安排 7.家庭财务预算安排 8.重视双方的姻亲关系

1.重视磨合期的调整与适应

2.呵护感情----保持长久的感情生活 3.互敬互谅---构建良性的婚姻沟通模式 4.调整预期值----让婚姻维持生命 5.护诚互信---构建诚实的夫妻关系

三、预防危机-婚前准备 四、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调试 六、家庭暴力  1.家庭暴力的界定及特征

 家庭内的暴力表现为人身虐待,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并与精神折磨,忽视基本需要和

性骚扰等行为相互相关,暴行一般发生在有抚养关系的最亲近的家庭单位内,使受害者遭受严重的伤害,一再发生的暴行应于偶尔发生的暴行相区分,偶然发生的暴行如果不紧急干预,这种行为往往会一再重复发生并趋于严重。————联合国的界定

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一切形式的不法侵害行为————我国新婚姻法

规定

家庭暴力的类型:  身体暴力  性的暴力  精神暴力

家庭暴力的特征                   

隐蔽性高

私人事务的屏蔽性造就了家暴的隐蔽性 再发率高 危害严重

受害者身体心理的直接伤害 侵犯了人权 家庭破裂

影响到未成年子女的成长 影响社会稳定

(1)传统的性别不平等意识惯性是家暴的深层次原因 (2)家庭内部的不平等资源分配关系是家暴重要原因

(3)家庭成员的背景差异产生的对立情绪是家暴的重要媒介 (4)家庭成员对于家庭现状合理性的认识分歧是家暴现实起因 (5)社会干预和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健全是导致家暴外部因素。 (1)应当与当事人建立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2)充当受害者和社会支持网络之间的链接者 (3)进行心理辅导

(4)教导个人权利的观念,应对家暴的技巧

(5)协助家庭解决实际问题,根除家暴产生的源泉

2.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3.家社会工作对于庭暴力介入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